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戏曲的网络新媒体互动研究

2023-08-24 18:36滕婕妤
艺术评鉴 2023年13期
关键词:心理需求传播媒介新媒体

滕婕妤

【摘   要】当前,丰富多彩的文化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也使得文化消费趋向越来越多样化,戏曲艺术逐渐被边缘化。基于此,利用好新媒体传播渠道的多样性、内容的整合性、便捷的交互性,有助于激发观众的兴趣和共鸣,从另一个角度解决戏曲传承和发展的危机。

【关键词】非遗戏曲  新媒体  视听互动  心理需求  传播媒介

中图分类号:J61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3)13-0183-06

戏曲来源于生活,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和生动载体,蕴含着最朴素的生活感受,是对历史的最直接、最有感染力的认知,表达着自己的民族性格、美好理想和愿望。而观众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决定着戏曲的现实文化选择。在选择多样化的背景下,传统戏曲由于其表演形式和内容不够丰富,与现代观众的审美心态以及当下的流行元素和网络文化产生了诸多冲突,导致戏曲演出市场面临萎缩,观众流失,在多元文化的竞争中处于下风。市场关系到剧团的生存状况,当剧团处于窘迫的市场地位时,就可能出现表演人才断层、传承后继无人的隐患。总体来看,戏曲的保护和传承面临重大挑战。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利用网络媒体观看各种娱乐节目、发表自己看法已经成为很平常的事情。网络媒体可将终端用户进行无障碍连接,并在各个用户之间对等地来回传达信息,达到共享信息效果。网络媒体快速及时、传播范围广、能发挥观众主观性的特点,给了传统戏曲一个改变当前市场地位的好机会。戏曲的生命力在于表演和传承。网络传播的特性,加大了戏曲与媒体的互动性,模糊了演员与观众的界限。不断与时俱进,注重现实题材的开发,从生活中汲取优秀文化基因,加强传统文化与现代观念的互动融合,创新戏曲活动内容和形式,对保护和发展戏曲有着重要意义。

一、网络新媒体对戏曲传播的影响

(一)改变大众的审美情趣

当前,大众文化兴盛,电视、网络这些大众传播媒介越来越注重大众的审美情趣,反映他们的生活状态,以他们的喜好程度和收视情况作为衡量节目成功的重要标准。相对而言,有一定艺术内涵、情趣高雅的传统娱乐在不断减少,特别是慢节奏的戏曲,因过于程式化的演出套路,缺乏现代感的布景,成了老套死板加无趣的代名词。戏曲要更好地生存,需要不断创新与突破,既要迎合市场口味,利用好高科技影像,结合声音带来更具沉浸感的视听享受,满足大众的感官需求,又要坚持平民化的创作理念,形成自己新的风格,关注时事,贴近生活,激励人们积极向上。

(二)改变大众的欣赏习惯

近十年来,光纤高速网络的普及使上网看视频变得日常化,人们不仅可以看到已经上传的戏曲作品,还可以看到戏曲的直播。众多专业性强、内容丰富、注重用户体验的视频平台纷纷出现,在网络交流过程中的戏曲为了满足观众的喜好,戏曲内容逐渐变得大众化、互动化。

二、网络新媒体与戏曲的互动策略

繁荣发展广西的戏曲艺术,人才、理念、资源缺一不可。

(一)深化人才培养,优化交流机制

第一,要重视人才的培养。人才是决定性因素和中坚力量,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广西传统戏曲之所以在传承中出现传承困难的问题,主要是由于戏曲传承受市场和人为因素影响大。例如,传统戏曲传承相对保守,表演一脉相承,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口传较多,完整的文字传承记录较少,一旦承继者发生意外,就很有可能造成戏曲的衰落甚至失传。因此,广西戏剧院应持续推进非遗传承人剧目传承工作,促进基层文化发展和文艺人才队伍建设,在演员培训方面应稳步推进“三区”人才支持计划工作,邀请专家老师为人才戏曲培训班、壮剧乐师班、戏曲表演等培训班授课,让学员们在戏曲人物分析、戏曲表演技巧、戏曲理论知识等方面得到提升。

