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思想下的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初探

2023-08-30 18:17沈明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生态文明

沈明

摘   要:生态文明思想下的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值得研究和探究的课题。根据不同学段的课程设置和目标要求,融入并渗透生态文明思想教育,然后合理统整课程内容,优化选择教学策略与方法,可培育学生的生态文明理念,进而使其养成生态文明行为。

关键词:中小学思政课;生态文明;一体化教学;统整性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3)20/23-0112-04

生态文明思想下的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应充分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要求,即根据各学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知特点,在顶层设计与教学实施过程中注重统整性,以彰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态文明理念,如此可充分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育人功能。基于此,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根据不同学段的课程内容、教学目标,渗透生态文明的思想内涵,又要注重教学策略与方法选择的贯通性、衔接性和针对性,力求纵向贯通、层次分明、横向衔接、相互协调,然后在总体推进中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一、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中彰显生态文明思想

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身体发育的高峰时期,体力和智力都相较小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同时初中阶段也是基础教育中引导学生初步形成正确三观的黄金时期。初中阶段生态文明思想教学重在体验生态生活,因此,教学目标应设置为体验低碳环保生活,联系实际说明生态文明建设和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必要性。要想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形成绿色发展理念,增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就需要学生自觉把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态理念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高中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明显提高,理想和三观开始逐步形成,行为自觉性更强,因此对于生态文明思想的关注度和参与度更高。高中阶段生态文明思想教学重在开展生态思想常识教学,以提升学生的生态素养。因此,教學目标应设置为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生态文明思想内容的认识,以理解加强党的领导、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意义。如此既可引导学生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意识,即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又可使学生更加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观,进而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引导学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美丽中国的过程中,要增强政治认同,坚定“四个自信”,以提升其生态文明素养。

二、在教学内容统整中融入生态文明思想

初中阶段的生态文明思想教学内容应以学生的生态体验为基础,重感性体验和知识学习相结合,如此可引导学生进行初步的理性思考,进而打牢思想基础。我们主要以具体事实、鲜活案例、生活体验,展现生态现状、污染的危害与途径,并通过讲授低碳生活、绿色生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国策,生态文明的内涵和意义,美丽中国的发展历程等内容,来增强学生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如此可使其自觉履行公民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义务,并坚持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统一。

高中阶段建设生态文明思想的教学内容应以学生的生态认知为基础,将实践体验和理论常识性学习相结合。其意在使学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观;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民生观;山水林田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观;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法治观;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观。由此可践行绿色、低碳生态的理念。

三、 在教学策略与实施中培育生态文明理念

小学阶段的教学重在启蒙生态情感,因此宜采取直观教学使其感受生态实际的教学策略;初中阶段的教学重在体验生态生活,因此宜采取角色扮演陶冶生态情感的教学策略,如此有利于构建初中生态文明思想教学的魅力课堂;而高中阶段的教学则重在开展生态思想常识教学,因此宜采取议题教学提升学生生态素养的教学策略,如此有利于构建高中生态文明思想教学的实效课堂。

(一)生态文明思想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角色扮演。初中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了很大发展,但容易产生片面性。且初中生爱憎分明,充满了好奇心,即他们感兴趣的就会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初中生的各种认知都在发展而又发展得不完善,因此要想让教材中的生态文明思想入脑入心,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和灌输是难以奏效的,需要从其生态体验入手,借助真实的场景或创设典型情境,并注重教材和生活的贴合性,同时积极引入符合实情的校本内容,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即把教学内容和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才能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让生态文明理念深深根植于内心,进而达到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顿悟。通过情境设置和角色扮演引领学生以公民的角色看待生态环境,体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既可培育学生的公民意识,又可在实践中提升初中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以及以政策为依据解决问题的能力,即从感性认识走向理性思考,从科学认知走向行动自觉。

2.合作探究,模范引领。初中阶段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其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不断转化。因此在生态文明知识的学习方面,教师可以利用时政新闻、视频、网络信息等多种教学资源,设置合作探究的教学情境,然后在教学中将讲授法与讨论法相结合,并穿插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然后在小组合作探究的基础上,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围绕中心问题各抒己见,如此可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此要树立典型、宣传先进,即给学生竖起一个生态标杆,确立一种生态道德风尚。初中阶段的学生其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养成更倾向于效仿,所以针对初中生富于想象、崇尚英雄、崇拜偶像的特点,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向学生展示身边的人物或崇拜的偶像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积极行动,并让其成为学生有意无意模仿和学习的一部分,如此可达成生态价值认同,唤醒主体生态意识,进而强化生态责任使命。

