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实践模式的创新

2023-08-26 12:46:23邱婷婷
天津教育·下 2023年7期
关键词:双减情境音乐

邱婷婷

“双减”政策的落实主张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同时减轻课外辅导带来的负担。教师基于“双减”政策内容积极打造具有减负与提质特点的课堂,确保同步提高教与学的整体效率。在此形势下,小学音乐教师要从多个角度考虑,积极创新音乐课堂教学实践模式,紧跟教学改革趋势,将课堂教学实践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基于此,本文对“双减”政策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实践模式构成要素进行深入分析,明确教学实践模式创新要点,提出有效的创新策略,力求推动小学生音乐素养水平持续发展。

一、“双减”政策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实践模式构成要素

新时期下,音乐的魅力逐渐凸显,音乐教学地位随之提升,助推音乐教学创新。小学音乐教师应将课堂教学实践模式的探索视为现阶段的重要课题,以教学实践模式创新为重点,加大课堂教学改革力度。在具体探索过程中,教师应明确音乐学科教学模式,即以音乐知识为理论,通过多元化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同时结合教学目标完成基本教学框架的成功构建。在音乐教学实践模式中,涵盖行为、情感与认知模式等主要部分。在行为模式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音乐知识探索与运用过程中获得新知识与新技能。在情感模式中,教师必须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学生在聆听与哼唱音乐时融入相应情境,进一步认识音乐之美,增强情感体验。在认知模式中,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是重点,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关键,教师还要对学生潜在的创造能力进行持续挖掘,确保学生由知识传承成长为知识创新者。教师应积极探索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模式,以知识与能力为基础,做好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依托过程与方法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构成要素的有机结合助推其音乐素养的形成。

二、“双减”政策下小学音樂课堂教学实践模式创新要点

为了更好地落实“双减”政策,小学音乐教师大胆创新课堂教学实践,不仅要明确实践模式构成要素,还要分析创新要点,确保着手点正确,能够让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实践模式发挥出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创新要点入手,提升音乐教学质量,进一步完善音乐教学课程体系。

(一)情境教学模式

情境教学模式的合理运用可以有效弥补“灌输式”教育的不足,引导学生走入多元情境,从而感受音乐之美与音乐潜在的魅力,懂得如何运用音乐知识展现美与传递美。教师应借助情境教学法创新课堂教学实践模式,调动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在相应的情境中获得真实体验,轻松领悟作品的真正内涵,从深层次去理解音乐作品,挖掘并传承音乐文化。

(二)互动教学模式

互动教学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有效消除学生对音乐知识的厌倦情绪。在“双减”背景下,教师积极探索课堂实践模式的应用与创新,选择互动式教学打造“双向奔赴”的课堂。教师通过各种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问题加深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更主动地接受音乐知识,积累足够的音乐理论知识,为后续实践活动的开展夯实基础。

(三)网络教学模式

在“双减”政策落实的前提下,教师利用网络优势,通过互联网收集与音乐课程相关的资源,并制作成PPT课件或小视频,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学生会接触到大量的音乐信息,不断扩充音乐知识,从而打造高质量的现代化音乐课堂。学生借助自身信息能力获取音乐知识,激发探索与学习兴趣,有意识地安排好课下时间去学习新知识,既能减负又能增效。

(四)主动教学模式

在素质教育大力推行的过程中,教师基于“双减”政策创新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实践模式。为此,教师要注意运用多元化的方式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发挥主体作用,参与知识的探索和运用。

三、“双减”政策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实践模式创新策略

(一)着手目标教学,创设多元情境

音乐是一门艺术,具有一定的表现性,可以借助不同的形式演奏出不同情感的旋律。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会产生相应的联想,并大胆想象,感受音乐情感、了解音乐想要表达的内容。因此,考虑到小学生天真烂漫,想象力无拘无束,教师要对音乐课堂教学实践模式进行创新,借助多元情境的创设给予学生足够的想象空间,使学生的想象能够与音乐作品内容相契合,贴合音乐作品内涵。

