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华文,唐凌肖
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江苏224000
膝关节属于滑车关节,亦是人体最大最复杂的支撑部位,易受外部创伤或运动不当等因素影响而引发膝关节疾病。随着近些年医疗技术不断革新,膝关节镜手术[1]逐渐在临床中应用,具有创伤小、快速恢复等优势,已取得较好疗效。但此术式术后并发症亦随之凸显,其中以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最常见。DVT发病隐匿[2],如果未及时有效处理则可能出现下肢功能异常,严重者甚至诱发肺栓塞,故预防膝关节镜术后DVT至关重要。相关研究指出,下肢手术病人术后早期开展功能训练可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加速骨愈合,改善预后[3-4]。踝泵运动为功能训练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操作简便且安全,主要通过踝关节环绕、伸屈等训练促进肌肉舒缩,进而调节局部微循环,预防DVT[5]。但目前临床关于踝泵运动方式尚无统一标准,运动角度尚存在一定争议。为此,本研究探究最大角度踝泵运动模式对膝关节镜手术病人术后下肢DVT及情绪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选取本院2020年5月—2022年5月收治的120例行膝关节镜手术病人。纳入标准:1)择期行膝关节镜手术;2)年龄18~60岁;3)首次单侧膝关节手术;4)术前无DVT;5)理解、沟通能力正常;6)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手术无法耐受者;2)存在恶性肿瘤、下肢感染或严重脏器功能异常者;3)有代谢性疾病、凝血机制异常、血管性疾病者;4)既往下肢存在手术史;5)聋哑或有精神疾病者;6)妊娠、哺乳女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男36例,女24例;年龄22~57(39.74±3.82)岁;疾病分类:半月板损伤27例,韧带损伤18例,髌骨脱位10例,其他5例。观察组男33例,女27例;年龄21~59(40.35±3.61)岁;疾病分类:半月板损伤25例,韧带损伤17例,髌骨脱位11例,其他7例。两组年龄、性别、疾病分类等基础资料均衡可比(P>0.05)。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同意。
两组术后均进行常规护理:责任护士密切监测病人生命体征,并抬高其患肢至15°~30°,促使膝关节伸直;指导病人饮食需清淡且易消化,以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为主,刺激及辛辣食物禁忌食用;对病人患肢感觉、皮肤温度、颜色、肿胀等内容进行重点观察,一旦发现异常需及时向医生汇报以进行相关检查及采取针对性防治措施;注意观察伤口渗血等情况及引流液性状、量、颜色等内容,确保引流管畅通,及时更换敷料,确保伤口清洁干燥;为病人进行健康宣教,讲解疾病及手术知识,并积极主动与病人交流,疏导其不良情绪,保持平稳心态;指导病人进行有效咳嗽与呼吸,其中深呼吸3~5 s屏气,将身体前倾,胸腔进行短促有力咳嗽2次或3次,将痰液咳出,预防坠积性肺炎;输液、抽血等操作尽量避免在下肢进行,以防血管壁受损发生DVT,护理干预过程中需严格遵守无菌原则,预防术后感染等并发症;术后通过播放轻音乐等方式转移病人注意力,减轻疼痛;术后指导病人早期进行康复训练,鼓励其尽早下床。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接受舒适角度踝泵运动模式:术后病人踝泵运动训练适宜强度为其自觉不费力,将踝关节跖屈30°左右,10 s后再背屈20°左右,10 s后再做踝关节环绕动作,一套动作为10 s,连续进行5 min后平卧静息0.5 h,再进行10 min动作,完成后再平卧静息0.5 h,一组为连续动作15 min,共60套动作,每日晨起及午睡后各进行1次,共120套动作。观察组接受最大角度踝泵运动模式。1)组建课题组:组长为护士长,组员为本科室护师以上职称、工作超过5年、沟通表达能力强的护士3名。组员通过知网等数据库检索文献,经组内讨论、专家咨询后,制作踝泵运动视频,视频具有科学性、规范性、合理性,并指派同一名护士培训病人踝泵运动的操作等。同时制定运动记录表,表中包括频率、时间、DVT有无等内容,专门由同一名护士向病人及其亲属讲解填写要求,并在确保其理解后再开始执行。此外,一旦病人发生DVT则需立即将踝泵运动暂停。2)健康教育:术后护士通过图文并茂的图片、视频等方式为病人讲解DVT相关知识,使其意识到DVT预防的重要性,并告知其踝泵运动相关知识,使其正确理解踝泵运动可预防DVT发生,以引起其重视,主动配合医护人员,提高依从性。3)最大角度踝泵运动:术后病人踝泵运动训练适宜强度为其自觉不费力,将踝关节跖屈50°左右,10 s后再背屈30°左右,10 s后再做踝关节环绕动作,一套动作为10 s,连续进行5 min后平卧静息0.5 h,再进行10 min动作,完成后再平卧静息0.5 h,一组为连续动作15 min,共60套动作,每日晨起及午睡后各进行1次,共120套动作。
