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本细读法是一种以文本解读为核心的阅读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童话教学现状(如文本特征缺位、文本解读单一、脱离文本主体等)。因此,文章指出,教师可以以童话文本特征、文本多元解读、回归文本主体为立足点,找准细读切入点,运用多样策略,引导学生细读文本,使学生建立深刻的阅读认知,提升童话阅读水平。
关键词:小学语文;童话教学;文本细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3)20-0056-03
童话是启发童智、滋养童心、焕发童真的文学类型,是统编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重视童话教学,但还是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文本特征缺失、文本解读单一、脱离文本主体。造成种种问题的原因之一是忽视文本解读。众所周知,文本细读法是一种回归文本本源的阅读方法。该方法以文本解读为核心,搭建起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桥梁。在课前阶段,教师细读文本,建立深刻认知。在课中阶段,教师依据自身的文本细读体验,找准细读切入点,利用适宜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细细品读,感受文本妙趣,实现与文本的有效对话,拓展文本理解深度。基于此,教师可以应用文本细读法改善童话教学现状。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将童话的文本特征、多元解读、文本主体作為细读切入点,选用恰当的方式,引导学生细读文本。
一、以文本特征为切入点,细读文本
童话具有三大特征:语言童趣性、内容幻想性、结构对话性。教师可以将这三大特征作为细读切入点,引导学生细读文本。
(一)紧抓叠词,细读语言
童话的语言具有童趣,童趣往往借助叠词来表现。在童话课堂上,教师可以紧抓童话的语言特点,以叠词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童话语言的童趣,同时顺其自然地走进童话中[1]。
例如,《小猴子下山》这篇童话中大量使用叠词。“又大又多”“又大又红”“又大又圆”“蹦蹦跳跳”这些叠词使童话内容极具童趣。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读童话内容,同时圈出表现小猴子高兴的句子。在学生圈画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并圈出叠词。依据学生圈画的叠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词汇替换活动。在活动中,学生会调动语言储备库,将“又大又多”“又大又红”“又大又圆”“蹦蹦跳跳”替换为“大、多”“大、红”“大、圆”“蹦跳”,反复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体悟到童话语言的生动、有趣,了解童话语言的特点。
(二)紧抓修辞手法,细读内容
童话内容极具幻想性,原因之一是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2]。简言之,作者采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描述了童话内容,创造出广阔的想象空间。学生大胆想象,既可以借助具体场景品味童话的内涵,又可以感受童话的童真、童趣。在实施童话教学时,教师可以紧抓修辞手法,引导学生细读童话内容。
例如,《雪地里的小画家》使用拟人、比喻等手法,依据小动物踩在雪地上的脚印描绘形状特征;使用设问形式,指明青蛙没有参加“绘画”的原因。教师可以紧扣拟人、比喻、设问引导学生细读童话。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读童话,圈出描写小动物脚印的语句。大部分学生圈画出如此内容:“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反复诵读这些内容。在诵读时,大部分学生发挥想象力,在脑海中想象具体画面,感受童话语言的形象性,同时能够感知不同小动物脚印的特征。在学生建立自主认知后,教师可以鼓励他们描述小动物脚印的样子。在学生描述时,教师可以借助电子白板展现竹叶、梅花、枫叶、月牙图片。学生主动建立小鸡、小狗、小鸭、小马的脚印与竹叶、梅花、枫叶、月牙之间的联系,能够直观、深刻地认知小鸡、小狗、小鸭、小马脚印的特征,感悟比喻手法的使用效果——形象、具体。基于学生的阅读情况,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在脑海中描绘某一小动物的脚印样子,并将它与某种实物建立联系,使用比喻手法进行描述。学生通过想象、描述,做到读与说相结合,便于增强对比喻手法的认知。
(三)紧抓对话,细读结构
童话结构具有对话性,即一篇童话中有大量对话内容。在阅读童话时,教师可以紧抓文本中的对话内容,引导学生细读结构,认知文本内容。
