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本科生导师制的 “三全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23-08-27 00:09张敏陈兴智史永庆王俊
大学教育 2023年10期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三全育人人才培养模式

张敏 陈兴智 史永庆 王俊

[摘 要]“三全育人”既是一种德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理念。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是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三全育人”教育理念赋予本科生导师制新的内涵和活力,丰富了本科生导师制的指导内容。该研究探讨“三全育人”教育理念和本科生导师制的有机融合,逐步建立起基于本科生导师制的“三全育人”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三全育人”;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10-0068-04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1](简称“三全育人”), 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本科教育中的“三全育人”既是一种德育理念,又是一种教育理念。“全员育人”强调的是要充分调动社会、学校、家庭、学生等主体的育人积极性。“全过程育人”侧重于把育人工作贯穿于本科生的学习、生活、成长的全过程。从本科生入学到毕业,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从在校学习到实习实训的每一阶段、每一时期,高校都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本科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全面教育,促进本科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全方位育人”是有效地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从学校到社会,从第一课堂到第二课堂,从线下课程到线上课程,从教室到互联网,从教学、管理到服务等,各环节相互连接、有机融合,全方位构建人才培养体系。高校探索“三全育人”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是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2-3]。本研究积极探索基于本科生导师制的高校“三全育人”人才培养模式。

一、蚌埠医学院“三全育人”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一)建立以本科生导师制为抓手,辅导员为纽带,社会、家庭与学生积极参与的育人队伍

师资队伍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因素。蚌埠医学院(下文简称学院)在“三全育人”教育理念指导下,逐步建立了以本科生导师制为抓手,辅导员为纽带,社会、家庭与学生积极参与的育人队伍。2015年,学院开始推行本科生导师制,逐步形成了“一主线、四强化”的导师制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一主线”是指以学业导师为主线,“四强化”是指强化“双创”导师、技能竞赛导师、毕业论文导师、实习导师四类专项导师。(1)学业导师。对本科生学习起到引领启航的作用,主要针对本科一、二年级学生。一般由专任教师组成,所有专任教师与学生一起参与。主要以导师组形式开展活动,一般由三位导师组成一个导师组,实施“多导师多学生”的育人模式。实施这种模式有利于缓解本科生导师不足的问题[4]。在该模式下,导师相互协作、共同指导,有利于导师之间、学生之间以及导师与学生之间形成合力,在关心学生思想、生活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学习与成才的指导。因此,学业导师也是思想导师、生活导师。为解决师资不足问题,也可以尝试实行博士生、硕士生、高年级本科生等参与指导的多维本科生导师制[5],开展逐级指导,发挥传帮带作用。(2)“双创”导师。指导本科生申报和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培养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主要由专业教师和(或)企业导师组成。(3)技能竞赛导师。主要由专业教师在各项具体竞赛中给予参赛本科生有针对性的深入的专项指导,一般根据实际需要可采用“一导师一学生”“一导师多学生”“多导师一学生”等形式,引导学生向专业纵深程度发展的能力。(4)毕业论文导师。主要由专业教师组成,对论文选题、開题、撰写、答辩等各环节进行全过程指导,培养学生应用专业知识与技能发现、分析及解决实际专业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科研思维,所有专业教师与学生都参与。每位导师年平均指导三名学生。(5)实习导师。主要由各实习单位具有高级职称或相当于高级职称的资深工作人员组成,并根据实习大纲要求开展实践操作技能培训工作,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学以致用能力,全部学生参与。

“全员育人”更加注重学校、社会、家庭以及学生等多位一体的育人队伍建设。学院以导师制为抓手,充分调动企事业单位人员、家长及优秀学生代表参与到本科人才培养工作中。比如聘请企事业单位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讲授课程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企事业单位文化讲座等;每年召开学生家长座谈会,并到困难学生家庭走访;鼓励优秀高年级学生或已毕业学生与新生座谈交流。辅导员是本科生思想品德、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引路人,在“全员育人”中还充当导师与学生以及导师与家庭、社会联系的重要纽带,发挥着协调作用[6]。

