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基本功舞感化的多元化培养目标与路径探索

2023-08-25 05:24李芳
中国音乐剧 2023年1期
关键词:基本功技巧舞蹈

李芳

一.中专层次的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

“专业舞蹈教育链”笔者较为感兴趣的一个代名词。有学者将舞蹈专业教育教学體系以“专业舞蹈教育链”来分析,从而更为显著区分舞蹈教育链条感链接的紧密性。以 1954 年北京舞蹈学校的成立为标志,我国专业舞蹈教育正式起步。20 世纪 50 年代末至 80年代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相继建立了舞蹈学校,如:广东舞蹈学校、上海市舞蹈学校、四川省舞蹈学校、沈阳音乐学院附属舞蹈学校等。随着舞蹈中等职业学校的成立,舞蹈教育教学系统逐步规范化,教材逐步科学化,形式逐步多样化。中专层次舞蹈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培养基础能力为前提,奠定中等职业阶段的基础,为更好地与专科与本科层次进行递进,做好充分的准备。

中等职业教育坚持“德艺双馨、厚实基础”为人才培养的基本出发点,通过以专业技术课与公共基础课协同带动,培养出‘就业有能力,升学有基础,理论有准备,文化有素养的舞蹈中等职业人才。[]中专——专科或本科的梯次关系,无疑将中专教学的置于中流砥柱的地位。一个舞蹈演员或教员或编导是否能在今后艺术之路得到较好地发展,与中专教学培养目标的基础模块有着直接联系。因此,中专教学作为从事舞蹈专业人员的敲门砖,作为接触专业舞蹈与非专业舞蹈的初探阶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舞蹈类中等职业教育阶段,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课程设置在围绕基础教学内容相对统一之上,略有差异。如笔者所在学校沈阳市艺术学校目前开设课程——课时量较为均衡,偏重于对基本功技术技巧的课程训练。即便是不同的课程设置略有差异,但在其教育核心上仍秉承培养有能力、好人品的德才兼备的舞蹈艺术人才。因此,不同课程的设置为舞蹈综合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充足的养分,让以基础能力为总体培养方向之余,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艺术方针贯彻于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中。

二.中专教学体系中基本功训练与舞感培养特色的应用现状

1.教学体系中基本功训练的核心意义

舞蹈中专教学体系中基本功训练课的设置大多以芭蕾舞基训、古典舞基训为核心,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略有差异。以东北地区中专舞蹈学校为例,其大部分学校中专低年级采用芭蕾舞教材为基础,初步解决软开度的训练以及“开、绷、直、立”的标准和要求。在基础阶段统一学生水平后在中级别教材中则介入了古典舞教材。这个阶段,在软开度、能力素质、“开、绷、直、立”等方面解决后,教师在教学中逐步将重心转移至技术技巧的开范、巩固与连接方面。在技术技巧的逐步学习中,可以更好地稳固学生基础能力,提升学生技术技巧的知识掌握能力以及对舞蹈美感的逐步认知。在高级别阶段,在进一步提高技术技巧掌握能力后,更好地融合舞感的运用,使得技术与舞感合二为一。

中专阶段的基本功核心训练意义在于:①如何更好地为过渡到高等学校水平的做好基础建设②如何更好地将基本功技术技能从初识——了解——掌握——运用的过渡③如何稳固基本功基础水平的平衡④如何在基础水平的程度进行强化。

2.教学体系中舞感培养的核心意义

中专教学体系的培养目标除了基本能力的稳固扎实以外,还要增加舞蹈美感的培养。学生在能够较好地掌握基本功各方面训练内容以外,要区别于体育、体操等标准化、规范化的艺术门类,它们之间的区别便在于“舞感”的存在。舞蹈学生并不是“匠人”,并不是一味地将所学的教学内容逐一用肢体硬性描述出来,而是应该以肢体为媒介,结合舞感最终呈现出如鱼得水、游刃有余的境界。

中专教学体系中对于舞感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性,但是基于多方面因素,如课时总量、教学特色、教材选取等等方面的影响,在目前中专教学中舞感培养的现状并不统一。如东北地区大体教学特色鲜明,以“能力型、技巧好”为代表。那么在基础技术技巧的开范——练习——复合等方面做了绝大部分功课。在培养技术技巧人才的目标上,我们更加明确地在古典舞技术技巧或者芭蕾舞技术能力等方面有所倾向。而区别于东北地区教学特色,在广州、上海等地的中等职业院校中,以“会跳舞,舞感好”为代表。在课程设置方面大同小异,都开设舞蹈基本功、民族民间舞等课程,但在训练的比重中,更重视对学生身体感觉、舞蹈美感、舞蹈情感等方面的传授。弹指一挥间,举手投足间等等这种细节的训练是我们赞美的,值得我们去关注的焦点。因此,在稳固教学特色的基础之上,结合不同地区不同优势为我所用,才能更好地推动学生全面发展,能力舞感并存的社会需要,才能更好地推动中专舞蹈教学的教学前沿与趋势。

