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敏
摘要:当前初中心理活动课存在品德化、游戏化、心理学化等问题,为了展现心理活动课的学科特点和优势,提出在选题方面贴合学生需求、注重课堂生成、营造课堂氛围、促进体悟分享、引导总结实践等方法,切实提升心理课的“心理味”,从而提高课程实效性,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良好的心理品质。
关键词:初中;心理活动课;心理味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3)24-0025-04
心理活动课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当前初中心理活动课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心理课的特色表现得不明显。
一、当前初中心理活动课存在的问题
(一)品德化
初中阶段尤其是七年级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以下简称道法课)与心理活动课有许多相似的主题,如认识自我、人际关系、情绪情感等,因此有些教师在心理活动课的初始阶段,容易按照道法课的模式,以理论灌输和道德教育为主,失去了心理课原本应有的“心理味”。
(二)游戏化
除了品德化,心理课还容易走向过分强调“游戏”“好玩”的极端。一些教师在学生做完活动后,没有及时引导学生对活动进行体会,探讨活动背后的意义,以至于令心理课失去了深度,让部分学生把心理课当成游戏课,影响课堂实效性。
(三)心理学化
心理活动课要以心理学理论作为支撑,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但部分教师会过多地讲解心理学理论,把心理活动课上成“心理学”课:大量的专业理论和术语让学生感到枯燥,也违背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主体性的原则。
(四)缺乏针对性
由于目前缺乏统一的教材,仅有地方教材作为参考,教师或是完全按照教材“照本宣科”,或是实行“拿来主义”,从网络上下载课件或教案,没有贴合学生的实际需求,甚至有时会出现活动重复的情况,导致学生缺乏兴趣,削弱了课程效果。
二、初中心理活动课“心理味”的提升价值
(一)突出心理健康教育学科优势
初中心理活动课与道法课在内容上存在交叉,但实际上,两者在课程功能、实施形式、操作技巧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差异[1]。因此,应提升心理活动课的“心理味”,突出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专业性和科学性,增强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更好的凸显心理课的学科优势。
(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效性
心理活动课的有效性不能仅凭学生是否掌握了某个心理原理来判断,应该要关注该原理是否能让学生生成属于自己的体悟。因此,通过提升“心理味”,心理课可以更好地贴近学生的需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进行积极心理体验和自我探索,从而提高课程的实效性。
(三)促进育人目标实现
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以下简称《纲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与可持续发展,为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提升心理活动课的“心理味”,强调“以生为本”,可以多方面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和素养提升,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有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初中心理活动课“心理味”提升策略
(一)教学准备体现“专业科学心理味”
1.做好学情分析,选定切合主题
心理活动课要遵循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初中生正处于建立自我同一性的时期,需要对内部自我和外部环境形成充分的认识,否则会造成自我同一性混乱。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所不同,比如,七年级学生进入同我同一性认同期,因此要以适应为主题,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发现自我的优势、学会学习。八年级学生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独立性、成人感开始增强,因此要以青春期发展特点为主线,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关系、管理情绪。九年级学生由于面临中考和升学,因此要围绕中考心理调适主题,适当开展生涯规划的相关课程。
对同一年级的学生进行班情分析也很重要,教师可以通过平时课上观察、学生反馈、班主任访谈等方式,针对班级特点选择更适合的课程。比如,笔者发现,自我认识主题中的“人生画布——了解我的人生观”这一课,对于认知程度较高的班级更为适合,因为这堂课要求学生积极认真参与、专心体会、积极倾听。否则学生只会觉得活动好玩,没有真正产生情感上的触动,影响课堂效果。
为了在选题上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要在课前深入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总结心理辅导中学生的典型心理困扰、阅读学生来信、访谈、心理委员反馈、课后聊天等多种方式进行。比如,在进行有关人际关系主题的课程时,我们提前向学生开展“我和朋友间的烦恼”小调查,然后围绕班级学生出现频率较高的困扰来设计课程,这样可以更有针对性,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2.把握主题方向,深挖小知识点
