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亮李志龙吴双琳陈潇艺焦奕程
(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1)
近年来,城乡二元化问题的矛盾不断加深,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深入,乡村空间活化与重构等问题已成为当下研究的重点[1]。 当前,空间形态研究已在城市规划领域日趋成熟,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广大农村,其传统聚居地空间形态研究却相对滞后。 随着胶东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其整体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人口大量流失,关注点均聚焦于城市,而对于农村公共空间的建设与改造却过于粗糙,忽略了对地域乡村特色的维护和实用性的考虑,从而产生了一系列乡村公共空间景观保护与发展的问题。 乡村空间组织结构、公共空间活力以及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等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在早期盲目、无序的发展模式下产生的村落公共空间单一化、模式化等问题日益凸显。 乡村公共空间作为复合的多功能场所,从不同层面代表了乡村建设的高度,其形态布局及结构的规划至关重要。因此,探索符合时代背景的乡村规划模式、在保护的前提下协调发展、激发乡村公共空间活力,是当前乡村规划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乡村公共空间的概念涵盖了“场域空间”和“社会空间”的双重属性。 从规划学角度,乡村公共空间是供人们日常公共活动及实现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物质空间,具备开放、平等的属性[2];在社会学领域内,乡村公共空间脱离了实体空间的范畴,是发生在村落中的社会活动和社会组织的集合[3]。 其空间属性与景观规划中物质与非物质要素相契合,营造乡村特色公共空间景观可以更好地整合乡村社会资源,打造乡村特色地域文化,实现乡村公共空间活力提升,从而对乡村秩序的维持、乡村生活的丰富及乡村文脉的维系都有着重大的意义[4-5]。
胶东地区村落作为山东乡村特色板块之一,其景观的保护和更新显得尤其重要。 文章根据威海市顾家村的现状概况,以公共空间优化为出发点,通过对公共空间的现状布局和场所人流动线分析,总结顾家村空间分布特点,从村落景观特质、道路规划及总体布局层面,梳理其景观空间,进而提升其公共空间活力,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张家产镇位于胶东半岛东端,东临黄海,与韩国、日本隔海相望,毗邻文登市区,南接埠口港和石岛港,是一个位置优越、交通发达、生态优美、经济繁荣的新兴城镇。 顾家村位于张家产镇驻地,距离张家产镇政府直线距离仅约为400 m,而距离文登城区则有12 km,行车约用7 min。 张家产镇的幼儿园、小学、中学均位于该村内,而家家悦超市、张家产镇大集、商业街均在步行范围内,公交车等各类基础设施可以有效辐射至村内(如图1 所示)。
顾家村处于省级公路石泽线北侧,交通便利。2011 年列入威海市级环境整治工作重点村,对村内道路硬化街道7 000 m2、浆砌边沟1 000 m,而路边栽植紫荆、芙蓉、红叶石楠等绿化苗木2 000 多棵,并建有400 m2的办公室、调解室、会议室等社区服务中心和600 m2的健身广场。
顾家村占地面积约为21 hm2,村内地势平坦,村落布局形式为聚集型团状空间,整体村落空间用地较为规整,与外部空间的界限划分明显,形成集中发展的空间态势。 村落主要道路呈“井”字状纵横排列,是村民日常出行所必经的道路,每条大街相对独立、完整且又与其他街道空间相互联系,两条南北向的主干道为村落与外部空间联系的主要道路(如图2 所示)。 村内建筑舒适宜人,村落布局与建筑形式具有典型的胶东民居特色。 除个别建筑外,村落整体依旧是讲究坐北朝南的北方传统建筑格局,每户宅院是以天井为主导形成的院落空间,兼顾通风、采光、屋顶汇水等多项功能,院落格局大部分以三合院为主。 顾家村民居大致分为:(1) 砖石墙体、瓦片房顶的现代民居;(2) 胶东地区的代表性民居——海草房。 海草房冬暖夏凉,是一种沉积着渔家历史、渔家民俗风情、渔家建筑技艺及胶东特色的古老生态民居。
