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甘肃中东部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

2023-08-27 16:25:09蔡卓男
村委主任 2023年6期
关键词:文化资源乡村振兴战略文化产业

蔡卓男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明确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对甘肃中东部农村来说,文化治理是必要且迫切的。目前的农村文化建设已经初见成效,对当地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进行了极大的改善,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妨碍了农村文化的现代化治理,导致农村的经济发展受阻,适时调整正确方向及妥善策略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要求。文章对乡村振兴背景下甘肃中东部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及问题进行梳理,基于甘肃中东部农村文化建设前景提出优化意见。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农村文化建设;文化产业;文化资源

文章编号:1674-7437(2023)06-0141-04      中国图书分类号:G249.2       文章标识码:A

当今中国社会,农村拥有不同于城市文化的明显特质,伴随数千年以来的传统农耕文化、乡土文化等特性,需要与现代社会拥有更加强有力的纽带,例如范建华(2018)[1]讲到乡村振兴战略与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中国过去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中国社会是一个乡土社会,中国文化的本质是乡土文化,故而,振兴乡村显得尤为重要”。

在农村建设时,更应注重文化价值,如孟小平(2021)[2]所说“在参与全球化经济发展建设时,文化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的代言词,也成了一个民族的身份认证”。对于文化建设的发展,吴理财(2019)[3]等从世界发展规律的角度研究:“东亚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行到一定程度以后,都转向传统文化复兴为主轴的乡村振兴运动,譬如日本的‘造村运动、韩国的‘新村运动。这些运动也都是在经济发展之后,重新认识到本国传统文化对于发展文化经济和塑造社区认同乃至国民精神的巨大作用”。

1   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下甘肃中东部农村文化建设前景思考

1.1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文化建设现实意义思考

甘肃东部农村文化建设本身具有极强的根部优势。

在贫困地区相继“摘帽”后,农村文化建设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也必将成为农村建设的有力一环。中国乡村社会普遍拥有繁多、富厚的文化遗产,特别是甘肃省,作为拥有广大的农村地区和众多的农业人口省份,具有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如历史文化资源,以此基础的乡村文化振兴占据一定优势。大力推行其农村文化建设,不仅可以帮助推进中东部农村文化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等,还有助于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发展总要求。面对当今社会发展的新要求,甘肃中东部农村文化建设高质量推进,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是必要且迫切的。

1.2   甘肃中东部农村文化建设前景

1.2.1   政策前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4]。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5]。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到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三农”工作重心已经实现历史性转移,足以见得乡村振兴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乡村振兴战略的阶段性目标涵盖在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当中,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目前,党和国家团结带领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之路,按照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战略安排,第一个阶段为“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这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

1.2.2   经济前景

2023年随着新冠疫情对经济的干扰大幅减弱,全国经济整体呈现持续向好态势,展现出强大韧性和巨大潜力[6]。甘肃的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既有机遇,又有挑战。甘肃省各方面资源丰富,尤其是土地、文旅等方面上潜力充足,工业主导作用不断增强,现代服务业迎来恢复期,未来经济增长潜力较大。据马红祥(2023)[6]等预计:“2023年甘肃经济增速在6.5%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7%以 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10%以上,外贸进出口总额 突破650亿元,就业形势和物价水平保持总体稳定”,这将为甘肃中东部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1.2.3   文化前景

文化方面来说,甘肃中东部农村地区有很多传统的民间艺术,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农村群众的文化内容丰富,有助于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思想动力。近年来甘肃地区部分独具文化价值的民间艺术逐渐褪色,正如金玉洁(2010)[7]所说:“甘肃农村地区很多手工类文化遗产民间艺人迫于生活相继转行,传统文化失去了传承。一些口口相传、代代相传的民间艺术瑰宝、传统手工艺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消亡的危险”。这也在侧面显示出,甘肃中东部农村地区的文化底蕴雄厚,现在迫切需要将即将消亡的文化进行整理、保护及利用,構建“特色文化乡村”、建设相关的文化设施及产业等,成为助推农村文化建设的巨大动力。

2   甘肃中东部农村文化建设现状

2.1   文化设施建设为农村文化建设奠定基石

2.1.1   乡风建设带来“新鲜活力”

在甘肃农村文化建设中,构建文明乡风是重要任务。培育文明乡风,塑造良好家风,保持淳朴民风能够引导民众树立文明观念,保持和谐的邻里关系,为营造向上向善氛围打下坚实基础。思想塑造的基底为设施建设,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石为文化设施建设。近年来,甘肃中东部农村推进和美乡村建设项目,短短几年时间,包括定西市、天水市、平凉市等甘肃省中东部农村地区的文化设施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以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蔡湾村为例,村中建立“蔡湾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为广场舞文化等文艺活动提供娱乐场所;设立多种休闲健身器材供村中居民闲暇时使用;建立舞台,为村镇幼儿园或外来文艺团体提供演出场地,丰富村镇居民的娱乐生活;开办民主会议,集中全体村镇居民,采用民主投票方式,让所有居民都能参与进来,选举“好媳妇奖”“好婆婆奖”“美丽庭院奖”等多数奖项,颁发奖品并合影放置在文化宣传长廊进行表彰;组织先进人物宣讲团,深入每家每户进行文明宣讲,切实关心居民生活。一系列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大力有效地助推了乡风建设,让文明和谐的乡村氛围围绕在每位居民身边,提升了农村群众的精神文明风貌。