例如,《去年的树》由四次对话构成,分别是小鸟与树的对话、小鸟与树墩的对话、小鸟与大门先生的对话、小鸟与小女孩的对话。这些对话建构出了一个完整、美丽但略有忧伤的故事,揭示了小鸟与树之间的深厚友情。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读四次对话内容,了解基本内容。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与小组成员一起诵读四次对话,交流、讨论具体内容。学生能够因此增强对对话内容的理解,感受小鸟与树之间的友情。接着,教师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指导学生和小组成员分工,分别扮演小鸟、树、树墩、大门先生和小女孩,想象具体场景,用真挚的情感进行对话。在扮演角色时,大部分学生会想象画面,迁移已有阅读认知,读出小鸟和朋友们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依据学生的诵读情况,教师可以将小鸟担心、着急的心情作为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使学生加深理解。在不断诵读对话内容的过程中,学生不但可以了解童话语言的对话性特点,还可以深入品味其中的人文内容,受到人文情怀的熏陶,建立积极的情感。
二、以多元解读为切入点,细读文本
多元化解读是文本细读法的特征之一[3]。在细读文本的过程中,学生要从不同角度解读文本内容,建立深刻的认知。就童话而言,语境、关键字词是学生展开想象的切入点。在想象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多元解读童话。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细读语境、关键字词,实现对童话文本的多元解读。
(一)细读语境
1.细读语篇语境
联系上下文可以了解语篇的语境。在童话中,每一个字、词、句只有置于上下文中,才能得到恰当的解释。因此,在童话阅读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解读文本。
例如,《我是什么》是一篇以水的知识为主的科学童话,采用拟人手法,利用第一人称“我”进行表述,生动、形象地讲述了自然界中的水的变化及利与害。学生要想了解“我”到底是谁,就必须联系上下文内容。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诵读“云”“雨”“雹子”“雪”,多元解读“水”,感受“水”的变化。在学生诵读时,教师可以鼓励他们迁移生活经验,思索、描述“水”的其他变化,如雾、霜等。如此,学生便可以解读“水”的多元变化,增强科学认知。
2.细读情景语境
情景语境是文本建构出的场景。此场景由人物所处的环境、氛围,人物说话时的表情、动作等构成。一般情况下,作者会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寄托在情景语境中[4]。学生通过想象、还原语境,可以深入地品味作者的思想情感,建立深刻的阅读认知。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还原情景语境。
例如,《小马过河》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小马在去磨坊的路上遇到一条小河,老牛告诉小马河水很浅,可以过;小松鼠告诉小马河水很深,不可以过。小马没了主意,向妈妈寻求帮助,妈妈告诉他要亲身试一试,才能知道河水的深浅。小马回到河边,自己过河,发现河水既不像老牛说得那么浅,也不像松鼠说得那样深。该故事揭示的道理是:对于同一事物,每个人的感受和经验往往有所不同,因此遇到问题要积极思考、亲身尝试,得到适合自己的答案。故事内容简单,但道理深刻。大部分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虽然可以梳理、理解故事内容,但难以认知其中的道理。针对此情况,教师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引导学生和小组成员合作,分别化身为小马、老牛、松鼠,演绎故事内容。在生动的演绎过程中,学生还原了故事情景,切身体会到了其中蕴含的道理,也加深了对童话内容的理解。
(二)细读关键字、词、句
關键字、词、句是童话内容的重要构成元素,往往寄托着作者的所思所想。学生通过解读关键字、词、句,可以进入文本深处,感受其中蕴含的深意,品味作者的情感,建立深刻的阅读认知。在实施童话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紧抓文本中的关键字、词、句,引导学生诵读、想象,感受其中的人文情怀。