(二)健全本科生从入学到毕业,从学习、生活到成人成才的全过程育人措施

导师制贯穿本科生生活、学习的全过程,但在不同阶段,“一主线、四强化”的导师轮流主导,发挥其在学生培养中的指导作用。学业导师先上场,侧重于新生年级,但贯穿学生本科学习的全过程,不同阶段往往有不同的任务和措施。新生阶段,学业导师从学习、生活的表现中了解学生,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引导学生尽早了解专业,稳定专业思想。同时,学院开展新生入校教育,介绍专业与学科概况,指导学生开始规划大学学习与生活;开设专业导论课程,详细解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专业指导手册,内容主要包括培养方案,教学进度安排,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的课程简介与学习指导,引导新生有效开展专业学习。大二和大三阶段,学业导师指导学生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积极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学科技能竞赛、创新创业项目等,“双创”导师和技能竞赛导师根据活动需要进行专项指导。大四阶段,实习导师和毕业论文导师发挥主导作用。实习导师根据实习大纲要求组织开展实践操作技能训练,培养本科生专业实践能力和学以致用能力;毕业论文导师指导学生开展选题、开题、撰写、答辩等毕业论文工作。此时,学业导师侧重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职业选择,如何准备研究生入学考试,如何处理实习、考研与就业的关系等。

在此过程中,辅导员发挥学生“一主线、四强化”导师切换的桥梁作用,同时,全程做好本科生大学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心理健康以及党团建设等方面的工作。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特点开展活动,如新生阶段,尽快熟悉学生思想状况,开展各项集体活动,帮助学生尽快熟悉同学,开展“我的大学,我的梦想”类主题班会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行人生规划,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二和大三阶段,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开展“快乐学习,成长成才”类主题班会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刻苦学习,不断积累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大四阶段,开展“就业创业,展翅高飞”类主题班会或实践活动,做好就业指导工作。

(三)打造线下与线上同步、教学与竞赛并举、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第一第二课堂贯通、实践与创新一体化的全方位育人体系

1.线下与线上同步

2015年9月,学院正式启动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首批选择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导论、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卫生事业管理四门课程作为试点,制订教改大纲,进行课堂设计,搭建网络学习平台,建设网络学习资源,开展混合式教学,强化过程管理,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通过混合式教学,打通课堂学习与网络学习的通道,实现线下线上同步教育,并利用互联网技术帮助学生实现随时随地地学习。

2.教学与竞赛并举

学院在加强以教学培养专业人才的同时,贯彻“以赛促练、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教赛并举、重在应用”的原则,鼓励本科生积极参加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 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大学生医药数学建模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安徽省“双百”科普创意创新大赛等多种多样的学科与专业技能竞赛活动,而且部分赛事已经成为学院医学信息人才专业技能训练的年度常规赛事。以此为契机,导师们积极开展学科竞赛和相关培训指导活动。竞赛有效调动了本科生“赶、比、超”的学习热情,实现了以赛促学的目的,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3.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

学院本科生导师主要来自专业教师,他们在对本科生进行学业指导、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同时,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以导师组形式适时开展“中国梦,我的梦”“传承五四精神,争做新时代中国青年”“继承革命传统,学习榜样力量”等主题教育或实践活动;另一方面,积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导师所讲授的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发挥导师导学与育德的双肩挑作用[3],积极引领本科生树立远大理想,争做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敢担当、有作为的新时代中国青年。

4.第一第二课堂贯通

立足新时代,本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医学信息人才的目标,学院坚持以第一课堂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开展课堂教学,为本科生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积极拓展第二课堂,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人文讲座、社团活动、学科竞赛及校外各种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等,引导本科生在实践中理解、验证、应用理论知识。贯通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使本科生的专业知识由理论转向技能,由平面转向立体,为本科生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发展需求打基础。

5.实践与创新一体化

学院大力开展实践教学,引导本科生在实践中训练技能,提升技能水平;同时,用创新体系培养其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学院鼓励和引导本科生参加创新思维训练,创新、发明与专利实务,创业创新执行力,创业人生,创业管理实战等众多创新创业教育类网络课程学习,培养创新创业的意识与能力;并组织学生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各学科竞赛等创新创业大赛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二、培养成效