三.中专编创体系中基本功训练与舞感培养特色的应用现状

1.编创体系下基本功训练的功能性分析(以舞蹈《国韵春华》为例)

教学与舞蹈还是结构化的两个个体,虽然密不可分,意义和需求却大不相同。在中专舞蹈教学体系中,基本功秉承着培养软度、素质、能力并存的基本功技术人才;在编创体系中,关注的不仅仅技术的直接应用,而更关注技术的如何应用和技术应用的多元化方向。舞蹈编导是开放性思维,在舞蹈选材上保持既同化又异化的整体性。同化指的是:对作品属性的归属认知。异化指的是:在同化的基础之上又要区别于他者编创的雷同性,而应具有独具特色的特点,更具有合理的构思和较强的创造力。舞蹈基本功训练的功能性则体现在舞蹈作品中的应用上。编导在创编过程中,合理应用、逐步美化、饱含实意更深入人心。

以笔者所编创的《国韵春华》为例,在编创过程中巧妙地将古典芭蕾的技术技巧融合戏曲舞蹈的身韵与招式,在技术艺术化,艺术技术性的标准中,找到了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交融。舞蹈剧目中,足尖的运用,打破了传统芭蕾舞蹈的经典之作;折扇的运用,打破了传统戏曲舞蹈的浑圆曲弧、含蓄稳定;笔者大胆地将西方古典芭蕾的技术技巧与东方戏曲舞蹈的手、眼、身、法相结合,使得舞蹈技术更具技术风格性,技术艺术性,技术情感性。

2.编创体系下舞感培养的功能性分析(以舞蹈《国韵春华》为例)

舞感主要是指舞蹈演员在进行舞蹈动作的表演时,将自身的专业化素养充分展现给观众,从而产生的较为特殊的舞蹈表现力。舞蹈是舞蹈知觉的动向传递媒介,通过肢体的感知,传递编导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意图。这种舞感的培养更暗涵了学生专业化素养的深层内涵。专业素养的形成:①指演员肢体灵活自如,既具有较强地爆发力、较好地控制力以及技术技巧的掌握能力。②指演员有更多的社会参与感,在社会不同人物形象中有更多地观察与体验。③指演员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音乐素养等综合的知识储备。只有通过艺术化素养的渗透,舞感的培养才能提升至重要地位,舞感培养的结果才能清晰体现。

笔者在编创《国韵春华》作品时,正是将艺术化素养的内容渗透于每个演员。无论是芭蕾舞技术技巧的技术特点、规范属性、统一标准,还是戏曲舞蹈的使用路线、节奏变化、重点剖析;无论是西方芭蕾的人物形象、特点属性、服饰妆容等,还是戏曲舞蹈的道具用途、头饰选用、神态旨意等;无论是是西方芭蕾历史的文化概念,还是戏曲舞蹈蕴藏的东方文化等全部整合传递给了舞蹈演员们,使得舞蹈演员在表现作品时,不再是空洞的动作呈现,生硬的微笑呈现,而是凭借对作品内涵的了解,演员艺术化修养的沉淀用肢体展现出了此部作品的舞感,让观者更能代入舞蹈作品中去,进行身份认同,从而以作品的多元化演绎,提升了演员舞蹈舞感的培养。