1)DVT发生率:统计两组干预期间DVT发生率。下肢静脉血流出现无期相性变化,管腔充盈缺损,压迫时无法变瘪,有实质性回声,即为DVT[6]。2)优良率:统计两组术后恢复优良率。优为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5分,膝关节屈曲度>100°;良为VAS评分4~5分,膝关节屈曲度80°~100°;中为VAS评分2~3分,膝关节屈曲度50°~79°;差:VAS评分<2分,膝关节屈曲度<50°。3)心理状况:干预前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7]评估两组心理状况,HAMD量表共有17项条目,每项计0~4分,无抑郁<7分,轻度抑郁7~17分,中度抑郁18~24分,重度抑郁>24分;HAMA量表共有14项条目,每项计0~4分,无焦虑<7分,轻度焦虑7~13分,中度焦虑14~20分,重度焦虑≥21分。4)生活质量。干预前、干预后1个月运用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8]评估两组生活质量,该量表共有8个项目(生理机能、生理职能、总体健康、躯体疼痛、社会功能、精神健康、精力、情感职能),每项满分100分,评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5)满意度:两组出院时采用护理结局分类满意度调查量表[9]评估护理满意度,该量表共6个维度(环境、指导、护理技术、护理、沟通、安全),评分1~5分,评分越高表示满意度越高。
观察组DVT发生率为3.33%,对照组为15.00%;观察组干预优良率为93.33%,对照组为80.0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DVT发生率及干预优良率比较 单位:例(%)
两组干预前HAMD、HA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HAMD评分、HAMA评分均比干预前低,且观察组比对照组低(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心理状况比较 单位:分
表3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单位:分
表4 两组满意度比较 单位:分
DVT作为膝关节镜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现阶段众多学者认为其发生机制和血管壁受损、血流速度缓慢、血液高凝等有关[10]。大部分DVT病人血栓无法自行消融,甚至可侵及至整个下肢静脉,对病人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当前临床可通过预防性使用抗凝药物等措施预防DVT,但存在费用较高、副作用等不足之处。因此,十分有必要寻找更为有效DVT预防方式,有助于促进病人恢复。
刘惠玉等[11]对124例全髋关节置换术病人进行前瞻性研究,发现早期踝泵运动可明显减少DVT发生,缩短住院时间,缓解临床症状,促进恢复。陈娅莉等[12]指出,踝泵运动在前置胎盘卧床病人下肢DVT预防中应用效果较好,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踝泵运动是一种功能康复训练,通过踝关节伸屈、肌肉收缩及环绕动作促使小腿肌肉舒缩,肌肉收缩时下肢血管压力增强,促进下肢微循环,肌肉舒张时下肢血管压力减轻,有利于补充血液,改善下肢功能[13]。陈抒婕等[14]将肺癌股静脉置管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发现最大角度踝泵运动较舒适角度更能减少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使导管留置时间延长。本研究中,观察组DVT发生率比对照组低,膝关节术后恢复优良率比对照组高,与上述报道类似,提示相比舒适角度踝泵运动,最大角度踝泵运动模式可明显降低膝关节镜手术病人术后下肢DVT发生率,改善膝关节功能。分析原因,最大角度运动可激活小腿肌肉泵,将小腿肌肉舒缩作用发挥至最大化,促使下肢静脉血流量及速度增加,血浆黏度下降,促进血液回流,减少或避免DVT发生,改善下肢功能,加速预后。
相关研究指出,受疾病、手术、疼痛等因素影响,关节镜手术病人可能会出现焦虑等负性情绪,增加心理压力,影响手术效果[15-16]。本研究中,观察组干预后HAMD评分、HAMA评分均比干预前及对照组低,说明最大角度踝泵运动模式可有效缓解膝关节镜手术病人负性情绪,改善其心理状况。这可能与该模式可加速病人身体恢复,进而促使其情绪稳定,减轻其心理压力,加之围术期提高认知、缓解疼痛、增加舒适度、心理疏导等一系列综合护理措施有关。生活质量是临床评估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可反映病人身心及社会适应状况。膝关节镜手术病人由于疾病影响,身体功能出现异常,生活质量降低。张爽等[17]指出,膝关节镜手术病人接受风险分级护理后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本研究中,观察组干预后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比干预前及对照组高,表明最大角度踝泵运动模式可明显改善膝关节镜手术病人术后生活质量。此外,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比对照组高,表明最大角度踝泵运动模式可提高膝关节镜手术病人满意度。
综上所述,最大角度踝泵运动模式可明显降低膝关节镜手术病人术后下肢DVT发生率,缓解负性情绪,改善生活质量,促进病人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