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薇 刘心怡 武玉环
摘 要:当前,数字普惠金融与电子商务已成为助力经济发展、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方式。本文构建了我国电子商务综合发展的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测度2013—2020年各省份电子商务综合发展水平,并利用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各省份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测算数字普惠金融与电子商务综合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结果显示:(1)我国数字普惠金融、电子商务综合发展水平均呈现稳步增长趋势,且均呈现区域异质性。(2)分区域来看,各区域电子商务发展水平、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及两者之间耦合协调关系明显,东部地区存在明显优势,中部地区发展潜力较大。(3)数字普惠金融与电子商务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的演进处于稳定状态,未来需进一步推进两者互融互促。据此,本文提出加快优化布局数字普惠金融、充分发挥数字技术作为生产要素的关键作用、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动建设数字普惠金融示范区等有利于创新发展数字普惠金融与电子商务结合新模式的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数字普惠金融;电子商务;耦合协调度;熵值法;区域异质性
本文索引:张晓薇,刘心怡,武玉环.<变量 2>[J].中国商论,2023(15):-046.
中图分类号:F8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3)08(a)--05
2021年12月,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指出“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达到7.8%”。“十四五”时期,我国数字经济转向深化应用、规范发展、普惠共享的新阶段,数字普惠金融作为数字经济的主要载体,已成为助力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对解决各行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等问题具有关键作用。2021年12月,《“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提出要实行“数字普惠金融服务行动”。电子商务是我国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2020年,有电子商务交易活动的企业数比重由5.2%增长至11.1%。2021年10月,商务部、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三部门联合发布的《“十四五”电子商务发展规划》显示,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保持快速增长,2020年达到37.2万亿元,比 2015年增长70.8%”,并指出,目前我国电子商务发展面临“消除数字鸿沟、推动普惠发展的需求日渐增强,数据要素价值潜力尚未有效激活”“电子商务业态模式创新相适应的治理体系亟待健全”等问题。研究数字普惠金融与电子商务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对拓展深化数字技术在相关领域的应用,充分发挥数字要素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推动电子商务健康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
目前关于数字普惠金融与电子商务发展的研究集中在以下三点:
一是数字普惠金融对小微企业的影响。在传统金融体制下,金融普惠与信贷排斥矛盾长期并存,而数字化与普惠金融的融合成为缓解金融排斥、提高金融服务效率、促进信息共享、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的重要手段。一方面,数字普惠金融有利于降低企业融资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及交易成本,扩大金融服务供给,缓解企业资金约束(文红星,2021;雷辉,金敏,2021;童娇娇,2021)。另外,数字普惠金融在缓解企业资金约束的同时,可提振企业研发投入与创新能力(陈清华等,2022)。部分学者通过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企业生产效率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余得生、杨礼华,2022)。还有学者提出,数字普惠金融可以推动企业出口,提高企业资金使用效率(张铭心等,2022)。
二是关于数字普惠金融如何发挥推动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的作用。已有学者验证数字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两者相互影响,这个影响是明显的(齐思斯,2021),但目前存在建设困境,需从协同基础、组织效能等角度提出优化数字乡村建设的路径(陈桂生、徐铭辰,2022)。由于各地区数字技术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区域间仍呈现不同程度的区域差距。
三是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消费的作用。一方面,数字普惠金融可以从收入效应、储蓄效应、支付效应、保障效应、减贫效应5个方面提升居民消费水平及质量(邱云飞,2022),同时形成追赶效应(朱薇、陈兵建,2022);另一方面,数字普惠金融可显著提升农村消费(向玉冰,2022),并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李牧辰,2021)。
综上所述,数字普惠金融对企业的影响、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以及对乡村振兴等方面的影响研究较为丰富,但对数字普惠金融与电子商务综合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关系的研究较少。本文相对以往研究的拓展之处是:(1)综合考量数字普惠金融与电子商务的耦合协调关系,不涉及变量之间的内生性问题。(2)对两者之间耦合协调关系的区域异质性进行分析,有利于提高政策建议的针对性、可行性。(3)对两者耦合协调关系的动态演进进行展示,可为“十四五”时期数字普惠金融及电子商务发展提供参考。
1 模型设定及变量选取
1.1 熵值法
