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四史”教育:背景、意义与路径

2023-08-29 16:13何影郭劲松
大学·课外阅读 2023年6期
关键词:四个自信四史教育

何影 郭劲松

摘  要:“四史”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艰辛成果凝结的宝贵精神财富,加强对大学生的“四史”教育,有利于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增强和坚定其“四个自信”,培养其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大学生“四史”教育应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拓展课外教学,充分发挥网络优势。

关键词:“四史”教育;“四个自信”;正确史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18-0078-04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社会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的通知》,对开展“四史”宣传教育作出部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深刻认识党为国家和民族作出的伟大贡献,深刻感悟党始终不渝为人民的初心宗旨,学习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传承党在长期奋斗中铸就的伟大精神[1]。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以史为镜,以史为志,加强对大学生的“四史”教育,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迫切要求。

一、大学生开展“四史”教育的背景

中国共产党历来强调历史教育的重要性。早在1920年12月1日,毛泽东在致蔡和森等的书信中分析袁世凯称帝、段祺瑞执政失败的原因时,就将其归结为“均系不读历史之故”,认为“读历史是智慧的事”。延安时期,面对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毛泽东提出,“一切有相当研究能力的共产党员,都要研究我们民族的历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号召全党“都要读历史”,并说“我们是历史主义者”,“只有讲历史才能说服人”。1987年2月18日,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题为《用中国的历史教育青年》的谈话中,讲述了从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历史,以史为鉴,指出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不行,中国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别的道路可走的思想认知。一旦中国抛弃社会主义,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要说实现“小康”,就连温饱也没有保证,着重强调“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提及“四史”教育的重要性,全面阐述了“四史”教育的重要现实意义[2]。2013年6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进行第七次集体学习讲话中指出,“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要继续加强对党史、国史的学习,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不断交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答卷。”2014年7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纪念仪式上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高校办学育人全过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知识教育、引领师德建设,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加强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2020年6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复旦大学青年师生党员的回信中写道,“希望广大党员特别是青年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进一步强调:“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普及党史知识,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人心。”

进入新时代,国际格局和国际体系正在发生深刻调整,呈现出影响人类历史进程和趋向的重大态势。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世界;世界经济重心发生“由西向东”的转移;经济全球化遭遇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逆流,世界经济持续低迷;政治极化、贫富分化、阶层固化成为悬在发达国家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民粹主义泛滥,地缘政治风险不断上升;大国战略博弈加剧,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近代以来最具革命性的变化,国际体系正深刻变革;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气候、病毒、战争等偶然因素和未知因素完全有可能在突然之间改变世界格局,总之,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此意义上,积极开展“四史”教育,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促其准确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现实需要。

二、大学生开展“四史”教育的意义

(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历史观是人们形成的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新时代要求大学生在坚持正确历史观的基础上熟知历史,从中汲取智慧和精华,吸收奋进力量,以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中[3]。

当前,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世界范围内文化交流的冲突不仅呈现为民族文化和异质文化之间的张力,表现为不同价值意识、传统习俗、行为方式等的碰撞,也突出表现为资本主义的文化霸权和文化帝国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扩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主流文化已经被更加开放和包容的、以经济标准为主的主流文化所替代,各种非主流文化,甚至于反主流文化借助于新主流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从各种渠道衍生而出,形成了主流的与非主流并存,先进的与落后交织的局面。精英文化的式微,导致文化审美的庸俗化;大众文化的走俏,导致文化审美的世俗化;消费文化的泛滥导致文化审美的异化。网络文化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人们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滋生出网络无政府主义。文化“震荡”所带来的文化困惑直接加剧各种生活事件对人的心理、思想的影响,这些潜在的风险影响着人民正确历史观的形成。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他们的思想尚未定型,对是非的分辨能力较低,极容易受到误导而歪曲历史,对中国共产党及其带领中国人民通过奋斗取得的丰硕成果产生错误理解,以至于可能被蛊惑甚至参与到对社会和国家具有负面影响的活动之中。开展“四史”教育不仅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系统掌握民族历史文化,深刻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魅力,促进中华民族及文化发展;也有利于教育效果不断向校外延伸,激发全社会学习“四史”的热情,普及历史文化教育,提高民族凝聚力,促进人民群众在思想上的统一、在行动上的一致,进而提高文化软实力,增强国际文化的竞争力。

(二)帮助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

“四个自信”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大学生接受“四史”教育,深入学习“四史”知识,提升科学文化素养,是增强“四个自信”的重要方式之一[4]。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曾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回望历史,百年前的五四爱国运动后,先进青年在深刻分析中华民族的历史与现实的基础上,坚定地将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国,开展新民主革命的伟大实践。经过二十八年浴血奋斗,党领导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也极大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鼓舞了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以铁的事实充分说明了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所在。从1949年到改革开放前夕,党领导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从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到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步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我国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再到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绩,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指引中国发展繁荣的正确道路,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活力,党心军心民心空前凝聚振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活跃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以史为鉴,强化大学生“四史”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充分了解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浴血奋战的光辉历史,深化其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并从中汲取力量,使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充满信心,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充满信心。

