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菲 齐海娟
摘 要:围绕日语专业学科特点,基于学生视角,对多所高校日语专业学生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当前日语专业课程思政实施情况,发现当前存在的问题。以学生为研究主体,为提升高校日语专业课程思政实施效果提供新思路,提出新建议,以期推动日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更好开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在学好日语专业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关键词:学生视角;日语专业;课程思政;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18-0193-04
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高校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充分挖掘各类课程思想政治资源,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日语教育作为我国外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满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复合型日语专业人才的强烈需求,坚定文化自信,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2]。
在中国知网以“日语专业+课程思政”为主要关键词,检索到中文论文75篇,研究内容多集中于教学改革、教学模式以及实施路径等方面,对日语专业课程思政现状的调查与研究较为有限。以“学生视角+日语专业课程思政”为主要关键词检索,并未查到相关研究成果。学生作为课程思政教学的主体,应为研究的关键。从学生视角出发,对日语专业课程思政现状的研究亟待加强。
本研究以不同层次高校日语专业1—4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于2022年2—3月通过问卷星线上平台发放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178份。在参与调查的学生中,“985”“211”工程院校占比24.72%;普通本科院校占比53.93%;独立学院占比0.56%;高职(高专)院校占比20.79%。本研究旨在进一步完善和创新高校日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和方法。
一、基于学生视角的高校日语专业课程思政问题调查与分析
(一)学生对课程思政概念的认知
学生对课程思政概念的认知包括对“课程思政”本身的认知程度和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区别的认知程度两个方面。调查结果显示,5.06%的学生表示对课程思政完全不清楚;16.29%的学生表示基本不清楚;42.13%的学生表示似懂非懂;31.46%的学生表示大致清楚;5.06%的学生表示非常清楚。将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认知设为定距变量赋值分别为完全不清楚1;基本不清楚2;似懂非懂3;大致清楚4;非常清楚5。经赋值计算,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认知均值约为3.15,近于3,表明大部分学生对课程思政概念的认知仍处于“似懂非懂”的阶段,学生对课程思政概念的认识有待提高。24.72%的学生表示对“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区别完全不知道;24.72%表示基本不知道;33.71%表示似懂非懂;12.36%表示大致知道;4.49%表示完全知道。将学生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区别的认知设为定距变量赋值分别为完全不知道1;基本不知道2;似懂非懂3;大致知道4;完全知道5。经赋值计算,均值约为2.47,接近2.5,趋于3,表明学生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区别的认知尚未达到似懂非懂的阶段,该认识亟待提高。此调查的结果与古俊伟(2021)的调查结果[3]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呼应。
那么,对课程思政概念的认知影响因素有哪些呢?参与本次调查的日语专业学生中,“985”“211”工程院校占比24.72%;普通本科院校占比53.93%;独立学院占比0.56%;高职(高专)院校占比20.79%。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就读于不同院校的学生对课程思政概念的认知无显著差异。可见,高校层次对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影响较小。调查显示,参与调查的学生中,从不关注教育时事新闻占比6.18%,偶尔关注占比70.79%,时常关注占比17.42%,非常关注占比5.62%。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关注教育时事新闻频率不同的学生对课程思政概念的认知存在显著差异,即关注教育时事新闻的频率越高,对课程思政概念的认知越高。
(二)学生对开展课程思政必要性的认知
经调查发现,学生对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接纳情况为:82.02%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日语专业教学模式中,17.98%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可见,绝大多数日语专业学生认为有必要开展课程思政,态度较为积极。
日语专业学生认为有必要引入“课程思政元素”的原因:利于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利于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素养;利于更好地把握日语专业学科思维方式,学好日语;利于丰富日语专业学习内容,提高学习兴趣等。