1850年,克劳修斯首次提出熵值法衡量指标的离散程度,目前熵值法成为测定综合发展水平最主要的方法。本文通过测定量化指标的信息量,判断对综合水平的影响程度,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各指标进行归一化处理。具体方式为:
第二步:计算信息熵值。公式为:
其中,,K为常数,。
第三步:确定指标权重。第j项指标的权重为:
第四步:采用加权求和公式计算样本的综合评价值。公式为:
其中,U为综合评价值;n为指标个数;为第j个指标的权重。显然,U越大,样本效果越好。
1.2 耦合协调度模型
耦合协调度可有效反映系统在耦合基础上的协调状况,具体公式如下:
其中,C为数字普惠金融与电子商务综合发展的耦合度,反映两者之间交互耦合的强度,取值范围为[0,1]。当C=0时,两者之间处于完全无序状态;当C=1时,两者处于完全耦合狀态。A为数字普惠金融指数;E为电子商务综合发展得分;D为耦合协调度;M为综合评价指数;、为待定系数,设定、均取值为0.5。
1.3 变量选择
本文参考付媛(2022)的研究,对于电子商务综合发展指标体系,从基础层、应用层、效果层3个维度出发,选取互联网宽带接入数,移动电话普及率,邮电业务总量,陆运里程数,货运量,有电子商务活动企业数,电子商务销售额,电子商务采购额,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快递业务收入,电子商务交易额占GDP的比重11个指标,测算电子商务综合发展水平(见表1)。
对于耦合协调度计算,式(5)中,A、E分别为利用熵值法测算的电子商务综合发展得分、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测算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按最大值省份为1,其余省份按比例折算标准计入模型)。
2 分析结果
2.1 数字普惠金融指数
普惠金融全球合作伙伴指出,数字普惠金融是在商业上要表现出可持续、在社会中要表现出负责任,以可承担的成本通过数字金融手段来促进包容性金融的所有行动。《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在此概念上提出,除了具备以上功能外,数字电子化包括电子货币等在内的各类金融服务与产品的数字电子化。根据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数据,2013—2020年我国各省份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平均值由155.35增长至341.22。其中,覆盖广度指数平均值由120.63增长至326.44,使用深度指数平均值由172.70增长至338.05,数字化程度平均值由238.46增长至395.82。从区域差异来看,上海、北京、浙江数字普惠金融指数较高,而西部地区、东北地区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明显偏低(见图1)。
2.2 电子商务发展水平
2021年,商务部发布的《中国电子商务报告(2020)》数据显示,“十三五”时期,我国电子商务规模效益双丰收,“电子商务交易额从26.10万亿元增长到37.21万亿元,年均增长率为9.3%”,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从区域分布来看,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區网络零售额占全国比重分别为84.54%、8.37%、5.68%和1.41%,同比增速分别为10.7%、6.2%、4.1%和7.4%,呈现明显的区域不均衡现象。
根据熵值法原理,利用Stata16.0测算的各省电子商务综合发展得分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2013—2020年,我国电子商务得分平均值略有提高,排名前3的省份分别为广东(0.9068)、江苏(0.5291)、浙江(0.5140);2020年,排名前3的省份分别为:广东(0.9093)、上海(0.5114)、江苏(0.4769),广东始终处于最前列,与广东在全国网络零售所占份额显著相关;2020年,广东网络零售额占全国比重的24.33%,是唯一占比超过20%的省份。从区域差异来看,2013年各区域电子商务综合发展得分排序为:东部(0.3799)>全国平均(0.2082)>中部(0.1764)>东北(0.1260)>西部(0.1015);2020年变为东部(0.3938)>全国平均(0.2352)>中部(0.2284)>西部(0.1333)>东北(0.1273)。由此可见,我国电子商务发展呈现明显的区域不均衡现象,原因是:(1)自然环境差异。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多为平原地形,便于交通运输,为电子商务发展提供良好的物流基础。(2)工业基础和技术条件不平衡。东部地区信息产业、物流产业发达,科研开发、工业基础优势突出;中、西部地区受到地理位置、社会环境的限制,基础设施建设、相关产业发展程度与东部地区存在显著差异。(3)市场化程度不平衡。一方面,不同区域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存在显著差异,导致居民消费水平存在差异;另一方面,东部地区人口持续流入、居民消费观念相对开放,中、西部居民则相对保守。
2.3 数字普惠金融与电子商务综合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关系
我国数字普惠金融与电子商务综合发展耦合协调度基本呈现上升趋势,2013—2020年,我国电子商务得分平均值略有提高,由0.4138增长至0.4415。2013年,排名前3的省份分别为广东(0.6590)、浙江(0.5874)、江苏(0.5729);2020年,排名前3的省份分别为广东(0.6685)、上海(0.5980)、浙江(0.5779),广东始终处于最前列,与电子商务综合发展水平一致。分区域来看,2013年,东、中、西、东北地区耦合协调排列为“东部(0.5060)>全国均值(0.4138)>中部(0.4122)>东北(0.3754)>西部”(0.3474),即东部高于全国均值,中部、西部、东北地区低于全国均值;2020年,排列变为“东部(0.5213)>中部(0.4589)>全国均值(0.4415)>东北(0.3863)>西部”(0.3802),即东、中部高于全国均值,西部、东北地区低于全国均值,最小值为0.2190,最大值为0.6685。由此可见,东部地区实现数字普惠金融与电子商务发展的协调发展具有明显优势;中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与电子商务综合发展的融合程度不断加深,发展潜力大(见表3)。
参考相关学者的研究,本文将耦合协调度划分为4个等级,即低度耦合(0,0.3]、中度耦合(0.3,0.5]、高度耦合(0.5,0.8]、极度耦合(0.8,1]。根据已划分等级,利用ArcGIS10.5绘制代表年份的耦合协调度分布(见图2)。由图2可知,在耦合协调度等级方面,全国不存在极度协调耦合区域,各省均存在于低度、中度、高度耦合协调范围内,各省份之间的协同效应尚未完全释放,耦合协调程度还存在较大发展空间。对比2013年(图1(a))和2020年(图1(b)),各省份耦合协调度区间范围并未发生变化,区域布局稳定,表明目前数字普惠金融与电子商务综合发展耦合协调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高度耦合协调区域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地区,未来两个区域的优势将进一步提升。