第二,要优化交流机制。在演出方面,广西各级剧团要积极组织各种比赛,提升青年演员的实践能力,通过参加广西戏曲青年演员比赛、文化和旅游部的全国戏曲表演领军人才培养计划等,不少演员获得了省级或国家级相关奖项。如壮剧《百色起义》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20年全国舞台艺术优秀剧目网络展演”,入选广西当代文学艺术创作工程第一批扶持项目成果展示活动。彩调剧《新刘三姐》成功入选2020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重点扶持剧目,列入2020年全国舞台艺术重点主题创作作品计划。壮剧《百色起义》、彩调剧《新刘三姐》共同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百年百部”创作计划重点扶持作品。壮剧《百色起义》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辉煌百年 壮丽史诗”优秀舞台艺术作品网络演播。彩调剧《新刘三姐》《刘三姐》参加2021年全国舞台艺术优秀剧目网络展演活动。京剧《孙悟空三借芭蕉扇》参加第九届中国京剧艺术节网络展演,全年共计17场网络展演,观看人数达2100余万,受到观众广泛关注和好评。

(二)樹立创新理念,促进互动融合

随着网络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网络新技术新应用层出不穷,内容和技术相互驱动、高度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的创新,将彻底颠覆传统媒体固有的信息传播方式。网民的规模增长,自媒体用户的异军突起,各类公众号新兴媒体层出不穷,涉及新闻、社交、娱乐、生活等方方面面。因此,戏曲宣传工作要积极顺应“互联网+”新常态,必须树立戏曲和新媒体融合的新理念,实施技术互补,加强互动融合,拓宽传播渠道。相比传统媒体,戏曲节目在互联网上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更为强大。网络新媒体可以变“一元单向”为“多元多向”,不断创新信息传播的形态、业态和途径,快速将一个热门节目以及其在传播期间引起的各种讨论、评价和意见形成舆论,推送到尽可能多的观众面前,让更多的人浏览到相应信息并形成自己的论点和态度,同时,浏览者通过网络媒介发布自己的相关意见,进而实现互动。这样的传播方式,既加快了戏曲创新理念的树立,又促进了观众消费倾向上的变化。一方面,它对戏曲的传播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使传统戏曲在市场低迷的情况下顽强生存下来,进入大众视野并获得普及;另一方面,它又用商业目的的功利性改造着传统戏曲,使观众对戏曲的感知和观念产生了巨大改变。戏曲表演从群体性、社会性的活动变成可以躺在家里的自娱自乐的精神享受。人们对看剧的态度已经从基于内容转变为更注重感官体验,更喜欢躺坐在自己沙发和床上舒适地看戏,在观赏过程中可以自由选择,依据喜好切换自己喜欢的节目。

网络新媒体的普及改变了戏曲的生存环境,促进了戏曲与网络媒体的融合。短视频的异军突起,让戏曲从高雅艺术变成了通俗艺术。短视频的出现给大家带来了很多乐趣,观众不仅能在网络上随时欣赏到戏曲最核心的表演,甚至可以主动参与戏曲表演,体验其中的快乐。短视频成为大家自由分享日常生活、社交的重要途径,观众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传播者。网络观众规模庞大,更注重对戏曲内容和表演的反馈,会通过主动评论、即时评论、留言私信等途径表达和表现出来。利用好新媒体的内容集成化、便捷互动和数字化信息传递,有助于引起受众的兴趣和共鸣。例如,观众在观看网络视听作品时,可以通过播放页面评论、弹幕评论等社交工具表达自己的感受。此外,评论的互动性、发散性和创造性会激发人们表達情感的热情,产生进一步思考和参与的兴趣。