图2 街道结构图
顾家村整体地势平缓,村内空间布局受地形影响较小,因而大部分村居建筑呈整齐式排列。 内部的街巷空间错落排列,且尺度大小不一,村庄东侧部分建筑为后期所建,街巷空间布局分散错落,部分建筑破损严重,建筑的连贯性差,需统一规划修缮。 依据村内调研现状分析,其主要的景观节点及村民聚集的公共活动空间分布如图3 所示。 以颜色的冷暖表示人流聚集数量的高低,明显看出顾家村公共空间的分布不均,现存广场的利用率较低,人流量大的空间(如村内的主街)反而缺少详细的景观规划设计。
随着近些年经济生产及相关政策支持,村居建设进入新阶段,同时乡村旅游新兴模式的兴起亦为乡村建设提供了新动力[6]。 然而,顾家村原有的传统聚落空间形态和景观风貌已无法满足当前人居环境复合的多功能需求,需要更加科学的建设指导体系和方法。
目前,大多数乡村建设侧重于对乡村环境的治理和基础设施的完善,导致乡村建设模式化问题严重,出现了“千村一面”的现象,忽视了对传统乡村特性的挖掘与使用者的实际体验[7]。 顾家村也不例外,村落的建设缺乏科学的规划设计,从而产生了多种问题(如图4 所示)。
图4 乡村公共空间现状图
(1) 空间功能单一 新时期的村庄建设以满足村民基本生活需求以及环境整治为主,欠缺对村民公共活动需求的考虑。 活动广场主要以简单的健身器材为主,街巷空间则基本丧失了公共空间的服务功能,基础设施不足,缺乏乡野美感,导致村落公共空间功能单一化问题严重。
(2) 公共空间数量不足 村落内部供村民使用的公共空间主要以村内中心活动广场为主,而除此之外实际村民聚集的空间还包括街巷空间、商店、村委会等场所,公共空间总体数量较少且位置分布不均,无法满足不同人群的公共活动需求。
(3) 空间尺度失衡 由于村落建设缺乏整体的规划设计,且未对街巷空间、活动广场等主要聚集场所进行人流动线分析,导致公共空间尺度与实际使用需求不匹配,部分村民自建房建设的主观性强,对村落公共空间的正常使用造成干扰,出现人流量大的巷道空间尺度小,大尺度的活动广场反而鲜有人去等现象。
(1) «美丽乡村建设指南» (GB/T 32000—2015)
(2) «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规范» (DB14/T 1271—2016)
(3) «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4) «山东省城乡规划条例»(2012)
(5) «威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6) «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2012)
(7) 基址现状资料及国家现行的相关设计法规及规范、标准
(1) 生态性原则
综合运用生态学的观点和策略[8],充分尊重自然规律,保持村庄原有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在保护村落原有生态资源的基础上规划设计其公共空间景观。 根据空间性质划分村落公共空间,对于生态性强的区域,设计时尽可能减少人为的参与。 着重打造天然的生态康养村落,提升公共空间的舒适度和观赏性,营造自然风光,满足人们亲近自然的需求。
(2) 以人为本原则
人是感知景观环境的主体,乡村景观的改造应始终以人为中心,注重提升人的景观感受[5]。 在乡村公共空间景观规划设计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充分考虑居住地村民的意见与喜好,从场地规划、节点设计、植物配置等方面打造人性化景观环境。 公共空间是人群聚集的主要场所,要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段及不同性质人群的需求,如适合老年人的休闲场所,为儿童提供娱乐活动的场地,供年轻人运动的球场以及供游客参观游玩的场地等,同时要注重无障碍设计。