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导致数字普惠金融与电子商务耦合协调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具体是:(1)从区域经济政策方面来看,东部地区电子商务、数字普惠金融相关政策较为完善。例如,江苏省财政厅发布《关于印发2022年度江苏省普惠金融发展专项资金申报指南的通知》,支持数字普惠金融在各领域的深化;2022年6月,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杭州市新电商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壮大新电商产业生态,相关政策的制定有利于东部地区发展,推动了数字普惠金融与电子商务综合发展的有效融合。(2)基础设施建设:东部沿海各省份经济发展水平高、数字技术发展迅速应用范围广,产业体系完善,可利用其资本优势支持电子商务发展,其技术溢出效应可显著提升电子商务发展水平。(3)市场条件:东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拥有更加多元的服务主体和产品,有利于激发居民消费潜力,促进消费升级,使电子商务獲得快速发展,尤其是东部地区淘宝、京东、网络直播等电子商务平台的发展迅速,不断创造新的消费需求,有效推动了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数字普惠金融与电子商务的发展密不可分,推动相关产业协调统一发展是两者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3 结语
本文利用2013—2020年我国31个省份数字普惠金融及电子商务综合发展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第一,我国数字普惠金融、电子商务综合发展水平均呈现明显增长趋势,且均呈现区域异质性,各区需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政策。第二,在耦合协调度等级方面,全国不存在极度协调耦合区域,各省均存在于低度、中度、高度耦合协调范围内,各省份之间的协同效应尚未完全释放,耦合协调程度还存在较大发展空间。分区域来看,东部地区实现数字普惠金融与电子商务发展的协调发展具有明显优势;中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与电子商务综合发展的融合程度不断加深,发展潜力大。第三,各省份耦合协调度区间范围并未发生变化,区域布局稳定,表明目前数字普惠金融与电子商务综合发展耦合协调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高度耦合协调区域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地区,未来两个区域的优势将进一步提升。
本文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加快优化布局数字普惠金融,健全电商平台和新零售商业平台等载体,推动数字普惠金融与电子商务的深度耦合。通过合理布局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减小电子商务发展的区域鸿沟,放大数字经济带来的红利效应,提高中、西部地区电子商务发展对数字红利的吸收能力。
第二,充分发挥数字技术作为生产要素的关键作用,有效加速区域电子商务产业一体化进程,利用关联效应推动各区域电子商务均衡发展;充分利用现有空间载体,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推动数字普惠金融与电子商务的深度融合,收敛城乡收入差距,发挥共同富裕及乡村振兴方面的积极作用。借助东部地区数字技术、电子商务发展的突出优势,辐射中、西部及东北地区,提升其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深度和数字化水平。
第三,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数字化发展。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电子商务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与基础环节,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实现电子商务提质增效的关键。政府在两者的发展过程中应积极引导,依据各省份电子商务发展特点,推进产业结构进一步合理化与升级,保证电子商务持续健康发展,为规模扩大打下坚实的基础,稳步提高电子商务的经济地位。
第四,持续推动建设数字普惠金融示范区,创新发展数字普惠金融与电子商务结合新模式。认真贯彻实施“东数西算”工程,使数据要素跨域流动,统筹协调数字资源与电子商务平台,充分发挥东部地区的辐射效应,带动传统企业应用电子商务;设立专项财政资金,推动数字技术与电子商务的深度耦合,拓宽数字技术在电子商务中的广度和深度,将数字化变为推动电子商务发展的新动能,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强大推动力,推进电子商务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文红星.数字普惠金融破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当代经济研究,2021(12):103-111.
陈清华,王艳,贺静宜.数字普惠金融、企业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质量[J].当代金融研究,2022,5(1):38-49.
余得生,杨礼华.数字普惠金融、供应链金融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以制造业为例[J].武汉金融,2022(4):21-28.
张铭心,谢申祥,强皓凡,等.数字普惠金融与小微企业出口:雪中送炭还是锦上添花[J].世界经济,2022,45(1):30-56.
齐思斯. 我国数字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发展研究[D].贵阳:贵州财经大学,2021.
陈桂生,徐铭辰.数字乡村协同建设研究: 基于SFIC模型的分析[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22(1):138-147.
邱云飞. 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居民消费升级的效应与路径研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22.
朱薇,陈兵建.电子商务发展的“消费追赶”效应分析:基于城乡居民消费质量[J].商业经济研究,2022(7):86-89.
向玉冰.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基于动态效应与门槛效应[J].商业经济研究,2022(6):172-176.
李牧辰. 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