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娟
摘 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以学生的生活为出发点,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坚持生活化教学。教师通过采取深入分析学情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融合课程内容创设生活情境,创新教学方式引领学生思维,拓展校外实践促进知行合一等策略,将生活逻辑和学科逻辑相融合,如此可提升教学实效。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个体经验;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3)20/23-0078-02
目前,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还存在学生感觉课程抽象不易理解、不能很好地运用学科知识分析解决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等情况。基于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围绕学生生活组织教材。新课程标准在凸显学科基本知识、概念、原理的基础上,强化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实际社会和生活的关联性,因此要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真实生活相结合,将生活逻辑和学科逻辑相融合。知识是载体,课程重在塑造学生的价值观,意在对学生的生活产生积极的作用和影响。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应该采取生活化的教學策略。
一、深入分析学情,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和教材的制定与编写都从学生的生活出发,课程坚持回归生活的理念,教材每一课内容都以引领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展开,因此教学也要坚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此教师首先要在了解学生的生活情况上下足功夫。即全面分析初中学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认知规律、学习规律、接受特点等,并准确把握本班学生的日常生活状况、生活经历,以提炼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的个体生活经验是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学习的起点,也贯穿道德与法治学习的全过程中。基于学生的个体生活经验,找到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的关联因素,才能找到生活化教学的切入点,从而进行有针对性、高效的教学。
在深入分析学生情况、了解学生生活经历的基础上还要深入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增强课堂的吸引力。把握学情,即遵循学生在初中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关注学生个体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点,拉近教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只有如此才能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需求。
二、 融合课程内容,创设生活情境
在充分研读课标和教材,理解课标要求、准确把握教材内容立意的前提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开展生活化教学应创设生活情境,即把学习内容置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或熟悉的、感兴趣的真实生活情境中。然后根据教学需求,有目的地创设或者引入形象、具体、生动的情境,以拉近学生与知识之间的距离,提升教学的趣味性,最后引导学生运用生活经验,获得深层次的体验,如此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对此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历、生活积累出发选择生活化素材作为课堂导入,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引入社会生活案例,使用案例教学。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走进社会,关注生活,在情境体验中,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增强其道德理解力、判断力,强化法治意识,建构良好认知。例如可以采用热点分析、角色扮演、情境体验、模拟活动等方式,营造生活场景,以增强学生的现实体会,引导学生共同参与教学。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以让情境更直观、更具真实感。需要注意的是,学习情境的创设,需确保素材能够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避免出现情境与现实相脱节的现象。
三、创新教学方式,引领学生思维
学生知识的学习和核心素养的形成是主动学习、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并积极探索议题式、项目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围绕教学主题,根据教师的生活经历,基于学生的个体经验,设置生活化议题、项目等,并形成有梯度的问题链,如此可鼓励学生思辨,引发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即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地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中的问题,并不断引发学生调动个体经验,然后在合作交流中表达、分享、反思、扩展个体经验,最后在思辨探究中经过师生经验、生生经验的互动、碰撞、共认等促进学生个体经验的调整、丰富。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课程围绕生活也具有综合性。问题的思考也应该是多角度、跨学科、符合生活化的。对此教师应鼓励学生运用生活化思维,多角度探究、谈论,以做出价值评价,然后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内化知识的过程,以使其体会学科思维的方法,进而涵养其必备品格、提升其关键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及时、恰当的提示点拨、归纳总结。
四、拓展校外实践,促进知行合一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实践性,因此教学应该回归到学生的生活实践中,使学生运用所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变生活态度、方式,以提升人格品质。即在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同时,教学还应积极拓展校外实践,以建构道德与法治育人的“大课堂”。对此我们可以通过组织参观访问、现场观摩、志愿服务、生产劳动、研学旅行、调查研究等方式使学生走向社会,扩展视野。由此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积极探究、交流、体验、感悟,引导学生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并逐渐将学科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与行,形成社会主流价值观,如此可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教师既可以针对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不同模块和内容开展实践活动,又可以开展宏观培育学生公民意识的社会公益活动和实践调研等,即以大思政的格局引领和带动实践教学。如此可使学生真正融入社会生活,在各种生活建构活动中主动承担不同的生活角色,进而丰富个性、提升人格。
知识源于生活,也要回归到生活中去。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开展生活化教学,将课程理论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既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又符合学科特点和学生的现实需求。因此我们要坚持生活化教学,并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才会充满魅力和活力。
【责任编辑 韩梁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