(三)完善传播手段,整合媒体资源

戏曲传承,节目是关键,需要优化路径,不断增强传统戏曲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多年来,为了整合资源,拓宽传播交流渠道,广西各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增强媒体融合的全程性。通过建设综合服务平台、打通全媒体信息枢纽,优化媒体平台功能,规范节目加工和协同发布,网络信息整合,节目反馈收集,把流量向重点剧目倾斜,给予热门戏海量信息资源、极快的更新速度,并通过愉悦视听感受以及强大沟通性吸引众多观众。二是把握传播引导的主动权。在吸引大众关注、满足大众需求、实现大众消费方面,通过明确意识形态引导,打造主流戏曲阵地。以引导群众、服务群众为方向,不断增大关注量,整合资源,在办好各级剧院的基础上,形成现代传播体系。既要加强对网络传播的风险跟踪、监测与反馈,也要及时把握意识形态引导契机,在文化多元、价值多样、思潮多变的背景下,增强中华民族的“阵地意识”,大力弘扬主旋律,提振精气神,积极扩大正能量传播的延伸力,以多元化的传播策略开拓新市场。三是用好多种媒体融合发展成果。统筹网上网下,大力推进传统戏曲数字化保护、戏曲文化全媒体传播,突出舆论引导功能和信息服务功能,加快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有效融合报纸、影视、网站、社交平台、移动客户端等媒介,打造全方位、多样化传播渠道,实现宣传内容最大范围的有效传播,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满足多样化需求,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要多组织送文艺精品下基层演出等演出活动,让演员与戏曲爱好者交流互动,观众可以与演员直接对话,也可以参与到戏剧演出中来,既稳定巩固现有粉丝市场,又要赢得新受众。在保留其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充分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戏曲的地方性、趣味性和文化价值。例如广西民族博物馆开展的“高佬倾非遗”项目,通过幽默的真人秀形式传播广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壮剧、桂剧、彩调剧知识,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这对传统戏剧来说是一种突破,对戏曲的传承或许更有启发作用。

三、网络新媒体与戏曲的互动实践

传统戏曲表演是直接面向观众的艺术形式,需要经常交流才会有所进步。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是传统戏曲传承、发展、迈向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但是在广西,由于山高路陡,交通不便,每个地方的戏曲较少有与其他地方、其他少数民族戏曲进行交流的机会,受舞台和场地影响,表演多是在附近村落和城镇范围内,且很多是依附着旅游景点存在,受旅游经济所制约。随着互联网的推广和普及,网络媒体的特性赋予了传统戏曲新的传播方式,戏曲表演不再受剧场和舞台现场的限制,观众能通过手机、电脑间接分散地观看演出,人在家中坐,看尽古今戏。在不改变传统戏曲精髓的前提下,针对观众娱乐方式多元化、欣赏倾向于“短平快”进行创新改革,成了广西各级剧院新的使命。一方面,利用网络视听创新戏曲的表演形式,借助互联网技术帮助戏曲摆脱传统那种过度依赖舞台和剧场的模式,走数字化道路;另一方面,在内容上加强与观众的互动,让观众在碎片化的时间里欣赏和理解最精彩、最核心的内容。

(一)用网络加深互动,用视听提升体验

一个节目能吸引观众,前提就是以人为本,尊重观众的文化需求和情感需求,满足观众的心理和审美需求。新媒体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观众主体地位和能动性得到释放,不再想单纯做戏曲艺术的接受者,而是想成为有情感和生活共鸣的戏剧传播者和创作者。因此,各级剧院应合理利用新媒体的视听手段和网络传播方式,在加强服务性、互动性的基础上,拓宽戏曲传播渠道,不断提升受众的交互感和参与感。如,为了吸引新观众,可以把戏曲从舞台上搬到网络中,通过小体量的短视频和直播节目,加强观众与演员在直播中的互动。

从当前艺术各门类发展的情况来看,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数字展示,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舞美造型或动态影像的成像,是艺术和科技融合发展的新趋势。在市场化前提下,围绕广西戏曲的传统文化内核,将现代科技元素融入广西戏曲中,可以使戏曲不再是单一的表演,而是多元化创作的结合。同时,剧目具有的与电影相同的视听效果以及浓厚的民族特色,能使广西戏曲的文化符号更清晰、明朗。

(二)用传统媒体提升权威性,借助新媒体引爆热点

传统媒体是引导舆论的权威机构。在新媒体的重塑下,广西戏曲坚持本土化的传播内容和审美风格,继续与光明网、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等官方网络媒体以及《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广西日报》等主流纸媒合作,使戏曲事业在政府部门的大力协助下得到了不断发展壮大。2021年,《人民日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展现壮阔历程 彰显如磐初心 汲取前行力量》重点推荐报道中报道了反映新农村建设火热生活的彩调剧《新刘三姐》。

