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旋律情景剧中形、声、意之艺术形象的塑造

2023-08-24 18:36:43方雯婷
艺术评鉴 2023年13期
关键词:艺术形象时代精神

方雯婷

【摘   要】主旋律情景剧是如今受到政策支持,有着一定市场发展潜力的艺术演绎形式。相比影视剧和话剧,其艺术形象的塑造具有直面受众,贴合百姓生活,形、声、意科学统一等典型特征。本文以主旋律情景剧作品《“背篓”践初心》为例,梳理其艺术形象塑造思路,分析其创作理念与演绎叙事方法,揭示其所传达的精神内核,从而管窥当下艺术形象塑造的时代精神和创新方向。

【关键词】主旋律情景剧  艺术形象  时代精神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3)13-0159-06

自古以来,艺术形象都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的作品,其完美是人类永恒不变的追求。在我国远古时期,人们虔诚地口口传颂着那些拥有通天彻地之能的神明——盘古体型巨大身坚体壮、女娲慈爱勇敢化生万物;唐诗宋词中那些令人读之惊叹、有血有肉的才子佳人——李白“笔落惊风雨”、琵琶歌女“殢人娇态最轻盈”;古希腊神话中刀枪不入的阿喀琉斯;莎士比亚笔下坚强悲情的哈姆雷特;现代影视剧、舞台剧中亲民爱民、无私奉献的焦裕禄;开明大义、讲求原则的白嘉轩……任何一个成功的艺术形象都是在对现实体验的基础上,“人对世界进行艺术掌握的产物”,经过漫长历史发展进程中长久的创作积淀,现代艺术形象的塑造更以真实、丰满、灵动、全维,以及生活性、地域性、现实性、时代性、延续性为典型特征,达到了一个空前高度。其中一个重要的营建表达媒介平台便是主旋律情景剧。

情景剧自诞生起就与电影、电视剧、舞台戏剧有着交融的关联和较为明确的区分。一方面,它全程面向观众,以固定舞台表现为主,在相对有限的物理时间内,依靠精心安排的剧本组织演员表演,同时辅助灯光音效等舞美设计,对一些预设场景或过程进行叙事;另一方面,它在发展初期以轻喜剧为主,如由浙江地方台编创的《莉莉》、湖北省妇联创作的《家有趣宝》、江苏省演艺集团的作品《一抹残阳》等,但又无法单纯依靠情节、画面特效吸引观众,仅能用简单的室内场景切换、跳跃性创设的故事、罐装音响进行流水线式地编创,故而容易陷入创作瓶颈。1987年,时任中国广电总局局长的滕进贤先生针对当时故事片制作提出“坚持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主张,来激发国内电影创新,一时间主流大片都以“弘扬主旋律”作为其创作主旨,以宏大叙事、相对固定的题材构筑国人的家国情怀,塑造典型英雄形象。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文化变迁,政策导向下时代精神的转向与核心价值的确立,情景剧找到了与当下“主旋律”贴合的可行性、开拓性发展方向:仍然以观众为出发点,以传播正能量主流意识形态为目标,调整结构,迎合潮流,对市场扩容、提升格局、创新艺术表达、深化思想、精致化表演,叙说百姓事,满足小人物情感期许,构建共同体。“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更好地整合了形、声、意三要素,展现出新的特征,满足观众观剧需求,也更有效地传播了新时代精神内核。

一、塑形、融声、传意的情景剧艺术形象

在演出时空受限,力求剧本简短精炼,故事情节相对简单,演员数量相对较少,强调声效共鸣作用的情景剧中,艺术形象塑造往往并不复杂。形、声、意是各类艺术形象塑造最重要的三要素。“形”是剧呈现出来,被受眾视觉直接认知的形象,包括场景环境艺术形象、人物艺术形象两个方面,被感知后进入受众思维系统,从而使其产生稳固印象,因而塑“形”即是情景剧构建受众第一感知的过程。“声”是情景剧表现力的重要辅助手段,包括有声语言、音乐、音响,用以完善环境维度,渲染气氛,其融“声”是与塑“形”相配合的过程,用于构建剧的动态叙事和立体艺术形象。“意”是情景剧的灵魂,是剧本编创立意的核心,是全剧内涵所在,又是“形”和“声”的基石,对二者具有深邃、突出的作用力,传“意”即是在情景剧演绎的过程中给予艺术形象生命力,并使受众领悟剧中隐含的深刻思想哲理。三要素需要和谐相融,情景剧艺术形象才能被完整塑造。