日語专业学生不愿意接受课程思政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认为大学思政教育已设有专门的思政课,没必要在日语专业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元素。可见,学生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二者概念与关系的认知仍不够明确。首先,专业课“思政”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深入挖掘专业教育中的育人元素[4],另一方面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专业课程[5]。其次,“课程思政”是为了解决高校专业课程育人功能不彰,与思政课呈“两张皮”,或消减思政课教学效果的现象[6]。日语课程具有人文性,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引领。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优势所在,日语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利于促进日语专业教育的本土化发展。将课程思政融入日语教学,日语教育才能更好发挥中日友好交流的桥梁作用,让学生在学习日本语言文化的同时,激发其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的使命感,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再次,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文化的传播离不开语言这一重要载体。以日语为载体传播文化,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日语专业教学涉及人文社科和时事热点,背后承载着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要在日语教学中实践“课程思政”的理念,坚持鲜明的育人导向,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紧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培养国际化人才。二是认为日语专业学习压力较大,融入课程思政的内容会减少本专业学习时间,影响学习效果。专业课教师需要在规定学时内教授完日语专业教学培养计划的内容,如果在课堂上过多加入“课程思政”元素,可能会出现无法完成教学进度的情况。正因如此,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在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科学设计教案的同时,可制作适当加入育人素材的视频资料让学生课下观看,既不影响课程教学效果,也能起到育人作用。三是认为日语专业教学和课程思政关系不大,思政元素嫁接牵强。这反映了现阶段日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存在着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融合度不高的问题。
(三)课程思政教学资源与教学方法的使用
本调查设定了七种常见的日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资源,通过学生了解教师使用课程思政教学资源的情况。调查发现,教师最常用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是文化背景,其次是时事案例,然后是热点讨论。以身作则是教师较少使用的教学资源,此外,调查还设定了八种常见的课程思政元素,通过学生了解课程思政育人元素的挖掘情况。调查显示,专业课教师常用的育人元素为中国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新思维意识、宪法法治教育融入较少,且“其他育人元素”一栏填写人数有限,说明日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陷入了在教学中简单地、机械强硬加入思政元素这一误区的倾向。
关于专业课教师所使用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法,调查显示,专业课教师使用最多的教学方法是合作式(学生互助、团队协作、小组讨论),其次是任务式(教师讲授、课堂提问、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等),然后是研究式(以学生为主体,翻转课堂、热点讨论、自主探究),使用最少的教学方法为实践式(情景模拟,现场体验,强调学以致用,探究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可见,课程思政仍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方法单一,趣味性低;学生作为课程思政重要参与者的主观能动性未被充分调动。
二、基于学生视角的高校日语专业课程思政实施效果及影响因素调查与分析
(一)实施效果分析
学生是课程思政教育的主要对象,也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参与主体。学生自我获得感是“课程思政”实现价值引领的基础和前提,承载着学生对“课程思政”实施效果体验的价值判断和感知[7]。要使课程思政教育更具针对性、实效性与创新性,就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让课程思政教育更有温度。有温度的课程思政教育要将学生视为具有主体地位的教育参与者,尊重学生作为独立主体的个性、思想诉求,让学生来评价日语专业课程思政实施效果。
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对所设调查内容综合评价进行打分,非常不满意到非常满意用1—5分表示。矩阵量表调查显示,学生自我收获感评价的均值为3.78,接近4.00(基本满意),说明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开展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学生对当前日语专业课程思政实施效果评价的均值为3.78,也接近4.00(基本满意),说明当前日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实施产生了一定效果。
(二)实施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据调查,影响日语专业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因素按照重要程度依次为:课堂思政的开展方式是否有趣、学生个人学习态度是否积极、专业课教师综合素养与个人魅力。关于学生对日语专业课程思政发展期待的调查显示,学生认为开展相关兴趣活动是最有利于日语专业课程思政开展的方式。其次是校际课程思政资源交流共享以及利用相关网络平台、借助视听传媒开展,而安排课后作业是学生最不喜欢的方式。
