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实践育人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为打破传统实践育人模式的壁垒,切实提高实践育人效果,本研究以地方高校艺术类专业为例,分析传统实践育人模式现状,重点探讨“校企政协”协同育人,构建了基于校外实践基地的实践育人新模式,以期为艺术类专业的实践育人提供参考。
关键词:实践育人;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艺术类专业;协同育人
新一轮的工业革命和经济结构转型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实践育人作为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关键因素,是保障其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选项;是培养新时代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关键途径,是支持其终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是构建优势专业和特色院校的必要途径,是高校实现优势办学、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因此,积极探索实践育人的新路径、新模式,切实提升实践育人成效,成了高校教育工作的内在要求。尤其是地方高校艺术类专业,其实践性更强,更加迫切需要提升实践育人成效。
一、传统实践育人模式现状
教育部等部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实践教学、军事训练、社会实践活动是实践育人的主要形式。艺术类专业对实践育人的探索主要围绕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展开。而校外实践作为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一种,对于创新实践育人方法特别是提升艺术类专业实践育人成效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常见的校外实践育人模式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项目化”运作模式。高校以项目为核心,通过调用社会资源,组织教师和学生在校外进行单个项目的实施和操作。二是“2+1”培养模式。该模式作为持续时间最长的传统校企合作方式,为学生提供2年的校内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1年的校外企业顶岗实习。三是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模式。基地由企业和高校共同参与构建、运行和管理,以“相互支撑、共同发展”为原则,安排学生进行实训实践,并由双方导师给予指导。前两类模式是高校主导型,运作模式单一,校外实践教学经费和资源等硬件条件明显不足,容易出现实践活动参与不均衡、实践教学质量不稳定、与实际生产情况脱节等情况。相反,依托于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育人模式在校企之间构建了协同发展的桥梁,校企双方互为责任方,在实现互助互惠、共同发展的同时,较好解决了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然而,笔者对基于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育人模式进行深层次分析时,发现教学和校企衔接都受到不同因素的制约,导致实践育人效果不理想,教育改革发展遇到一些挑战。
(一)传统校外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缺失
企业的最终目的是提高生产效率、增加营收,当以育人为主的教学模式与之发生冲突时,两者矛盾便突出表现为校企间缺乏统一共识,学生实践过程管理混乱。学生即使有机会进入企业实训实习,实习内容也往往流于表面,无法深入了解企业的运作模式和发展规律。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组织学生在企业进行学习和实践的时间相对较短,实践育人效果不尽如人意。二是企业需要保证自身的生产要求和發展利益,无法兼顾管理学生到一线进行学习实践。三是学生对校外实践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准备不充分、过程不专注、效果不理想。四是校企之间沟通协调不到位,校外实践教学缺乏严格统一的管理机制。
(二)传统校外实践教学监督体系缺失
不同于教学质量监控下的校内实践活动,校外实践活动往往受到场地、规模和突发状况等条件影响,即使在活动开始前对教学内容进行预设,也无法保证过程实施质量。监督体系的缺失导致校外实践效果易受学生主观因素影响,而缺少对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和评价,不能根据学生的实践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安排,也影响实践教学档案的记录和留存。总之,学校只对校外实践教学进行政策上的引导而忽视了对具体措施的评估,增加了教学出现更大纰漏的可能性。
(三)传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的不可持续性
高校实践育人不是“孤军作战”式的“院墙教育”,而是需要校方整合多渠道资源,依靠政府和社会力量扩展实践育人的空间和范围,切实有效推进实践育人体系建设。然而,实际情况往往是高校“孤军作战”或者迫于人才培养需要与企业开展被动合作。这类传统校外实践基地通常建立在校内教师与企业的合作项目上,往往随着项目的终止或负责人的变更而解散,对学生积极性和人才培养效果都造成了消极影响。此外,近年受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影响,企业迫于维持自身发展的压力,与高校共建实践教育基地的意愿呈现下降趋势。
二、艺术类专业基于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新育人模式探索
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优势显而易见,地方高校打破传统基地建设壁垒,充分挖掘并完善基地建设机制。笔者所在学院在严谨分析中原地区产业群密集但同质化现象严重的特点,仔细研讨并调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新文科艺术类人才需求的基础上,同当地企业开展合作交流,同政府部门沟通,与产业协会一起分析研判,探索出由“校企政协”四方合作共建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模式,建立了基于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实践育人机制。
(一)校方角色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导方,其作为育人主体,需要主动完成筹建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统筹规划教育资源、组织安排学生进入基地开展实训实习等工作。其主要职责有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行业协会共同商讨制定培养新文科背景下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教学体系,制订基于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育人计划和教学内容,制定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管理和监督体系,保障实践基地的安全运行和实践育人效果等。
(二)企业角色
企业聚集了大量的实践型人才,也是知识技能交叉融合的重要基地,对于培养新文科艺术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校企政协”合作建成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填补了校内学习和实际生产间的空缺,为学生提供了稳定的实践教学支持,也为教师提供了社会实践锻炼机会。基地的建成将加快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双方互惠发展提供平台。此外,企业可以挑选有资历的导师到高校担任外聘教师,给予课程和毕业设计方面的指导,使学生将专业理论知识和现实生产流程工艺融会贯通。
(三)政府角色
