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艺玮
摘要:乡风文明建设在推动运城乡村产业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尤其是在旅游业中,它通过挖掘和弘扬运城的丰富历史文化和独特的乡风文明,成功打造出主题公园,塑造积极形象,吸引企业投资和人才流入,同时为农产品提供了品牌建设的独特元素,提升了产品附加值。乡风文明建设通过改善乡村环境、弘扬良好乡风、优化社区治理,为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为推动运城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注入了新的活力。此研究从乡风文明建设的角度系统探讨乡村产业发展,提出具体的实施策略和建设路径,揭示乡风文明在乡村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关键词:乡风文明建设;乡村振兴;运城市
文章编号:1674-7437(2023)06-0147-03 中国图书分类号:D422.62 文章标识码:A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乡风文明建设以其独特的价值和影响力,对于乡村社区的整体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乡风文明不仅是一个地区的风俗习惯、道德观念、行为准则的反映,更是乡村文化传统和社区精神的集中体现[1]。位于山西省的运城市,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鲜明的乡风文明特色,展现出乡风文明建设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价值。运城的乡风文明建也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推動乡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通过深入分析运城市的乡风文明建设,我们可以对乡风文明的价值以及其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有更深入的理解。
1 乡风文明建设现状分析
1.1 传统乡风的价值与保护
乡风文明,作为一个地区深深植根于人民生活中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它综合体现了该地区的风俗习惯、道德观念、行为规则、集体记忆和社会规范[2]。以山西省运城市为例,这座位于黄河流域的城市,拥有丰富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运城市的乡风文明既凝聚了黄河流域农耕文明的深度和包容性,又继承了商贸城市的繁荣和进取精神。在这片土地上,尊老爱幼、助人为乐、诚实守信、节俭持家等美德深深地扎根在人们的心中,形成了一种深入骨髓的文化认同。同时,这里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如庙会、社火、秧歌等,也以其独特的形式展现了这种文化的多元性和生动性。然而这种乡风文明的传承正在面临严峻的挑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部分乡村的青壮年选择外出务工或定居城市,导致乡村人口结构失衡。传统乡风的主要传承者多为年迈的老年人,他们的离世会使得传统乡风的保护和传承难度增大。此外,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也使一些乡村的传统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乡风文化开始被淡化和忽视。尽管面临着诸多挑战,但运城市在乡风文明建设方面的成绩还是比较显著。多年来,该市始终保持着全国文明城市的荣誉,并且有多个村庄获评为“全国乡风文明示范村”。这都充分证明了运城市在乡风文明建设方面的决心和成效。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种独特的乡风文明,我们需要有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一是需要深入了解乡风文明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二是需要加强政策支持,例如,可以设立专项基金,支持乡风文明的保护和传承项目。三是需要加大教育推广力度,将乡风文明的教育纳入学校课程,通过教育引导年轻一代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乡风文明。四是可以举办各种乡村活动,如乡风文化节、乡风展览等,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和了解乡风文明。
1.2 现存在的乡风问题与不足
1.2.1 乡村风气日渐消退
根据中国统计局发布的《2022年中国人口与发展统计报告》显示,过去十年内,运城市的农村人口减少了近30%,大部分为年轻人[3]。同时,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在2023年发布的《中国乡村青年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变迁研究》中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50%的受访者认为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更接近于城市。这两份报告都揭示了中国乡村地区的人口流动以及传统乡村文化消退的情况[4]。
1.2.2 乡风文化传承断裂
在运城市,乡风文化传承断裂这种现象尤为明显。大量的农村年轻人流向城市,使得运城的传统乡村文化,包括节日、习俗、技艺、民间故事等,正面临着传承的挑战。根据中国农业大学乡村发展研究所发布的《2023年中国乡村传统文化传承状况报告》中的一项针对运城地区的子研究发现,超过70%的运城乡村青年对自己的乡村传统节日和习俗知之甚少[5]。这些数据清楚地揭示了运城乡村文化传承的断裂情况。