三、基于学生视角的高校日语专业课程思政发展建议
(一)强化学生对课程思政概念的认知
加强引导学生对日语专业课程思政概念的理解。学校可通过网络平台开设相关课程,组织学生按时进行线上学习;鼓励学生加强自我学习,多关注教育时事新闻;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自我建构,以更加深入、准确地把握课程思政概念。学生作为课程思政重要的参与主体,认同日语专业课程思政的价值,接纳课程思政授课方式,才能更好地推动日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展开。通过“了解—认同—接纳”这一循序渐进的过程,激发学生共鸣,强化课程思政认知,形成全方位日语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合力。
(二)教师应深挖课程思政元素,多元地融入日语课堂
首先,在课前,日语专业课教师可设定相关教学任务,引导学生在预习所学内容时进行有关“课程思政”的设想,如:中日文化差异比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东亚文化圈交流等。依据日语专业学科特点和学生成长规律,分层次、分阶段设计教学目标,统筹课程设置、深挖中国元素、创新教学方法及考核评价等。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课程建设全过程,使课堂成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主阵地。
其次,教师应有意识地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宜多采用研究式(以学生为主体,翻转课堂、热点讨论、自主探究)和实践式(情景模拟、现场体验,强调学以致用,探究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专题调研报告、互动研讨等形式,围绕特定主题深入分析,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在输出日语专业知识的同时,深挖中国元素,对中日文化差异进行比较,形成真正中国化的日语课程体系。可借鉴中国传媒大学“双师课”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如让学生在日语专业相关课程中体验“双师+融合”的教学模式。实际教学过程中,由日语专业教师与思政课教师组成“双师”团队,提前备课进行教学设计,预演排练,默契配合,围绕特定主题进行深入解析,对中日文化差异进行比较,展开互动研讨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中日文化交流互鉴中,更懂得中国,更富有责任感,更有底气用日语讲好中国故事。
再次,积极拓展课程思政教学新场景,有效利用多元课堂。在课外学习、科研创新、实践实验、社会服务等各场景中循序渐进地融入思政元素,以形成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调查显示,日语演讲大赛、日语写作大赛、日语书法比赛等课外活动,不仅能让学生学会如何灵活运用专业知识,还能在比赛中提高竞争意识、增强进取精神。可依托专业课程建立相关社团活动,将课堂上的思政理念延伸至课外,增强其趣味性。打通校园与社会连接的思政教学场景,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习实践与志愿服务活动,在课堂之外构筑日语专业学生认识社会、服务社会的成长新空间。
最后,依托网络平台,开展线上教学。借助“学习强国”“学习通”“中国大学慕课”等平台,设置定量任务,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我测评。可借鉴“人民网日文版”等具有影响力的主流媒体公众号的运营模式,开设日语专业课程思政官方微信公众号,鼓励学生发布立足日語学科特点的、有关课程思政的原创文章,如用中日双语发表对国内外重大事件的看法、为中日友好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用日语讲述中国故事等。由此,实现多元课堂同频共振,协同发展,推动日语专业课程思政全时段、全场景覆盖。
四、结语
为培养兼具“国际视野与家国情怀”的新时代复合型日语专业人才,越来越多的高校积极探索和实施具有本校特色、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高质量人才培养课程思政实施方案。
日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学生对课程思政概念认知不足;二是课程思政育人元素挖掘不够充分,开展方式多样性和趣味性欠缺。针对以上问题,一是要强化学生对课程思政概念的认知,以便形成全方位教育合力;二是要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多元课堂,以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三是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多采用实践教学模式,与学生互动交流,调动学生积极性,使课程思政开展方式更加多样。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2] 尤芳舟. 新文科背景下日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J]. 外语学刊,2021(06):78-82.
[3] 古俊伟. 基于学生视角的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现状调查[J]. 海外英语,2021(03):47-48+72.
[4] 刘鹤,石瑛,金祥雷. 课程思政建设的理性内涵与实施路径[J]. 中国大学教学,2019(03):59-62.
[5] 王学俭,石岩. 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02):50-58.
[6] 张正光,张晓花,王淑梅. “课程思政”的理念辨误、原则要求与实践探究[J]. 大学教育科学,2020(06):52-57.
[7] 刘隽,范国睿. 高校“课程思政”改革背景下师生互动对于学生自我收获感与满意度的影响机理——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分析[J]. 现代教育管理,2019(05):117-123.
(责任编辑:陈华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