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悦 余春红 马小英 宋亚坤 林飚 刘东
摘 要:在“大思政”背景下,课程思政改革是当前教育教学的重要理念和指导思想,生物学基础课程中如何巧妙地融合思政元素是教学研究的重点。本研究以南方科技大学《普通生物学实验》为例,探索在课程教学的不同环节融入思政元素,通过修改教学大纲、梳理教学内容充分发掘思政元素,通过典型案例和实验操作深化课程思政改革,推进课程育人水平,将生物学知识的学习和学生个人能力培养、职业道德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等有机融合,提高专业自信、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将个人理想融入社会发展,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现“教学”与“育人”的双目标,为相关生物类实验课程的思政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普通生物学实验;教学实践;课程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1-0085-04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
2020年5月,教育部正式颁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高校全面推进“課程思政”建设提供指导性框架,明确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校教师应当依据自身专业背景和专业课程特色,挖掘符合所授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地实现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
生命科学是21世纪重要的自然科学学科,生命科学的发展关乎生命健康和民生幸福。生物专业实验课程的教学中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基本的专业素质和能力,还需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育人的功能。普通生物学实验课是生物专业的基础课程,面向全校学生开放,是生命科学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是学习专业知识的主阵地,也是思政育人的重要载体,非常适合进行课程思政教学[3]。首先,课程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涵盖了微生物学、植物学、动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等多个学科内容,其可挖掘的课程思政素材非常多。其次,课程的受众群体十分广泛,主要面对全校学生开设,如何在入学早期“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也是基础课程的责任所在。本研究以南方科技大学开设的普通生物学实验课为例,挖掘思政元素,改革课程教学设计,充分发掘该课程的科学人文精神,重点强化科学素养、创新意识、人文关怀和生命健康,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激发对生命科学的好奇心,全面提升其综合素质。将生物学知识的教学和学生个人能力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等有机融合,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良好效果,以期为更多高校开设普通生物学实验的课程思政改革提供参考。
一、修订教学大纲,体现课程思政
教学大纲是课程教学和课程建设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应将“课程思政”内涵和教学目标有效融入教学大纲中,以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培养为重点。基于此,课程组在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中明确提出要注重课程思政。修改前的教学大纲只明确了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方法,修改后则将各章节的教学要求分为能力培养和素质培养,将相关教学内容与勇于创新、远大抱负、社会责任感等具体的思政元素进行关联。为教师的实际教学指明了思政的方向,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为主动地开展思政工作,让“隐性思政”变得更为“显性”,而不是以往常见的无意识或潜意识思政。
二、梳理教学内容,发掘思政元素
倡导学术创新,遵守学术规范,对于提高学生学术研究能力和科学文化素质至关重要。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是科学研究工作者应遵循的基本伦理和规范,是保证学术正常交流、提高学术水平,实现学术积累的根本保障。坚守学术诚信,还要加强责任意识,严谨细致,仔细把关,要牢固树立诚信意识,诚信研究,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步科研路,最重要的是强化学生德行培育,加强预防教育。此外,学生还要牢固树立安全意识,防患于未然,若遇到意外事件,要掌握正确的应急措施,避免产生次生事故,同时掌握正确的急救方法,挽救他人的生命。普通生物学实验课程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涵盖植物学、动物学、遗传学等多个学科,应当以重要知识点为线索,通过梳理教学内容,深入挖掘提炼思政元素。
(一)重视学术诚信,强化安全意识
课程主要面对全校大一新生,如何在入学早期“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是基础课程的责任所在。在课程开始,规范学生实验记录的正确书写方法,包括实验目的、实验简介、实验试剂及配置方法、实验过程及注意事项、实验结果及分析、实验总结及讨论。强调实验记录实事求是的重要性,并以2014年日本小保方晴子及其导师笹井芳树的学术造假事件为例,引导学生重视学术诚信,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介绍生物实验室安全及应急处理方法,包括洗眼器、冲淋器、灭火器、防毒面罩、灭火毯的使用方法,酸性、碱性、利器等各类医疗废弃物的处理方法,并通过案例讨论酸碱腐蚀、利器伤、动物咬伤、火情等处理方法,通过模拟现场和应急处理方案使学生做到遇事不慌乱,切实保证师生及实验室的安全。以2021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实验室发生爆炸为例,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强调规范实验操作的重要性[4]。
(二)培养家国情怀,增强社会责任感
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历经多次磨难而不灭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强化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系统性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发力。要引领学生知榜样、学榜样、做榜样,真正成为一名有为青年。
从传统中医到近代科学,中国科学家的很多研究对生命科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课程引用“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以科学家爱国奉献的事例,帮助学生建立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以袁隆平和谢华安院士在水稻育种上的重要贡献为例,介绍在中国多位农学科学家的努力下,我国如何从饥饿到吃饱、从吃饱到吃好,从自给自足到帮助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杂交水稻的大面积种植,使学生明白科学研究应紧贴国家需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5]。
以三聚氰胺事件、2018年疫苗事件为例,通过互动讨论社会事件发生背后的原因和启示,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和个人诚信意识。以“珍奥核酸”“资生堂保健品”事件为例,通过互动讨论保健品背后的有效生物成分,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揭露生活中的伪科学。
(三)培养创新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意志
聪明在于学习,能力在于培养,创新出于勤奋。创新精神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是靠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敢于同困难顽强斗争的毅力实现的。没有钢毅顽强、百折不挠的毅力,就不可能取得任何成就,也就谈不上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必须把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刚毅顽强的意志品质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
科学发现源于创新、成于坚持,创新精神和不屈意志对学生未来学习和研究有重要的推进作用。课程通过学习PCR、核酸测序等诺贝尔技术,讲授新技术产生过程及其背后故事,使学生体会创新的重要性。