2.1.2   村容整理更新乡村新面貌

村容村貌不仅能够反映乡村的精神面貌,也能增强农村群众对于家园的文化归属感、自豪感,提升群众的幸福感。据统计,2019年以来,甘肃省全省共实施农村户厕改造113.7万座,卫生厕所普及率从2018年底的10%提高到2020年底的33.2%,97.8%的行政村建有卫生公厕。这场轰轰烈烈的“厕所革命”与民生息息相关,不仅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提高了居民生活水平及质量,更是乡村振兴战略打的一场硬仗。除了改厕以外,农村环境景观卫生建设也落到实处,在村中随处可见精心设计的与周围景观相匹配的垃圾桶,极大减少了生活垃圾对环境的污染。另外,花坛、围栏及公共座椅也进行了细致设计,力求居民的生活环境更加美观舒心。村容村貌的改造提升,更新了乡村新面貌。

2.1.3   文化治理扫除文化乱象

乡土人情是我国乡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甘肃中东部地区入城打工人员的逐渐增多,与城镇交流增加,给乡村文化带来了冲击,导致了文化乱象丛生。为了整治农村文化乱象,大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组织文明宣讲队,弘扬科学,扫除封建迷信;建设村中农家书屋,营造爱读书、读好书的文化氛围,以文化润心,提升农村群众的文化素养,丰富农村群众工作之余的精神生活;开展各种法治宣传和法治实践活动等,挖掘文化资源优势,引导群众自觉抵制不良风气,让文化振兴为甘肃中东部农村和美乡村建设赋能。

2.2   文化资源助力文化产业建设

“文化产业”是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在《启蒙辩证法》( 1947 年)一书中率先使用的概念,文化产业把旧的熟悉的东西熔铸成一种新的特质。如胡惠林(2016)[8]所说“文化产业是社会经济文化形态从低级阶段演进到高级阶段后出现的一种新型社会文化经济类型”。中国农村社会本身拥有多样且丰富的文化遗产。以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目前为止,甘肃的国家级非遗项目达68项,省级非遗项目共有493项,市(县)级非遗项目多达4 000多项。另外,非遗项目门类涵盖传统手工艺品、民间文学、音乐、美术、民俗等,其中“花儿”“环县道情皮影戏”和“格萨 (斯)尔”已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前,利用现代市场化机制,将其转化为兼具欣赏性和高商业价值的文化产业,既赋予古老文化新鲜活力,对传统文化进行了传承与保护,又借此满足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提升了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幸福感,增加了民族凝聚力。经过多年建设,甘肃省中东部农村地区依据当地特色文化及地理优势,建设特色文化产业园,涵盖方面包括轻工业建筑、民族特色旅游、养殖产业、电子商务、医药产业和生态文化产业园等。多方面利用现有资源,发展多层次、全方位的文化产业,助力于农村文化建设与乡村经济协同发展。

2.3   农村文化结构优化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民生显著改善,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供水、道路、改厕、亮化、绿化等问题被逐一解决,治安防控、应急管理体系不断健全。但在精神文化的层面,目前的甘肃农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还待加强。整体上看,主要存在思想认识不足、发展基础薄弱、乡风文明发展滞后等问题。要加强对乡土文化中的优秀传统内涵进行挖掘和阐发,将乡土优秀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融合,从而将乡土文化的优秀内涵传承与发扬,从而优化农村文化结构,推进农村文化建设。

3   甘肃中东部农村文化建设面对难题

甘肃处于中国西北部,相对于东南部的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更具挑战。尽管目前的农村文化建设已经初见其成效,但与发达水平仍有一定的差距。依照目前的实地考察及数据梳理可知,在甘肃中东部农村文化建设道路上仍存在许多阻力,部分重点建设项目中面临难题。

3.1   大量人才流失,农村文化建设发展失衡

甘肃中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重点高校不多,提供人才提升发展的机遇较少,导致大量人才快速流向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城市。文化的建设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与助力,人才的大量流失,对于农村文化建设无异于是釜底抽薪,从而导致各项文化建设难以落实及可持续发展。

目前农村文化建设呈现出发展失衡的局面。对于靠近城市的乡村,各项基础设施充裕完善,当地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文化产业持续扩大,整体面貌积极向上向好。远离城市的乡村地区,自身发展基础薄弱,在收入、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方面还存在差距。当地农村群众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满足日常物质文化需求上,導致精神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