当然,艺术形象的塑造是一个系统化过程,与其他剧种的相似性在于需要考虑剧本还原度、叙事演绎的可行性、情景的衔接性,“形”的完整性与艺术性,演绎者的表演状态,“声”的现场效果,“形”“声”“意”融合的整体性,以及受众的观演状态,对艺术形象的理解力等。只有在充分准备的前提下,对艺术形象塑造每个方面都平衡、完善、完美地呈现出来,才能称得上是一部情景剧佳作。

相比占据市场主流地位的电影、电视剧、话剧,情景剧艺术形象具有即时、自然、生动、凝练简约、地域性和生活性等特征。在时空构成上,它的塑造不能跳出既定的物理时空:在一个集中的时段(通常不超过2小时),在室内已有的舞台上进行情景叙事,按照既定剧目节奏,以及在各场地间无缝跳跃、拍摄、表演,所以并不能依靠后期剪辑、模拟等手法创造出千变万化、特效酷炫晃眼的场景,只能靠少量转场变化的相对“朴素”环境艺术形象,如一张桌、一把椅、一幅背景图来创建一个叙事场景。人物艺术形象在塑造时一方面要考虑直接呈现的既视感:演绎者直面受众,能够与之视线碰撞、行为互动,不可能随时离去补妆、更衣,也不能总是选择在自身状态的盛期才去拍摄和表演,故而情景剧人物艺术形象的呈现为“眼见为实”,抛却滤镜效果,有符合自然状态的生理调整变化。另一方面其塑造无须严格秉持话剧严肃的创作风格,可以展现出人物性格的某一方面,辅以相对夸张的声效,如激情的笑声、疯狂的敲打声、沉重的脚步声等,配合相对应的服饰造型设计,在短时间内积聚强烈的情景视听觉能量,强化受众立体认知效果,同时为了让受众快速理解艺术形象所传达的“意”,选题一定出自大众的日常情景,人物对话通常更为直白,立足本土,演绎百姓自己的生活,在此基础上用小篇幅进行“意”的深化,引导明确价值观和家国情怀,可谓是“小人物生活图景,大情怀国家舞台”。

在20世纪末,主旋律情景剧虽然受到来自政府层面的关注和支持,但受限于舞美设计水平不发达因素影响,编剧也为了明确立意的聚焦效应趋向于简单化,通常只能讲述一个故事,且没有旁白。理论研究则多借鉴国外已有的美学、艺术、话剧等领域经典成果,如通过黑格尔哲学理论、辩证法学习对艺术形象创作的审美性,引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美学思想研究表演艺术。21世纪初,随着大量话剧作品被引入,国内众多导演、编剧、艺术工作者打开了现代艺术视野,并认为这种具有现代特质的戏剧形态还有众多发展方向。此后,在百花齐放的理论发展以及各种影视剧、戏剧创编思路的辩论中,中国现代情景剧理论研究逐渐丰盈,如海明威针对艺术创作过程的“冰山理论”进行适合国情的带入、深化,也有了众多关于播音、演绎形象塑造的基础研究,如张颂的《播音创作基础》。应该说,中国现代情景剧理论一开始就是在中西文化交融、冲撞中缓慢发展的。从话剧引入,新旧戏大争论,剧种改革到国剧发展,以及现代情景剧“主旋律”及“非主流”的问题,都是在不断探索、实践的环境下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模仿借鉴到专业研究的开拓过程,更在此期间不断夯实理论基础,拓展外延,探索更多可能性。在这个行业发展变化过程中,人们对艺术形象的追求日益多样化,情景剧创作有了更加繁盛的发展趋势。

以下就以笔者创编的主旋律情景剧《“背篓”践初心》(以下简称《背》)为例,管窥现代主旋律情景剧中艺术形象塑造。

二、主旋律情景剧《“背篓”践初心》艺术形象的塑造

《背》剧以现今乡村振兴背景中的“供销社”作为创作立意和出发点,讲述了罗爱民一家三代供销人的故事。

(一)剧本情景设定夯实“基础”

