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农科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探索

2023-08-28 01:55周静陈珊珊王艳红孟桂元刘显军刘秀金晨钟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3年13期
关键词:农科融合人才

周静,陈珊珊,王艳红,孟桂元,刘显军,刘秀,金晨钟

(1.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湖南娄底 417000;2.湖南省娄底市农业农村局,湖南娄底 417000)

2020 年底前,湖南省实现了445 万人全部脱贫,但湖南农业特色产业集群发展与乡村振兴却任重道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走质量兴农之路,做好“特”字文章,加快培育优势特色农业,打造高品质、有口碑的农业“金字招牌”[1],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2],而建设这个“特”的关键是人才培养。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是湖南省“双一流”高水平应用特色本科院校,是教育部“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试点高校,紧密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聚焦强农兴农任务,不断提升办学育人水平、服务“三农”和湘中地区发展能力,为现代农业发展和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科研成果和智力支持[3],为湖南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贡献力量。

1 新农科人才的内涵和特征

我国是农业大国,也是人口众多的国家,农业改革与创新是发展的需要。新农科是指高校设立新的农科专业或改造原有的农科专业,其中涉及智慧农业、农业大数据分析、生物技术等交叉融合知识[4]。

新农科硕士研究生应偏重实践和应用,是能将农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应用于农业系统实践的高层次农业人才类型,是具有良好农业服务素养、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的理论结构,具有解决复杂“三农”工作问题技能的应用型综合人才。

2 传统农业专业课程存在的问题

魏志红团队认为:高校涉农专业生源第一志愿填报率不足40%,60%的涉农学生是调剂生,学生学农意愿不强,毕业后真正在农业方向就业的学生不足20%[5-6]。传统农业课程体系更新滞后于农业产业发展需求,涉农专业体系、课程体系、教学框架等与乡村全面振兴的现实诉求不匹配。传统农业人才培养层次单一,结构有待优化。涉农高校教育培养方案仍倾向于培育理论研究型人才,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育常被忽视,或由于学科建设不到位,实践创新人才培养不到位,导致农业人才结构失衡等问题。

3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新农科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时任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说:“办好农林教育,是惊天动地的事情,让农林教育走出教室,走进山水林田湖草,补齐实践短板。”新农科建设要积极探索实践融合发展、多元发展、协同发展新路,高标准建设好农林“金专”“金课”和“高地”[7-8]。

3.1 根据湖南省乡村振兴新需求动态调整专业建设

3.1.1 新兴领域紧缺人才的培养

更新培养目标,调整学科专业课程设置,以适应农业发展需求。全面加强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将耕读教育相关课程作为涉农专业学生必修课,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引导青年学生扎根基层、扎根农村、服务人民。

重点培养现代农业的“双师型”专业教师,加快知识更新节奏和步伐。贯彻“通识+实践”的现代农业人才培养理念,整合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强建设涉农高校网络教育资源及共享,打造应用型精品课程及虚拟实验体系[9]。

探索农业人才培养集约服务,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聚焦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产业布局和基层治理等,推进乡村振兴实践基地建设,助力新型农业人才队伍培育。加快探索集约高效的培养模式[10],统筹推进涉农高校与地方、研究所、企业合作育人及创新资源共享,将行业优质资源转化为人才培养资源,将行业特色转化为专业特色,将合作成果应用到行业产业链发展中[11]。

3.1.2 对传统优势农学专业改造升级

将传统优势农学专业进行升级改造,以培养符合现代农业产业、行业部门需求的农业复合人才为目标。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和科学设置专业,如根据生产实际将农学专业设置为智慧种植、智慧植保、土壤化肥、园艺等[7]。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通过促进种植、农机、农产品加工等学科交叉融合,用先进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能源与机械技术改造提升现有农业专业;重点建设与互联网结合的智慧农业、创意农业、观光农业、乡村旅游、森林康养等新产业,建设一批新兴农业学科[8];引导复合型高校拓宽农业传统学科和专业的边界,及时调整农科类人才的培养方向和培养模式,因地制宜找准自身特色。

3.2 根据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3.2.1 课程融入思政元素

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复合型人才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而课堂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场所。让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将思政元素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全过程,构建其与科普教育、劳动教育、创新创业相融合的育人体系,再结合体育、美术、艺术等形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2]。

3.2.2 按照专业认证标准,打好专业基础,鼓励多学科交叉融合,增强人才培养与未来农业的契合度

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明确人才培养定位。新农科必须面向现代农业的需求,除了加强科普基础教学之外,还要做好对现代农业前沿知识的完善和补充[7],多学科融合的师资先行,搭建基础课平台,以成果为导向,将单一课程转变为门类课程,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同时结合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前沿技术,夯实学科专业基础,提升专业科技内涵建设[13]。

3.2.3 着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鼓励校企合作,建立地方特色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

夯实理论基础,着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将实验课程、实践课程、综合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创新创业活动、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活动建立逻辑联系,使选题来自生产实际,具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同时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产实际,学生的各种能力均得到提升[14]。

3.2.4 发展个性化人才培养渠道,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机制

拓宽专业口径,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学习第二课堂课程,同时将其纳入总学分,强化学生主体,充分发挥其学习能动性,强化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15]。提供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机制,开设硕博连读,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相同或相近的专业、科研院所合作,共同培养人才,因人而异,采取量身定制的人才培养方案。鼓励国际合作培养学生,引入各国先进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文化交流能力[16]。

猜你喜欢
农科融合人才
人才云
农科城如何为乡村提供“振兴样板”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公费农科生培养试点工作实施
农科问答
农科110专家,你们辛苦啦! 省总工会与省科协联合举办农科110专家送清凉慰问活动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