一节课的教学时间有限,如果不将教学目标具体化,就容易泛泛而谈,因此心理活动课的内容还要从小处着眼,深入挖掘,才能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比如,“自我认识”主题中可以切入的要点有很多,如从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来全面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兴趣、气质类型、多元智能等。如果一节课包含了过多的知识介绍,就会失去针对性。因此,我们安排了关于自我探索的系列活动课程,每节课以一个小知识点作为切入点,深入探索一个主题。先引导学生通过自评和他评来探索“我是谁”,从生理、心理、社会三个方面来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然后通過“接纳自我”体验活动,帮助学生接纳不完美的自我;再通过“探索多元智能”和“发现我的优势”帮助学生收获积极的自我评价,提升自信。
3.依据积极心理,设置教学目标
初中心理活动课以《纲要》为指导思想,建立三维目标,包括“知(认知)、情(情感)、意(意志和行为)”。除常规主题目标外,我们还要从积极心理视角考虑。积极心理学认为人人都有巨大的潜能,都有追求自我实现的需要,每个人都有整合自己的力量和克服困难的潜能,正在成长和发展的中学生尤其如此。所以,初中心理活动课要采用积极心理学,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体验,培养他们的积极人格,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帮助初中生更健康、更快乐地成长,并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2]。比如,在“认识自我”主题中,设置了“发现我的优势”一课,向学生介绍优势大转盘里的六大美德和二十四项优势,请学生填写“我的优势卡片”,写出三种“我认为我最大的优势”,再请小组成员填写“我们认为你还有的优势”,最后交流感受。这样的教学安排,让学生在全面了解自身的优势、建立自信的同时,还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对待他人。
4.运用心理理论,设计教学活动
心理课主要通过活动,让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强调让学生参与、体验和感悟,以帮助、互助、自助为机制,达到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目标。根据具身认知理论,心智起源于身体经验,并受身体的塑造,因此认知过程绝非仅有大脑参与,还有身体甚至外界环境的参与,因此,需倡导教育教学过程中对身体参与的重视,为身体参与学习创造技术条件[3]。心理活动课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如游戏、故事、实验、角色扮演、辩论、小组活动、心理情景剧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引发学生的感受与思考。
心理活动课的设计要基于心理学理论,从心理学理论出发,将理论与课程素材巧妙结合、交融,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知识点。比如,根据心理投射理论,“自画像”主要反映的是个体在意识和潜意识中对自我的认识。以自画像为主题的绘画能够表达个体的潜意识和冲突,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探索自我发展的方向[4]。在“探索我是谁”一课中,刚开始许多学生觉得描述自己非常困难,为了让学生在一开始对自己有个整体的印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画一幅自画像。学生可以画出现实的肖像、卡通人物、抽象畫,或者以动物、植物等来代表自己。无论是哪一种画,都体现出作画者身上的某些特质。在完成绘画后,可以让学生先在小组中分享自己对自画像的解读,然后邀请学生在班级内进行分享。
(二)教学进行强调“互动生成心理味”
1.注重课堂生成,加强互动体验
心理活动课堂要强调“以生为本”,重视现场生成。教师要及时捕捉学生的思维火花作为课堂素材,还要根据课堂生成情况,及时调整方案。如某次对七年级学生开展“自我认识”活动课,刚板书完标题学生们就齐声大喊“我们道德法治课已经讲过啦”,遇到这种突发状况,我一时不知该如何回应。后来我尝试提问:“看来你们对自我认识已经有了探索,现在我们就来看看你对自己有哪些具体了解。”看到学生或是拿出道德法治教材读,或是仅能说出认识自我有自评和他评途径,我临时对课案中的“猜猜我是谁”环节作了调整,请学生挑战用一句话描述自己,让其他同学要能够确定这句话描述的就是该生本人,而不是其他学生,才算成功。学生们在跃跃欲试参与挑战的同时,也对“知道怎样做”和“会做”的差别有了更深的体会,而这也是心理活动课不同于理论灌输的地方。
心理课堂还要重视学生的体验。杜威认为,儿童的成长就是个体的经验由坏变好的过程。因此个人的自我体验非常重要。心理活动课要以学生的个体经验为载体,必须遵循体验性的原则。教师在课程活动中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来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价值体验和行为体验。比如,我们组织学生参与“接纳‘小黑点,做独一无二的我”体验活动。首先通过语言引导学生:“画面中的小黑点就像我们人生中遇到的困难、挫折和失败,它们是我们人生中无法避免的“小黑点”,虽然他们让我们的生活画卷看起来并不完美,但只要我们开动脑筋、积极解决,一样能够在自己的人生画纸上创作独一无二的作品。”有位学生在黑点周围加上粉色的光环,周围画上几颗黄色的星星,将作品命名为“黎明前的光”,她分享道,虽然之前自己有过困难和失败,但乐观的心态让她相信一定可以看到光明的前途。学生通过体验和感悟,潜移默化地促进了自身的成长,无须自上而下地理论灌输和道德教育。
2.营造课堂氛围,鼓励分享感受
心理活动课中要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尊重学生的感受,引导学生进行开放而自由的分享。首先,可以制定并执行心理课的课堂约定,包括相互尊重、认真倾听、积极参与、坦诚分享等。我会在第一堂心理课邀请学生共同制定课堂约定,然后通过宣誓营造仪式感,强化学生遵守约定的意识。如果有学生故意干扰或取笑分享者,我会及时提醒学生遵守课堂公约。并对学生遵守约定的行为通过肯定、赞扬进行强化,久而久之,学生会逐渐养成遵守心理课堂规则的习惯。