充分发挥政府在创建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方面的宏观调控作用,对探索高校和企业之间的有效衔接机制、激发校企间开展深层次合作发挥着关键作用。政府可以依据实际情况组织校企座谈会,并对基地的建设给予财政支持,调解双方在合作中的利益冲突,完善利益补偿机制,发挥学校和企业作为不同育人主体的作用。同时,政府引导有助于企业转变观念。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建立可以打通产研一体化的新渠道,还可以为企业持续输送专业对口的高质量人才。
(四)协会角色
行业协会属于一种旨在促进行业发展、规范行业秩序的社会经济组织机构。在依托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实践育人模式中,行业协会主要发挥以下两个关键作用。一是较好化解校企矛盾。长久以来沟通不畅导致高校人才培养脱离企业用人需求,而政府对实践育人的支持通常具有时效性,行业协会可以作为政府的支持补充,能够帮助高校及时調整人才培养方案,满足企业发展需求。二是为实践育人提供支持,保证其效果。行业协会的加入,对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资源建设进行了有效补充,为企业导师和高校教师提供最前沿的专业培训和资源支持,极大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三、艺术类专业基于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新育人模式实践
近年,笔者所在学院紧紧把握中原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和布局高质量发展的机遇,在坚持科学育人的基础上,形成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设计学、美术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实践的教育教学思想,形成了一套完整科学的特色育人体系。同时,学院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在实践育人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为了提升在新文科背景下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同当地企业主动开展合作交流,向政府和教育部门寻求指导和帮助,同行业协会进行研讨协商,形成了高校为主、政府引领、企业协助、多方参与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思路。
经过多方努力,笔者所在学院突破了传统校企合作制实践育人模式,通过“校企政协”多方合作,建立了创新型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探索出“校企政协”协同育人新机制。其中,已建成的代表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有与河南省博物院共建的新文科(设计学类)实践教育基地、与河南省美术馆共建的新文科(美术学类)实践教育基地、与郑州印之星印务有限公司共建的新文科(视觉传达设计)实践教育基地、与河南省田野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共建的新文科(环境设计)实践教育基地。这标志着学院在实践教学成果方面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也标志着探索基于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实践育人模式取得了新成效。
(一)探索校企合作渠道,引进优质校外资源
学院以一流本科专业和一流本科课程的建设工作为契机,着力推进实践育人工作,大胆尝试校企合作构建实践教育基地的新举措。郑州印之星印务有限公司作为中原地区视觉设计行业内的佼佼者,其人才需求与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高度契合。因此,学院充分利用政府和行业协会的桥梁作用,通过与企业的多次协商洽谈,最终成功建立视觉传达设计实践教育基地。基地建成后,充分利用行业内的优秀资源,聘请企业内资历深厚的师傅在基地担任指导教师并定期安排至学院出任兼职导师,给予学生课程和毕业设计方面的指导,帮助学生了解真实的行业情况。同时,定期组织学院教师到基地进行学习并指导实践实训,真正做到了校企共育。学生在经过“理论—实践—生产”这一培养过程后,顺利毕业并进入企业工作。学院助力学生高质量就业,企业获得了契合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实现了双方互惠发展。
在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管理和监督方面,学院与企业进行了充分交流,本着“合作共赢”的理念,签订了一系列合作管理协议,明确了实训实习项目、时间、内容、负责人、双方责任和义务等管理内容,规定了实训实习期间企业需要安排导师进行巡回指导和保证学生安全,并建立了基地管理小组,负责定期到基地进行各项检查,保证实践教学活动效果。此外,学院制定了严格的考核制度,校企导师为考核成员,以学分制为基础,对实践过程和结果进行全方面评定,未通过的学生将面临重修或延期毕业。
(二)政府引导协会参与,共筑实践育人机制
中原地区文化底蕴深厚,对艺术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学院牢牢抓住“根植中原、与时俱进、继承发扬”的美术学类人才培养宗旨,主动寻找与政府和相关行业协会合作共建实践教育基地的机会。作为由政府牵头组织、行业协会共同助力而建成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河南省博物院实践教育基地和河南省美术馆实践教育基地的建成,标志着学院在探索实践育人新机制方面取得了突破。在合作过程中,政府协调多方资源并给予了相应的政策扶持,助力企业和单位成功转型升级。河南省文化产业协会的参与提供了实践资源支撑,立足专业指导意见完善基地培养方案和实践课程体系,成功建成了优质、稳定、可持续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学院目前已与河南省博物院签订实习基地协议并完成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挂牌,为在校生提供了高质量实训实习平台。近年,近5000件本地系列作品陆续在河南省博物院参展,并在与其共同举办的创意大赛中屡获佳绩。在文化交流方面,学院定期安排教师和学生到基地参加讲座和研讨会。联合培养的毕业生不仅有能力胜任文化事业单位的管理发展工作,也具备进入当地企业任职的能力。政府联合学院和行业协会,规范管理制度,完善了实践育人体系,充分发挥了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辐射作用,使基于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实践育人模式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在地方高校艺术类专业实践育人中探索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新机制,是提升实践育人成效的永恒话题。笔者在分析实践育人现状的基础上,以地方高校艺术类专业为例,探索艺术类专业基于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实践育人新机制,建立了“校企政协”协同育人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实践表明,依托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实践育人模式效果显著,“校企政协”多方参与的校外实践育人体系保证了实践教学质量,完善了实践育人体系,推动了实践育人道路的可持续发展,为同类院校的实践育人探索提供了新思路。
参考文献:
[1]任龙静.以实践育人理念推进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路径调研报告[J].经济论坛,2021(9).
[2]罗双发.我国高校实践育人模式研究述评[J].中国农业教育,2013(4).
[3]张雪玲.地方高校艺术类专业实践育人的理论思考与路径探索[J].河南教育(高等教育),2023(2).
[4]陈志刚,姜翀.本科生班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5]曹辉,弥志伟,宋家博.依托行业协会建设校企协同实践育人体系的探索:基于北京市三所高校的校企实践育人工作调研[J].高教学刊,2016(10).
责编:初 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