(3) 整体性原则
在乡村公共空间景观规划设计中,要综合考虑环境地形、建筑、水体、植物以及非物质要素等,从村落规划的整体布局到节点设计都应统筹兼顾[9]。要将传承当地历史文脉和改善村居环境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整合村落的景观风貌,在进行公共空间景观更新时要以保护和修缮为主,尽量减少对传统民居大的改动,不破坏村落景观的整体性和原真性。在进行节点的布置和设计时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在每个节点各司其职的基础上又相互关联,确保村落整体布局的完整性。
(4) 地域特色原则
保留地域特色是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尤为重要的一环,不同的民俗、历史、环境、社会等因素的影响下,衍生出各具特色的村落文化与风貌,也是维系村落文化传承与延续的桥梁[10]。 村落景观设计要考虑地域文化特色和人文因素,以此增强当地村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也具备向外界展示和传播的科普功能,如村内遗留的传统民居、营地以及极具胶东特色的海草房、石头房等,可以修缮成文化馆的形式,并在其中展示乡村的历史文化、特色工艺等。
在乡村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中,必须要依赖村落现状对其进行保护与优化更新[11],在原有的村庄肌理之上,通过对顾家村公共空间形态分析,结合其地域特色、人文风俗等非物质要素,对顾家村的整体空间形态、街巷规划布局以及村落风貌提出优化策略,从而构建完整的乡村公共空间景观格局,其设计示意图如图5 所示。
图5 公共空间设计策略示意图
(1) 合理规划村落空间,优化道路空间流线
从村落规划层面出发,合理规划村落用地,加大整治力度,杜绝盲目的建设用地开发,维持村落原有的生态肌理[12-13]。 针对顾家村公共空间优化,需要重新梳理其道路体系,明确其道路空间流线,在维持其原有乡村肌理不被破坏的基础上,整合可达性低的街巷,尤其是断头路、未连接起来的巷道以及残缺的道路等,整体提高街巷空间的通达性和可辨识度。依据顾家村纵横交错的组团状道路布局方式,可针对南北向的两条主要道路进行拓宽,增大其交通人流承载量,同时梳理东部凌乱的街巷道路,增强各区域间的联系。 尤其要注意村内公共空间节点的优化,在现有景观的基础上加入垂直绿化、景观花池以及绿植矮墙等,丰富公共空间景观效果,增设休憩活动设施,从而提高公共空间节点的利用率。
(2) 梳理村落空间层级,提升节点空间活性
明确顾家村核心区辐射范围及村落空间的层级关系,从而为村落保护及优化更新提供参考。 如活动广场、居委会、商铺等公共场所是村民主要的活动聚集空间,而其空间可达性和可辨识度不高,缺乏吸引力。 因此在顾家村的空间形态优化路径中,针对公共空间节点进行升级改造,适当增加小节点,增强村落核心区域和外围空间的联系,将村内各景观节点互相串联形成开放空间体系,提高村落空间的可达性,进而提升公共空间活力。
(3) 挖掘胶东景观元素,构建特色景观体系
现状村落公共空间景观环境疏于管理,整体空间缺乏吸引力。 因此,除了从空间构成上优化村落公共空间外,还应注重塑造地域文化。 在修复和改造方面,要结合当地农民实际的使用需求,将具有地域特色的元素融入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中,统一设计乡村的整体风貌。 提取胶东特色元素,如石头房、海草房等,深入剖析和挖掘顾家村历史文化脉络,将其融入到村落景观空间的营造之中,打造可视化文化景观,亦使村民从中获得文化认同感。 可将村内两处传统建筑进行修缮,完善基础服务设施,在保留原有特色的基础上规划建筑物和场地,优化升级村内绿化,主要公共空间节点可以栽植大乔木形成绿荫,提升公共空间利用率,激发空间活力。
