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银兴
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1)《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人民日报》2022年4月25日,第1版。中国经济学是基于中国国情和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创新中形成的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学科。中国经济学植根于中国大地,讲中国故事,研究中国经济规律。国家近期确定的中国经济学教材,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微观经济学、中国宏观经济学、中国发展经济学、中国金融学、中国财政学、中国开放型经济学、中国区域经济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等,这些就成为中国经济学的学科分支。本文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中国发展经济学的研究,来说明中国经济学的学科特点和理论创新。前者涉及中国经济学的方向,后者则涉及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容。
中国在较短时间内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消灭了绝对贫困现象。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功堪称世界奇迹,指导产生这个经济奇迹的经济学理论不是西方经济学,而是植根于中国大地、讲中国故事、研究中国经济规律的中国经济学。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是中国经济学研究和发展的“富矿”。其成果写在中国的大地上。进入新时代以后,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代表,中国经济学在发展阶段、经济制度、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理论进展。可以自信地说,中国有自己的经济学,即中国经济学。中国经济学不仅提供基本的经济学理论,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已成为中国的主流经济学。
中国经济学的范围有多宽?长期以来,经济学科似乎有一种分工: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限定在生产关系上,经济运行问题研究交给西方经济学,经济发展的研究交给发展经济学(也主要是西方的),这样,政治经济学就只剩下几个干巴巴的关于生产关系的原则性规定和教条。实践证明,这种学科分工是不准确的。马克思当时创立政治经济学时有六册计划,包括: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国家、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资本论》只是马克思六册计划中的第一册。这意味着,不能把《资本论》看作其政治经济学的全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经济学,不能只是提供经济制度分析的理论,还要提供经济运行和发展的理论。经济运行分析,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运行的理论,经济运行的微观分析关注效率,宏观分析则关注经济增长和宏观经济的稳定。经济发展分析,即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目标的经济发展理论,根据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关注高质量发展的研究。对外经济分析,即依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关注开放发展研究。
中国经济学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包括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理论为代表的经济制度理论,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代表的经济运行理论和以新发展理念为代表的经济发展理论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学理化成果,为中国经济学的各个学科提供思想和理论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能承担起中国经济学各个学科的基础作用,需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守正创新。其路径就是习近平指出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要有生命力,就必须与时俱进。我们要立足我国国情和我们的发展实践,深入研究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2)习近平:《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求是》2020年第16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主要涉及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关于为什么人的问题。经济学是有阶级性的,马克思创立的政治经济学,公开主张和维护无产阶级利益,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服务。《共产党宣言》明确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2页。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为谁著书、为谁立说,是为少数人服务还是为绝大多数人服务,是必须搞清楚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明确以人民为中心,与所谓“普世价值”的最大不同在于,服从于全体人民的福祉和共同富裕,不被某个利益集团绑架,不是代表某个社会阶层的利益,而是代表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谋求包括各个利益群体在内的全体人民的福祉。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以发展生产力、增进人民福祉为目标的政治经济学;是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政治经济学;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政治经济学。
第二,关于研究对象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偏重生产关系还是生产力,这取决于所处阶段的研究任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的分析,任务是揭示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替代的客观规律,研究对象偏重生产关系,也就是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阻碍作用。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时,生产力水平没有达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水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大突破就是明确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社会主义本质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逐步达到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不只是改革和调整生产关系的实践,还是发展生产力的实践。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把对生产力的研究放在重要位置,是研究在一定生产关系下发展生产力的经济学。
