陈师曾美育思想研究

2023-08-31 21:22宫富郑莹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陈师曾感受力观察力

宫富 郑莹

摘 要: 陈师曾是我国近代著名艺术理论家与教育家。当前学界对陈师曾的交友活动与文人画研究颇多,而关于其美育思想的研究不多。文章以陈师曾对传统文人画价值的阐发为例来探究其所蕴含的美育思想。文人画是陈师曾美育思想的基点,他认为对文人画的研习可以接受美感教育,在技能上可以培养人们敏锐的观察力与感受力,而且在精神上可以培养人们高尚的人格。这是陈师曾美育思想的核心,也是其美育思想的价值所在。挖掘陈师曾的美育思想,对古往今来当下的美育教育不乏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陈师曾;美育;文人画;观察力;感受力;高尚人格

中图分类号: J0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3-3851 (2023) 02-0055-06

Research on Chen Shizeng′s thought on aesthetic education: Taking the value of literati painting as an example

GONG  Fua, ZHENG  Yingb

(a.Shi Liangcai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b.School of Art and Design,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China)

Abstract:  Chen Shizeng was a famous art theorist and educator in modern China. At present, there are a lot of studies on Chen Shizeng′s friendship activities and literati painting in the academic circles, but there are few studies on his thoughts on aesthetic education. This article takes Chen Shizeng′s elucidation of the value of traditional literati painting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thought contained in it. Through research, this article believes that literati painting is the basis of Chen Shizeng′s aesthetic education thought, especially he believes that the study of literati painting can receive aesthetic education. It can not only cultivate people′s keen observation and sensibility in terms of skills, but also cultivate people′s noble personality in spirit. This is the core of Chen Shizeng′s aesthetic education thought, and it is also the value of his aesthetic education thought. It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excavate Chen Shizeng′s aesthetic education thought for aesthetic education throughout the ages.in the current.

Key words: Chen Shizeng; aesthetic education; literati painting; ability to observe; ability to feel; noble personality

陳师曾,又名衡恪,为我国近代著名艺术理论家与教育家。他早年留学日本,攻读博物学科;归国后,专事美术教育工作,且著述颇丰,尤以《文人画之价值》一文影响深远。《文人画之价值》以现代视角阐发了传统文人画的价值,陈师曾认为文人画不专注于形似,且含有文人的高尚品格,故而是有价值的,而他的美育思想的核心正是要培养高尚思想之人格,这与其文人画思想是相通的。当前学界对陈师曾的研究集中在其生平、交友、文人画等,而对其美育思想研究较少;以美育的视角来研究陈师曾,既可以丰富他的学术理念,也为当下美育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思路。故本文从陈师曾的文人画思想入手,探析其美育思想。

一、美育思想的基点:文人精神

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发展源远流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随着西学的强势传入,特别是五四运动的爆发,动摇了长久以来传统文人画的地位。“而五四时期‘中国画的价值危机正是在这种整体性的反思与重建思潮中发生的。”[1]一些人将目光转向了西方,认为西方科学的写实精神是先进的,以此来批判中国画的不求形似,企图以西方艺术技法来改革中国传统绘画。其中,以康有为、陈独秀为代表的“改革派”,就对明清以来的文人画进行了全盘的否定,认为文人画不追求形似的写意性,相较西方的科学写实性是极其落后的。康有为认为:“中国画学至国朝而衰弊极矣,岂止衰弊,至今群邑无闻画人者。其遗余二三明宿,摹写四王,二石之糟粕,枯笔如草,味同嚼蜡,岂复能传后,以与今欧美、日本竞胜哉?”[2]21在他看来,中国画追求的写意性是衰败的,是无法比肩欧美的,尤其对清初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祈以来的文人画进行批判,认为其是糟粕,毫无价值的。陈独秀更为激进地指出:“若想把中国画改良,首要革王画的命。因为要改良中国画,断不能不采用洋画的写实精神。”[2]26陈独秀所要“革”的正是与倪黄文沈一脉相承的文人画,陈独秀的观点把文人画推向了舆论的制高点。其实,无论是康有为还是陈独秀,其目标主要是针对当时中国整个社会文化现状的改革,他们并不是以美术家的身份,而是以实业家、政治家的身份来谈论对于中国画的改革,传统文人画于救国于实业而言,毫无实用之用。“改革派”认为西方先进、科学的理论是值得学习的,主张以西方的写实主义来改革文人画的不求形似,可以说是当时一种普遍的现实主义态度。平心而论,文人画可以说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之一,不求形似恰是其写意性的表现,有着特别的意趣与审美韵味,倘若以西方绘画写实的精神来重构文人画的意趣,势必会失去文人画的精神内核。