(三)培养大学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自觉

“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为顺应新时代的发展,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要求,这一举措引领了广大人民群众中最积极活跃的群体——青年,坚定不移地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贯通百年党史的历史自觉为当代大学生勇于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提供了宝贵借鉴。“四史”真实地叙述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的奋斗历史,蕴藏了可供后世学习和流传的高贵精神财富,凝结了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精神追求,成为引导后世青年投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旗帜。生逢盛世,肩负重任,时代召唤着一批又一批的青年不断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而拼搏。大学生通过学习“四史”,筑牢理想信念之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在实践中感受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将爱国主义深深根植在心中,竭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开展大学生“四史”教育的路径

(一)立足课堂开展“四史”教育

课堂是大学生获取知识最重要的来源之地,是大学生开展“四史”教育的主要渠道。近年来,湖北省正稳步推行高校“五个思政”改革建设,从学生、教师、课程、学科、环境五个方面出发,构建高校思想政治体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重视课堂教学,提高课堂“四史”教学的质量与效率,是开展大学生“四史”教育的重要路径之一。当前大学生将学习时间大多用于專业课程,对思想政治理论公共课的学习存在一定的忽视,对思政课设计的“四史”相关内容掌握不够[5]。改善这种状况,不仅需要高校思政课老师提高教学能力,摒弃单项强灌课程知识的教学方式,真正讲深、讲透、讲活“四史”知识,更需要大学生端正思政课学习态度。在专业课教师与学生联动提升下,强化对“四史”教育的全方位深入开展,从而形成多方合力加强大学生“四史”教育的局面。因此,各高校应重视专业课对“四史”教育的作用,专业课老师应在课前深入学习“四史”知识,将爱国爱党红色精神与“四史”联结贯穿于专业课教学中,让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四史”内容,更好地体悟“四史”带来的精神力量[6]。

(二)依托课外活动进行“四史”教育

拓展课外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四史”学习兴趣,是开展大学生“四史”教育的另一重要路径。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是有机的统一体,他们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带领人们取得的各项辉煌成就,是中国共产党在不断奋斗中凝结的精神宝藏。开展“四史”教育,从课外入手也不失为一种有益尝试。从班级层面来说,在班会和主题团日活动中,可以结合“四史”相关知识,以学生自己查阅资料、组队进行讲解、通过开展“四史”知识问答、参观红色景点等形式,让大学生们参与到“四史”探究学习中来;从学生组织层面来说,各社团可以结合本社团的特色,将“四史”知识融入社团活动中,如马克思主义青年研习社可以开展读书会、笛箫协会可以举办红色歌曲演奏会、文学社可以开办红色故事征文比赛等,寓教于乐,在满足大学生娱乐需求的同时也加强了“四史”教育;从院校层面来说,学校和学院可以利用资源,承办一些大型的“四史”活动、讲座等,院校以其更加专业的教学、更加精华的内容,更好地帮助大学生沉浸式学习“四史”。

(三)发挥网络平台作用展开“四史”教育

当前舆论环境、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发挥网络多媒体平台的作用开展大学生“四史”教育,是顺应青年一代学习习惯的必要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要顺应互联网发展大势,勇于创新、勇于变革,利用互联网特点和优势,推进理念、内容、手段、体制机制等全方位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7]。近年来,为适应青年日益增长的红色文化需求,国家已经采取措施来对青年进行文化熏陶,如学习强国、线上的青年大学习、共青团中央在各个平台建立账号保持和青年群众的紧密联系等。大学生是网络上最为活跃的群体,从互联网端切入,是开展“四史”教育最便捷且收效最高的方法。针对大学生群体的“四史”教育,从班级层面来说可以组织全体成员完成青年大学习,从每一期的视频里学习不同的专题历史;从学院层面来说,可以在抖音、哔哩哔哩或微信视频号等平台创立学院的“四史”宣讲账号,交由经培训过的“四史”宣讲团队运营,由学院的学生担任讲解员,定期向学生们投送一些“四史”讲解课程;从学校层面来说,可以利用好学校官方以及校团委官方微信公众号和微博平台,向全校同学进行征稿,推送“四史”相关专题推文,提高大学生的参与感和活动体验感。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2] 李明珠,杨波,王敏. 以“四史”教育推动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路径选择[J]. 高校辅导员学刊,2021,13(05):6-11.

[3] 王重阳. 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探究[J]. 太原城市職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10):170-172.

[4] 冯霞,刘进龙.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三维审视[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02):118-122.

[5] 樊梦吟.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1(05):10-14.

[6] 胡玉宁. 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方法与路径研究[J]. 北京教育(德育),2021(04):66-70.

[7] 宋娜. 新时代高校党史教育的创新路径[J]. 科教文汇(上旬刊),2021(04):37-38.

(责任编辑:陈华康)

猜你喜欢
四个自信四史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遇见“四史” 图说“第一”
队史连“四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党的历史为“四个自信”提供史鉴支撑
党的历史为“四个自信”提供史鉴支撑
厚植“四个自信” 不断夯实意识形态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