首先,教师要基于“双减”政策的落实,实时了解学生的兴趣,创设与音乐内涵相契合的情境,鼓励学生运用想象去感受音乐中的人物形象,借助简笔画的方式绘制出脑海中的人物形象。其次,结合减负与增效目标的实现,教师要合理利用生活元素,借助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感性角度去领悟音乐,运用音乐去服务生活。最后,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针对性地优化教学情境创设方案,选择好玩与有趣的内容,调动学生潜在的积极性,帮助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状态,提高其学习效率,达到增效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森林狂想曲》时,首先,教师运用多媒体等设备播放虫鸣与蛙叫等声音,带领学生走进梦幻般的大自然,改变先唱后表演的传统教学实践模式。在优美与灵动的音乐旋律中,学生自由徜徉,感受自然的气息。其次,教师运用旁白引导学生想象“在热带雨林里,有可爱的小老虎,还有努力前行的小虫儿和呼扇着翅膀的小蝴蝶,你们可以和它们做朋友”。学生开始联想并进入相应画面,更乐于配合教师去感受音乐内涵,快速吃透音乐知识。再次,教师有意识地讲述歌曲创作背景,学生在纯自然的声音中感受小提琴、笛子等乐器的声音。最后,教师鼓励学生绘制并裁剪出音乐中出现的小动物,将脑海中的想法实体化,再引导学生模仿音乐中动物的叫声,释放学生的想象力并培养其创造力,最大化地发挥课堂实践模式创新的育人价值。

(二)融入游戏元素,加强师生互动

小学生天性好玩,教师在创新音乐课堂教学实践模式时必须融入“玩”的元素,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学生在“玩”的过程中获得音乐知识,乐于与教师和同学互动,传递真实的想法,能够运用音乐知识表达自身的情感,将音乐视为自己的游戏伙伴。

第一,通过游戏优化音准训练,与学生形象思维发展相符合,让枯燥无趣的音乐知识转换为有趣的游戏,使学生获得轻松愉悦的体验,增强学习效果,实现“增效”的目标。

第二,引入综合音乐游戏,结合音乐教材中曲目的特点设计教学游戏,用节奏游戏、认谱游戏和音阶游戏,同时考虑使用多种游戏组合方式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帮助学生快速理解音乐知识并学会运用,使课堂实践教学模式具有新颖性与独特性,成功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实现“减负”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积极与教师互动并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第三,教师要加强师生互动,收集学生真实的想法,进一步分析学生的行为特征,从而针对性优化与创新课堂教学实践模式。在互动过程中,教师采用“听音乐”的作答方式,唤醒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学习“Do、Re、Mi”等音阶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感受小狗上楼梯,也可以在小调音阶的讲解中,引导学生尝试模仿小松鼠的跳跃动作,从而在形象生动的“玩”中理解这些音阶。又如,在认识单纯的音符时,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时值的长短,教师可以设计增强学生体验感的小游戏。学生需要托举气球与沙袋,左手松开沙袋,右手接住沙袋,感受沙袋落入手中的节奏。在此基础上,教师将沙袋换成气球,感受气球落下的节奏,一名学生接沙袋,另一名学生接气球,对比落下的速度与节奏,从而使学生对节奏与速度有一定的了解,更好地分析歌曲节奏与音符。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出示音符图片,鼓励学生运用肢体去模仿音符,由其他学生猜测。教师在游戏的过程中观察学生并共同参与游戏,收集学生真实的想法,不断创新游戏,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音乐知识。在互动过程中,学生能对各音階之间的差异进行准确区分,特别是细小差异,学生也能够轻松区分,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确保“双减”政策全面落实。