其实就在当时,也有人坚守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维护文人画的地位,认为文人画的不追求形似正是其精神核心所在。陈师曾正是这样一位“国粹派”的代表人物,他在中西文化交流碰撞中始终维护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陈师曾留学日本八年,系统地学习了西方的博物学科,对西方的艺术理论多有涉猎。但是,在面对波涛汹涌的西学潮流时,陈师曾并没有以自卑心态看待西方文化,而是以不卑不亢的平常心来看待中西方绘画的不同。“西人之画,目中之画也,中国人之画,意中之画也,先入于目而会于意,发于意而现于目。因具体而得其抽象,因抽象而完其具体,此其所以妙也。然行万里路,又必须读万卷书者,正以培养精神,融洽于客体,以生画外之韵味也。”[3]98他指出:“所谓不求形似者,其精神不专注于形似,如画工之钩心斗角,惟形之是求耳。”[4]170而且,陈师曾对文人画尤其推崇,特著文《文人画之价值》来捍卫文人画的地位。“何谓文人画?既画中带有文人之性质,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之功夫,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4]167依他之见,文人画特质的凸显不在于艺术技巧与形式上考究,而重在体味浸透在画中画家(文人)的精神、意趣、主观品味与个人哲思。可以说,陈师曾的《文人画之价值》对当时抨击文人画的主流声浪做出了掷地有声地回击,有力地捍卫了传统文人画的文化价值和地位。陈师曾始终坚守文化自信,以温和的言辞来回击革新派,彰显了文人知识分子的气度与涵养,彰显了文人的高尚精神。

陈师曾以前瞻性的眼光对未来理想社会进行展望,将文人画赋予了美育的理念,将文人精神寓于美育之中,这离不开他自身文人知识分子的身份。陈师曾从文人画的内部挖掘新的生命力,意图重构文人画的现代价值,使其承担起美育的功能。陈师曾所探讨的文人画不再是简单地被赋予传统意义,而是将其价值回归到传统大家身上人文知识分子精神观照上,令其承担起唤起美感教育的重任,在社会意义方面,也成为了启蒙国民思想的一种手段。

陈师曾关于文人画的理论认识正是其美育思想的基点。他在《对于普通教授图画科意见》中指出:“图画科的意义有两点,一是培养精神上美感教育,养成高尚思想之人格、二是技能之练习,目观手摹,以练技能,不特图画可以进步,即人之观察力亦当趋于灵敏。”[4]148也就是说,在陈师曾看来,通过对图画的学习可以在精神上对人们进行美感教育,培养高尚品格,在技能上培养人们观察力与感受力。他还认为“文人又其个性优美、感想高尚者也。其平日之所修养品格,迥出于庸众之上。”[4]167从陈师曾的表述中可以看出,文人精神已经变成了一种美学上的度量衡,文人将不同于庸众的品格情操注入到其艺术作品之中,韵味体匿且性存。因此,他认为文人画是中国文人高尚精神的寄托载体,更是其人格鹤立于大众的物化凭证。故此欣赏并学习文人画,长期沉浸在文人隐匿于画中的雅致品味,可以在精神上对人们进行美感教育,能够感动于文人画隐于内而形于外的高尚情操,从而培养塑造学习者的崇高人格。正是深谙文人画这种独特的价值,陈师曾不仅维护文人画的价值地位,更是不遗余力地以实施美育的方式将文人画的精神传承并发扬光大,也是当时知识分子精神救国、改造国民性的真实写照和有力武器。陈师曾在日本攻读完博物学科归国后,积极投身于教育工作中,有关文人画的美育思想也貫穿了他整个教育活动之中,并且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将培养学生的文人气质放在首位。由此可见可以说,文人画理论是陈师曾美育思想的基点。

二、技能上之审美能力的训练

陈师曾在《对于普通教授图画科意见》中谈到中西方都有图画科教授的原因在于:“技能之练习。目观手摹,以练技能,不特图画可以进步,即人之观察力亦当趋于灵敏。”[4]148在他看来,图画练习,不仅可以提高绘画的技能,而且可以使人的观察力和感知外界的意识和能力更加敏锐,进而逐渐培养起一种迥异于他人的善于观察发现事物独特之美的眼光、感觉,也就发展了人的审美感知力。正如马克思所说,“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5]审美能力对艺术创作、艺术欣赏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不断提升人们对事物的感受力,才能够提高对美的感知力。审美的感知力愈灵敏,接受美的能力也就愈强。而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它的任务正是要“培养人们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无限的创造力”[6]。所以,陈思曾提出教授图画科,不只为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更重要的是在技巧的学习中提高学生对于美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接受的是美感训练,传授的是一种审美教育,将他看作我国近代较早开展美育的开路先锋者之一,毫不为过。正是从这种教育理念出发,他对学生的技能以及对于美的观察力、感受力的培养非常重视。