第三,关于研究任务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是阐述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则是为创造此物质和文化条件提供理论。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后,政治经济学的基本任务由批判旧社会转向建设新社会,是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规律及相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发展道路,从而提供建设新社会的理论指导。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不是完全消灭私有制,相反,要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利用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生产力。尤其是进入新发展阶段后,社会主要矛盾转向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充分不平衡发展的矛盾,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任务的着力点就要转向针对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发展问题,尤其要针对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研究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特别是中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开启了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时代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加强发展中大国的现代化研究,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加强对贯彻新发展理念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研究阐释,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改革和发展的理论。
第四,关于学科主线的问题。对所要构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线,目前是有争议的。毫无疑问,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主线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大方面。根据21世纪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社会主义经济特征的规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主线也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概括:一是对生产力的研究。研究什么?邓小平说,不能只讲发展生产力,“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4)《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0页。。很显然,前者是改革问题,后者是发展问题。习近平指出:“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209页。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就是要建立解放、发展和保护生产力的系统化的经济学说。解放生产力属于生产关系层次的改革和完善,涉及基本经济制度的改革和完善、资源配置方式的改革、国有企业的改革、基本分配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的改革和完善等。发展和保护生产力,涉及经济发展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增进物质财富,另一方面是增进生态财富。二是对生产关系的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突出生产力并不意味着不需要研究生产关系。政治经济学既研究生产关系又研究生产力,两者结合在一起分析产生的理论才能准确指导中国的经济发展,尤其是需要利用社会主义经济的制度优势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是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在生产力得到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共同富裕,尤其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克服绝对贫困现象以后,推动共同富裕问题就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共同富裕不仅需要发展,也需要改革。把上述两个方面合起来,解放、发展和保护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就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线。
政治经济学作为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功能是不可否认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提供思想教育教材,要解决坚定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的问题。尤其要指出的是,只有政治经济学能够分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明确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下的所有制结构,区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这是政治经济学学科功能使然。但区分公有和非公有的目的不是为了解决谁战胜谁的问题,而是服从于发展生产力和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各自领域各展所长、平等竞争、共同发展,体现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和非公有制经济大力发展两个“毫不动摇”。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指导功能不仅仅在于此。在中国经济学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主流经济学还有以下两个重要的指导功能,不但不能忽视,而且要进一步加强。第一,提供基本的经济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不仅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关系,还提供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的基本经济学原理。它所提供的经济学理论不但不会被西方经济学所替代,更是面对现实,对改革发展中的各种经济现象做出理论的解释和概括,尤其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和宏观的运行提供基本的经济范畴和经济学原理。第二,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对国家和企业的经济决策、经济发展、经济改革提供理论指导,用政治经济学理论讲好中国的故事,对中国的改革开放提出建设性意见。如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不能为经济运行和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就会丧失主流经济学地位。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成为一个致用的学科,就会居主流经济学地位。
