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城市视域下学生体育健康行为养成路径
——以安阳市大学生为例

2023-08-26 14:00王艳艳肖嘉林王莉王振康
当代体育科技 2023年22期
关键词:体育锻炼疫情体育

王艳艳 肖嘉林 王莉 王振康

(安阳工学院 河南安阳 455099)

健康城市是一个含有丰富内涵的概念,即城市不是单一的经济效益的指标,而是包含了健康生活元素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变化,人们开始研究如何让居住的城市更好地为居民服务,健康城市的概念随即出现,同时也加速了体育学与健康城市的相关研究。2019 年12 月至今,新冠病毒依旧在蔓延,给全国各个城市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疫情常态化趋势下,学校不得不选择线上授课,学生开始长时间的线上课程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课程计划的安排,尤其是体育课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室外体育锻炼时间大幅减少,加之我国大学生体质状况一直呈下降趋势,所以疫情下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堪忧。面对当前的实际情况,如何在疫情常态化下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体育锻炼,实施有效的健康干预,减少或避免类似疾病对人类的侵扰正受到政府、社会、学校的高度重视。疫情防控下传播及培养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行为,增强身体素质,增强身体免疫力,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在实施“健康城市”下,体育与健康科学更显现出以人类健康特别是身体健康服务为研究主题的特征,以及在操作层面所具有的独特潜力,展现出城市健康与体育科学间的合作关系。

1 健康城市概述

健康城市的评估是一个由多个指标构成的一个系统,没有固定化的统一模式,且每个城市根据自身需要选择不同的指标[1]。我国各个城市选取的指标维度约3~9个,选取的数量区间为26~221个,维度指标主要包括健康环境、健康社会、健康服务、健康人群[2]。科学健身、学生体质监测优良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适量运动、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等市民健康行动、健康文化指标在各个健康城市指标中都占有一定的评价比重,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大学生作为未来城市的主力军,良好的体育健康行为、健康认知等指标的完成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大学体育课程的有效开展是引导和调控体育健康行为的重要因素,如何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提升他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认知水平,培养并积极转化大学生的体育健康行为,这对于健康城市的建设发展具有潜在的推动作用[3]。

2 安阳市大学生健康体育行为现状调查

2.1 调查方法

针对安阳工学院、安阳师范学院、安阳学院、河南护理职业学院4所学院的在校大一、大二学生,通过网络发放问卷的方式,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剔除无效问卷后,最终有效问卷192份,有效率96.0%。此外,问卷中男女占比分别为45.6%和54.4%。调查时间为学生疫情期间上网课期间的体育行为。调查内容包括锻炼时间、锻炼次数、体重变化、运动需求、锻炼方式、心理状况等内容。

2.2 体育行为现状结果

有效的体育锻炼时间主要从运动时间、强度、次数3个维度进行界定。表1列出了样本大学生疫情期间体育锻炼时间。由表1、表2可知,有24%的大学生体育锻炼时间在10 min以下,有56%的大学生体育锻炼时间在10~20 min,有8%的大学生体育锻炼时间在21~30 min,仅有12%的大学生体育锻炼时间在30 min以上。在每周练习次数上,低于3次的大学生占到83%。调查数据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绝大多数大学生在疫情期间的体育锻炼是不足的,因为有效的体育锻炼时间需要30min以上且在每周3次以上。

表1 大学生疫情期间每次参与体育锻炼的持续时间

表2 大学生疫情期间每周参与体育锻炼的次数

由此可以推断,疫情常态化下大学生的体育锻炼的情况很不乐观,其身体素质及身体健康受到威胁。另外,在30min以上的10%的大学生中,女生占的比例较高,这与女生对身材管理要求较高有一定关系。对学生的日常生活行为进行调查,数据显示,手机占据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大部分时间,大学生对手机有很强的依赖性,其中包括上网课、浏览新闻、看短视频、微博等,使用手机时间约7 个多小时。数据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大学生在疫情期间,出行受限、场地受限,所以无法进行规律的体育锻炼,进而产生对手机的过分依赖,身体健康难以得到保证。

