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志新 任栋栋
(1.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2.西华大学 四川成都 610100)
“素质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更进一步强调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及社会融入度[1]。因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对《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做了充分的阐释。随着全球化的推动,中国的体育和健康教育正在迈向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WHO将“全方位健康”中的身体健康、精神状态良好、拥有良好的社交技巧3 个关键组成部分也纳入了健康标准[2]。在三维健康理论中,社交互动能力是一个关键因素。
该文以体育锻炼对高职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为研究对象,从四川省3所高职院校中随机抽取500名高职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系统检索,从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和我国体育重点刊物中获取大量有价值的信息,为该研究工作打下夯实的基石。
1.2.2 问卷调查法
发放四川省高职院校学生电子问卷,共放500份问卷调查,成功回收500 份问卷,剔除无效问卷后,得到422份问卷,问卷有效率为84.4%。
选用郑日昌主编的《社会适应能力诊断量表》。已有研究表明,该量表信效度良好,可作为有效工具测量大学生社会适应状态。
1.2.3 统计分析法
通过使用体育统计学、Excel 和SPSS 统计软件,可以对调查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并以表格的形式展示出来。
由表1 可知,高职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得分在男女之间无明显差异,分别为27.78分和26.46分,差异并不显著(P>0.05),不同年级高职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得分也没有明显区别(P>0.05)。此外,不同专业的学生在社会适应能力方面也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得出结论:无论是不同性别、不同年级,还是不同专业,高职学生中都未发现对社会适应能力得分有着明显影响的因素。
表1 性别、年级、专业对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由表2可知,不同的体育锻炼项目对高职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各异。参与足球、篮球和排球三大项目的学生获得最高分数,达到46.25分。参加集体运动对提高学生的社交技巧非常重要。散步、跑步位列第二,得分为30.32,说明它们更容易使人适应周围环境。其他体育项目则显示出较差的社会适应性水平。锻炼项目的不同对社会适应力有着显著影响(P<0.05)。研究表明,不同的锻炼项目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其中多人合作型运动项目排名最前。
表2 体育锻炼不同项目对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表3的结果显示,随着每周锻炼次数的不断增多,学生的成绩显著改善,其中每周5次以上的学生获得了29.00分的优异成绩,而1~2次的学生则获得了25.23分的良好社交技巧。虽然不同频率下,所获得的成绩略有差异,但总体上都处于一般水平。
表3 每周参加体育锻炼次数
方差分析可知,锻炼不同次数与社会适应力得分呈现显著差异(P<0.05)。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参与次数增多,社会适应力得分也随之提高。
根据表4的数据可以发现,学生不同的体育锻炼强度与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研究发现,当学生进行中等强度的运动时,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得分比那些只进行轻微运动的学生高。经过大量的运动,人们的体能水平比不运动时有明显的提高。
表4 不同锻炼强度对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由表5 可知,个人锻炼的社会适应能力得分低于其他形式参与锻炼的学生得分为10.95;结伴进行体育锻炼是利于社交能力发展的最佳选择,喜欢和朋友、同学一起锻炼的学生得分最高,达到25.75。
表5 锻炼结伴方式对社会适应力的影响
不同结伴形式的运动之间的社会适应力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他人一起运动比个人锻炼有助于提升社交技巧。在不确定自己运动方式时,结伴而行者所获得的评价更高。
由表6可知,在对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方面,不同的交流方式之间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没有进行交流的学生,其社会适应能力的得分最低。
表6 交流方式对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通过“社会适应力”回归分析发现,锻炼次数、运动负荷强度、锻炼形式和交流方式是影响运动效果的重要因素。
通过回归分析,发现不同类别的自变量会对结果产生不同的影响。表7 显示,回归系数只能反映出这些自变量的总体影响,而不能准确地预测它们的具体表现。因此,将每一项中的最后一类作为参考类,并将其他类别作为对照类。例如:“参加次数”中的自变量分为四类,其回归系数表明,第四类社会适应能力最低,而第一类为4.670 分、第二类为4.421 分、第三类为1.560分,这些都是参照标准。
表7 回归系数参数估值(因变量:分数)
通过观察“社会适应力得分”,可以发现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密切联系。当参与者的次数增加、锻炼水平提高、结伴形式以及交流方式不断改进时,“社会适应力得分”显示出了积极的相关性。
参加体育比赛、参加课余活动以及参与社区实践,可以让人们更好地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并且可以积累到丰富的知识、经验以及其他有价值的资料[3]。此外,还可以让人们更好地融入当地的文化氛围,并且能够更好地完成运动训练。大量研究表明,运动员性格更具有外向型特征。参加体育锻炼已成为现代人减轻心理压力的重要途径,并且被认为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学校体育旨在通过这种独特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潜能,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
通过体育锻炼,学生可以得到更多的磨炼,而且大多数的运动都是在户外进行的。活动锻炼的环境比教室看书要特殊,能每周参加3 次及以上锻炼的学生做到了坚持,在运动中,走、跑、跳、投、攀、爬等任务的完成需要付出努力,学生需要面对身体和精神上的挑战[4]。因此,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意志力,以便更好地发挥体育的功能,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帮助他们建立起良好的意志品质[5]。
团体项目受项目特定规则的限制,使同伴之间形成约束关系。通过参与团体项目,学生不仅可以培养相互尊重、合作的价值观,还能够更好地理解社会规范,从而更好地遵守社会规范,进而培养尊重权力的观念[6]。虽然单人项目也有具体规则限制,但并不具备以上诸多益处。而团队项目更有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社交适应能力[7]。
通过参与多种体育锻炼项目,高职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会发生显著变化。经常参与集体性项目的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更强。
高职学生每周体育锻炼次数增多,运动负荷加大时,社会适应能力也有所提升。
高职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能够提高人际关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教师应巧妙运用分组合作来提高学习效率,缩小组间差异,并强调团结友爱,互助互谅。课外活动中多组织对抗性比赛,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锤炼素质,并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学校应当利用阳光体育活动作为一个重要的平台,根据不同学校的特点,制订出一套符合高职院校学生实际需求的社会化锻炼方案,从而增进相同爱好者之间的交流,改善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