若将情景剧艺术形象之“形”喻为“皮肤轮廓”,剧本就是其内里的“骨骼框架”,是作品之魂。其中预设的情景相当于“关节”,起到带动“形”之活动的作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供销社)成立和发展,从最初的星星之火到如今已形成经营服务网络全覆盖,充分发挥农业社会化服务作用的燎原之势,其近百年的历史进程无疑篆刻着多次曲折实践印记。因而“供销社”的选题正是这个特殊的改革发展时期反映社会全面生活的典型,贴合了如今主旋律。面对如此宏大的选题,《背》剧的剧本创编没有陷入全景式历史叙事洪流,而是设立4个典型情景:20世纪60年代罗爱民父亲在供销社卖电视机(主题字幕“背篓”初心-金字招牌红极一时)、改革开放后罗爱民和父亲争论供销传承问题(主题字幕“背篓”传承-三分三合“砥砺坚守”)、如今罗爱民儿子的“供销直播间”(主题字幕“背篓”发展-智慧供销“谱写新篇”)、喜迎党的二十大的供销新希望(“背篓”展望-金字招牌“建功新时代”),在“昨天—转折—今天—明天”的4个阶段中各落下1个点创编故事情景,用关联的跳跃式点状叙事勾连历史与新时代,实现了艺术形象创造上的现代化转化。各个情景有相对独立结构,同时又以主要人物串联情节,具备创作的戏剧性与生活的真实性,既尊重、梳理、凝练出该地区农村供销社在历史洪流中发展变革的脉络,力图通过演绎展现其在各个阶段的特征,又从当地民众视角反映出他们基于产品供销发展的精神诉求和良好风貌,这正是将“意”隐在剧本字里行间或用关键词引导演绎提出提点,从一个侧面表现各级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互帮互助、自主创业、活力供销、共同致富的地方文艺活力和发展动势,从而定位新农村、新供销在新时代的发展趋势,达到“从小人物见大国情”的创作效果。

(二)灯光道具配置拟建“视境”

在剧本指导下,演员将艺术形象进行各种演绎展示所在的环境场域,被受众通过视觉进行体验把握,谓之“视境”,可见可感可知的条件便是灯光配置与道具组织。在满目星光红旗飘扬的背景下,背屏“‘背篓践行供销初心”的大字显现,温暖平实的旁白声中情景1开场:暖色小射灯打出罗爱民父亲正在用鸡毛掸打扫供销社卫生的身影轮廓,现场道具有电视机、柜台、背篓,随后舞台整体照明渐亮,背屏适时改换供销社柜台图景:木牌红字、小黑白电视、录音机、暖水瓶若干、台秤,历史感扑面而来,普通劳动者工作环境立现。不同于许多情景剧开篇抛出矛盾设定,此处以“稳”打下视境基调。情景2:两条长板凳不似寻常面对面谈话所需的长边并置摆放,而是一字排开,旁边有歪倒的背篓。在此环境形象的暗示下,受众视觉和感官被无限延伸,想象空间骤然拉大,铺垫出人物之间即将展开冲突和矛盾。视境从“稳”过渡到“曲折”。情景3:背屏是晴空下一片生机勃勃的绿色茶园,在舞台灯光的跳跃变换中,摆着各样礼盒装畅销货品、装满货品的背篓、演员手中不停晃动助力KT手牌……环境艺术形象的各方面都呈现出现代社会年轻态、青春态的特点,整体视境是活力四射的舞台,剧情氛围到达高潮。这对于在互联网文化、新媒体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青年受众来说代入感更强。情景4:背屏依次展示习近平新时代語录、供销社历次活动现场照片、指导性文件截图、纸媒报道等材料,全场大灯亮起,红色主旋律的视境更能激起受众在新时代供销发展的信心,实现新作为、展现新担当于心中,“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拼搏精神,“背篓”初心立意最终得以呈现。

(三)演员受众互动勾画“角色”

《背》剧的选角较“普通”,并没有刻意迎合讨好受众对于形象的“完美”要求。首先要在身形情态上“接地气儿”地贴近基层群众,在精心营造的视境中,通过人与人、人与环境的矛盾冲突设定,依靠服装、道具等人物艺术形象塑造和演员精湛的表演展示角色典型个性,突出作品戏剧性。而“角色”被勾画而出,需要的是演员与受众的直接互动。如情景2:年轻的罗爱民充满热情、朝气蓬勃,随着社会发展瞬息万变,供销社失去原有的垄断地位,他开始向往家乡外面的世界,想通过自己的打拼改善家庭生活。这是现今广大青年一代的共性心理,极易抓住青年受众的心,使之不自觉地展开“共情、共鸣、共振”的情感体验,期盼问题得到解决,畅想圆满结局。他们与角色之间的距离随着演员激动地走向舞台前方独白拉至最近。当然此时演员需要将内心完全置于情景叙事中,让角色“上身”,以自身为媒介,令其情感爆发,同时还要引导带入受众情绪,这是一种“你来我往”的双向心理沟通模式,是受众与演员、人物艺术形象之间的时空对话。而拄着拐杖,依旧穿着蓝色粗布衣物的罗爱民父亲则心心念念工作了一辈子的供销社和需要帮扶的山上山下乡亲邻里,他个性固执、认真、严肃、重情,甚至为了挽留儿子,在悲愤、自责中捶打自己的伤腿。矛盾的心理与行为完全还原了真实的生活,能够引发老一辈受众强烈的心理共鸣,使之能够根据亲身经验获取情感和价值上的认同。父子两人不可避免地为了以后的生活方式发生家庭争执。最初的争吵强化了老青两代人之间的时代差异、心理隔阂,再通过不断地讲理和沟通,青年罗爱民逐渐实现心理状态转换,明白了初心的重要性,最终和父亲心意相通,人物矛盾得以化解,共同秉承“背篓精神”。至此,受众始终挂在角色身上的心终于落地,通过与演员互动,对人物艺术形象的体验理解得以深化,在潜移默化的关怀中建立起一种“共同体”,进一步认识剧所传达的立意、精神,从而令剧的主旨得到有效传递。

