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思想:理论渊源、历史探索与基本遵循

2023-08-28 19:05:11汪潜
关键词:理论渊源

汪潜

摘 要: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思想源自马克思主义关于“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理想和实现顺序、路径与动力的谋划。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思想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早期探索、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新征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三个阶段的历史探索。从思论渊源和历史探索来看,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思想的基本遵循在于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地位不动摇、必须坚持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不动摇。

关键词:为人民谋幸福思想;理论渊源;历史探索;基本遵循

中图分类号:D61;D25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9684(2023)04-0035-08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1]322。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创造美好生活进行了长期的艰辛奋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要求全体中国共产党人要“不忘初心”。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的讲话中强调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2017年再次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2019年党中央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开展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以提高领导干部践行初心使命的自觉性和能力水平。这种自上而下的要求和活动安排产生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党的初心和使命研究也迅速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并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这些研究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一是系统论证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马克思主义属性,并将其概括为“人民幸福、民族复兴”;二是系统探究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理论基础、实践要求、精神来源;三是从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是什么”“怎么办”“怎么样”等方面进行多维考察。从研究现状来看,党的初心和使命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化,本文将系统探究中国共产党坚持为人民谋幸福思想的理论渊源、历史探索与基本遵循。

一、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思想的理论渊源

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启示我们: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改革开放的初心和使命。”[2]182中国共产党无论是从弱小时期逐步发展壮大,还是在攻坚克难中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无论是干革命还是搞建设、抓改革,都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一以贯之体现到党的全部奋斗事业之中。

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思想的理论渊源。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過去一切阶级在争得统治之后,总是使整个社会服从于它们发财致富的条件”[3]42,“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3]42。这就要求共产党人不仅应该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而且在各个发展阶段上,要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我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李大钊据此提出“为大多数人谋幸福”的价值追求。由此可见,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与生俱来的初心。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不仅提出了“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的命题和要求,而且还在如何实现上做出了规划和构想。在实现顺序上,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生存生活是实现幸福的首要前提。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因此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4]158恩格斯也指出:“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5]1002这既是毛泽东提出“吃饭是第一件大事”重要论断和习近平提出“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重要论断的源头和起点,也是中国无论处于革命、建设时期,还是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都强调吃饭问题极端重要性的根本原因。在实现路径上,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劳动是实现幸福的手段。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活的劳动只是增殖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的一种手段。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的生活的一种手段。”[4]415简言之,“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6]20,共产主义将“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状况”4]308,共产主义“通过产业教育、变换工种、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通过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这就是废除私有制的主要结果”4]308。这是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和习近平提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重要论断的起点和源头。在实现动力上,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民主体性是实现幸福的能动因素。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在于“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422,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无论在革命、建设还是改革时期始终坚持群众路线的根本原因。“一切为了群众”作为群众路线的主要内容,十分明确地表达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了实现绝大多数人利益,就是为了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最为根本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这实际上是胡锦涛要求“以人为本”和习近平要求“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原因。

二、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思想的历史探索

“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奋斗史。”[7]80纵观历史,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是一个接续奋斗的历史过程,是一项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完整事业。一直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以解决旧中国积贫积弱、建立新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要理论成果,这一过程,生动体现了其为人民谋幸福思想的历史探索。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早期探索

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经过艰难曲折的革命历程,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使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伟大事件,彻底改变了近代以后100多年中国积贫积弱、受人欺凌的悲惨命运,中华民族走上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2]78。无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早期探索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都始终把让人民享有经济幸福作为人民谋幸福的切实内容。