(三)运用信息技术,构建高效课堂

基于“双减”政策落实的需要,小学音乐教师开始深入探索课堂教学实践模式,谨遵直观性、针对性、操作性与整体性等科学原则,保证实践模式创新具有可行性与合理性,满足小学生音乐素养水平提升的需要,有效减轻学生各阶段的学习压力,打造多元的高效课堂。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前提下,教师有意识地将信息技术优势与教学实践模式有效结合,加大创新力度。一是落实“双减”政策,减轻学生负担,运用信息技术让课堂呈现出时代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音乐知识。二是根据“双减”政策内涵,保证教与学“增效”。教师要保证学生的参与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例如,在学习《同唱一首歌》时,教师结合“双减”政策创新教学实践模式,运用微课完成基础知识的传递,重视课前与课后环节的利用,合理安排学生的课下时间,持续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为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提供有力保障。

首先,教师在网络资源中收集各民族代表乐器或特色舞蹈等内容,制作成动态的微课小视频,使学生对音乐知识有较为全面的理解,丰富课堂学习资源。学生能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获得多学科知识。

其次,教师将少数民族舞蹈风格特点在多媒体等设备中展示并加以对比,有意识地讲述乐曲创作背景和不同乐器的使用技巧,丰富学生的乐理知识。

再次,考虑到学生个性特点和接受能力的不同,教师使用微课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提升学生探索音乐知识的主动性,全面提高小学音乐教学质量,助推“双减”政策的落实,夯实高效课堂基础。

最后,教师借助信息技术收集网络资源,开发多元化的教学资源,使学生在获得音乐知识的同时吸收其他学科的知识。教师融入历史、科学、地理等学科知识,帮助学生准确理解音乐内涵。

例如,在《维也纳的音乐钟》教学中,教师运用网络资源,通过播放小视频的形式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在不同的乐段中,学生感受音乐情绪的变化,体会到音乐独有的魅力。学生在欣赏《祝你快乐》时,感受回旋曲的结构。教师播放《小星星》,鼓励学生在课下尝试改编《小星星回旋曲》,促使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完成音乐创作,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发挥课堂教学实践模式创新的作用。

(四)创新律动教学,释放学生潜能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肩负起时代责任,落实“双减”政策,推动学生全方位健康成长。为此,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潜移默化地完成知识的传递与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融入音乐艺术,掌握知识并懂得如何运用知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小学音乐教师要具有前瞻性思维,灵活运用柯达依手势,指导学生完成音高听记。在此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运用自身的联想,选择恰当的动作表示乐句或乐段,增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

第一,借助律动完成对音乐理解。教师会做出相应的动作,由学生进行模仿,随之播放出音乐。学生听到相同的乐句时,马上用之前的动作去表示,感受旋律与节奏,找到歌曲节奏的规律。如《两只小象》这首歌曲由四个乐句组成,学生应结合单段体曲式的特点选择用四个动作完成律动表演。第二,在表现音乐节拍时,教师鼓励学生使用律动方式来实现。第三,为了保证音乐速度表现的准确性,也可以使用律动来进行表现。第四,借助律动来完成音乐力度的表现。

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具有可操作性的活动去引导学生,不断释放其潜在的创新能力。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与支持下,能够运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现歌曲的节奏,更好地把握音乐情感。部分学生还可以通过歌曲演唱方式传递对音乐的喜爱,有效缓解焦虑情绪,减轻音乐学习负担。有了明确的前进目标,学生才能带着足够的信心参与音乐知识的学习。

四、结语

在“双减”背景下,考虑到小学生的思维特征,小学音乐教师应结合音乐学科的独特性,持续探索与创新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实践模式,打造新时期的高效音乐课堂,提高学生整体学习效率,使学生在课下有足够的时间去发展自身的个性,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另外,小学音乐教师应持续优课堂教学实践模式,凸显音乐的广阔性与包容性,丰富教学资源,融入多种元素,科学延伸学生的音乐探索之路,使学生在减负与增效的学习氛围中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双减情境音乐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环球时报(2021-07-26)2021-07-26 06:17:00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科教新报(2021年15期)2021-05-12 18:59:56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圣诞音乐路
儿童绘本(2017年24期)2018-01-07 15:51:37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