(四)话语与音乐“穿针引线”

在《背》剧中,“声”绝不是简简单单地讲故事:3段旁白直叙故事背景,在解说人抑扬顿挫的声线中开篇点题,配合红色背屏动态展示,为受众体会主旋律、理解剧情定下明确基调,也引导受众聚焦注意力,在追光灯的配合下为场景转换提供契机,还作为各情景不同旋律音乐过渡,是“三重重任于一身”。人物对白的设定通俗、直白、凝练,且根据角色性别、年龄、身份差异调整音色、话语停顿、语调、语气,让不同的人物直抒心绪,又令受众对被快速推进的剧情后续发展展开充分想象,如情景1中的盲人:“我是多么渴望通过这台电视,感受到精彩的大千世界啊!”(音色厚重,停顿多,语调缓慢,语气感叹)情景3中的罗爱民儿子:“为了让家乡老少知晓咱直播间的力量,今天我便来个空降,去看看我们销量王‘韶山红的秘密基地!”(音色清靓,停顿少,语调快速,语气轻松)通过演员倾心演绎,有声语言彰显出细腻、扩张的表现力。对白中适当插入方言融入环境和人物艺术形象中:“王娭毑”“请喝一杯韶山红,水亲茶亲人更亲!”(方言),平实亲切、活泼生动,特殊的声音元素为作品带来亮色,让受众在情景连贯推进中能“声形一体临其境”地感受当地文化魅力。考虑到受众年龄层和人群范围,《背》剧的整体音乐在相对平稳舒缓的基调中柔和变化:随着舞台背景“学习新思想,喜迎二十大”的字体显现,庄重缓慢的音乐声起,在情景1旁白声中渐停,无间断转换的欢庆音乐声用以烘托供销社买卖场景;在情景2旁白声中再次渐停,转为慢速跳跃的音乐声,提示人物内心情绪波动,配合供销社曲折发展的历程;在情景3开启时音乐渐强,融入直播间场景中快速转换至活力动感的声乐效果;进入情景4,再次转为庄重、缓慢、激昂的音乐声。这种精雕细琢的无声语言同角色话语一起串联起了《背》的情景叙事,表达完整剧情序列。

(五)节奏和音响“立体强化”

全剧节奏清晰流畅:情景1平和;情景2适度加快拉紧,角色话语气势凸显;情景3快速跳跃、起伏多样,以如今流行的网络平台带货直播、短视频播放为媒介,融入情景无声语言;情景4又趋于平缓,同时加强重音,在规律变化中张弛有度,显现出庄严与奋进之感。

作为情景剧,《背》中所用音响声效少却有力,是丰富人物形象、渲染环境气氛的关键,为全剧艺术形象演绎效果锦上添花:情景1中背篓因群众拥挤的翻倒声(体现在特殊时期供销社的重要性和供销状况);情景2中罗爱民父亲粗重的呼吸声、拖拉的走路声、捶打伤腿的用力声(体现人物悲愤、无奈的心境);情景3舞台模拟直播间的掌声、笑声、欢呼声、口哨声(营造新时代激情、欢脱的供销氛围);每一处都恰到好处,使情景更真实、自然、流畅,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六)精神内核为“传意”

“意”是艺术作品共同的最高追求。它“生于象外”,超脱于“形”“声”,又隐生于作品物我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以及受众的审美想象空间中,凝聚成深层精神内核。《背》剧的创作立意即是继承和弘扬供销社敬民爱民,紧跟市场发展脚步,提高社会服务质量,坚持初心,锐意改革创新的“背篓精神”。罗爱民父亲坚持用背篓帮助盲人顾客把电视背送回他家;原本争抢货品的两名顾客对盲人帮扶助让;罗爱民在挣钱创业的人生岔口选择留守大山,砥砺供销的决心;罗爱民儿子对“开团守护‘红背篓”的热情和信心……正是通过舞台环境营建变换,情景叙事推进,人物艺术形象丰满展现,音乐声效助力强化,受众身临其境地感悟,“意”得以从具体的形象背后流淌喷发而出,篆刻进受众意识里,进而对其正确的价值观起到引领作用。这才是如今主旋律情景剧创作艺术形象塑造展现的终极目标。在全球一体化发展、创建共同体的新时代铭音中,以“背篓初心”为代表的精神内核无疑是必要和必需的。