经济学旨在对一定的社会经济进行经济分析,既要解释世界,又要指导改造世界。与一般的经济学不同,中国经济学注重的是经济规律分析。经济学要能准确解释世界,就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然就是从经济规律上对各种经济现象作出科学解释。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产生不同的经济规律,中国经济学的任务就是揭示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规律。认识经济规律的目的就是尊重经济规律,提供按经济规律改造世界的理论,具体地说,提供按经济规律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
中国经济学分析面对的是三个层面的经济:第一个是社会经济关系本质层面,涉及对社会经济制度的分析,是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性说明。第二个是经济运行层面,涉及对资源配置方式和相应经济体制机制的分析。经济运行又分为微观经济运行和宏观经济运行。经济分析的目的是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实现宏观经济的均衡和安全。第三个是经济发展层面,这是发展中国家特有的研究层面。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及运行和发展规律的学科,不仅阐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质的规定性,指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还要提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运行理论,以及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目标的经济发展理论。包含了这些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中国经济学的核心学科并成为中国经济学各个学科的基础和指导思想决不为过。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加快经济增长和摆脱贫困是经济学分析的着力点。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后,经济学分析的着力点就转向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经济发展。按此要求,中国经济学对当代中国经济的分析有五个维度。
一是经济制度。任何一种经济现象都有其制度背景。根据马克思的分析,经济发展在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它自己的规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同,生产关系和支配生产关系的规律也就不同。这一层面分析的目标是解决社会经济制度是否适应和促进生产力发展,即解放生产力。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中国经济制度建设的基本要求就是习近平所说的,既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效率,又要更有效地维护社会公平,实现效率与公平相兼顾、相促进、相统一。(6)《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人民日报》2023年2月8日,第1版。经济制度有两种类型,一类是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国经济学研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涉及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另一类是基于一定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经济体制,它既要反映前一种制度的基本要求,又可能有不同的具体形式,即不同的制度安排。比如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方式在不同的国家就有不同的模式,在此基础上就有具体的制度安排,如企业制度、市场制度、财政体制、金融体制等。虽然这些体制有时也称为经济制度,但同前一种类型的制度是不同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相对稳定的,经济体制是可以随着发展的需要调整和改变的。因此,经济制度分析不仅涉及对基本经济制度的坚持和完善,而且要在坚持一定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前提下寻求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这就涉及经济体制改革。
二是经济效率和效益。经济运行的经济学分析必然要进行经济效率效益分析,不仅涉及资源配置效率,还涉及投入和产出效益的比较。马克思使用要素生产率概念,如土地生产率、资本生产率、劳动生产率等。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索罗提出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这些都是中国经济学所要涉及的重要方面。此外,交易成本成为制度效益的分析工具。用这些分析工具衡量经济效率和效益得出的结果,能成为完善经济制度、改革经济体制和确定经济发展战略的依据。我国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就把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作为改革目标。
三是经济发展。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中国式现代化拓展了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新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是分阶段推进的,在低收入阶段关注的是通过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摆脱绝对贫困问题,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开启的现代化新征程是要转向高质量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相应的经济发展就涉及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贯彻新发展理念基础上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创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问题。
四是发展动力。政治经济学分析资本主义是要寻求推翻这个社会的动力,分析当代中国经济则是要寻求建设新社会并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首先是制度的动力。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涉及三大动力:一是激发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动力;二是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三是市场经济的活力。其次是需求侧的动力。市场化改革使企业发展受市场的调节,使市场竞争压力转化为企业的内在动力。宏观调控体制改革形成消费、投资和出口三驾马车协同拉动力。其中,消费拉动力越来越大。最后是供给侧动力,供给侧的结构、效率、创新和相应制度方面存在很大的改革空间,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就是要在这些方面寻求发展的动力。
