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国家需求为导向的高校工科专业建设

2023-08-27 15:38吕利
大学教育 2023年9期
关键词:工程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摘 要]为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战略行动,高等院校工科专业当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全面提高工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能力。文章根据创新型国家重大战略,结合创新型人才的特点,以临沂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为例,介绍本专业为适应时代发展的步调,在建设中是如何通过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改革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丰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等重要举措来达到不断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实现高质量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的预期目标的。

[关键词]工科专业建设;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创新创业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09-0016-04

近年来,教育部为加快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总体部署全面推进“四新”建设计划,以提高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新工科建设是高等工程教育在新科技革命、新产业革命、新经济背景下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战略与部署[1]。新经济对工科专业改革及人才培养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各高校应以实际发展情况为基础,密切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特色,培养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且能面向全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在当前科技、产业及经济大变革的浪潮中,高校工程教育作为工科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必须主动适应。临沂大学是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其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基于山东省和临沂市的电子信息产业需求而设置。临沂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为:面向电子信息及其相关行业领域,培养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在办学过程中,秉承办学初衷,对办学定位、质量保障、人才培养过程和学生发展等定期进行评价,实现专业建设的持续改进与提升。以下为临沂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改革中采取的几项代表性举措。

一、定期开展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和修订

临沂大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管理办法》规定根据人才培养需求适时对培养方案进行修订,一般4年修订1次,2年微调一次。学校应通过多种渠道向社会公开培养目标的评价和修订方案,并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宣传,使学生、教师和社会更好地了解本专业培养目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根据学校给出的培养方案指导意见,制定了适合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及修订的制度。一是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评价,依据培养目标是否符合学校发展需求、社会经济和行业发展需求、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能力需求等多个方面,进行本专业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二是对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深入调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广泛征求用人单位、毕业生、在校学生、专业教师及行业企业专家等的意见和建议,在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修订。专业培养目标修订内容包括专业培养定位、服务领域、职业特征、职业能力的预期等。在定期评价与修订机制的运行下,形成明确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团队意识、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掌握自然科学基础和电子信息领域专业知识,受到良好的专业科学实验和工程实践训练,具备电路设计、信息处理与系统开发、器件设计与系统集成等方面的综合能力,能够在电子信息领域从事工程设计、生产过程和项目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修订后的本专业培养目标既符合学校定位,又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具体表现为:一是本专业作为电子信息领域的核心专业,重点面向电子信息领域包括电子技术、信息与通信技术、多媒体处理等方向,为国家电子信息技术领域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推动科技进步、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服务。本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培养能够在电子信息及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设计、项目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完全与国家经济战略发展需求相适应。二是本专业服务于临沂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以及临沂市的区域产业结构调整规划,能够为电子信息技術产业、高端装备产业等领域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因此专业培养目标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三是本专业是宽口径专业,服务范围可以涵盖高端装备制造、能源、海洋、通信、家电、交通、食品、国防、新材料工业、健康医疗等行业和产业,可以为社会不同行业产业的信息化发展需求提供具有较高专业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因此专业培养目标与行业产业发展升级需求相适应。

本专业以培养目标作为指引,不断提升专业建设水平,为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奠定了良好基础,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定期开展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和修订

按照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课程设置应突出体现综合化与实践化[2],以切实提高毕业生的培养质量。为了达到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支撑毕业要求,基于临沂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科人才培养经验和电子信息行业对毕业生的能力要求,制定了专业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实施办法,建立了专业课程体系的定期研讨和评价机制。课程体系的修订与培养目标修订相结合,并支撑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遵循“4年1修订,每2年1微调,闭环改进”的原则。专业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小组成员包括有经验的行业企业专家、工程技术人员、部分毕业生代表、本专业教师代表等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利益相关方。针对企业对毕业生的专业能力要求,结合行业、专业技术和学科交叉发展趋势,以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和补充标准为依据,遵照《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临沂大学关于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评价小组对本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进行讨论评价,并对课程体系设置提出意见和建议。专业课程体系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含通识必修课程和通识选修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含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可分为专业方向课程和专业任意选修课程)和集中实践课程三个模块。各类课程所占学分比例均须符合本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和专业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要求。本专业对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的基础性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进行精简、压缩、重组,更新教学内容,通过合理瘦身,达到加强基础和拓宽专业的目的。同时,考虑到本专业近几年学生就业的多样性,增加了多门选修课程,对专业任意选修课程进行了精心设计,为学生后两年的分类培养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本专业增加了与理论课对应的实验环节,整体提高了实验、实践课程的比重;基于持续改进的理念以及工程教育认证的需要,密切关注高新技术发展,并将其及时纳入培养计划。通过定期评价与修订,专业课程体系不断优化,使学生可以及时掌握最新的技术与方法,以适应社会的实际需求。