(一)立德树人初见成效

2016年以来,有37名本科生响应国防教育和大学生征兵号召,参军报国;1名本科生被选派到新疆,参加援疆西部计划。大学期间,本科生全程与导师密切接触,逐渐做到“懂自己、懂社会、懂中国、懂世界”,对学习、工作、人生与社会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价值观念趋向成熟,在良好的人格养成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尽早提高本科生专业认知水平和认同度,引导其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实施导师制前,不少本科生专业思想不够稳定、专业认同度低。2015年有8人申请转专业,占当年本科生总数的16%;实施导师制后,本科生专业思想相对稳定,专业认同度提高了,平均每年申请转专业2人,占当年本科生平均总数的3.8%。

(二)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导师制的实施在促进学院本科生综合素质提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实施导师制前,2015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为96%;实施之后,2016届至2019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均为100%,2020年至2022年疫情期间的就业率分别为86.5%、95.4%、89.6%。考研率有所提高,多名本科生考取了中國科技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中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的研究生。2015年,本科生学科竞赛或创新创业大赛获得国家级奖项2项、省级3项;2016年至2022年平均每年获得学科竞赛或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奖项5.3项、省级18.4项。近3年共有68个项目获得省级以上学科竞赛或创新创业大赛奖励。本科生参与各种类型的学科竞赛或创新创业大赛的比例约为75%。本科生作为第一作者发表了学术论文6篇,参与发表了学术论文12篇。这些成绩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基于“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的本科生导师制工作的有效开展。

在导师制实施过程中,本科生在政治素质、专业能力等方面得到有效培养,高年级本科生可以参与到导师的科研活动中,教师也有了科研助手,在培养本科生的同时也使自己得到锻炼和提高。2015年,学院专业教师获得三类以上课题2项,发表二类以上学术论文2篇;2016年至2022年平均每年获得三类以上课题9项,发表二类以上学术论文6.8篇。7年的实践证明,学院实施的本科生导师制是一种能实现师生双赢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全育人”教育理念赋予本科生导师制新的内涵和活力[2,7],丰富了本科生导师制的指导内容[5]。学院积极促进“三全育人”教育理念和本科生导师制的有机融合,逐步建立了以导师制为抓手,辅导员为纽带,社会、家庭与学生积极参与的育人队伍,健全了本科生从入学到毕业,从学习、生活到成人成才的全过程育人机制,打造了线下与线上同步、教学与竞赛并举、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第一第二课堂贯通、实践与创新一体化的全方位育人体系,形成了以导师制为基础的高校“三全育人”本科人才培养新模式(见图1),提升了本科人才培养成效。但是,要推动其良性可持续发展仍需要建立良好的考评与激励机制,进一步提升导师“三全育人”的意识和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EB/OL].(2017-02-27)[2023-01-25].http://www.gov.cn/xinwen/2017-02/27/content_5182502.htm.

[2] 杨仁树.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内涵、运行模式和制度保障[J].中国高等教育,2017(6):58-60.

[3] 贺武华.我国本科生导师制演进发展的新时代要求及其实践创新[J].中国大学教学,2021(3):10-16.

[4] 韩志伟,张瑞雪.“三全育人”背景下的本科生导师制建设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20(26):33-34.

[5] 平琦,庞建勇,荣传新,等.新时代“三全育人”理念下本科生导师制建设的思考[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77-81.

[6] 申新.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本科生导师制质量提升路径研究:基于本科生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视角[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5):67-68.

[7] 石志成,侯保龙,耿广汉.“三全育人”视域下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探索:以M校为例[J].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97-101.

[责任编辑:庞丹丹]

猜你喜欢
本科生导师制三全育人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本科生导师制的图像处理与机器视觉综合设计改革与实践
学分制背景下本科生学业导师制的实施策略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现状分析
构建能动专业本导制实施的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