其次,暖身活动可以活跃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课堂中。暖身活动包括游戏、歌曲、提问、案例、视频、测试等。比如,在“猜猜我是谁”环节,学生先在纸条上写出五句以上对自己的描述,然后教师随机抽取并在班级上朗读,请其余学生来猜是班上哪一位同学。有些学生写下“我是人”“我是地球人”“我是中国人”等描述,虽然这些句子本身没有错,但由于没有描述出具体个性特点而很难猜出来。学生在享受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的同时也引发对自我探索的兴趣。
3.积极提问评价,加深体悟思考
首先,要加强课堂的互动、提问与引导。如果教师的引导恰到好处,学生的感受就会水到渠成;如果教师的引导比较刻意生硬,那么学生的体悟也会浮于表面。我们在设置分享或互动问题时,可先预设学生的反应,包括学生可能有哪些回答,以及如果学生没有答到、或者答偏了该如何引导和肯定。问题涉及的内容要符合“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多用开放式问题,并注意向学生强调心理课的回答是自己的真实想法或感受,不用担心是非对错。
其次,运用心理咨询技术鼓励学生分享。在接纳的基础上,教师运用重复、鼓励、内容反应、情感反应、具体化等技术可以加强对学生的理解,促使学生敞开心扉,分享自己的心理感受和真实想法。除了如“你可以举个例子吗?”“还有呢?可以再多说一点吗?”等语言表达,我们还可以通过非言语行为,如走到学生身前、眼神注视、点头、微笑、竖大拇指等来鼓励学生进一步地探索和交流,加深学生的感悟,帮助学生领会到活动的深层意图。
另外,教师对学生的积极回应,会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分享被倾听、被关注、被认可,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信、尊重他人、接纳他人、宽容等积极心理品质[5]。我们要多使用积极的评价,结合学生所回答的内容,运用多变、丰富、具体、恰当的语言,避免“太棒了”“很好”这样宽泛的用语。要多关注班级中比较内向的学生,多给予他们关注、接纳和鼓励。
(三)教学结束侧重“延伸发展心理味”
1.引导回顾总结,巩固教学效果
心理课的课堂结尾也很重要,有效的课堂结尾有助于巩固知识,深化学生情感体验,升华课堂效果,甚至能帮助学生将所学迁移到课外。心理课的结束方式,主要包括总结式、串联式、实践式、拓展式、趣味式、悬念式、祝福式,需要教师根据主题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结束方式,增强课堂效果,体现心理课的最大价值[7]。比如,可以引导学生谈谈对课上印象最深的某个环节和感受,对课程有何疑问或收获等。在“探索自我”一课结尾时,教师问学生除了从同学处获得他人评价,还可以怎么做,学生会说到还有朋友、家人也可以评价自己。由此就可以鼓励他們回去之后邀请家人、朋友对自己进行评价,从而更加全面地认识自我。
2.布置作业实践,促进迁移延伸
心理作业是心理课的重要环节和补充,有助于巩固教学效果,加强学生心理体验,记录学生学习过程和心路发展历程。因此,从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健康成长来看,布置初中生心理作业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6]。
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灵活地选择心理作业类型,如开放式、情景式、实验式、调查式、实践式、阅读式等多形式、多类型的心理作业。我通常会设计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写下心得或记录言行,在实践中改变、成长。例如,在亲子沟通一课中,我请学生确定一个近期想要跟家长沟通的事情,回家后运用课堂上所学的“换位思考”步骤,与家长进行沟通,记录感受,并在下一次课上进行分享,如果有出现困难的学生,还可进一步结合具体问题探讨解决办法。
四、结语
通过结合学生需求进行选题,着重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依据心理学理念进行教学设计,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参与、体验和分享,促进课程总结与延伸等措施,提升初中心理活动课的“心理味”,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培养积极心理品质,开发心理潜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心理活动课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钟志农. 是心理课,还是思品课或是……——谈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四个区别”[J]. 思想理论教育月刊,2007(9):80-83.
[2]赵军. 初中心理健康课运用积极心理学的价值探寻[J]. 新课程:中学,2019(5):251-252.
[3]邱关军. 从离身到具身:当代教学思维方式的转型[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61-64.
[4]罗芯敏,刘衍玲. 绘画心理治疗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应用[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2(1):9-12.
[5]刘伊丽. 老师,今天我们又玩什么游戏——对心理活动课有效性的思考[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2(24):28-30.
[6]程国超,方意,王延涛.“双减”背景下初中生心理作业设计策略[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2(22):30-34.
[7]王倚杏,黄喜珊. 如何为一节心理课画上完美句号[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33):34-36.
编辑/黄偲聪 终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