以屠呦呦带领团队攻克难关发现青蒿素解决疟疾治疗的难题为例,介绍以屠呦呦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以潜心科研、勇攀高峰的精神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了解科学研究需要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意志[6]。通过半开放性实验“黑白小鼠毛色基因的鉴定”,切身体会科学探索的过程。
(四)敬畏生命感恩奉献,树立仁爱之心
生命科学的研究离不开动物实验,课程以“反应停事件”为例讨论动物实验开展的必要性,介绍动物实验设计基本原则,并通过极端动物保护组织发生的社会事件为例,在符合动物伦理、动物福利前提下探讨动物保护的界限,开展动物实验的必要性,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实验动物在人类科学研究中的重要贡献,动物实验遵守实验安全守则的必要性[7]。在小鼠解剖实验前,组织学生集体默哀,为小鼠献花、感恩其奉献,实验后参观动物文化长廊,使学生懂得尊重生命。通过介绍“人民科学家”糖丸爷爷顾方舟先生及其子以身试脊髓灰质炎疫苗,陈薇院士以身试新冠疫苗等事迹,使学生懂得感恩奉献。
(五)开展美育教育,提升文化自信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课程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花文化为主题,以花品喻人品,介绍岁寒三友梅、竹、松,并通过插花实验,使学生体会花文化的魅力,提升审美素养,通过插花作品的制作,体会花带来美好体验的同时,感受中国农林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对植物的不断改良和创新,丰富和美化的我们的生活。在微生物发酵实验中,可以介绍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早在殷商时期就开始酿酒,周朝开始酿造酱油,汉代开始制曲,比国外早了上千年,“中国茶”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功,也再次证明中华文明对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贡献,彰显文化自信[8]。
(六)传递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坚持生物资源可持续发展观
课程以春秋游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南方科技大学校园植物,让学生了解华南地区园林植物的多样性,通过介绍工业社会的发展给生物多样性带来的威胁和损害,传递保护生物的重要性,并介绍薇甘菊、葛等常见的入侵植物对生态環境造成的破坏,通过辨识入侵植物学习如何保护生态环境。以穿山甲为例介绍其由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提升至一级的过程,树立学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理念,使其在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坚持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观[9]。
三、改革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融入思政教育
传统的生物实验课教学往往全程在实验室进行,教学形式较为单一,通过精准的实验操作获取实验结果,课程趣味性和学生主动性不足[10-11]。为了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传递正确的价值观,课程通过生活化的生物实验材料探寻其背后的生物学原理,如制作酸奶和面包,通过制作过程中味觉和嗅觉的刺激,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微生物发酵的过程和产物,体会劳动付出带来的收获。对土豆、花生、洋葱、菠菜等样品的临时装片进行制作及染色,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其细胞内的多种生物大分子,体会探寻事物本质的乐趣。通过插花作品的制作,学生在了解花解剖结构的同时,体会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美。以春秋游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南方科技大学校园植物,学生学习植物多样性的同时,可以体会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每一堂课都开启一个新世界,提高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带领学生一同走进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课程亦开展“互联网+”教育,通过数字教材、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网上植物园等互联网资源,运用手机、电脑、VR一体机、游园等多种形式,将单一的教学形式多元化,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并在每次课融入思政元素,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12-14]。
四、结语
开展“课程思政”改革,对于高校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实验内容的设置上、实验目的的阐述中、实验原理的讲解中、在实验的实施过程中、在实验结果的分析上等实验课程的各个环节,融入思政元素,将思想政治教育巧妙地结合到专业实验课程的教学中,以科学家爱国奉献的事例,帮助学生建立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实验过程中锻炼学生行事的严谨性和专业性,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教育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强化安全意识。将课程思政引入普通生物学实验课程,深化课程思政改革,创新推进课程育人,将生物学知识的学习和学生个人能力培养、职业道德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等有机融合,传递生命观念、科学精神、家国情怀,提高专业自信、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将个人理想融入社会发展,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6-378.
[2] 刘莉. 一流教学实验室建设的思考[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0,39(03):233-235.
[3] 张美玲,贾彩凤,杜震宇.见微知著,溶盐于汤—浅谈高校微生物学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 生物学杂志,2019,36(04):102-104.
[4] 邹文桐,曹智. 生物类专业普通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4(24):44-46.
[5] 谢蓓,张哲文,宋焱峰,等. 实验室安全与生物安全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探索[J]. 实验室科学,2022,25(04):230-233.
[6] 周勉.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把对祖国的热忱结成饱满的稻穗[J].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2022,34(05):95.
[7] 朱安遠. 青蒿素之母——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J]. 世界科学,2022(08):54-57.
[8] 刘桂琼,姜勋平,郭爱珍,等. “动物福利与保护”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J]. 科教文汇,2021,26(542):107-110.
[9] 邓云霞,娄向新,张兴群. 将思政教育融入“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探索[J]. 广东化工,2020,47(22):196-197.
[10] 李海燕,杨允菲,孙伟. 保护生物学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J].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2,41(08):152-154.
[11] 李冰艳,白莉,王越,等. 课程思政在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实施路径[J]. 卫生职业教育,2022,40(18):87-89.
[12] 李红侠,李敏,王晴,等. 基于课程思政下细胞生物学实验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2(04):64-66+100.
[13] 吕俊,施浩,戚之琳,等.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融合课程思政的实验设计——以蛋白质的定量测定为例[J]. 广东化工,2022,49(02):173-174.
[14] 朱玲玲,胡雪峰. 例析高中生物学课程思政的情境化教学方式——以“神经调节”单元教学为例[J]. 生物学教学,2022,47(12):19-21.
(责任编辑:陈华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