本着“根植于青山绿水,留得下乡民乡愁”的乡村建设理念,以农林产业为基础,布局特色休闲旅游项目,以塑造特色乡村风貌、完善生活设施、提升人居环境质量为目标,打造独具胶东特色的美丽村居景观。 遵循生态性原则,弱化村庄与自然的界限,使其融为一体,更好地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向往。 在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中,以改造和修缮为主,减少人为破坏和城市设计元素的介入,保留村落的原始风貌,在现代化的设施中融入特色景观元素,凸显乡村人文情怀[14-16]。 完善村落内部功能分区,规划游览路线,重新唤醒公共空间丧失的活力。 根据顾家村的公共空间分布状况,重新规划村落的整体空间布局。 可达性较弱的区域多是由于道路不通以及观赏性差,由此优化公共节点间的街巷并重点设计其区域景观(如图6 所示)。
图6 公共空间优化图
3.2.1 总体布局
顾家村的规划设计以公共空间活化为首要目标,以空间活力带动文化活力,注重打造乡村景观所体现的历史场所,延续场所文脉,构建农村新景观,体现场所独特性。
依据顾家村的场地现状条件,结合文中所提出的设计原则和设计策略,合理规划顾家村整体的功能分区、道路规划、节点布置。 形成“一轴、三环、四分区”的空间布局形态(如图7 所示),“一轴”是指以村内南北向的主干道为主体,打造特色民俗风情街,同时连接内部各景观节点形成统一的景观体系;“三环”是指依据村内景点分布规划游览路线,围绕村落整体布局形成3 条环形景观带;“四分区”是以空间的功能性质为依据,将场地划分为居住区、入口景观区、休闲活动区、民俗体验区等4 个功能分区。
图7 空间总体布局图
村落公共空间景观更新的原则是保留农村体验景观,在街道两侧过渡地带种植蔬菜或者果树,春天开花、秋天结果,使村落的街道景观更加具有田园风光。 通过道路两旁的防护篱植物,随着其高矮、树形、色彩的变化而达到不同的视觉效果[6]。 注重打造文化节点,优化提升入口广场、滨水休闲区、石磨主题广场、风情街、民俗度假区等节点的景观(如图8 所示),除了凸显当地特色以外,还兼具宣传教育、普及当地文化和倡导文化传承的功能。
图8 规划设计总平面图
3.2.2 分区设计
根据顾家村现状格局,结合不同区域的景观特征,划分为4 个功能分区。 各区域内的规划设计依据其内部的人文景观要素展开,结合总体的规划游览路线串联成有组织且能满足不同人群需求的景观格局。
(1) 入口景观区
入口景观区位于村落的南部,由入口广场及旁边的水系组成。 对于外界游客而言,入口广场是村落游览路线的起点,具有较强的标志性和辨识度,在整体公共空间的规划布局中起着重要作用。 同时,作为主要的休憩聚集场所之一,注重人性化设计,平面设计结合现状地形,顺应入口处的地势形态,整体造型以自然流线型为主,高低错落的景墙借景远处的山体,使景观环境更加贴近自然,使人获得畅游于山水之间的情趣(如图9 所示)。 秉承景观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建设材料的选择上,就近取材,选用当地石材为主要原料,并从当地特色西洋参种植产业中提取景观元素,以雕塑、墙绘的形式融入区域设计中,形成独具地域特色的入口广场景观。
图9 村庄入口效果图
(2) 休闲活动区
休闲活动区整体位于村落的中心位置,在各区域之间起着连接作用,为村民及外来游客在顾家村居住和生活提供更加宜人的景观环境和更加完善的功能服务。 场地内地形高低起伏,整体北高南低,为合理利用现状地形,宜采用台地式设计,同时依据高差划分区域及其功能分区,包括运动场、主题广场、综合服务中心,兼顾运动、休憩、游览等多种功能(如图10 所示)。 在休闲广场的设计中,以石磨为主题营造公共空间,在桌椅、景墙等设计中融入石磨元素凸显主题氛围,增加空间趣味性,场所内适当增添廊架、凉亭等休憩设施,保留原有古树名木,维持原始村落景观的同时达到遮阴的目的,成为具备实用性和观赏性的综合服务空间。 为了丰富村民及游客的娱乐活动,场地内依据地形高差的优势设计露天影院,外围设置环形漫步道,可开展散步、骑行、跑步等运动。
(3) 民俗体验区