因此可以说,陈师曾践行其美育思想的原点是从习画开始的,习画教学有助于审美能力的训练,唤起美感。因此他要求学生首先要掌握绘画的技能,打好基本功。同是在《对于普通教授图画科意见》中,他提出:“画法主要有三种,临画(仿范本)、写生(对实物)、记忆画(作画时,目前不置一物,而将平日所曾临者、所写者、所见者,任笔挥洒写出之谓也)。”[4]149陈师曾主张通过临摹、写生、记忆画三种画法,以层层递进的方式来培养人们的感知力与观察力。陈师曾所提出的临画与写生这两种画法,对于初学者来说尤为重要,而记忆画则是在掌握了一定的艺术技巧的基础上,能够脱离物的实用束缚,从而达到陈师曾所推崇的“发挥自由之情致”的自由状态。

首先,陈师曾认为,只有通过对古画临摹的学习,才能够掌握绘画技巧进行艺术创作。临画是临摹传统古人的画法,如何用笔,用色,经营位置,进而体会画中所含古人之气韵,从而唤起人们的美感精神,训练人们的审美能力。在对弟子江南蘋的教授过程中,他要求学生对古画细心临摹,领会特点。陈师曾也亲自示范作画,便于她在旁观摩老师如何构思、布局、用笔、设色,习得一些绘画技巧。临摹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学习高超的技法,而是要让学生体会古人作画时的胸襟,培养人们体会古画中气韵美的感知力,为之后的写生做准备。同样大力推行美育的蔡元培在这一点上持不同的主张,“我们现在除了文字界稍微有点新机外没别的还有什么?书画是我们的国粹,都是模仿古人的。”[7]可以看出,蔡元培是反对模仿古人的,他主张以科学入画,舍弃传统绘画。但陈师曾意图重构古画的现代意义,将古画,尤其是文人画赋予了美育的理念,具有一种唤起人们美感精神的价值功能。

其次,陈师曾也提倡对景写生,主张走进自然。写生是面对实物、实景进行绘画创作,是动态的过程,正是需要在临摹习得古人的绘画技法的基础上进行。相较于临摹,写生更需要一定的绘画功底与对外界的观察力与感知力,才能进行绘画写生的创作。同时,在进行写生创作的过程中也是在不断地体察、感受外物之美。陈师曾在艺术理论与艺术创作中十分重视写生,如庭院写生作品《浅绛山水图》《园林小景》,开创了实景入画的先河。蔡元培曾邀请陈师曾任北大画法研究会导师,正是看重了陈师曾博物学科的教育背景与提倡写生的主张。在这一点上,陈师曾与蔡元培有着极为相同的理念。蔡元培在《对于新教育的意见》中,将博物学、手工等教育方式作为实施美育的方式,提倡科学写生。《画法研究会会务纪要》也记载:“陈君(陈师曾)说花卉画进行次第,先习写生,须有植物学知识,这样才能写出各种花卉之特征。次学写意,足以见表见个人性灵,与植物标本有别。”[7]可见,陈师曾认为,写生这种训练方式有助于兴美感,是实施美育体系中的一种重要技术手段。

陈师曾不是顽固的守旧派,而是主张“采人之长,博采众长”。陈师曾主张写生,是看到了中国画不比西方真确精似,从而提出的改良举措。陈师曾在北京各大美术学校从事教育工作时,认真严谨地对待国画的教学,主张从自然中来,到创作中去。在技艺上、思维模式的精神性上来教育学生。江南蘋谈到:“师曾山水画的造诣是很深的。他在国内和日本,足迹遍历名山大川,眼界宽阔,丰富了他山水画的创作题材和内容。他认为:山水画的章法要好,必须多看真实景色,培养观察能力,分析弃取,选其精粹,然后传移摹写,才能既真实又传神。”[8]可以看出,陈师曾对待国画的教学严谨,强调师法自然,注重通过写生来达到技能上的训练,培养观察力与感受力,从而达到训练审美能力的目的。可见,陈师曾的美育思想是通过对古画的临摹来增进绘画能力,在对景写生的过程中来体察外物,以达到训练审美能力的目的。