五是经济安全,也就是规避经济风险。经济安全既有宏观的,也有微观的。宏观经济安全要求保持宏观经济均衡,防止高通货膨胀和高失业率以及经济风险的国际输入。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人们对经济安全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重视,特别是为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提出了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管理的双支柱调控。现实中的经济安全分析还涉及规避微观风险,如市场(包括价格和汇率)风险和并购风险等。经济学的研究也由此从资源配置延伸到风险配置,例如现代金融学的研究从金融资源的配置延伸到各种风险工具的配置。经济学的风险分析,除了规避风险外,还涉及风险管理问题。对有风险收益的风险,不是规避问题,而是需要敢于冒风险,例如创新有风险,但可能得到创新收益,企业家就是要敢于冒这种风险。再如面对市场风险进行对冲,不仅可以减轻风险损失,还可能得到风险管理的收益。这种风险管理也是经济安全分析的重要方面。
总而言之,经济制度、经济效益、经济发展、发展动力、经济安全是经济分析的五个维度。经济运行难免遇到一系列的矛盾,例如速度和效益的矛盾、安全和风险的矛盾、公平和效率的矛盾等,但无论如何权衡与取舍,经济分析的目标是促进生产力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
研究经济问题需要问题导向,即所处发展阶段的重大发展问题导向。处于什么发展阶段就有什么样的发展目标、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就在于准确定位我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及进入新发展阶段所面临的社会矛盾和发展任务,进而推进符合时代特征的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我国所处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它指的是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需要完成发达国家所经历的生产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任务的阶段。服从于这个任务,这个阶段的主题是改革和发展,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及其具体形式,以发展生产力。
习近平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一个静态、一成不变、停滞不前的阶段,也不是一个自发、被动、不用费多大气力自然而然就可以跨过的阶段,而是一个动态、积极有为、始终洋溢着蓬勃生机活力的过程,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日益接近质的飞跃的量的积累和发展变化的过程。”(7)习近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求是》2021年第9期。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发展也进入新发展阶段。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阶段,或者说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升级版。新发展阶段之所以是“新”的,主要原因是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变化。过去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现在转向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就成为发展的重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是发展中大国的地位没有改变。这意味着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根本任务没有变,发展是硬道理没有变,市场化改革的方向没有变。需要改变的是发展方式,其内容涉及:发展是要在人民消费升级的背景下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发展的问题已经不是数量不足,而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涉及的是发展的质量。因此,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发展方式就成为经济学研究的着力点。
对经济时代的划分,马克思有个经典的判断:“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8)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10页。在世界范围内,第一次产业革命提供了机械化的劳动手段;第二次产业革命提供了电气化的劳动手段;第三次产业革命则提供了信息化的劳动手段。现在虽然仍然属于信息化时代,但信息化已经发展到智能化和数字化的时代,表现为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这是崭新的、充满了基于数字技术的经济和社会体验的时代。这个阶段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挑战性,对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具有颠覆性。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依托的技术是数字技术,人工智能使万物互联互通成为可能。随着信息技术和人类生产生活交汇融合,互联网快速普及,全球数据呈现爆发增长、海量集聚的特点,对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国家管理、人民生活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其次,数据成为重要的经济资源。数字经济的资源基础是数据。通过互联网掌握大数据,通过云计算处理和提供大数据,企业通过互联网获得的大数据成为发展的重要资源。数据的经济要素作用主要体现在:数据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要素。互联网、人工智能都以大数据为技术基础。数据不仅是宏观经济运行和调控的依据,也是企业管理和营销的依据。获取和处理数据的能力成为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谁垄断数据谁就垄断市场。数据成为生产要素后,对数据的生产、报酬、交易和消费等独特的运行,就成为数字经济运行的核心。最后,互联网平台成为数字经济依托的载体。互联网平台依托数字技术实现产业的深度融合和跨界。互联网平台同时也是大数据的采集、开发和运用的平台。对在互联网平台上自然生成的各类各地消费者的消费偏好、交易频次、消费品种和数量等数据加以计算和开发,可以生成各种所需的生产要素,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综合判断,发展数字经济意义重大,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9)习近平:《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求是》2022年第2期。首先是数字产业化,提供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也就是作为生产要素的大数据。大数据是比石油资源还重要的资源,大数据产业成为基础性产业,世界各国都把推进经济数字化作为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动能,在前沿技术研发、数据开放共享、隐私安全保护、人才培养等方面做了前瞻性布局。(10)《审时度势精心谋划超前布局力争主动 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建设数字中国》,《人民日报》2017年12月10日,第1版。其次是产业数字化,利用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改造,加快制造业、农业、服务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再次是政府治理数字化和社会管理数字化。政府治理和社会管理各个方面利用大数据,既精准又便捷。尤其是在疫情防控、治安管理等方面作用突出。最后是实物产品和服务数字化,如音乐、出版、新闻、广告、服务代理、金融服务等,消费者不用通过购买实物产品,而是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直接交易、消费数字产品和服务。