依据我国体育人口的判定标准,即每周身体活动频次为3 次(含3 次)以上,且每次身体活动时间在30min以上。从表1、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的锻炼是不充分的。调查数据显示,只有10%左右的学生达到体育人口的标准。

调查数据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安阳市高校大学生在疫情常态化下,运动需求高涨,这与疫情下运动量大量减少有很大关系(见表3)。大学生居家生活加之运动量的减少会一定程度上导致身体不适,最明显就是体重的增加。调查发现,有54%的大学生体重增加。

表3 大学生疫情期间运动强度等级的选择

表4 显示疫情常态化下,大学生运动的不足使得运动需求大幅增长,作为一种积极心理倾向,个人需求是导致行为上进行某项活动并逐步养成习惯的关键所在。研究表明,心理因素是影响体育锻炼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需求的不断增长,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性也将明显提升。调查发现,大学生满足需求的方式主要是通过观看竞技体育运动,但不直接参与,只做体育比赛观众,这部分体育人口被称为非实质性体育人口。面对这一实际状况,必须全面地看待问题。例如,可以将特殊情况下较强的体育需求进行有效的转化,转化为实质性的体育锻炼,或转化为终身体育意识。

表4 体育锻炼项目选择

从表4 可以看出,大学生普遍没有掌握良好的体育技能,如各大高校大学一年级开设的太极拳、八段锦、健身操课程都没有学生选择,反而是跳绳、跑步(散步)成为首选。高校体育教育的效益没有得到很好的效果,大学体育教育,一方面,在于增强学生体质;另一方面,还应该重视对学生运动手段与运动技能的传授,使学生熟练掌握一项技能,在需要的时候进行身体练习,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因此,大学体育应注重对学生体育技能的传授,成为推进“健康城市”实施的重要内容。调查数据表明,多数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方式单一尚未形成一定的运动技能,虽然健康意识及锻炼需求得到增强,但尚未在健康与运动之间形成桥梁,提示多数高校体育课改革的力度仍需加大。大学生在校期间没有掌握一项运动技能,所以毕业后,在家、上班时,体育锻炼得不到实施,进而也就无法促进健康体育行为的积极培养。

调查显示,除了部分学生选择简单的运动方式外,大部分学生对选择何种锻炼方式不知如何选择,或不知选择什么项目;少数学生尽管选择了,但锻炼时间及强度不足。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出:“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没有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个极为细致、复杂的任务”[4]。研究表明,家庭成员一起进行体育锻炼,会形成良好的家庭体育氛围,体育锻炼效果显著,具有积极的连带效应。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尽管各级部门、机构开展了在线体育教学等促进居家锻炼的措施,从表5可以看出:有12%的家长每周会选择固定的体育项目进行3 次体育锻炼,有24%的家长每周会选择零散的、无规律的外出散步方式进行2 次体育锻炼,有64%以上的家长每周体育锻炼频次小于等于1次。一般认为,每周参与3次及以上为有效的体育锻炼,每周参与2 次及以下为无效体育锻炼。显而易见,家长参与体育锻炼情况很不乐观,有88%的家长无法在体育锻炼发挥榜样作用,去督促自己的孩子进行体育锻炼。因此,在培养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习惯及态度方面,要注重家庭教育的影响力,使得学校家庭二合一,促进健康城市目标的加速推进。

表5 家长参与体育锻炼情况调查

表6 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表示疫情期间自身情绪较不稳定,烦乱或惊恐的状态的比例较高,这与大学开设线上课程,减少室外体育活动,加之不断的接收疫情相关信息有一定关系。

表6 疫情期间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调查

科学地进行体育活动有助于增加机体的吸氧量和血流量,能有效刺激人体中枢神经系统,从而缓解人的心理压力及负面情绪,使其保持着积极心态,减少烦乱[6]。疫情的常态化下,大学生既要面对学习压力、学习模式的改变,又要面对就业形势严峻等问题,心理健康难免受到影响,所以需要得到积极的心理疏导。其中,让学生动起来,参加中等运动强度的体育运动,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焦虑,促其健康发展。