1.2.3 乡村社会价值观念混淆
现代文化和媒体的影响使一部分乡村青少年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甚至出现混淆。这一点在《2023年中国乡村青少年价值观变迁调查报告》中得到了明确的体现。该调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中心进行,其中对运城市的子调查发现,超过40%的受访运城乡村青少年认为“金钱是成功的唯一标准”。这与运城地区的传统乡风文明的价值观存在显著的冲突[6]。
2 乡风文明建设的重点领域与策略
对于乡风文明建设,我们需要从多个重点领域进行深入的探讨,并制定具体的实施策略。
2.1 建设美丽乡村,塑造良好环境
我们要重视美丽乡村的建设,塑造良好的乡村环境。运城地区的实践经验和案例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其中,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在乡村环境整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以平陆县的“绿色生态乡村建设”项目为例,在该项目中,政府主导并推动了乡村污水治理、垃圾分类处理,以及农田公共绿地化和生态植被修复等一系列环保措施。这些措施不仅有效提升了乡村环境质量,使得乡村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同时也加强了农民的环保意识。为了进一步推动这一进程,政府可以加大对环保项目的投入,例如,增加环保设施建设的资金支持、提供环保技术的培训和指导、鼓励农民参与环保行动。同时,可以开展各种环保宣传活动,如环保知识讲座、环保公益广告等,以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
以垣曲县“环保家园”项目的成功案例为例,设置环保奖励机制,鼓励乡村居民参与环保活动。通过参与垃圾分类、环保植树、清理河道等环保活动,获得一定的奖励,这种奖励可以是实物奖励,也可以是荣誉奖励,通过这种做法提升乡村居民参与环保活动的积极性,也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是一个鼓励以家庭为单位参与环保行动的有效方式[7]。在这一活动中,家庭成员可以一起参与到家庭共同进行垃圾分类、植树造林、家庭环保宣传等环保行动中,通过这种活动提高乡村居民的环保意识和道德素质,为建设美丽乡村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营造出良好的乡风氛围。
2.2 提高乡村居民文明素养,增强道德观念
一是深化道德教育。可以借鉴芮城县的“德育进课堂”项目,将道德教育融入到学校的日常课程中。学生通过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学习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可以设立“道德教育周”,在这一周内,可以邀请社区的道德模范进行分享和授课,通过他们的亲身经历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并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学生的道德素养。二是做好家庭教育示范家庭评选活动。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道德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定期举办“家庭教育示范家庭”评选活动,鼓励家长给孩子作出具体的教育示例和模式,为孩子的道德行为做好榜样。三是举办道德讲座和实践活动。通过定期举办道德讲座,可以让乡村居民有更多了解和接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机会。讲座可以邀请道德模范、教育专家等人士进行讲解和分享。同时,我们也可以组织环保活动等,让居民有机会亲身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这些价值观真正融入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四是传承和弘扬传统美德。可以借鑒万荣县的“美德传承”项目,通过媒体宣传运城地区的传统美德,也可以通过电视、广播、社交媒体等各种方式进行宣传。同时,也可以举办以传统美德为主题的文艺演出和展览活动,如戏剧、音乐会、艺术展览等,用传统美德的载体,让更多的人将这些传统美德保护并传承下来[8]。
2.3 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乡风经典
一是建立乡风文化挖掘小组。可以设立一个专注于深入研究和整理运城市各乡村的历史文化资源的专门小组,包括历史学家、民俗学家、社区领导和教育工作者等,他们主要任务就是深入了解乡村的传统节日、习俗、技艺和民间故事,整理其信息,形成一套详尽的乡风文化档案,这些档案可以作为未来文化活动和教育的基础,也可以作为乡村文化传承的重要资源。二是举办乡风文化节。可以借鉴其它地区的经验,如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的“乡风文化节”项目,每年在特定的时期,如春节、丰收节等,举办乡风文化节,通过展示本乡的特色文化和技艺,吸引乡村居民以及外地游客参与,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触乡风文化,提高乡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9]。三是广泛弘扬乡村的传统美德。可借鉴河南省新乡市的“美德乡村”项目,在乡村广播中设立专门的节目,定期播放有关传统美德的故事和实例;也可以在村民委员会公告栏上发布有关传统美德的内容,并通过举办乡村活动来弘扬传统美德,例如,设立“美德之星”的评选活动,表彰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实践传统美德的乡村居民,通过这些方式让传统美德在乡村居民中得到广泛的传播和认同,从而塑造新时代的乡村文明风尚。