3.2   “形式主义”成为新误区

“新农村文化广场”周围环境治理优美、占地面积大,但广场内并无任何健身器材或供人们休闲娱乐的文化公共设施,广场内常常空无一人。类似于这样的“文化广场”或大或小,随处可见,空占场地,徒有精致的外观设计,是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这样的“文化广场”不能真正满足农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给农村文化建设指引了错误方向,没有贯彻“人民至上”理念,并不符合农村文化建设的精神内涵。

3.3   农村群众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理解能力薄弱

甘肃中东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欠发达,文化教育水平相对滞后,导致农村群众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对于文化的理解力薄弱、文化意识不强,固有因循守旧的观念与行为,抵触接触现代思想与文化观念,从而导致了农村部分文化建设活动难以开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农村群众的思想现状,恰恰反映了农村文化建设必要性与重要性,更应着眼于把农村公共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提升农村群众的受教育水平,帮助他们扭转思想,夯实乡村振兴的文化支撑。

4   基于甘肃中东部农村文化建设前景的优化意见

4.1   着力培育文化建设人才

基于甘肃中东部人才现状,政府及相关部门应着力健全人力资源培育体系,制定文化岗位免费培训计划,积极引导毕业大学生返回家乡就业;着力构建开放共享的农业农村人才孵化、创新、成果转化基地,吸引相关领域专业技术人员投身甘肃中东部新农村建设当中。此外,对于人才管理方面,需要完善人才评价管理制度,需要创新构建人才评价体系,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将人才评价管理制度予以完善,引导各类人才人尽其用、人才尽用、用有所成,最终促推农业农村实用人才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9]。

4.2   寻找“特色符号”,建立“文化特色村落”

甘肃中东部农村地区的文化底蕴雄厚,应发掘不同村镇的文化内涵,寻找特有的文化故事,据此为每个乡村构建独特的“特色文化符号”,将不同村落独特的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并适当放大创新,带领文化建设走上“新道路”,赋予其“新形态”,设计建成多个不同的“文化特色村落”。同时与甘肃的特色文旅品牌相呼应,以此带动文化特色村落的知名度。有效利用现有的文化公共设施,定期于“文化广场”“乡村礼堂”开展文化特色村落宣传活动,使更多的农村群众参与其中,充分发挥其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内生动力和活力。

4.3   “定制化”思想文化建设

教育层面来讲,甘肃农村基础教育状况自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起,甘肃省实现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在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读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将与所在城市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享受同等政策。甘肃农村基础教育状况尽管有了很大的改观[5],但甘肃中东部农村群众整体精神文明风貌还需进一步提升,成为文化建设新重点。针对不同年龄结构人群,应进行“定制化”的思想文化建设。对于老年群体,可组织志愿者采取“文化进家门”,通过一对一或多对一陪伴宣讲方式,弘扬正能量,传播新思想;对于中青年群体,可采取文化系列讲座、特色文化竞赛等多种方式,唤醒他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培养其成为文化宣传的主力军,让“乡村人讲好自己的文化故事”;对于少儿群体,可采取制作益智文化科普动画或设计文化吉祥物等方式对儿童进行文化教育,培养其对于乡村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让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5   结束语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农村文化建设更是甘肃中东部农村地区建设的重点。在各类建设的过程中,文化常常会被弱视甚至忽视,由此便导致了乡村社会发展中农村群众的精神文明风貌难以得到提升,引起的诸多问题也阻碍了农村地区的现代化建设进程。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甘肃中东部地区借由农村本身丰厚的文化内涵而具有强大的文化振兴实力,在甘肃中东部地区扎实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可为甘肃中东部的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助力建设更加美好和谐的新农村。

参考文献:

[1]范建华.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意义[J].行政管理改革,2018(02):16-21.

[2]孟小平.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推进农村文化兴盛——以秦安县农村文化发展为例[J].甘肃农业,2021(10):81-84.

[3]吴理财,解胜利.文化治理视角下的乡村文化振兴:价值耦合与体系建构[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1):16-23+162-163.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5]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6]马红祥,张帆.2022年甘肃经济运行分析及2023年展望[J].甘肃政协,2023(01):67-74.

[7]金玉洁.甘肃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困境与路径选择[D].兰州:兰州大学,2010.

[8]胡惠林.關于文化产业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55(06):63-75.

[9]张杰.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文化建设探析[J].农家参谋,2022(06):4-6.

猜你喜欢
文化资源乡村振兴战略文化产业
“党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层治理创新
党政研究(2018年1期)2018-01-27 18:14:42
论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底蕴
中州学刊(2017年12期)2018-01-23 20:43:52
创新探索农村家政职业教育的有效模式
吉林农业(2018年1期)2018-01-21 12:21:46
浅谈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和思考
经营者(2018年1期)2018-01-18 07:55:55
武当山道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研究
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的转化
人间(2016年24期)2016-11-23 19:00:50
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基于文化资源的区域形象体系构建初探
文化产业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57
文化产业
中国记者(2014年7期)2014-03-01 01:4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