民俗体验区位于村落的东部,由乡村文化馆、农田滨水景观、村落民宿3 部分组成,打造集休闲、体验、观赏于一体的文旅模式。 修缮遗留的传统民居建筑,将其改造成乡村文化馆(如图11 所示),保留石头房、海草房等特色元素,维持其原始风貌,内部设置顾家村有关的历史人文资料展览、古物展览及传统农村风貌展示等,宣传其历史,加大对其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利用,向村民及游客展示顾家村的人文风貌与文化底蕴。 整治外部空间的景观环境,整理周边空闲、荒废的场地,以人文标识、文化景墙等乡村元素搭配植物造景,营造特色乡村文化空间。 农田景观及滨水休闲区域以自然性为原则,保留乡村景观的原真性,尽量减少人为干预,主要以乡间小道的形式为游客提供游览路径,增强其代入感。
图11 民俗体验区效果图
(4) 居住区
居住区位于村落西北部,是场地中面积最大的设计区域,主要是村民居住生活的场所。 居住区内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主要是提升街巷空间景观,以整体性为原则打破新旧民居形式参差不齐的现状。重新整治街巷空间立面,保留石头墙、砖墙的原始材质,对于后期新建民居采用的水泥墙增加相应的纹理,丰富其景观立面(如图12 所示)。 充分了解村民需求,在人群聚集区域适当增加景观节点,弥补公共空间数量的不足,绿化设计宅基地间的闲置绿地,保留原有树木的基础上增加可以净化空气的植物,丰富街巷景观的同时也为村民提供休憩遮阴的场所。 由于村内老龄化问题较为严重,针对老年人的心理及行为特征打造休闲式景观空间,休憩场所以观赏性花卉为主,预留出供老人种菜养花的区域,并增设无障碍设施。
图12 街巷空间效果图
3.2.3 道路规划设计
顾家村道路是典型的组团状聚集型布局形式,各区域的通达性较好,但由于长期缺乏维护管理,导致道路的指引性及观赏性较弱。 按照市政主路、主要街道、村庄巷道等3 类规划设计道路(如图13 所示)。
图13 道路交通分析图
(1) 市政主路
市政主路穿过村庄,是与外界连接的主要道路,道路宽度为7 m,水泥路面两侧种植高大乔木,清理杂草后种植灌木作为搭配,形成整齐的主路景观界面(如图14 所示)。
(2) 村庄主要街道
主要街道分为南北、东西两个主通道,结合建筑外立面,增加设施类(灯具、垃圾桶、标识牌),同时结合空闲区域设置绿地,补植特色树种、花卉等,修补、翻新建筑外立面,使其符合地域特色(如图15 所示)。
图15 主要街道立面图
(3) 村庄巷道
村落巷道宽窄不一,路面错综复杂,首先清理角落的垃圾、废旧物品,采用当地石材进行场地铺设,还原村落质朴特色,同时增植花卉作为掩映,局部挂灯具、标识牌等,形成别致的巷道景观(如图16 所示)。
图16 村庄巷道立面图
3.2.4 植物配置设计
植物配置设计见表1。 植物配置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选择当地乡土树种,保留村落原有的长势良好的植物,以乔灌草搭配的种植方式,提升环境质量与景观层次感。 功能上选择具有净化空气作用的植物,营造康养型村居环境;在村庄边界种植深根性树种,起到防止水土流失、涵养水源、保护坡地的作用;在村庄内部,根据不同景观节点的营造需求,结合植物的季相变化形成丰富植物景观。
表1 植物配置表
入口区作为村落内部重要的景观节点,植物配置上选用多种色彩搭配形成丰富的景观,以增强其吸引力;民居聚落区域以观赏性树种为主;休闲活动区选用净化能力强、具备一定抗噪能力的植物,营造舒适宜人的景观感受。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乡村建设将进入全新发展阶段,为村落公共空间景观的保护和更新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和保障。 通过对胶东地区顾家村的村落空间形态特征及现状的调研分析,以居民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遵循乡村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的生态性原则、以人为本原则、整体性原则和地域特色原则,从交通优化、节点提升、景观特色构建3 方面提出其公共空间优化策略,规划设计了乡村功能分区、道路交通、植物配置等公共空间,有助于提升村落人居环境质量,同时以乡村人文景观为特色,增强乡村旅游吸引力,促进当地经济建设,从而为全面乡村振兴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