在新民主义革命时期,土地与农民结合的现状是不足1%的地主和不足5%的富农共占有80%的土地,80%的贫农、中农仅占有20%的土地。毛泽东据此指出,革命就是要“使中国大多数穷苦人民得享有经济幸福”[8]137,以改变几个人享福,千万人要哭的社会现状。他同时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不仅“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9]1004,而且“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9]1094-1095。简言之,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以“一切为了群众”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被确定为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早期探索时期,中共中央委员会在《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中指出,党在农村工作的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10]662。由于前述文件是毛泽东直接主持、参与起草、进行修改的,“共同富裕”理念即便不是毛泽东首倡但至少也是其首肯的。从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共同富裕”一词在1953年以前党的文件中未见出现过,1953年在《人民日报》上出现了12次。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逐步推进,共同富裕理念逐步获得广泛社会认同。1955年,《全国工商联执委会会议告全国工商界书》指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大家有事做,有饭吃,大家共同富裕。”[111956年,全国工商界青年积极分子大会提出:“我们……选择了使全国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康庄大道。”[11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仍然把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认为“民以食为天,吃饭是第一条”8]441,并在1959年的党内通信中指出,“须知我国是一个有六亿五千万人口的大国,吃饭是第一件大事”[12]49。让所有中国人都吃上饭、吃好飯,看似愿望朴素,实则坚守初心,因为“没有饭吃,其他一切就都没有办法”13]75。虽然人民生活改善从一开始就受到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高度重视,“一五”时期也提出“保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14]585,但是愿望与结果略有出入。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从五十年代后期开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二十年中,人民生活改善甚微。邓小平在评价1958至1978年整整20年建设时指出,“农民和工人的收入增加很少,生活水平很低,生产力没有多大发展”[15]15,这种很长时间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的状态,使人民的生活还是贫困15]223。习近平在回顾这段历史时指出,当时“人民温饱都成问题,国家建设百业待兴”16]2。造成这种被动局面的原因纵然很多,但根本原因是在一穷二白基础上追求工业化。对于二战后独立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因为实现工业化的任务艰巨,且只能从本国农业领域或资源环境进行供给,所以只能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勒紧“裤腰带”“过穷日子”,这是“人民温饱都成问题”的总根源[17。马克思指出:“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的生产力总和……预先规定新的一代本身的生活条件。”4]172概括地说就是“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4]160。新中国一穷二白的物质文化基础决定了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改善的缓慢进程。因此,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是极其伟大的历史功绩。

(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征程

1978年至2012年的改革开放实践直面怎样使中国人民富起来、实现什么样富裕的历史任务,较快实现人民富裕、幸福,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是这一时期首要的价值目标。经过长足发展,我国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实现了总体小康,迈上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征程。

1.解决温饱问题在为谋人民幸福征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从马克思主义的宗旨看,追求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在探索社会主义的本质过程中指出,“几亿人口搞饭吃,粮食问题还没有真正过关”[18]90,“我们现在必须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条件”[19]381。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巨大成绩同“人民生活改善甚微”形成鲜明对比的事实,让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必须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生活。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20]1170,“中国的主要目标是发展……使国家的力量增强起来,人民的生活逐步得到改善”19]1198。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要求“迅速发展各项生产建设事业,较快实现……人民富裕幸福”20]357。党的十三大报告进一步指出,“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是社会主义生产和建设的根本目的”[20]269。随着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解决了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改善上了一个新台阶。党的十三大指出,“九年间国民生产总值、国家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平均收入都大体上翻了一番”20]471。党的十四大宣布,改革开放十四年来,“十一亿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正在向小康迈进……人民生活上了一个大台阶”21]649。正因为如此,傅高义给予了邓小平崇高评价,他说:“假如中国人要感谢某一个领导人改善了他们的日常生活,这个人就是邓小平。在为改善如此之多的人民的生活做出的贡献方面,20世纪是否还有其他领袖能够与之相比?20世纪是否还有其他领袖对世界史产生了如此巨大而持久的影响?”[22]637

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还规划了为人民谋幸福的“三步走”战略,确立了“三个有利于”基本遵循。党的十三大提出了“三步走”战略:1980年代实现GDP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1990年代实现GDP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到21世纪中叶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为了把人民幸福这张蓝图一绘到底,邓小平不仅要求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而且要求把“三个有利于”作为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判断标准。在历次修改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始终要求把“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工作得失的出发点和检验标准。

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仅科学回答了“人民怎样才能富裕”的时代之问,而且明确作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重要论断,这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2.总体小康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党的十五大指出:“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多亿人口的国度里,进入和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件有伟大意义的事情。”[23]47江泽民在担任总书记伊始就指出,做好工作的信心和基础是继续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和基本政策。他强调,“在这个最基本的問题上,我要十分明确地讲两句话:一句是坚定不移,毫不动摇;一句是全面执行,一以贯之”24]57。而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民的一切奋斗,则是为了实现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富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25]298-299

党的十四大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明确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把改革开放推到了新的历史高度,将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糅合在一起,回答了如何使市场经济手段有效服务于为人民谋幸福的问题,那就是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承认合理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要逐步走向共同富裕,使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党的十六大指出,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积累的宝贵经验。经过努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2000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9 404亿元,超额完成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任务,商品短缺状况基本结束,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实现了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八七”扶贫攻坚目标基本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近13亿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被认为“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25]542。江泽民据此宣布:“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25]426

面对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新形势,面对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新情况,面对尽快地使全国人民都过上殷实小康生活、不断向更高水平前进的新要求,江泽民指出,“实现人民的富裕幸福,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25]287,“我们党进行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25]294

3.人民富裕幸福的整体水平大幅提高

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胡锦涛指出:“党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26]149-150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回顾党的伟大成就时又指出,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人民踏上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光明道路,开启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壮丽征程”26]521,“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成为中国人民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26]522