3.情感陶冶,学以致用。教师可以利用优美的生态环境感染和熏陶学生,如班级教室墙壁上的生态名言、整洁的校园环境、生态文化长廊、贴在草坪上、洗手间中的标语等,即通过春风化雨般的手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施加生态文明影响。同时,需要把生态情感转化为行动自觉,因为唯有真正的知行合一,用生态文明理论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才能发挥其更大的作用。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多地引入和选取时下身边有关美丽中国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和现实难题,以启发和引导学生思考,然后让学生结合课堂理论知识,透过案例和问题情境深入到事物的本质,以创造性地提出解决措施,如此可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理念,并使其自觉把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理念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二)生态文明思想下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策略

1.自主学习,探究明理。高中生在认知能力上有了较大的发展,思维能力也获得长足进步,辩证思维能力不断提升,因此已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生态文明知识链条,以使学生对生态文明思想有一个常识性的认识。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问题探究。同时教师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设置辩论活动,即把教学重难点设为辩题,并针对国内外共同关注的生态问题让学生进行正反两方面辨析。如在政治与法治方面探讨“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发达国家是否应该承担更多责任”“随地吐痰应不应该被罚款”“环境保护主要靠政府和法制还是主要靠公众和道德”“是否应该禁止动物园的存在”“保护环境靠自律还是法律”;在经济与社会方面探讨“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谁是第一位”“加快城市化进程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加强环境保护靠技术创新还是靠观念转变”;在校园生活方面讨论“高中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重在理论学习还是重在实践参与”“构建和谐校园靠学校纪律约束还是靠个人素质”等。辩论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攻克重难点,厘清知识,然后通过价值冲突,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通过价值鉴别,引领学生增强对生态文明价值观的深刻认同和坚定信仰。

2.联系实际,议题教学。由于抽象思维和自我意识的发展,高中生的概念理解、判断和推理能力发展迅速,思维的目的性、指向性也更加明确,认知系统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评价能力也明显增强。因此教师可充分利用课堂新闻述评、议题式教学中的情境设置,把蕴含生态文明思想的时政素材嵌入其中,然后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新成就、美丽中国建设等时政热点设计议题,即引导学生在“议”中思考,反思生态文明的现状,并与理论知识链接,如此既能激发学生调用所学的经济、政治、哲学、文化、法律等知识对材料进行分析,又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进而将生态文明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增强学生的生态文明实践能力,如此可提升其生态文明素养。

3.公共参与,提升素养。学生的今天就是国家的明天,如果学生能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就能对未来建设美丽中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高中是学生学习与成长的关键阶段,高中生的情感丰富,意志力增强,兴趣更加广泛和稳定,学习动机也更加强大。教师应抓住这一特点,对高中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教学,然后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生态文明实践活动,促使学生提升公共参与素养,并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把生态文明思想渗透进学生生活中,如此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习惯。我们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其生态文明素养和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进而为建设美丽中国培养具有新型生态文明素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生态文明思想下的中小学思(下转第121页)(上接第114页)政课一体化教学探索,在合理设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选取教学策略的同时,还要重视教学评价设计与实施。生态文明思想下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指标要多元化,即既要重视运用多种形式的全过程嵌入式评价,以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要注重发挥学生所长,建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即对学生的评价不仅关注成绩,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其是否养成了生态文明习惯,树立了生态文明意识,以及是否积极参与了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纸笔测试与非纸笔测试相结合的原则,强化过程性评价,如此可促进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0.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6.

[3]王伟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丛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3.

[4]黄承梁.以人类纪元史观范畴拓展生态文明认知新视野——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论[J].自然辨证法研究,2015,(2).

[5]贺利平.论儒家生态伦理观对建设“美丽中国”的现实启迪——兼论十八届三中全會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实施路径[J].前沿,2014,(9).

【责任编辑 韩梁彦】

猜你喜欢
一体化教学生态文明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数控专业一体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机修钳工专业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探索
浅谈中职汽车商务专业一体化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汽车制造与维修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渗透与实践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基于技工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方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