我国原来的经济运行方式是计划经济,改革开放后逐步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即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发展了300多年,而中国从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仅有40多年的历史,是发育不成熟、不完善的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的结合。我国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定义,先前定义为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后来定义为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由此开始了由不完善不成熟市场经济向完善成熟市场经济的转型。党的十九大明确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两个改革重点:一是完善产权制度,二是完善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构建更加系统完备、更加成熟定型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应的所要建立的经济运行机制,就是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完善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就是以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为重点,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推进要素市场制度建设,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完善公平竞争制度、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的要求,这是实现要素市场化配置的重要制度安排。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明确要求建立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
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是筑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基础。主要涉及以下内容:首先,市场体系是要素市场配置的载体和平台。按高标准要求需要补的市场体系短板涉及完善并规范金融市场、建设和规范土地市场、发展技术市场、充分开放劳动力市场尤其是人才市场、数据的市场分享。其次,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地位。公平而充分的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竞争政策是政府为保护、促进和规范市场竞争而实施的经济政策。所要强化的竞争政策主要表现在:资源配置以竞争为导向;市场主体的培育以竞争为基础;产业组织政策以竞争为基础;市场秩序建设以规范竞争秩序为基础。其中,特别需要建立和完善针对新经济业态的竞争秩序建设。再次,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市场选择和经济激励是政治经济学所要研究的以增强微观经济主体活力的两个重要方面。原有的市场经济理论强调的是市场选择、优胜劣汰。后来信息不完全理论产生以后,现代市场经济理论就强调激励。我国的经济运行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以提高效率,同时又要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市场主体因为高税收、高杠杆率及相应的高利息率、高的社会负担严重而缺乏活力。为此,中国经济学研究需要寻求增强市场主体活力的路径,尤其是针对实体经济企业降低企业的税费,推动降低企业的利息和其他的社会负担。只有市场主体活了,整个经济才能活。
我国是发展中大国,在发展阶段上告别了低收入阶段进入了上中等收入阶段。我国已经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紧接着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需要防止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中等收入陷阱”涉及发展模式问题,若难以摆脱低收入阶段的发展模式,后果是既无法在劳动力成本方面与低收入国家竞争,又无法在尖端技术研制方面与发达国家竞争。我国所面临的“中等收入陷阱”威胁有三大表现:一是收入差距的扩大;二是物质资源供给趋紧;三是环境污染严重。特别是进入新发展阶段后,改革开放以来支持40多年高速增长的增长要素已经得到了充分释放,如果不能动员出新的发展要素,再加上国际上经济逆全球化盛行,潜在经济增长率就会出现下降趋势。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中等收入陷阱威胁的存在,需要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发展和现代化来跨越它。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路径,就是习近平说的“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持续发展、更高水平发展,是中等收入国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经的阶段”(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240页。。其路径就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新发展格局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中国经济学一系列的理论创新,关键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理论突破。
首先,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新发展格局下的经济发展需要依托规模处于世界前列的国内市场,抓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在低收入阶段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投资拉动,以高积累(高储蓄)支持高投资。进入新发展阶段,投资需求对优化供给结构起关键作用,不仅要解决供给对需求的适配性,还要以自主可控、高质量的供给创造引领新的需求。相比于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增长的潜力更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更大。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在于以需求牵引供给。中国式现代化所要扩大的消费需求,不仅是消费总量,更重要的是消费需求结构的升级,因为中高端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更大。建立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需要解决好能消费、愿消费和敢消费问题。具体地说,在分配环节解决能消费的收入支撑问题,在流通环节解决愿消费的市场环境问题,以完善的社会保障解决敢消费的预期。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提高消费比例,改变高积累低消费状况。
