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格局视角下广东非遗双创赋能音乐剧发展路径刍议

2023-08-23 17:42杨立
中国音乐剧 2023年3期
关键词:新发展格局

杨立

摘要:广东在现代化实践进程中强化更高质量建设文化强省,非遗保护工作进入系统性保护新发展阶段。然而,非遗资源丰富的广东在非遗双创工作、非遗赋能原创音乐剧创作上潜力很大。本文通过阐述广东非遗保护及双创工作现状,概述广东本土音乐剧发展状况,系统分析广东非遗双创赋能原创音乐剧发展路径,以期助推广东非遗双创工作赋能音乐剧创作,让包括广东非遗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当代青少年日常生活。

关键词:非遗双创;音乐剧发展;新发展格局

一、广东非遗保护成效与双创工作概述

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部分简称非遗)类别齐全、项目众多、特色鲜明,据不完全统计,广东全面普查搜集整理了非遗资源线索4万余条,调查重点项目7600多个。截止2023年5月,广东共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5项,已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165项,国家级项目保护单位135家。总的来说,广东非遗资源数量多、保护工作成效大、多项指标走在全国前列,例如,广东省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传承补助每年在国家补助2万的基础上再补助1万元,广东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传承补助每年2万元;广东省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数量位列全国第四名,其中,传统美术类数量位列全国第一名,传统舞蹈类数量位列全国第二名,传统医药类和民俗类项目数量位列全国第四名;广东省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数量位列全国第六名。

为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岭南文化传承弘扬的重要指示精神,推动岭南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下简称双创),广东省于2022年2月组织召开的扎实推进文化建设大会上提出实施岭南文化“双创”工作,在非遗双创上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比如位于广州市荔湾区恩宁路中断的广州非遗街区(永庆坊)2020年8月开街以来,汇聚了广彩瓷烧制技艺、广绣、广州珐琅制作技艺、象牙雕刻(现为利用该技艺开展的骨雕)、广州榄雕、广东醒狮、广州饼印制作技艺、广州箫笛制作技艺、古琴艺术(岭南派)等10多省级以上非遗项目衍生品展示展销店铺和非遗大师工作室。位于潮州市湘桥区太平街道的古城石牌坊街聚集了潮州木雕、潮绣、枫溪手拉朱泥壶制作技艺、潮州单丛茶制作技艺、潮州彩瓷烧制技艺、潮州麦秆剪贴画、潮州工夫茶艺、潮州菜烹饪技艺等省级以上非遗项目衍生品展示展销店铺。当然,还有利用非遗元素拍摄的微电影,如粤剧项目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红线女担任导演并配音的动画片《刁蛮公主憨驸马》2004年上映,三灶鹤舞项目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陈福炎主演的《鹤无双》2013年上映,还有以省级非遗项目清溪麒麟舞元素为题材的微电影《禾雀花开》2014年上映。但截止当前,广东非遗双创仅限于传统技艺类、传统美术类、传统舞蹈类、传统戏剧类和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等部分项目中较少地开发了衍生品及文创产品,且许多衍生品只在旅游景点可以看到,总的来看呈现零碎化、作坊化、小规模的非遗元素创意物品,比如香云纱服饰、粤绣元素包包、醒狮符号抱枕、宫灯技艺灯笼等,且价格高的群众不舍得购买;部分非遗元素高投入的影视作品、高规格创排的舞台剧公映、巡演或者获奖后便被束之高阁或永久封存起来,不但老百姓看不起,游客看不到,可以说,广东非遗双创宽度和力度与非遗资源大省不匹配,特别是在乡村振兴进程中,在广东现代化实践中,在高质量建设文化强省过程中,加大非遗双创工作任重道远。