在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根本问题上,党的十七大、十八大与十六大相比有两个变化:一是从“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二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格局”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一切成就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26]620。尊重和保障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的自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目的和任务。对此,有外国友人评价说,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谋求幸福的唯一可行选择”[27。对比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报告所阐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时发现,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十七大報告基础上增加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内容,把“人民富裕”提升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新高度,实现了人民富裕从努力方向向结果质变的飞跃,实现了人民富裕从对象不确定向全覆盖的飞跃。这种转变,是与我国经济从加速发展到又快又好发展,再到又好又快发展转变相适应的。

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对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作出的重大判断。所谓“关键”,就是人均GDP突破1 000美元之后,经济社会发展是快速稳定还是停滞甚至倒退而动荡不安,即是否陷入拉美陷阱,这取决于政策举措得当还是失误。“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28]622。这是党的十七大对我国进入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的新阶段性特征的重大判断。“关键”和“新阶段性特征”共同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人民幸福面临的新形势和重大考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就是“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依法保障人民享有自由、民主、人权,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使十三亿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生活”[28]438,“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28]624

实现总体小康之后,为了使全国人民都过上殷实的小康生活,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贯彻党的富民政策,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们的吃、穿、住、行、用的条件……提高生活质量”[22]294。党的十六大至十八大我国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国民生产总值从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二位,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均迈上一个大台阶。2012年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降至36.2%、39.3%,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城乡人口结构越来越趋向合理。从另一些指标看,不仅个税起征点从800元提高到3 500元,而且农村贫困标准从每年人均800元提高到2 300元(2010年不变价),不仅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速“是历史上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29,而且总体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有所缩小。雄辩的事实说明,中国人民逐渐迈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守初心不改,习近平不仅要求把实现人民幸福当作“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而且要求“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2]136。党的十九大不仅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而且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进而昭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30]26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决定后,习近平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是要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31]16。“我们推进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国家变得更加富强……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32]19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坚守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不改,不断提升人民幸福感。一是将粮食安全提升到国家总体安全高度,把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当作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要求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二是将“两不愁三保障”确定为脱贫攻坚的底线标准,确保广大农村贫困群众从吃、喝、住、穿等生存性需求束缚中解放出来,更好满足发展性需求。在保证生存的前提下,习近平要求全体人民生活水平必须随着社会进步不断提升,绝不能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情况。三是明确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时间表,始终坚守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初心。党的十九大不仅做出到本世纪中叶分两步走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战略安排,而且将每个阶段的奋斗目标都以实现人民幸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一阶段,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民生活更为宽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第二阶段,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安康。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生活不断改善,2020年GDP突破100万亿元,人均GDP超过10  000美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万元,织就了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网,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进入30%区间,城乡居民生活同步步入富足水平,收入水平整体提高,体现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逐渐缩小,我国收入分配公平程度呈现持续好转趋势,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形成世界上最大规模中等收入群体。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全面胜利,建成了全面小康社会,中国人民在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困扰中国人民几千年的忍饥挨饿、缺吃少穿、生活困顿等问题总体上一去不复返,中国人民“告别缺衣少食、物质匮乏的年代,实现了从贫穷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宏大叙事的背后是无数个体命运的改变,见证这一历史奇迹的人们是多么的感慨,生逢这一美好时代的人们是多么的幸福”[7]76。即便如此,“中国有13亿多人……整体的财富水平和幸福指数可以迅速上升,但每个个体的财富水平和幸福指数的提高就不那么容易了”[33。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历史总是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前进的。党领导人民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也能解决好问题。因为中国共产党人总是直面问题,“根据现有条件把能做的事情尽量做起来,积小胜为大胜,不断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34]214-215

三、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思想的基本遵循

回顾中国共产党人坚守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的探索历程和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既可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提供宝贵经验和重要启示,更能让我们明确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思想的基本遵循。

(一)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为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不动摇。虽然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向往提供现成答案,但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基本原理将永不过时,并指引社会发展的方向,确保为绝大多数人谋幸福的价值目标永不改变。2021年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也是苏联解体、苏共丧失执政地位三十周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与积累的成功经验,同苏联共产党的失败形成鲜明对比,这时刻提醒着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样是在1980年代,中国共产党人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写进了宪法,统一了思想认识,团结一致向前看,为中国人民富起来、强起来夯实了思想基础,使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不断实现迭代升级并展示出美好前景。反观苏联共产党,正是因为其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才造成思想混乱,葬送了苏联社会主义事业,而且使苏联的主要继承者俄罗斯历经30年的努力,想要恢复到1970年代的生活水平和国际地位却仍十分艰难。中苏道路不同选择的强烈对比表明,为人民谋幸福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