四是利用现代媒介传播乡风文化。借鉴福建省福州市的“乡风网络传播”项目,建立专门的官方网站,该网站可以包括乡风文化的详细介绍,如乡村的历史、传统节日、习俗、技艺、民间故事等。此外,网站还可以发布乡风文化相关的新闻和活动信息,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到乡风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来。还可以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上设立官方账户,如微博、微信、抖音等。通过发布有关乡风文化的图文、音频、视频等内容,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乡风文化。同时,通过互动和分享,让乡风文化在互联网上得到更广泛的传播,扩大其影响力。
2.4 推动农村社会治理创新,构建和谐乡风
一是优化乡村自治制度。可以借鉴安徽省的“农村自治”模式,调整和完善运城市的乡村自治制度。具体而言,我们可以设立自治监督小组,由该小组监督乡村自治的实施情况,从而提高自治的有效性。自治监督小组可以由乡村居民选举产生,保证其公正性和公平性,让乡村居民更多地参与自治过程,提高自治的积极性和有效性。二是引入多元化决策机制。例如,建立社区议事会,让居民参与到乡村治理的决策过程中,提高决策的公正性和透明度。议事会可以定期召开,讨论和决定乡村的重大问题,如基础设施建设、环保项目、社区活动等,让居民直接参与到社区的决策过程中,使其对乡村治理有更大的发言权和影响力。三是激发乡村居民的领导潜能。可以借鉴浙江省的“村长选拔”模式,设立一套公平公正的村长选拔机制。这一机制可以鼓励有领导力且得到公众信任的居民担任社区领导。他们可以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推动乡村治理的创新和提高。同时,也可以让更多的居民有机会展现自己的领导才能,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四是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其它社会组织的发展,可以给予其政策和资金支持。借鉴山东省的经验,鼓励这些组织积极参与乡村治理,提供专业化服务。这些组织可以在农业生产、乡村旅游、环保项目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他们的发展不仅可以提高乡村的经济水平,也可以为乡村治理提供更多的力量和资源[10]。
3 结束语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乡风文明建设对于提升乡村软实力、塑造乡村形象、推动乡村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运城市在乡风文明建设方面的探索和实践,通过保护和传承乡风文明,弘扬乡风美德,创新乡风文明传播方式,增强了乡村的文化自信和凝聚力,同时也推动了乡村旅游业和其它产业的发展,展现出乡风文明建设与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融合。其成功对策和经验,包括重视乡风文明建设、实施系统规划、推动多元主体参与、创新乡风文明传播方式和内容以及有效整合资源等,为其它地区的乡风文明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把乡村的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现代文化资产,实现乡风文明的现代化,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参考文献:
[1]王见凤.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风文明建设的问题与路径探析[J].法制与社会,2020(08):172-173.
[2]杨秀云.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风文明建设的路径探析[J].甘肃农业,2020(11):104-106.
[3]运城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22年运城市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 主要数据公报[EB/OL].(2023-07-04)[2023-07-04].https://www.yuncheng.gov.cn/doc/2023/07/04/355419.shtml.
[4]杨艳.文化热点与青年生活方式及价值观转变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6(08):79-83.
[5]王蕴欢,刘晓宇,曹丽,余亚林.加强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J].青年时代, 2018(29):107-108.
[6]倪嘉文.当代中国青少年道德价值观的问卷编制与现状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8.
[7]马琳,韩春妹,朱邦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风文明建设研究[J].乡村科技,2019(25):17-18.
[8]王玉.乡村振兴背景下乡风文明建设路径新探[J].现代农业研究,2020,26(02):139-140.
[9]王琦琪.河东乡村劲吹文明新风——山西运城乡风文明建设纪实[J].农村工作通讯,2019(08):14-17.
[10]段晓康,吉力宏,姜慧民.关于对运城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J].农业科技通讯,2018(08):28-32+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