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漫宇
摘 要: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已逐渐成为重要育人环节。一方面,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与指导作用;另一方面,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作用凸显,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二者协同将有效提升育人成效。文章基于协同视角,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育人内涵、成效、现存问题进行了分析、归纳与总结。在立德树人视域下,从组织管理协同、课程体系协同、评价体系协同三个维度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模式。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18-0037-05
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核心、是我国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1]。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在教育教学会议中强调高校树立“大思政”观的重要性,各类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深度融合,发挥协同作用。进入新时代,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蓬勃发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逐渐成为高校育人的重要环节。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下,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新时代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
一、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内涵
(一)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内涵
立德树人教育思想,不仅继承与创新了中华传统教育文化,也是马克思教育思想中国化的具体实践与升华,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立德树人被赋予鲜明的时代特色,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对“立德树人”理念的阐释与创新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立德树人的根本在立德,《左传》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2]16,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就将“立德”作为育人第一位的理论,进入新时代“立德”不断被赋予鲜明的时代特色,“立”是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德”则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道德。立德树人的核心在树人,《管子·权修》载:“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意指培养人才是长远之计,“十年树木,百年树人”[2]16,树人是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在新时代,为实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一育人目标,“树人”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职责和使命。优质的人才培养过程需要建立在高校、教师、学生三个层面“立德”的前提下,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3]明确了立德树人间的辩证关系与实质。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内涵
协同理论由德国物理学家哈肯提出,该理论认为,任何一个系统都是由多个子系统构成的,在非平衡的相变基础上,子系统或各影响要素可以产生协同或相干作用,使其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自组织体系,从而在宏观上产生比单独部分叠加更有效的系统总价值,即协同效应[4]。该理论最早的研究起源于自然科学的微观物质间,通过构建模型深刻阐述了任何一个与外部有物质或能量交换的开放系统,都可以通过自身的内部协同,实现功能和效果的提升。随着协同理论影响的逐步增大,应用范围也随之逐步扩宽,逐渐从自然科学研究影响到社会科学研究。协同理论目前也广泛应用于高校教育教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可以提升思政教育和双创教育成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方法。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关系
创新创业教育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给予正确的导向与引领。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相较西方发达国家起步较晚,教育模式存在流于表面,缺乏整體规划的问题,高校对于教育成效的考核指标多以各类大学生“双创”竞赛成绩和毕业生创业带动就业率为主,导致教育研究更多集中在加强师资建设、完善校企融合、提升竞赛水平等方面,忽视了以生为本的教育宗旨,致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出现缺乏价值引领的局面。高校双创教育和思政教育具有育人目标一致的教育属性,思政教育应充分发挥导向作用和教化作用,有效地调控好、引导好、把握好双创教育的发展方向与育人导向,帮助双创教育回归教育发展本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创新创业教育成为有效作用载体。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过30余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成效,进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不断创新方式与方法,要与其他育人过程与育人环节有效融合,还需突出其他教育过程和活动的思政育人功能[5]。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培养目标的深层素质教育,其具有两大显著特点:一是学科融合度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单一教授学生某一领域的知识与技能,更多的是以专业为基础辅以金融、管理、社会等多学科知识与技能的训练。二是学科实践性强。需要学生具备三个方面的素养即:深厚扎实的理论知识、较强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服务社会与人民的奉献精神。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与特点可有效补充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普遍存在的内容单一、吸引力弱、实践性差等不足,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在充实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同时彰显其育人优势,解决其发展瓶颈。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现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是提升二者教育实效的有效途径。目前,二者在协同育人的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有待于不断地研究与完善。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主要成就