(二)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地位不动摇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只有持续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巩固和加强党的执政地位,坚持反腐败在路上,消除“四大危险”,克服“四大不足”,坚定“四个自信”,树立“四个意识”,践行“两个维护”,保持党的纯洁性、先进性,才能使党始终处于领导一切的核心地位,坚守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不动摇。历史已经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能否坚持党的领导是决定中国人民命运的关键所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百年历史表明,不管国际国内形势如何变化,中国共产党都始终坚守初心,带领中国人民摆脱剥削、压迫、屈辱和贫困,正是党的坚强领导和接续奋斗,才使人民过上了美好生活,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中国人民近代以来的奋斗历史表明,只有代表中国工人阶级的中国共产党才能担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中华民族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历史事实和接近伟大复兴的美好前景一再提醒和告诫中国人民,不管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决定中国人民的命运十分重要和必要,只有坚决拥护党的领导才能迎来更加光明的前途。

(三)必须坚持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不动摇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中国共产党人坚守初心不动摇,必须坚持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马克思主义立场不动摇,这就要求不但要巩固和扩大党的阶级、群众基础,而且要成为“两个先锋队”,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产党宣言》中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理念和要求,虽已中国化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但在不同时期却有着不同的表达,比如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坚持以人为本以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无论是从“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到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再到为人民谋幸福,还是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到強起来的伟大飞跃,抑或是解决温饱问题、实现总体小康到建成全面小康社会,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守初心不改,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向往所确定的奋斗目标。党的百年历史表明,人民生活改善的标志首要的是以解决温饱问题、实现总体小康、实现全面小康的物质生活变迁。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人民将迎来物质文化生活向美好生活的飞跃。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带领人民取得了从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到全面小康的巨大变化,中华民族迎来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伴随这个过程,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将日久弥坚,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向往将随平衡发展、充分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中國共产党人践行为人民谋幸福初心的历史和历史性成就表明,170多年前《共产党宣言》所憧憬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梦想已经变为现实,三千多年前《诗经》所描绘的“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梦想已经成真。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坚守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就是要继续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基本遵循,要落实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就是要着重落实到2035年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本世纪中叶共同富裕基本实现的重要规划;就是要把增进人民福祉建立在持续推进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军民融合发展等战略创造的牢固物质基础之上,建立在共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形成的牢固思想制度基础之上,实现中国共产党坚守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巩固执政地位双提升的完美结合。

[责任编辑:张思军]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出版,2019.

[2]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7] 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新中国发展面对面:理论热点面对面2019[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9.

[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9]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11]孙业礼.共同富裕:六十年来几代领导人的探索和追寻[J].党的文献,2010(1):80-87.

[12]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1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5册[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1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6]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17]李慎明.正确认识和评价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J].红旗文稿,2013(9):18-21.

[18]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2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下)[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2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22]傅高义.邓小平时代[M].冯克利,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

[23]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4]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5]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6]胡锦涛.胡锦涛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7]王传宝.实现各领域共同向前的全面发展[N].人民日报,2021-04-19(17).

[28]胡锦涛.胡锦涛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9]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3-11-16(1).

[3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3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32]习近平.习近平主席新年贺词(2014—2018)[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33]习近平.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03-30(2).

[3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The CPC's Thought of Seeking Happiness for the People:Theoretical Origin,Historical Exploration and Basic Observations

WANG Qian

(College of Preschool and Primary Education,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Nanchong 637009,China)

Abstract:The original aspiration of Chinese Communists is to seek happiness for the Chinese people. The CPC's thought of seeking happiness for the people is derived from the Marxist ideal of "seeking interests for the vast majority of the people" and the planning of its realization sequence, path and motivation.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s thought of seeking happiness for the people has gone through the historical exploration of three stages: the early exploration of the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 and socialist construction, the new journey of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and the new era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oretical source and historical exploration, the basic observations of the CPC's thought of seeking happiness for the people is that it must uphold the guiding position of Marxism, the leadership position of the Party, and the original aspiration of seeking happiness for the people.

Key words:thought of seeking happiness for the people;theoretical source;historical exploration;basic observations

猜你喜欢
理论渊源
对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产生的背景及理论渊源的探究
世纪桥(2017年7期)2017-08-02 20:38:19
试论全面从严治党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世纪桥(2017年7期)2017-08-02 20:12:57
浅论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的理论渊源
魅力中国(2017年19期)2017-06-16 10:35:03
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理论渊源探析
论《毛诗正义》的情志观
从马克思主义透视“四个全面”的理论渊源
论鲍德里亚符号消费理论的渊源
论王阳明心学的理论渊源
求知导刊(2016年7期)2016-04-18 18:07:19
绿色壁垒对我国蔬菜出口的影响及对策
毛泽东军队政治工作思想独创性的三维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