四.关于中专基本功训练与舞感培养关系未来发展的路径探索

1.保留扎实基础,强化美感体验

作为决定上层建筑的底层地基,我们需要保留扎实的基本功基础,在笔者目前的课堂教学中保留技术技巧与能力训练的优势,使舞蹈技术技巧充分体现中专舞蹈教学高、精、尖的艺术水平。对于目前东北地区教学特色而言,技术技巧在基本功训练中地位非凡。一个学生技术技巧是否优秀,是衡量评判水平的首要标准。在中专低年级阶段竭尽全力解决软开度、能力素质等部分之后,在中年级更好地进行技术技巧的开范——复合。这个技术技巧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漫长而坎坷,不可急于求成。在软开度、能力素质、技术技巧均得到较好发展后,我们应该汲取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区教学特色,在高年级阶段大力强化舞蹈美感的体验。我们的教学特色决定了我们的授课倾向,但我们不能闭门造车,井底观天。我们应与时俱进,取长补短,进一步提升我们所薄弱的部分。将舞蹈美感的训练加入到课堂教学中去,纵向轴细到神韵的方位、方向、方式等等,粗到肢体的张力、幅度、空间等等;横向轴延展的多学科的共同作用,例如:民族民间课堂对学生身体与神态的训练作用;古典芭蕾代表性对于学生角色塑造的性格把握;剧目课不同作品对于学生情感与文化的透射等等。我们提倡在“技术中融舞感,在舞感中意技术”,让更多舞出身体感觉,展现能力技术,意在传情达意的综合舞蹈人才走出校园,服务于社会。

2.平衡课时总量,擅于内容多变

对于中专舞蹈课时量的设置,是老一辈舞蹈教育工作者不断研究与探索,经过了一次次舞蹈改革后留下的珍贵财富。我们的教学平衡是在珍贵财富的奠基下,根据社会的发展,舞蹈艺术的需求转变而不断完善与改良后而设置的。因此,这一套中专舞蹈教学体系具有科学性、规范性和可行性,我们为之骄傲和自豪,我们也沿用目前的课时总量培养出了一代代优秀舞蹈人才,活跃于目前的舞蹈艺术世界。对于目前舞蹈教学课时总量的平衡上,我们设置的课时符合我校教学特色定义下的舞蹈培养目标,若探讨技术与舞感相互融合、相互统一的目标,作为舞蹈教师的我们应在原课时总量下擅于舞蹈授课内容的多变性。这里的多变性涵盖两个方面:①指集体课授课内容的统一多变性,如对于现在的课程内容稍做调整,在提前或已完成某个阶段的教学任务后,可涉入戏曲舞蹈神态的训练与民族民间舞特定民族的舞蹈变现力训练。②指个人个性化的因材施教。学生水平在大多数平衡教学任务是否完成后,針对能够较快或较好地完成已知内容后,涉入内容的延展与提升。如在以完成组合训练后,进一步增加技术的双向进阶与难度的层次递进。如此以来,在保证原本课程顺利进行下,有的放矢地巧妙运用内容多变性,从而达到技术与舞感相融合的综合水平提升。

3.拓宽编创思路,挖掘独到见解

许多舞蹈工作者和笔者一样具备着双重身份,即舞蹈教师与舞蹈编导的双重身份。在这样的双重身份中,不仅考验舞蹈教学工作者的教学质量,而且还考验舞蹈编创角色下的深度创造。作为舞蹈编创者的身份时,笔者认为技术是舞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合了舞蹈身体肌肉、关节、脑力、骨骼等等多种协作同时达到运动链顶端的高度集中,才能以肢体释放出洒脱而高难的技术技巧。那么技术也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近几年网络媒介平台下《舞蹈风暴》《舞林大会》《舞林争霸》《起舞吧!齐霸》等等风靡于世。更多人通过电视网络平台了解了舞蹈人的精彩之处,了解了舞蹈人的披荆斩棘的舞蹈艺术之路,更了解了舞者的艺术精神。在优秀舞者层出不穷中,我们发展舞蹈的技术都是流畅于作品之中,不刻意、不累赘、不生硬、不拼贴,那种恰到好处的融合感是引起我们舞蹈编导所关注的。除了技术以外,舞蹈感觉的流露《媚》等作品诠释的淋漓尽致,震撼人心。妖娆而不做作的舞感与神态不得不说将欣赏者内心抓的牢固而心甘情愿。这种编创手法的运用让笔者理解为:在编创作品中要逐步拓宽编创思路,不拘泥于同种编舞技法的框架下,使得舞蹈作品的编创雷同而刻板。挖掘独到见解是舞蹈编创者的必经之路,只有一个作品呈现出编导的灵魂,携带相应符号才能更好地被人接受,反之,与抄袭别无区别。因此,探讨舞蹈编创大环境下,博学多识,汲取技术与舞感融合的独到之处的优势优点,有利于激发未来编创的灵感和作品的新意。

猜你喜欢
基本功技巧舞蹈
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
肉兔短期增肥有技巧
学舞蹈的男孩子
练好“四干”基本功 争当人大出彩人
练好基本功,提升维修能力
开好家长会的几点技巧
冰上舞蹈搭档
舞蹈课
指正要有技巧
提问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