最后,记忆画是更高层次的学习过程,是传统意义上的写意画,是在临摹与写生的基础之上,不求其形而求其神,抒写胸中意气,是更高的艺术境界。可以说,记忆画是脱离了物体的外在束缚,融入画家的品格,由实用性的图转化为观赏性的画。陈师曾认为:“此种画法最为有益,一可比较前日临画时曾留意否,一可练习记忆力与理会力,补助画法进步,收敛不鲜。要之此皆所谓自在画也。”[4]149也就是说,记忆画不仅可以提升自己对事物的观察力,也可以培养自己的记忆力,增进画法的进步,是自在画。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绘画技法,在写生体察外物的基础之上才能够进行记忆画的创作,从而达到“发挥自由之情致”的状态。记忆画是融合了画家的想象来进行创造的,一气呵成,融入了画家的修养和学问,更接近文人画的本质,更能够体现艺术家的高尚品格。可以说,记忆画是陈师曾所提倡的文人画,即高雅之画。陈师曾就画的雅俗之分曾发表过这样的看法:“所欲请诸会员注意,画有雅俗之别,所谓雅者,谓志趣高尚,胸襟潇洒,则落笔自殊凡俗,非谓不循规蹈矩,随意涂抹,即足以标异于庸俗也。”[7]可见,记忆画能够反映出画家是否具有传统文人修养与知识分子的学问,是否能够脱离束缚达到“发挥自由之情致”的状态。因此,记忆画在美育的实施过程中也尤为重要,对记忆画的学习能够在提升审美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达到美育的核心,即精神上涵养高尚人格。

陈师曾谈到的对文人画学习的这三种画法,其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提升人们学习绘画的技巧,更是为了让人们能够提升对于事物的感知力,拥有欣赏绘画优劣的能力。陈师曾认为,文人画是“专门高尚之画”,蕴含了文人的人品、学问、才情、思想,故而是中国艺术的精髓。只有通过学习欣赏文人画这类高尚艺术,体会文人的胸襟与高尚品格,才能提升自己的审美品味。

三、精神上之高尚人格的涵养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西方文化思想与艺术作品传入中国,科学、写实精神占据了彼时中国艺术领域的主流。然而国内流传的西洋画并不多,国人对于西洋美术也并不了解。如果不分优劣将之的艺术作品而全盘接受,这不仅不利于中国画的现代发展,对人们精神境界的培养也是不利的。陈师曾认为“因情感而引起美感,无论何人均有之。何况人为高等动物,故美感尤富。但因知识之相差,文明之美感与野蛮者当又不同。惟教育可以变化气质,增进知识,养成完尚之人格。”[4]148每个人都有美感,但因知识背景的不同,美感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教育可以增进人的知识,提升人的气质,进而培养高尚人格,文人画正体现了文人的高尚品格。

中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曾在《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中指出:“文化进步的国民,既然实施科学教育,尤要普及美术教育。”[7]“美育属于人文教育,它的目标是发展完满人性。”[8]陈师曾所指提倡的教育即通过对文人画的学习来发展现代“文人”的完满人性,培养现代“文人”的高尚人格。陈师曾谈到:“文人画之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学问、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4]171人品指文人的品行,品格。画品即人品,文人画呈现出来的也正是文人高尚的品行。学问指的是文人的学识、文化修养,传统文人画兼具诗书画印一体,也造就了文人兼具诗歌、书法、绘画、篆刻等多种文化素养。才情指的是文人性灵、神情,是绘画中所呈现出来的文人意境。思想指的是文人所表达感想、精神。因此,文人画体现的是文人的综合素养,文人画的价值之高就在于此。无论是蔡元培还是陈师曾,他们都认为圖画教学有助于实施美育,唤起人们的美感,提升人们的审美能力从而达到涵养高尚精神的目的。

陈师曾所主张的“学习文人画能够完善人格”也就由此有了坚实的理念依托与可遵循的学习准则。首先,陈师曾强调人品对于文人画的重要性,也体现在对自身的要求中。陈师曾教过的学生回忆,“他律己极严,教学认真,平时采集标本,总是理论联系实际。”[9]江南蘋谈到:“有时,他发现自己作品画得不理想,便立即撕掉,毫不吝惜。我说:‘老师,撕了怪可惜的,留给我作纪念吧。他说:‘不行,艺术家不能敝帚自珍,既然自己不满意,何必流传保存呢。不能让人家学你的缺点,千万不可贻误后学。”[10]可见,这段对话生动地体现了陈师曾严于律己的高尚品格正是其倡导文人画典范的彰显。