3 当前大学生体质健康影响因素分析

依据城市健康指标体系,着眼于大学生健康问题及影响因素,着重对“健康人群”这一级指标进行分析。大学生健康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需要发挥学校、政府、社会的作用,共同应对大学生的身体健康问题,全方位全周期保障大学生健康。按照健康城市指标要求,大学生健康保障必须致力于使学生拥有足量的运动场地、丰富多彩的体育课程、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使学生的体育锻炼得到保障,营造健康文化氛围,努力提升大学生的健康意识和健康素养,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通过这些综合措施,达到维护和保障大学生健康的目的。

3.1 学校对体育健康文化氛围的营造

大学生的体育行为,主要是在体育课堂中形成,学校体育对学生体育态度、体育认知、体育价值观形成具有主导作用。体育课堂及有效地组织体育活动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对于教师队伍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但因为我国传统学校教育偏重智力教育的弊端,导致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不浓,所以当前高校体育文化的创建依然需要重视,应加强文化建设。通过春季、秋季运动会、校园马拉松、啦啦操等一系列比赛活动,让体育文化、健身文化、大健康理念围绕在学生身边,使学生养成体育健康行为习惯。

3.2 线上体育课程与学生健身需求的不匹配

疫情下的线上体育课程代替线下体育实践课,成为学生健康状况的重要影响因素,如何使其更好地契合学生的健康需要,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对线上体育课的结构、有效性进行研究,有利于及时总结线上体育课程的成效经验,发现薄弱环节,使学生的健身需求得到保障。

在线课堂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是一个“观摩”的平台,能够为学生提供标准的示范,相当于线下的教师示范。在线下课堂中体育教师的现场示范是体育课关键一环,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是十分有益的,但线上体育课程学生不在场,造成体验感受限。有关调查显示,在我国有规律地学习国家精品课程(平均每周一次及以上)的学生只有7.8%。可见,线上课程的学习感受度低,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虽然教师通过线上课程将学生的整个学习行为记录下来,但这只是数据上的学习行为,并不代表实际发生的学习行为。在线体育课程在讲授体育健康知识方面的作用优于课堂教学,但在技能练习方面有着一定的困难,如在线体育课程是单向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的模式,学习效果差。当前线上体育课程主要处于信息的共享层面,线上平台的信息量大,内容庞杂,学生无法真正地融入线上课堂。加之学生的运动知识储备不足,尽管有一定的健身需求,但得不到满足。

因此,需要针对在线体育课程的特殊性进行技术改进,开发适合体育教学的在线课程,使教师和在线体育课程均能发挥真正作用。

3.3 日常生活的影响

体育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7]。大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体育技能之所以不能用于日常生活并形成锻炼习惯,是认知中将体育视为一种特殊存在,与自己的日常生活脱节。疫情下的居家生活使得学生的体育锻炼中断,运动参与度低,应让他们把体育当作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并在生活中对所知所学进行实践,形成健康生活方式和积极人生态度。

4 健康城市视域下大学生健康体育行为培养路径

疫情常态化下,大学生居家的生活方式使其体育锻炼的方式发生了变化,这也对学校体育课程的实施提出了新的要求。另外,大学生健身需求与大学体育课程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成为主要矛盾,应利用大学生强烈的体育健身需求展开体育健康行为的培养、转化,会对提升大学生体质和更好地推动城市健康实施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

4.1 继续加强学校在培养学生健康体育行为方面的实践教学改革

各大高校应开放体育教学资源,结合大学生健身需求以此提供更加优质且适合的教学视频和方法,以满足大学生在线健身的需求。同时,学校应扩招和注重培养各类体育产业的人才,加大资金投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让当代大学生享有最优质的教学资源,以此推动在线体育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4.2 提高在线体育课程质量

高校应结合学校情况及大学生的体育健身需求,开发适合大学生居家的体能训练课程,有针对性地开展有效的体育训练,增强学生体质。健康行为具体表现形式为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健康知识掌握与运用、情绪调控、环境适应,所以高校线上课程可以着重培养学生的健身素养。如雾霾天气体育运动的防护措施以及环境对学生运动的影响、不良情绪对人体的危害、如何进行合理的营养膳食等,以学生理解和认识为主的健康知识教学内容。