例如,《陶罐和铁罐》第一部分描述了陶罐、铁罐的对话内容,展现了陶罐、铁罐的性格特征。其中,“奚落”是一个关键词,凸显出铁罐的性格特征。教师可以紧扣“奚落”,引导学生思考:“铁罐为什么要奚落陶罐?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在提出问题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诵读第一部分对话内容。在诵读时,学生能够迁移阅读经验,主动联系上下文内容,想象画面,感知“奚落”一词的内涵。在感知的过程中,部分学生与小组成员合作,分别扮演陶罐、铁罐,用恰当的语言、语气进行对话。在扮演角色时,小组成员集中精力探究“奚落”的内涵,指出角色扮演问题。在学生建立初步认知后,教师可以搭建舞台,引导他们登台表演。教师可以关注学生的角色表演情况,借此了解学生对“奚落”的认知情况,继而联系上下文内容进行点拨。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理解“奚落”的含义,感受到铁罐的性格特征。教师可以把握时机,鼓励学生再次扮演角色。在此次扮演角色的过程中,学生要演绎出铁罐的性格特征。通过反复表演,学生能深刻地理解关键词的内涵。教师可以按照如此方式,继续确定关键词,驱动学生解读。经过这一过程,学生不仅可以掌握语言知识,理解文本内容,还可以深刻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有利于建构深刻的阅读认知。
三、以文本主体为切入点,细读文本
文本主体是文本细读教学的基础,亦是学生进行细读的切入点。文本主体除了如上内容外,还有标点符号、留白。这些也是值得学生细读的。教师可以以标点符号、留白为入手点,应用适宜的方式引导学生细读文本。
(一)细读标点符号
一些标点符号往往揭示着文本的深刻内涵,寄托作者的写作意图、思想情感。对此,教师可以把握文本中关键的标点符号,引导学生细细品读。
例如,在《巨人的花园》中,作者写道:“他见到孩子们在花园里玩耍,很生气:‘谁允许你们到这儿来的!都滚出去!”在学生的认知中,感叹号是在表达惊叹或感叹。但是,作者在这里使用了变形的手法,利用感叹号强化了巨人的语气,展现出巨人的傲慢和自私。这个感叹号是值得学生品味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诵读这一句话,并思考:“巨人说这句话的时候,心情是怎样的?高兴吗?”在问题的作用下,学生边诵读边思考,甚至化身为巨人,扮演角色,体会巨人当时的心情。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巨人的愤怒。基于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再次诵读这句话,思考:“巨人很生气,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他让孩子们滚出去,这是对的吗?为什么作者要在末尾用感叹号呢?”学生再次诵读思考,体会巨人的傲慢、自私。大部分学生会因此意识到“末尾使用感叹号更加显示出巨人的傲慢、自私,有强调作用”。如此,学生便会对文本内容有深刻的理解。
(二)细读留白
留白是作者特意为读者留下的广阔的想象空间[5]。读者在诵读时,会联系上下文,发挥想象力,深入思索留白处,深刻感悟作者的写作意图或思想情感。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细读留白处。
例如,在《去年的树》中,作者在“盯”处留白,没有详细地描述小鸟盯时的感受,这是值得学生想象、品味的。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小鸟和大树之间的深厚友谊。对此,教师可以以“盯”为立足点,引导学生想象小鸟当时的心情。在想象时,大部分学生会迁移阅读认知,换位思考,将自己当作小鸟,想象小鸟的心情,再次感受小鸟和大树之间的深厚情谊。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有效应用文本细读法,可以使学生沿着细读点,走进童话,反复品味,建构深刻的认知,增强童话阅读效果。鉴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将文本细读法作为童话教学“工具”,围绕童话文本特征、对文本多元解读、回归文本主体,找准细读点,应用多样方式引导学生细读童话,实现读有所得。
参考文献
吴梅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的策略研究[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3(1):126-128.
林金铁.文本细读助力学生有效品读课文:小学语文文本细读教学策略[J].基础教育论坛,2022(32):60-61.
刘志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的策略研究[J].学周刊,2022(24):90-92.
黄坤林.利用文本细读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J].亚太教育,2022(13):134-136.
陈亚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的有效方法[J].教育界,2022(15):95-97.
作者简介:杨建英(1974.11-),女,福建邵武人,任教于福建省邵武市熙春小学,中级教师,本科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