网络媒体是一种新型的信息传播之力,与传统媒体相比,其信息传播形式、内容与模式更加多元化、丰富化、现代化与个性化。因此,要积极利用网络媒体扩大宣传影响力、营造戏曲文化活动的积极氛围、创新戏曲活动内容和形式、加强活动团队的专业指导,让戏曲真正走进群众生活、不断扩大广西地方戏曲的社会影响力。

一是利用戏曲的官方平台。官方平台无论是进行新闻传播还是节目发布,都是传播内容的外在表现手段,其形式的多样性还能满足观众的多元化需求。广西戏剧院利用微信公众号平台开展了“云”端优秀剧目展播月活动,展播优秀的戏曲节目。如传统经典剧目壮剧《宝葫芦》、桂剧《拾玉镯》、彩调剧《刘三姐》《王三打鸟》等,优秀新创剧目壮剧《冯子材》《牵云崖》、桂剧《七步吟》《赤子丹心》等,让戏迷们足不出户就能观看经典戏剧作品。

二是利用自媒体的特性传播。自媒体以内容吸引人、互动性强、移动性强等特点广受欢迎。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3月,中国网民规模为9.04亿,短视频网民规模为7.73亿,在网民总数中所占比例为85.6%。 短视频逐渐成为网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戏曲爱好者无论身处何地都可以把自己表演的戏曲上传到网络里供大家欣赏,如年轻人最喜爱的文化社区和视频网站就汇集了大量传统戏曲资料,形式上既有完整的剧目,也有片段剪辑。通过结合网站上的其他知识讲座,虚拟形成生动的欣赏课,可以消除传统戏曲由于缺乏对观众的戏曲知识普及、缺乏互动和引导,难以引起潜在新观众兴趣和共鸣的弊端。同时,对于新剧的宣传,又能起到自发的广泛宣传,不会引起一些观众的反感。

三是利用专业视频直播网站传播广西地方戏曲。专业平台背靠传统媒体,有着传播国家和民族理念,捍卫群众利益的责任,能及时对观众最感兴趣、最关心的话题进行真实精确、客观公正的报道。作为2020年广西唯一一部入围全国舞台艺术优秀剧目网络展演的剧目,壮剧《百色起义》登录快手App进行直播,在影视明星张涵予的倾力推荐下,目前已有1136万人在线观看,267万人点赞。新华网也报道了该剧的在线直播。彩调剧《新刘三姐》在北京演出期间,国家大剧院联合快手App、文艺中国对该剧进行了线上线下直播。2020年,彩调剧《新刘三姐》和壮剧《百色起义》于“七一”前夕参加广西当代文学艺术创作工程第一批扶持项目成果展示活动,登录“抖音”App进行网络直播。壮剧《我家住在铜鼓岭》作为广西唯一一部入选2020年全国基层戏曲院团网络会演的剧目,在文化和旅游部官方网站上线全剧视频,并同时在快手等App上作为该活动的首播剧目进行全剧视频直播。此外,京剧《不孤塆》、桂剧《七步吟》也分别在北京和海南的活动中通过各类手机直播App播出。通过网络视频直播展示广西优秀地方戏曲,将进一步拓宽广西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扩大其影响力。

(三)用新媒体手段定位受众,提升互动精准度

网络媒体信息的双向传播成为可能,受众既是内容的接收者,也是节目的传播者。新媒体时代,视觉至上。网络视听内容的呈现和传播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受众的审美标准和价值取向。媒体可以借助无线网络等新的技术手段,通过和用户的互动,实现对受众的细分管理,做到非常精准的用户定位。老一辈观众认为内容比形式更重要,只有内容才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审美。他们对充满视觉和听觉享受的各种节目特别敏感。新一代戏曲观众在网络媒体的陶冶下习惯了视听盛宴,更注重身心感受,利用手机等智能终端设备在线观看各种影视作品艺术节目,已经成为他们日常娱乐与休闲的主要方式。网络视频消费已经成为人们的生活常态,感受与互动成为他们戏曲美学的核心要素。2022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推出的一档沉浸式戏曲研学创演节目《拿手好戏》打破了传统戏曲的学习方式,通过沉浸式设计穿越古今体验戏曲世界的传奇往事,以闯关谜题设计锻炼戏曲的唱读作和手眼身法,呈现和保留传统戏曲的核心,创新传统戏曲的舞台表现,让其看上去充满电影质感,大大满足了观众的幻想和追求,为传统戏曲的网络良性传播与互动、为戏曲与文化的互动融合提供了新的思路。对于戏曲市场的振兴来说,利用碎片化传播可以最快速度和最高效率向最广大的受众传递传统戏曲信息,使观众多视角、多形式了解传统戏曲。而加强与观众的即时互动,提高舞台背景的科技感,可以让戏曲在观众心目中确立“视觉霸权”的地位。