三、开展课程教学、实践教学改革

(一)遵循工程教育认证理念,采取小班授课方式

为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遵循工程教育认证理念,采取小班授课方式,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为课程教学目标,做到有效对接新经济、新产业的发展需求。一是鼓励教师改进课堂教学模式,通过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完善学生学习评价方法、采用信息化手段等途径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加大学习投入,从而极大地提高课程教学效果[3]。同时,培育、建设多门具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示范课程,并在专业内进行推广学习。二是加强人文教育,在专业课程中深度挖掘思政元素,将课程思政教育融入教学全过程。课程结构、内容、教学过程的安排要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实现能力育人和素质育人双结合,并逐步实现课程思政全覆盖。三是不断加强对教学资源的建设力度,继续做好精品课程、开放课程网上资源建设,及时更新网上资源,建设多门在线开放课程,切实发挥它们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深入挖掘潜在专业相关资源,如学科专业动态、学科竞赛、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校企合作等特色资源项目,建立丰富的教学资源库,不断提高专业教学水平。四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师资教学水平。通过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途径,建立一支专业素质高、教学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年龄结构与学历层次合理的教学与科研团队。一方面,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提高教师队伍的高水平人才占比;另一方面,加大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力度,鼓励在职教师到高层次院校攻读博士学位,有计划地选派中青年教师到大型企业、境内外高校、科研院所访学研修,提升青年教師的整体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以及应用技术研发能力。五是加强教学管理建设,严格教育教学过程管理。实行教学管理制度,实现教育教学的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高效化,保证教学工作有序进行。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保障教学活动高效、高质地开展。明确教学督导委员会和教授委员会的职责并充分发挥其所属职能,强化对教育教学的组织和管理工作,开展对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包括教师的备听评审、教学过程的各项教学检查、学期教学评价等)的管理与监督,并及时反馈,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教研室组织建设和职能建设,保障教研室工作的有效运行,不断提升教研室的教学科研能力,建立教研室活动和学生信息员反馈的常态化机制,对主要教学环节和教学质量定期评价,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按照课程相近原则,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加强教学经验的交流,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积极参加培训学习,不断提升教学团队的整体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

(二)重视实践性教育,加强实践教学改革[4]

为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及应用,专业实验教学持续改进,通过不断的改革与积累,逐步建立一套完善的、具有专业特色的、“理论—实践—应用”一体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5-7]。具体改进措施有:一是紧密结合创新创业教育理念[8],课程教学目标设置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为主。优化实验教学的内容设置,提高设计性及综合性实验比例;将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等活动与课程实验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创新创业项目,以研促学、以赛促学,从而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业能力。二是综合多种教学手段,建立传统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慕课、雨课堂、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开设仿真实验课程,把传统实验和现代仿真实验相结合,促进实验教学模式的多样化。三是制定实验教学队伍建设规划,探索分类管理机制,完善评价与激励办法,建设一支高水平、可持续发展的实验教学队伍。深化实践教学研究与改革立项工作,引导教师加大实践教学投入,鼓励实验教学教师承担或参与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四是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坚持走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道路,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专业素养。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为学生创造更多与专业相关的实践操作机会,让毕业生能够在入职时尽快适应工作环境和节奏,真正实现所培养人才满足社会需求。在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原则下,对外鼓励行业专家参与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与评价工作,以提升实践教学质量;对内鼓励教师走出课堂,走进企业,以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三)开展课程考核机制改革

课程考核机制是检验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环节,也是高校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9]。本专业不断完善课程考核制度,采用多元化的课程考核方式,更加注重过程考核,强化教学活动过程管理,增加课堂研讨、随堂测验、作业、笔记、项目任务等过程考核形式。本专业保障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促进学生终身学习等非技术性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达成。改革后的课程考核机制能够使学生真正重视学习过程,并使学生的情商和能力得到最佳的成长[10]。针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的特点,为突出考核方式的多样性、针对性、生动性,对不同课程采用不同的摸底测验、日常作业、小组作业、单元测验、调查报告等考核方式,跟踪和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目标达成情况,并根据评价结果,持续改进对应课程的教学方法与内容,保证学生在课程结束后达成学习目标。

(四)制定课程目标达成评价机制

为不断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充分落实“学生中心、产出导向”的教学理念,本专业于每学期末开展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分析评价结果,及时发现课程教学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为课程教学改进提供依据,为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提供数据。本专业对每学期课程教学质量和改进措施进行分析、评价和总结,并形成报告,使专业教学形成了良性的“评价—反馈—改进”闭环持续改进机制,促进了课程教学质量逐年提升。

四、结语

新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工科专业建设只有面向国家需求,及时调整、主动适应,同时将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全过程、深度融入专业教育中,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临沂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秉承学校办学初衷,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以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为要求,以一流专业建设为指引,通过一系列的专业建设与改革举措,已逐渐形成规范化的教学与管理模式,所培养人才实现了高质量就业,符合国家、社会及企业对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在今后的专业建设与改革工作中,临沂大学将继续以国家对工科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以工程专业认证为推动,以学生产出为中心,秉承持续改进的理念,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管理、师资队伍、课堂及实践教学等多个方面不断优化、不断改革。

[ 参 考 文 献 ]

[1] 施大宁.面向未来主动谋划以新工科建设引领教学改革[J].北京教育,2018(4):8-9.

[2] 孙健.综合化与实践化: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10-112.

[3] 吕利,王涛,李景兰,等.新背景下《数字电子技术》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探论[J].教育现代化,2019,6(94):101-102.

[4] 朱红,李雨竹.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72-75.

[5] 魏霞.创新创业理论实践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30):154-156.

[6] 胡燕群.混合教学模式在地方高校的实践与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38(2):48-50.

[7] 宋淑丽.基于PBL的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创新[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6(1):55-56.

[8] 阳同光.基于“工学结合、学做统一”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8(3):76-78.

[9] 朱晓莹.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考核评价方式改革探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10):118-119.

[10] 王法社,孙长平.《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22):46-48.

[责任编辑:钟 岚]

猜你喜欢
工程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基于CDIO理念的计算机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基于工程思维的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研究
金属材料类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初探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