其次,文人画的价值不仅在画的表面,更在画外之功夫。陈师曾认为,中国画妙在,“然行万里路,又必须读万卷书者,正以培养精神,融洽于客体,以生画外之韵味也。”[3]98文人画的价值不仅体现于绘画的形式,更在于平日的素材积累,巧妙构思与技法运用的过程中姜文人的主观情思精神寄托于绘画中。陈师曾指出,“文人的画不但把意思、趣味放在画里,而且把写字的方法也放进去了,所以觉得画里面很不简单,不是专在画的范围里研究便可了事,还要从他种方法研究,才能出色。”[4]163书法作为中国传统艺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不仅需要很深厚的文化素养,更需要日复一日对笔法技巧的磨练。文人画寓书法于画法,它的文学性与书写性对品格与学识的要求,决定了文人画高尚的品格和异乎寻常的高雅趣味与深刻意蕴。如画家王维,不仅擅画传统水墨,更擅长作诗。苏轼在《书摩诘蓝天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因此,他的山水画不仅只是描摹自然风光,更是在画面中体现出了诗歌的意境,蕴含了王维在人生经历中坚实的文艺底蕴。因此,通过对文人画的学习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以不同于自身狭隘认知的全新眼光看待世界,从而形成新的认识、新的体会,这样就自然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文化积淀,使得审美体验获得更新而得到了全新的艺术欣赏预期,在下一次体悟时就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知,品味由此提升。

再次,才情体现为一个人的个性精神,影响着绘画意境的传达。陈师曾认为文人画“盖其精神超于物体之外,而寓其神情于物像之中。”[4]171文人画体现的是文人独特的性灵、神情,蕴含在其画作之中。例如陈师曾自幼学习传统绘画、诗文等,但他又融入了自己的个人特色,上师古人又有所创新。陈师曾为弟子俞剑华示范《仿清湘笔意》时谈到:“学古人既要有意,又要无意。有意以求深入古人堂奥,无意以脱出古人束缚。”[11]12因此,这幅作品下半卷似石涛,而上半卷又彰显出陈师曾自己的特色。再如,“陈师曾画梅,学金冬心,李晴江,但又别有一番孤高冷峻的風度。”[11]23由此可见,陈师曾在其艺术创作过程中,通过学习古人的用笔、构思,不仅体会古人的高尚品格,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也融入了自己独特的才情。刘开渠先生曾说,“他是国立艺专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员。他的创新精神和作品对我们的影响最大,他是当时北京最有名望的画家。”[9]最后,陈师曾认为,文人画首重精神,将性灵渗透在其思悟之中,思想对于文人画尤为重要。正如姚华所言,“画面文章皆精神之所制作,故美不于其形质,而惟精神是求。”[12]例如文人画家苏轼的《木石图》,借此画抒发了苏轼官场不得意却旷达不羁的品行,传达出一种饱经风霜而又安然、超脱的高尚人品。这幅画的价值正是苏轼郁郁不得志而又豁达的高尚精神。因此,通过对文人画的学习可以从人品、学问、才情、思想等四个方面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而这也符合美育要发展完满人性的目标。

陈师曾提出:“培养精神上美感教育,养成高尚思想之人格。”[4]148文人是具有完尚人格之人,陈师曾所提及的美感教育也正是要通过对文人画的学习来培养现代“文人”的高尚人格。陈师曾指出:“虽然,古人之佳境,非不可学而得也。苟能以充分之时间,日浸月染,其不能蒸蒸而上者未之有也。”[4]150由此可见,通过对文人画长时间的学习,可以体会到文人高尚境界。现代社会注重提升人们的综合素养,而美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文人画不仅蕴含有文人高尚品格,还含有文人各方面的综合素养。因此,通过对文人画的学习,可以培养自身的综合素养,进而提升自我的高尚品格。