4.3 合理利用运动类APP促进学生进行自主锻炼

疫情常态化下,虽然大学生户外运动受限,但是运动需求高涨,健身类APP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身体得到了锻炼,更重要的是,终身体育思想意识得到了普及,这些都有利于大学生积极开展体育锻炼及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

疫情期间,大学生由于不能进行室外运动,加之许多室外运动不能实施,因此不得不寻求一种便捷的方式,既能使身体得到一定锻炼,又能得到有效的指导。健身运动综合性的APP在特殊时期能够满足学生的特殊需要,深受大学生的喜爱。高校体育课可以将健身APP 引入课堂,弥补线下体育课的不足。首先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选择教授的内容,如学生只能进行室内活动,可以为学生制定一套原地的运动动作,以满足运动需要;如学生可以进行户外锻炼,运动类APP就可以作为一种校外、课下课程的辅助工具,教师将本学期的学习计划及内容以视频、图片等教学资料传给学生,将课堂实践教学从“固定世间”转变为“开放世间”,对于形成正确的动作表象有重要作用。其次,健身类APP 与课堂的互通,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实践课堂上身体素质练习量不足的问题。通过APP可以提前设定课外锻炼方式及内容,学生灵活根据自己的课外时间自主锻炼,学生可以通过反馈数据获悉锻炼效果,教师通过平台数据掌握学生成绩。为了使大学生应用软件的运动处方功能,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制订适合个体专属的健身锻炼计划。大学生在不断坚持完成阶段计划中,身体发生变化,心理获得满足和成就,自然促进大学生自主锻炼习惯养成。

4.4 基于“短视频+交互练习”的课堂学习模式

哈佛大学科学院院刊于2013 年的一项研究表明,短视频有助于帮助学生保持注意力,一定程度上减少在线课程学习中学生发生“走神”的现象,提高学习效果[8]。以慕课为例,一个基本教学单元的授课时间约为10min,有利于学生的“碎片化”学习,学习之后的及时练习和反馈有助于学习内容的巩固。

体育在线课程的设计,可通过在线的交互练习方式利用机器进行自动评分,或老师补充打分,这样可以对全部参与学习的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在线反馈。传统在线教育的模式是单向输出,即教师利用网络单向提供学习材料,属于“填鸭式”的教学模式[9]。交互式练习能够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思考。同时,这也是保证在线教育在“大规模”的条件下仍然得以有效进行的最主要技术手段之一。

4.5 家庭健康教育与学校体育教育的结合

家庭教育处于人生教育的初始阶段,具有基础性、普遍性、长期性等特点,在大学生整个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的家庭教育具有不平衡性,更加偏重智育,而对体育的认知处在低层次、低水平[10]。2021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颁布,提出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家庭教育问题,要与学校共同培养和发展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谐。学生家长应积极主动参与,关心学生的健康并进行健康教育,发挥家长的教育影响力。学生家庭和学校应该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体育态度,建立有效的合作体系,使学校在不同环境中都能督促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减轻学生学习压力,进而使得整个家庭的体育锻炼意识得到提升,这对促进一个城市的健康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

4.6 社会健身资源的建设与开放

良好的健身资源对改善大学生体质健康及健康城市的建设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基于大学生就近健身需要,优先规划建设贴近学校、方便可达的健身中心、多功能运动场、体育公园、健身步道、健身广场、小型足球场等健身设施。

5 结语

从各个城市“健康城市”的指标中可以看出,“健康文化”维度均占有一定的比重,所以学校体育需在健康文化氛围营造方面给予重视。健康文化对大学生主动进行体育锻炼和健康素养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正向推动作用。在“大健康”的理念下,学校应积极营造健康支持性环境,动员全部大学生参与,将健康融入日常教学中,为全面推进健康城市构建助力。

猜你喜欢
体育锻炼疫情体育
战疫情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抗疫情 显担当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