戏曲市场有着依赖性,没有观众就没有戏曲。观众对于戏剧的审美需要,根源于人的审美需求。每个地方的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习惯和喜好,有对自己所处文化环境的认同感,从而在戏曲的欣赏和选择上有着一定的固定性。广西的戏曲种类很多,壮剧、彩调剧、桂剧、邕剧每一种剧种都有自己鲜明的技巧和独门绝活,都有着庞大的市场和受众,因此,在策划和创作剧目时,要充分保留各种戏曲的地域性特色。网络给了观众更多的选择,却并不能直接决定观众的兴趣。在现代社会多元化选择中,如果不能出类拔萃,就容易流失观众。新媒体的一大特征就是信息传递的个性化和精准性。随着信息的传播向着快捷、多元的方向发展,受众获取信息的速度更快、内容更全、选择范围更广,当观众在网上面对多元文化选择的困惑时,更容易被真实感和表演的近距离接触所吸引。戏曲的发展可围绕某一主题,打造品牌化发展模式。2022年,5名“00后”女生组成“上戏416女团”,将京剧演唱融入现代音乐,演绎出清新爽朗的歌曲。到目前为止,他们的京剧相关视频已经获得了超过2000万个赞。许多年轻人在看完视频后主动学习京剧,成为了京剧迷。

四、结语

新媒体时代,传统戏曲的主要传播渠道就是网络。据抖音发布的《2021抖音非遗戏剧数据报告》显示,“90后”和“00后”观众在全国范围内在线观看非遗戏剧相关视频的人数占到了50%以上。“年轻人成听戏主力”。因此,要想进一步传承和发展广西戏曲,就需要实现内容精准,使戏曲内容从“有意义”向“有意思”转变。要提高新媒体在传播主流意识形态方面的吸引力,创新话语体系,让基本原理变成生动道理。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推出的节目《拿手好戏》,通过学员身临其境的“真学、真练、真感悟”,让更多的传播者、传承者聚集到戏曲发展中来,让潜在受众关注并让青少年喜欢上传统文化,展示了传统戏曲之美。通过观看学员对戏曲的研学过程,观众打破了对戏曲的认知壁垒。很多年轻观众从一开始担心自己“看不懂”,到如今真心喜爱,真情实感地互动、推荐,都为戏曲的传承带来了全新气象。

近年来,随着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播力度的提升,特别是网络传播的快速发展,包括传统戏曲在内的传统文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也为喜爱传统戏曲的年轻人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大量演出资料被分享,许多过去罕见的历史资料被发掘,各种对传统戏曲固有看法的反思,客观上推动了传统戏曲的理论建设,这些都对提升观众的参与度起到了积极作用。通过网络,让观众参与戏曲,与演员产生更多的互动,能让大家更深入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不仅可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对于促进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更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邵振奇.传媒视野下戏曲传播的观念定位及产业化探究[J].新闻战线,2014(11):165-166.

[2]王春陽.论新媒体时代传统戏曲传播的碎片化[J].戏曲研究,2015(03):59-67.

[3]胡颖,刘荃.戏曲网络传播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戏曲艺术,2016(02):124-130.

猜你喜欢
心理需求传播媒介新媒体
视觉文化视阈下武术传播媒介研究
满足职工心理需求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
基于老年人居住行为与心理需求的居住区景观设计初探
老年电子产品中的人性化考虑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反腐报道中的大众传播媒介
高三语文高效课堂之有为有不为
我国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