一是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理念逐步形成。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与意见强调协同效应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如《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推动高校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形成协同效应。高校也相应出台了相关举措,如青岛大学探索和构建了“五育+双创”协同育人机制;北京联合大学持续推进课程思政与双创教育进课程、进课堂、进专业、进学科。这些都表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理念已逐步形成,并在不断探索和改进协同育人模式或方法。
二是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逐步完善。近年来,随着二者协同育人理念的逐步深入,各类高校对二者协同育人机制的探索与实践逐渐涌现。例如南京工业大学从课程体系设置、“双创”实践落地、优化教育环境、打造师资队伍等四个方面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华南理工大学通过模式创新、政策扶持、环境营造等举措,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机制。
三是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成效逐步显现。习近平总书记给第三届“互联网+”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大学生的回信内容,鼓励广大高校师生积极投身“互联网+”大赛及“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近年来,数以万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实现落地,在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同时持续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事业贡献着青春力量,有效推进了思政教育、专业教育和双创教育的深度融合。高校方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过构建“四融引领+四院协同+四化支撑”的人才培养体系,将红色血脉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浙江大学坚持育人为本,以强化思创融合的方式,做到“家国情怀”和“双创精神”双提升。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
一是缺乏教育合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者以思政课教师为主,党的十八大后,随着“三全育人”理念的逐步深入和“大思政”格局的持续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日趋丰富,参与教学的人员涵盖高校全体教职员工。创新创业教育由于实践性强的特点,使其教育者较为多样,包含校内的辅导员、专业课教师,还包含校外企业导师、成功创业校友、政府公务人员等,教育的主体涵盖高校、政府、企业、产学研基地等。在两者协同育人过程中,由于教育意识和主体的差别,容易出现界限模糊、职责不明、教育内容割裂感强、缺乏有效融合的现象,进而产生教育主体片面化、教育资源浪费、协同育人成效未达预期的情况。
二是缺乏教育平台。思政教育和双创教育协同育人需要多种平台合力产生协同效应。目前,高校针对思政教育和双创教育均建立了如课程、实践、教学等独立平台,但这些平台往往被不同类型的教育主体掌握,缺少有效的协同育人模式或机制,导致平台孤立,无法形成多平台协同育人效应,易使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出现教育维度单一、教学内容融合度差的情况,无法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提质增效。
三是缺乏评价体系。评价是改进、提高的基础,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要想得到持续的改进和提高必须以科学评价为基础[6]89。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体系尚不健全,多以创业带动就业率、创新创业竞赛成绩、成功孵化企业数等指标作为评价指标。对于二者协同育人成效的评价体系更加缺乏。作为贯穿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两个重要教育系统,应综合考虑教育主、客体因素,建立符合二者教育特征的评价方案。
三、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模式构建策略
高校在构建协同育人模式时需要牢牢把握两个原则:一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要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发挥“思政”和“双创”教育双重育人功能。二是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立德树人作为检验协同模式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准,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不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保证“三全育人”格局稳固。
(一)管理体系协同
好的政策和制度是高校实现“三全育人”目标的基础,在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要发挥主导作用,协调校院两级管理组织形成合力,构建“思创融合”人才培养体系,堅持不懈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是学校党委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通过制订政策、调配资源、协调力量等措施解决立德树人在协同育人模式构建中遇到的突出问题。以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目标,整合两大系统的优势与资源,构建符合学生需求、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教育内容,并将其融入协同育人工作。
二是各二级学院应围绕专业特色制订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在认真贯彻落实学校党委有关协同育人工作的部署和要求下,以尊重学生个体需求为前提,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引领、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通识教育为抓手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将教学过程和人才培养过程紧密结合,推动二者协同育人,实现培养“又红又专”“敢闯敢创”时代新人的育人目标。
三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模式的关键。承担二者协同发展任务的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还要教授学生创新创业的必备知识,同时还需要在教育过程中通过两者的协同作用达到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强化学生创业意愿、将学生的创业热情落实到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业行动上的教育效果[7]。在协同育人过程中,思政教师和双创教师要加强专业间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相关领域的培训与讨论,在发挥自我专业优势的同时弥补对方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成为兼具思政教育和双创教育能力的“全能型”教师。同时,学校还应该鼓励专业教师积极投入思政和双创教育教学中,在专业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使命担当,实现“三类教师”有序配合,从而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效果。
(二)课程体系协同
在立德树人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发挥二者协同育人作用的有效举措。