其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创新是现代化的第一动力。实践证明,最前沿的技术是引不进来的。尤其是当中国的科技水平显著提升,接近现代化水平时,就会遇到发达国家断供、“卡脖子”等阻碍。这就提出了科技自立自强的要求:以原创性创新成果,突破发达国家的围堵和遏制,占领科技和产业的世界制高点。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道路主要涉及:第一,科技创新与发达国家并跑,就是与国际接轨。只有在并跑中的科技创新才能就新科技相关问题进行平等的国际交流和对话,提升自己的科技创新能力,突破发达国家对我国断供和“卡脖子”的技术封锁。第二,在重要科技领域领跑。就是与未来接轨,直接瞄准国际最新技术并取得突破性进展。在重要科技领域成为全球领跑者,在前沿交叉领域成为开拓者,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第三,与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结合,建立创新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不仅要依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突破产业链上的卡脖子技术,还要推动产业迈上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最后,高水平对外开放。开启现代化新征程后,对外开放也进入新时代。更高质量的开放发展,不仅需要在开放中获取国际资源和市场,更要获取高端技术,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第一,培育国内科技和产业优势需要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包括创新要素的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升级。第二,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既要把优质存量外资留下来,还要把更多高质量外资吸引过来,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第三,参与全球化经济和国际竞争的战略、参与外循环的竞争优势,不是建立在原来的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基础上的,而是如党的二十大所说的,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按此要求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第四,由政策性开放转向制度型开放,包括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采用的基本分析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当然,它也常常用到数学方法。这是中国经济学的方法论基础。
马克思说:“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1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8页。典型的是对供求关系的分析,正如马克思所说:“供求实际上从来不会一致;如果它们达到一致,那也只是偶然现象,所以在科学上等于零。”但是,在政治经济学上必须假定供求是一致的,“这是为了对各种现象在它们的合乎规律的、符合它们的概念的形态上来进行考察,也就是说,撇开由供求变动引起的假象来进行考察”。(13)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11页。这种抽象分析方法,是要寻求供求一致时的内在必然性,并以此作为经济分析的标杆。
马克思当时之所以突出抽象法,原因是与自然科学相比,经济学无法通过实验室进行实验。这个结论在当时的科学实验条件下是准确的。特别是马克思的理论是要以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因而根本不可能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进行实验。经济发展到现当代,电脑的产生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一部分(当然不是全部)经济学原理可以利用电脑和信息手段进行模拟和实验,例如,2002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就是在实验经济学方面作出贡献的经济学家。电脑的产生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一部分经济学原理可以利用电脑和信息手段进行模拟和实验。(14)弗农·L. 史密斯:《经济学中的理性》,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不少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进展就是从改革开放的试点经验中得出的结论。这表明实验和试点同样可以成为经济学的方法。
对抽象范畴,马克思有明确的规定:“只有作为最现代的社会的范畴,才在这种抽象中表现为实际上真实的东西。”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时面对多种生产关系存在,运用科学的抽象法,抽象出占支配地位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来进行研究和叙述。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在一切社会形式中都有一种一定的生产决定其他一切生产的地位和影响,因而它的关系也决定其他一切关系的地位和影响。这是一种普照的光,它掩盖了一切其他色彩,改变着它们的特点。”(1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9、31页。而面对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关系,不只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而且多种所有制经济的混合也成为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在此背景下,公有制经济不可能成为掩盖其他所有制色彩的“普照的光”。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生产关系的研究就不能限于对公有制的研究,其他非公有制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也应成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不仅如此,分配关系也是这样,不仅要研究按劳分配,还要研究要素报酬。
包括数学在内的科学研究方法实际上也是抽象法。许多人认为,一门学科只有在使用数学时,才称得上是科学。可以肯定,能够得到数学证明的理论是科学的理论,但不能反过来说,没有数学证明的理论就不是科学。数量分析是一种论证方式。新思想产生后需要得到论证,许多经济学大师最早提出的理论和思想都不是数学形式的,恰恰是后人力图用数学去证明其理论。尽管数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学科,但在中国经济学中数学分析有其缺陷:第一,现实中许多经济关系是无法量化的。某些在西方国家可以量化的经济关系在我国不一定能够量化,原因是我国的经济关系正处于转型中,经济关系越复杂,越难以量化。第二,可用的数据都是过去的,依据过去数据的数学分析只是对过去经济活动的回顾和实证,很难准确说明中国经济的现在时和将来时,尤其是在日新月异的技术进步时代产生的新经济。甚至一些数学推断的结论可能会对创新性思维产生束缚。模型分析方法也是数量分析方法。模型是理论的一种规范化表达,它通常是对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假设关系的数学表述。实际上,模型分析也是一种抽象分析的方法。所有的模型都是舍掉一些对分析不必要的部分而使所分析的现实经济问题简单化。当我们使用模型这一重要的经济分析工具时,必须注意到,由于模型作了抽象,经济模型产生的理论会丢掉大量社会、经济和政治的现实性。当用一种经济模型来帮助制定实际的制度安排时,通常需要重新引入在建立模型时被舍弃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的现实因素。有关经济的想法是最重要的,数学和计量方法只是体现和执行经济想法的工具。经济学的主要领域是靠经济学知识而不是靠数学取胜,最终是经济学想法决定了一篇文章的贡献,而不是数据推导。经济学家的工作毕竟不是为了开拓数学理论前沿,那是数学家的事情。因此,我们不能将经济学家与数学家混同,就像我们不能把物理学家和数学家混同起来一样。我们不能以数学水平的高低来衡量一名经济学家的水平,也不能以运用数学的多少和它的难易程度来作为评判经济学论文质量高低的标准。因为经济学研究所做出的贡献主要是创新思想的贡献。(16)参见钱颖一:《剖析现代经济学》,《中国经济报告》2019年第3期。