四、结 语

陈师曾在教育部供职十余年,大力宣扬美育,并亲身从事美育工作,致力于培养美术人才,以身作则来教导学生,培养了许多著名的艺术家,如李苦禅、俞剑华、王雪涛、刘开渠等人。陈师曾把文人画作为一种能够培养“美感”、提升品格的重要教育方式。文人画中蕴含文人的趣味,不能仅考究艺术技巧,更要在画具体形象之外看出文人的思想。而文人平时所修养的品格是高于大众的,文人画更是体现出文人的品格,因而能够呈现出文人的气质。陈师曾指出:“虽然,《阳春》《白雪》,曲高和寡,文人画之不见赏流俗,正可见其格调之高耳。”[4]167文人画也正因格调之高,而曲高和寡,需要提升自身的素养才能够体会画外之意。陈师曾在《欧洲画界最近之状况》中提出:“中西系统殊异,取法不同,要唤起美感,涵养高尚精神一也。”[4]187中西画法没有高低之分,只是技法不同,但都能够引起人的美感,涵养高尚精神。而文人画也未将技巧放在第一位,“首重精神,不贵形似”也正是在强调艺术的主观性。由此可见,文人画重在画的内养功夫的强调,而文人画也正是陈师曾美育思想的实施途径,通过对文人画的学习,如古人如何用笔、设色、经营位置,提升观察力与对美的感知力。同时,学习与欣赏文人画,体会古人之胸襟,感受高尚品格,提升自我的综合素养。

陈师曾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面对西方科学思想与艺术作品传入,以理性的眼光看待西方的文化艺术观念,坚守本国优秀传统文化,维护了传统文化之价值。他以现代的眼光看待传统文人画的价值不足,用西方技法来改良,使人们重新认识文人画的价值。陈师曾认为,文人画是专门高尚之画,学习文人画的过程也是在学习文人的高尚精神。陈师曾在归国后,一直致力于教育工作,身体力行普及传统画的价值。他在《绘学杂志》发表的《文人画之价值》《对于普通教授图画科意见》《中国画是进步的》,与在北京八校联合举办的学术讲演会上讲述中国人物画之变迁,都旨在宣传普及中国传统画的价值与意义。陈师曾通过对传统绘画价值的宣讲,用普及文人画的方式不仅维护了文人画的价值,也启蒙了大众,提升了国民的文化素养,起到了以美育人的功能和作用。

时至今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消费主义的泛滥所产生的商业化、媚俗化等种种不良现象,引发了人类社会的精神匮乏现象,甚至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分裂问题。如何提升大众的审美水平,培养积极健康的审美品味,涵养高尚的人格,在这个表象繁荣、内里脆弱的浮躁社会显得尤为重要。陈师曾认为提出的,通过学习文人画,不仅可以吸收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来饱满个人的精神境界,甚至可以完善人格,弥合当今社会中处处存在的分裂危机,使人能够顺利发展成健全的积极的完整个体,而非被异化被遗忘被利用的孤独机器。陈师曾所提倡的以文人画兴美育之主张,给予了我们以民族性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这一视角来重新思考美育体系在当下社会应当如何被建立,为中国美育的内容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撑,正如他面对西方文化侵袭时不卑不亢一般,中国美育建设在汲取西方基础架构营养的同时,更应当以自身优良深厚的文化内容为填充体系为基点,建构属于中国的,充满民族精神与符合时代精神的美育系统体系。

参考文献:

[1]曾小凤.危机与转型: 康有为、徐悲鸿、陈师曾与五四时期的“中国画”批评[J].美术研究,2021(1):115-122.

[2]郎绍君, 水天中.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

[3]朱良志, 邓锋.陈师曾全集: 诗文卷[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16.

[4]李运亨,张圣洁,闫立君.陈师曾画论[M].北京:中国书店,2008.

[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87.

[6]彭吉象.艺术学概论: 精编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21.

[7]邓经儒.“妥协”的美育: 以陈师曾在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活动为例[D]. 北京: 中国艺术研究院,2021.

[8]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402.

[9]龚产兴.陈师曾的生平和艺术[J].美术之友,2005(5):34-40.

[10]江南蘋.缅怀吾师陈师曾: 六十年前从师学艺追忆[J].中国中小学美术,2018(10):44-47.

[11]俞剑华.陈师曾[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

[12]邓见宽.姚茫父画论[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153.

(责任编辑:陈 婧)

收稿日期:2022-11-11网络出版日期:2022-12-30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18BC045)

作者简介:宫 富(1974—),男,内蒙古化德县人,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艺术美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陈师曾感受力观察力
陈师曾艺术理论及艺术风格
图示与观念:陈师曾《读画图》再分析
如何通过线描画提高幼儿观察力和表现力
观察力、手眼协调能力
诗与感受力(创作谈)
诗与感受力(创作谈)
观察力、手眼协调能力
陈师曾 纳凉图扇 荣宝斋藏
桑塔格的“新感受力”
如何培养幼儿的观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