一是构建第一课堂课程思政协同育人。高校要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需求,将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有效融合,在对学生进行双创教育时注重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灌输,同时还需注意在教学中加入中国精神、职业道德、国家政策等方面的内容,提升和完善学生认知水平,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形成具有大局意识和时代使命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8]。一方面,高校应积极推进思政课改革与创新,在课程设置、教材选择、实践教学等环节突出其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引领作用,不断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充分挖掘创新创业教育中包含的如“中国企业家精神”“科技创新精神”等思政教育元素,发挥其思政教育载体作用。
二是构建第二课堂课外实践协同育人。要确保协同模式的有效实施,高校在完成第一课堂理论教学的同时,还需不断加强第二课堂建设,实现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可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一方面充分利用高校孵化基地、校外实习基地、校友企业等平台组织学生开展参观与实践调研,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创新;另一方面通过在校内组织开展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举办“思创融合”“专创融合”讲座,鼓励在校创业大学生完成公司注册并协助其孵化等活动与措施,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进行有效融合,发挥协同育人作用。
三是构建第三课堂新媒体平台协同育人。当代大学生多为“00后”,是伴随着互联网飞速发展而成长的“网络原住民”,网络已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第三课堂”。“网络育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明确的“十大育人”体系之一说明其意义重大。要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发挥协同育人作用就必须紧握“第三课堂”这一阵地。一方面高校要加强网络平台建设,以学生需求为核心,通过网络课程、网络社区、微视频等载体实现“润物无声”地将思政教育和双创教育融入学生生活与学习;另一方面可借助网络平台,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广泛合作与互动,帮助学生建立创业必需的知识技能体系,感受企业文化,从而进一步实现协同育人目标。
(三)测评体系协同
評估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成效需要创建符合两项教育特征的教育效果测评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对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出了“更加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培育”的明确要求,这一要求也适用于立德树人视域下对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成效的评估。
一是以立德树人作为协同育人测评体系的核心指标。高校要注重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水平,以学生主动学习意识、运用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作为评估关键点,实现培养目标与学生发展相统一。
二是要以成效评价为重点,建立科学的协同育人效果评价机制。客观反映协同育人模式的优点与不足,进而优化资源配置、改进教育内容、提升教学质量。评价取向应由经济效应转向个人效能、评价的模式由结果评价转向过程评价,评价的方法由单一为主转向多元融合[6]94。
三是将协同育人成效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建立以“创新思维、创业能力、专业素养”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完善以“学校、教师、学生、企业”为主体的评价制度,实现对协同成效的多维评价。
四、结语
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指出,高校要不断创新与优化思政教育的内容供给、工作方法和工作载体,激活思政工作内在动力;要通过健全课程体系、实施“大创”项目等措施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效果。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是高校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实效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有效途径。在推进二者协同育人的过程中高校应充分发挥主体意识,在对校内教学平台、师资力量、管理服务进行整合的同时还需对校外教育教学资源,如:校友企业、实习基地、创业孵化器等进行整合,同时协调和处理好系统内部与外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实现融合与促进,从而不断提升协同育人实效,发挥管理体系协同作用。可借助各类新媒体平台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深挖教学资源,不断深化“课程思政”,实现课程体系协同。在构建课外实践协同育人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协同理念,形成“高校+社会”的协同育人体系,通过带领学生前往优秀的民族企业参观,邀请“最美企业家”进校开展讲座等形式增强实践育人协同成效。在建立测评体系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特征,从不同维度对二者协同育人有效性展开全面评估,从而构建出一个更科学、更全面、更合力的测评体系,发挥测评体系协同实效。
总之,在立德树人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是高校创新教育载体,提升育人成效的有效途径。要确保二者协同育人成效,实现“1+1>2”的预期,就必须坚持以协同理念为基础,积极构建协同育人模式,通过管理体系协同、课程体系协同、测评体系协同将教育内容融入价值引导、授课教学、实践活动等关乎学生成长发展的各个环节,不断提升和巩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与成果,努力培养出一批“敢闯敢创”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袁振国. 立德树人的落实机制:现状、挑战与对策[J]. 苏州大学学报,2021,9(01):1-8.
[2] 王群瑛.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J].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8(06):15-20.
[3] 习近平.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8-05-03(02).
[4] 梁齐伟. 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发展机制及路径[J]. 广西社会科学,2019(02):174-178.
[5] 冯刚. 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四个着力点[J]. 教学与研究,2017(01):23-29.
[6] 王占仁. 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的现状、问题与趋势[J]. 创业就业教育,2016(08):89-93.
[7] 宋妍. 论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双向建构[J]. 思想教育研究,2017(06):38-41.
[8] 李杰.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研究[J]. 教育与职业,2021(15):73-77.
(荐稿人:李南,广东药科大学校团委副书记,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淳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