三、新时代主旋律情景剧艺术形象的创新展望

今天,以《背》剧为代表的主旋律情景剧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局限于演绎形式和场地环境、受众数量,在控制成本的同时也削弱了剧的影响力,面对影视剧行业的冲击,只能在宣传效果上望其项背,进而限制了主旋律精神核心表呈。国内主旋律情景剧虽然有政策支持和一定的市场空间,但在现场技术上仍然落后于话剧、舞台剧,再加上缺乏对故事情节的多样化诠释,因此也就缺失了吸引受众的充足理由。

不过,现今以人民为中心的政策导向,壮阔的时代风貌,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群众积极性都是发展主旋律情景剧,塑造完美艺术形象的契机。只要不拘泥于生硬单调的意识形态传输,不偏离主流市场,不困顿在塑造“高大上”英雄人物的藩篱中,不固步自封、闭门造车,通过广泛学习,运用创新头脑,贴合百姓日常生活,顺应市场运作的逻辑规律,灵活吸纳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大众文化、流行文化精华,从自身出发求新求变,将剧之艺术形象的形、声、意科学整合,主旋律情景剧还是有着巨大包容性和发展潜力的。

总体来看,新时代主旋律情景剧艺术形象的创新可以在如下两个方向进一步深化和探索:

贴合青年一代的精神延续性:从生活的母题出发,从普通但深具个性的人物入手,将传承精神融入对其艺术形象的具体化塑造:琐粹生活中的心理斗争、情感转变的心路历程、事业发展的挫折低谷、对未来的责任希望,以一种“成长”的叙事方式全景式地展现给受众,同时加入青年一代最为熟悉的网络文化、技术表达,这会更容易建立起情景剧与新老两代受众的感知桥梁,例如《背》剧情景3的创作。

追踪人民生活的现实性:虽然科幻、穿越等题材电影在市场上大行其道,不断刷高票房,但可发现其生命力都是短暂的,因为脱离生活的构想仅仅能够一段时间满足人们对逃离繁琐现实的愿望。如今的时代精神是现实主义,情景剧艺术形象的构思也不能在想象中依靠夸夸其谈来实现,只有追踪现实生活流动态势,把握市场实际走向,以民众的朴素话语及时反映当下现实社会方方面面,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才更有可能直面社会核心,吸引受众,形成共鸣。

综上所述,主旋律情景剧艺术形象的塑造立足塑“形”与融“声”的科学综合,以传“意”为目标和主旨,更多地关注和系统化研究主旋律情景剧的优秀作品,更有助于人们描绘如今情景剧发展图谱,创新创作艺术形象,稳固作品时代精神内核,树立新时代藝术发展的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陈伟.中国艺术形象发展史纲:论中国审美意识的发展与艺术形象的关系[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1,3.

[2]滕进贤.稳步前进,寻求突破[C]//中国电影家协会,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事业管理局编纂.中国电影年鉴1988.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1.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76.

[4]饶曙光,兰健华.近年“主旋律”电影创作的开拓与收获[J].中国文艺评论,2019(12):12-20.

[5]姚淦铭,王燕编.王国维文集:第一卷[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65.

[6]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DB/OL].新华网,2015-10-14.

猜你喜欢
艺术形象时代精神
试论毛泽东在通道转兵会议上体现的时代精神
激励弘扬时代精神
朝鲜族传统文化艺术形象的多元一体建设与推广研究
“她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时代精神”呈现
海峡姐妹(2020年4期)2020-05-30 13:00:16
现代艺术的盛宴彰显“一带一路”时代精神
西部大开发(2017年8期)2017-06-26 03:16:04
岸然的形象?唯美的语言
青年时代(2016年31期)2017-01-20 23:51:41
浅谈艺术歌曲中声乐演唱与钢琴伴奏的关系
青年时代(2016年32期)2017-01-20 00:01:01
论文学艺术形象的感应再创造
青年时代(2016年19期)2016-12-30 16:22:00
戏曲表演技巧对艺术形象的塑造研究
戏剧之家(2016年22期)2016-11-30 15:34:48
试论广告艺术形象的伦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