经济分析的辩证法表现在习近平多次倡导的“两点论”和“重点论”上,他以市场和政府作用为例指出:“在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问题上,要讲辩证法、两点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1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58页。“两点论”就是一分为二,“重点论”就是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但即使明确了某一方面是重点,也不能偏废另一方面。40多年经济改革的逻辑和理论突破,每一个方面都体现“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例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涉及的是政府和市场关系,改革的重点是市场化。不仅是充分发挥市场作用,还要完善市场。所有制改革涉及公有制为主体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即两个“毫不动摇”,改革的重点是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先是放开并发展多种非公有制经济,后是推进包括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分配制度改革涉及按劳分配为主和按要素分配,改革的重点是按要素分配。先是推进要素参与分配,后是完善按要素分配。经济运行体制改革涉及的是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点,改革重点是供给侧。先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补短板、降成本,后是培育新动能,实现新旧动能转换。
根据唯物辩证法,“两点论”中的重点是根据需要确定的,明确重点的一方,不能偏废非重点的另一方。在另一个场合,根据需要,另一方也会成为重点。明确这一点对改革的协同性非常重要。改革到一定阶段,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原先非重点的可能会转化为重点。例如所有制的改革,起初的重点是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到一定阶段后国有经济如不作相应改革,不仅国有经济效益进一步下降,更为重要的是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也可能丧失。这意味着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资产管理的改革逐步成为改革的重点。再如分配制度的改革,改革初期针对大锅饭的分配制度所产生的共同贫困问题,需要以提高效率为改革的着力点。随着改革的深入,面对过大的收入差距,为推动共同富裕,就要更加重视公平与效率的协调。再如宏观调控经济,面对产能过剩等结构性问题,需要推进供给侧改革解决长期发展问题,但在短期内面临经济下行压力,为了稳经济就需要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扩大内需有机结合起来。
中国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问题导向。党的二十大提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推进问题导向的理论创新,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地指导中国实践。中国经济学需要的是重大的改革和发展问题导向的理论创新。问题导向同理论创新密切相关。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对中国经济学来说,对理论创新起导向作用的问题是时代之问。聆听时代的声音是理论创新的出发点,回应时代的呼唤是理论创新的任务。只有聆听时代声音,回应时代呼唤,认真研究解决所处时代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推动理论创新。
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创新的根本任务。中国经济学研究肩负着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任。复杂又艰巨的改革和发展问题提出了理论创新的要求。理论创新与问题导向之间相互呼应,问题导向是理论创新的需求,理论创新是理论供给。实践创新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针对问题的理论创新接连不断,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中国经济学的研究和创新突出问题导向有明确的针对性。第一,要破除先验论。从先验的理论出发求证先验的理论,只能形成脱离实际的教条,不能解释现实的经济问题。第二,不能照搬照抄反映西方价值观的西方理论,食洋不化不能解决中国问题。第三,要克服模型导向。中国经济学不简单排斥模型分析方法,但否认模型导向。一些学者采用西方经济学的范式,采用通用的数学模型,用中国的数据,在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这种研究实际上还是西方经济学的框架,不能看作中国经济学,只是西方经济学的中国案例应用。
现实中的问题很多,作为导向的问题只能是“国之大者”。原因是,现阶段的社会科学研究不是“茶余饭后”的谈题,而是解决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一是以人民为中心的问题,例如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共同富裕的问题。二是发展的重大问题,例如高质量发展问题、构建新发展格局问题。三是改革的深层次问题,例如发展和完善平台经济问题、发挥资本作用并防止其无序扩张问题。四是国家安全问题,例如防止系统性金融风险问题、防止国际风险的传导问题。所有这些问题导向的研究不只是摆出问题,更要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这是理论创新之要。问题导向不仅要求从实际出发,还要实事求是,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这是理论创新的源和本。理论的指导力不仅在于准确反映问题、解释世界,还在于以正确的理论指导解决问题、改造世界。以问题导向研究现实的中国经济学,意味着不仅从实际出发,还要回到现实,解决实际问题。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观念相结合。只有这样,中国经济学才是致用的科学。
