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峰
摘要:体育作为一门学科,有其独特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小学阶段是学生身体发育、锻炼能力及养成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时期。新课程改革对小学体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旨在探讨“双减”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应对当前小学体育教学领域的创新挑战。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方法;创新
对于小学体育教学而言,创新教学方法已成为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以确保小学体育课堂充满活力,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在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以健康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为小学体育教学提供了创新的方向。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如何进行小学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成为当前体育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1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
创新教育是体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在倡导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师致力于培养具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在这个背景下,体育教育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然而,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体育教学仍然存在以下问题需要解决:一是课堂氛围缺乏活力。在小学体育课上,部分教师仍然未能意识到与学生互动的重要性,因此很少将自己置于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在教学活动中,以“下通知”和“下命令”代替“交流”和“沟通”。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和学生之间难以建立亲密的关系,一些学生在课堂上可能会表现出抵触和畏惧的情绪,不愿意和教师交流,同时,承受一定的心理压力。二是传统的授课方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教学内容单调。在当前的小学体育教学中,仍有一些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法。无论是在理论教育还是在实践教育中,学生都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权,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在这样的体育课程中,学生不仅缺乏深度的体育锻炼,而且难以获得优质的运动体验,甚至因受到各种限制而产生敷衍和应付了事的心态。
2教学方法的创新策略
2.1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为小学体育教育提供多元化的资源
在体育教学资源的创新中,教师采用科技手段,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开教学,从而摆脱了传统口述教学的束缚。利用课外时间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增加师生互动环节,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利用多媒体设备,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合理整合,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从而激发小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和热情,促进其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形成。小学体育课的进步离不开教学资源的不断创新,这种创新为提高小学体育课的教学效率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2创造轻松愉悦的授课环境,以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
把创新思维融入快乐体育,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双减”政策的核心在于减轻学生的负担,旨在提高教育质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适当的方法和策略进行有效的疏导、调节和控制。小学生作为感性的个体,其情绪、状态等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自发性和潜在性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营造轻松和谐的氛围。当课堂气氛变得沉闷、紧张、压抑时,学生不可避免地会承受一定程度的心理负担。因此,为了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鼓励他们全身心地投入体育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营造充满愉悦和温馨氛围的课堂。
一方面,教师要维护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强对教育工作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拉近师生距离,有利于营造融洽的学习氛围。学生在课堂上的状态和表现受到师生关系的直接影响,如果学生对教师心存畏惧,那么他们在课堂上就会表现为“畏首畏尾”,难以发挥出真实水平,同时也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造成不利影响。教师应当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建立亲密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爱和信任,有利于培养其积极乐观的心态。例如,对于在运动中摔倒的学生,教师应该表达出真挚的关怀之情;对于学生提出的建议,教师应该认真倾听并采纳,从而构建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另一方面,教师可运用各种道具及最先进的多媒体设备等,以达到高效、多样化的教学效果。体育教学离不开各种器械,体育教师应该善于利用这些工具来帮助学生学习,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3采用有效的授课策略,提高课堂效率
“双减”政策倡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轻装上阵,在确保学习质量的同时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态。因此,教师应当秉持减轻学生负担、提升教学效果的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打破以往学生被动听课的局面,让他们真正融人体育探究活动中。
2.3.1分层教学法
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有些学生在柔韧性方面表现出色,但在耐力素质方面稍显欠缺;有些学生则在爆发力方面表现出色,但缺乏良好的柔韧性,这种差异不容忽视。如果不针对这些特点进行有效的教学,那么就无法真正达到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目的。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为了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提升教学效果,教师应该坚持“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并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分层教学法,将每个学生置于适合的位置上,同时也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实现不同程度的提高,从而符合政策的要求。
首先,教師应该根据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进行分层,这样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教学效率。一般而言,一个班级的学生可以被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A层的学生身体素质较强,学习态度端正,学习能力也较为突出;B层学生的身体素质、学习能力、上进心和学习兴趣均处于一般水平;在C层学生中,存在着身体素质欠佳、体育基础薄弱、学习兴趣缺乏及态度不够端正等问题。
其次,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来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需要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将“达标”与“升学考试”相结合。如在跑步项目中,A层学生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800米的跑步训练,B层学生则需要完成500米的跑步训练,而C层学生需要完成400米的跑步训练。
最后,教师要采用差异评价的方式。采用这种个性化的评价方式,不仅不会给学生带来过多的压力,而且可以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实现不同程度的提高,从而达到减轻负担和提高教学效率的教学目标,同时也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满足感、成就感。
2.3.2采用游戏教学法进行教学
小学阶段是一个学生打基础的时期,学生在这一时期所学习的知识、观念等都会对其产生长远、持久的影响。许多小学生虽然热爱运动,却对参加体育课心存抵触,这是因为教师在传授学生动作技巧后,要求他们反复练习,学生并未真正感受到运动的乐趣,因此逐渐产生了敷衍应付的心态。体育教学应该是一种快乐的享受,而不是痛苦的训练和对抗。
为了贯彻落实“双减”政策,体育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好动、爱玩的心理特征,采用游戏教学法,将游戏活动与体育运动有机结合,从而将单调、乏味的锻炼转化为有趣的娱乐活动,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让他们产生愉悦的学习体验。教师应巧用体育游戏,激发学习兴趣。在体育教学中,如果只重视技术、技能的传授,不注重趣味性和吸引力的话就会降低教学质量。
2.4扩充体育课程的内容,以培养学生对终身体育的认知
小学体育是一门十分特殊的学科,要求学生参与各类体育实践活动,全面提升体育能力。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适当拓展教材规定的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为目标,不断优化和丰富教学内容。学校应该配备专门的体育场地,并且定期组织开展体育锻炼活动。为了确保学生在课后能够随时随地进行体育锻炼,教师应提供相应的指导,使他们掌握一些受场所、天气等因素影响较小的运动项目。例如,太极拳、健美操等,这些项目都有一定的健身效果和观赏价值,能够有效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对拓展体育项目而言,传统的体育项目无疑是较为合理的选择。传统体育项目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将其引入体育课堂,不仅可以丰富体育教学内容,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的体育文化底蕴,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素质,使他们自觉承担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任,并养成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为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体育锻炼活动。
例如,在热身和休息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踢毽子、跳皮筋和跳竹竿等比赛活动,或者引入太极拳、武术等传统体育项目,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引入传统体育项目,有利于增加学生的运动量和激发兴趣。
体育课是一门以身体活动为主要形式的课程,它要求学生通过运动来提高自己的健康程度。掌握这些体育项目后,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锻炼,这对于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和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首先,学生通过踢毽子、跳竹竿等传统活动,不仅能够提高身体机能,促进身体健康,而且能够培养集体主义观念,增强集体荣誉感。
其次,许多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拥有广泛的参与人群,人们无论年龄大小,都能参与其中,获得乐趣,这为学生和家长之间的互动提供了有利条件。
最后,民间游戏还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对于提高学校体育教學质量有积极意义。教师可鼓励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踢毽子和跳皮筋等可操作性高、轻松愉悦的体育运动,从而增进亲子关系,积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3结语
“双减”政策的实施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师需要深入探究其内涵,并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案,以创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同时,采用分层教学法、游戏教学法、以赛促练等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丰富教学内容,实施过程性评价。通过以上策略,可以巩固教学改革成果,推动体育教育事业的稳定发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