中国经济学的理论指导力,以对现实经济的解释力为基础。所谓解释现实,就是扎根中国大地,讲中国故事,直面现实经济问题,而不是追求空洞的抽象分析。具体地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把基本经济制度学理化,系统化,但不能就此为止。如果不研究经济制度的实现形式,政治经济学所阐述的原理只能是空中楼阁、空洞说教,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的关键在于基本经济制度实现形式的完善。根据党的二十大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要求,所有制研究要深入到产权层面,涉及以现代产权制度为核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依靠产权流转做大做强做优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国资管理转向管资本为主;农地制度实行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的三权分置。分配制度的实现形式是各种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机制: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投入,按贡献,按市场供求参与收入分配。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研究要深入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研究。
中国经济学的方法论还涉及与西方经济学的区别和联系。当代世界的经济学有两大理论体系或范式,一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二是西方经济学。总体上说,中国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中国化和时代化,它同西方经济学有明显的区别,尤其是在世界观上有根本区别,但在研究经济问题上有相通之处。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偏重于经济关系本质层面的分析,注重研究物与物关系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研究经济制度的本质规定,特别是注重对经济关系运动的规律性分析,它建立的各种经济范畴都反映一定的社会关系。关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阻碍和促进作用,突出生产力发展对生产关系的决定性作用。相应的,就有解放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完善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决定它在中国经济学中的指导地位是不可否认的。
西方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资源配置问题,涉及生产什么、怎样生产和为谁生产。其理论范式包括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的市场选择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成本理论和激励理论、信息经济学的信息不完全理论。就突出效率的经济运行理论来说,西方经济学偏重于经济运行层面的分析,对经济现象表层进行描述和分析,更为关注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根据萨缪尔森的定义,其首要任务是对生产、失业、价格和类似的现象加以描述、分析、解释,并把这些现象联系起来进行系统分析。由于中国经济学也会涉及经济运行层面,因此借鉴西方经济学理论也是必要的。这两个理论体系依照各自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对于分析经济过程有不同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在总体上不在一个层面,也可能存在交叉。偏重经济运行分析的西方经济学,也会涉及经济制度的分析,但这种制度分析是以资本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永恒的制度为前提的,是在这一前提下对具体制度或体制的分析。偏重生产关系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会分析经济运行,但它对经济运行分析的重点是各种生产关系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和调整。对同一经济现象和经济范畴,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有不同的研究角度和层次。例如价格范畴,西方经济学根据供给、需求及各自的弹性,描述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说明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是一种均衡价格。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把价格界定为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的运动体现价值规律的作用,价格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供求平衡的价格就是反映价值的价格。根据研究任务需要,讨论价格体制改革要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为指导,描述市场价格变动可能会用到西方经济学。再如对产业利润、商业利润、利息和地租等分配范畴的分析,西方经济学把它们看作要素报酬的形式,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则将之界定为剩余价值分割的形式,并由此确定了各自量的界限。再如制度分析,西方的制度经济学以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为既定前提,重点研究企业制度、市场制度、产权制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把对制度的研究重点放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等,当然也要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框架内研究现代企业制度、市场制度和产权制度。由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涉及的是本质层次、制度层次的分析,因而它应该成为经济分析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
中国经济学完全排斥西方经济学的概念也是不现实的。现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本身就包含了同非公有制经济的混合,作为其理论概括的中国经济学就会有相应的理论的混合。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中国经济学有选择地借鉴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和范畴是建立在对自身的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基础上的。中国经济学可以使用一些西方经济学的范畴和原理,例如:微观经济学领域的帕累托最优、资源配置理论、市场经济理论、全要素生产率等;宏观经济学领域的总供给和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总需求管理的财政货币政策等;制度经济学领域的交易成本、产权理论、信息不完全理论等;发展经济学领域的二元结构理论、中等收入陷阱理论、创新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知识经济理论、经济全球化理论等。这些范畴和理论进入中国经济学就使中国的发展理论可以同世界流行的经济学理论进行客观比较并为我所用。当然,这些西方经济学的范畴和原理进入中国经济学涉及批判地吸收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问题。特别是要在其所反映的制度性质和中国的基本国情方面进行中国化改造。其中,最为重要的中国化要求就是适应人口大国、处于上中等收入发展阶段的实际,反映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对共同富裕的要求。
总的来说,中国经济学是发展的、包容的、与时俱进的。进入新发展阶段的中国经济学在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中必然会有不断的创新和突破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