二、广东本土音乐剧成绩与非遗赋能概况

由喜歌剧和轻歌剧演变而成的音乐剧是19世纪末起源于英国的一种歌剧,伴随改革开放进入中国至今已有40余年。广东音乐剧经历原剧引进、中文演出、本土创排三阶段,通过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继2010年3月“东八区”音乐创意园区在塘厦成立后,2011年的东莞(塘厦)音乐剧创作生产基地、2016年的华文音乐剧(广东)基地、2018年的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深圳)音乐及音乐剧产业中心、2019年的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深圳)音乐及音乐剧产业中心(韶关站)、2019年的戏曲音乐剧创作基地暨春梅工作室等基地相繼揭牌成立,东莞塘厦镇提出打造“东莞市塘厦音乐剧小镇”,深圳25个专业演出场馆引进许多国内外著名音乐剧演出,广东音乐剧群众基础和消费市场庞大,原创音乐剧数量、质量、影响力全国位列前茅,例如,东莞市是国内原创音乐剧最多的城市,2007年提出打造音乐剧之都,当年联合松雷集团改编自《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原创音乐剧《蝶》成功首演,举办首届中国·东莞音乐剧节后至2022年已成功举办了八届。东莞市在塘厦、东城、望牛墩建立了音乐剧创作生产基地以来,创排了国内首部儿童音乐剧《青蛙远征队》,以及《美人鱼》《蔬菜总动员》《木偶奇遇记》《王牌游戏》《爱上邓丽君》《钢的琴》《妈妈再爱我一次》《王二的长征》《聂小倩与宁采臣》《虎门销烟》《酒干倘卖无》《啊!鼓岭》《下一个出口,望牛墩》《海的女儿》《飞天》《三毛流浪记》等10多部音乐剧,深圳市创排了《光辉之城》《梦开始的地方》《深南大道》等音乐剧,广东歌舞剧院2019年创排了《再见,1990》、2022年创排了《使命必达》等音乐剧,南方歌舞团2015年创排了《烽火·冼星海》、2022年创排了《这里冬天不下雪》等音乐剧,广州歌舞剧院2005年创排了《星》、2015年创排了《西关小姐》等音乐剧,星海音乐学院等单位2020年创排了《青春剧团》音乐剧,珠江电影集团2023年创排了《广交天下》音乐剧。纵观全国来看,珠三角地区已成为了我国音乐剧创排、生产、演出的重要来源地和国内外音乐剧的重要票房地,东莞、深圳、广州、珠海等市的音乐剧市场比较繁荣,促进了广东音乐剧的本土化、原创性、产业化。

从非遗赋能音乐剧看,南方歌舞团2013年创排了音乐剧《六祖慧能》,广州粤剧院等单位2018年创排了戏曲音乐剧《一代天骄》、2020年创排了《冼夫人》、2023年创排了《妈祖》,肇庆市文广旅体局等单位2020年创排了首部包公题材廉政音乐剧《青天之端》,惠州市委宣传部等单位2023年创排了国内首部渔歌音乐剧《渔家》,这些音乐剧中有以非遗项目为题材或采用了广东非遗元素,其他地区部分原创音乐剧中有融入非遗元素,但以本土非遗项目为主的原创音乐剧较少,究其原因,首先是现有文化强省发展思路下音乐剧投入大,比如音乐剧《爱上邓丽君》总投资高达3000万人民币、《王牌游戏》是全球首部魔术音乐剧总投资2000万人民币、《妈妈再爱我一次》成本800多万人民币。其次是现有音乐剧创作、排练大多以高规格、树精品、大影响、争获奖为基调,其演职人员大都是专业演员,几乎没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或者普通老百姓参与演出。第三是现有音乐剧大都在专业剧场演出,并且票价格高、演出场次少,惠民演出无,多数作品从首演、巡演到下架演出最多一百多场次,首轮演出大张旗鼓宣传后票房收入还可以,到第三轮演出时情况不容乐观,随后便封存起来让普通老百姓根本看不起、观不到。第四是引进的欧美音乐剧不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特别是外国音乐剧从内容、形式、风格等都与中国传统文化不匹配。因此,广东省非遗赋能原创音乐剧工作亟待加强,将剧本、歌唱、对白、演员、表演、舞蹈、道具、乐器、运营等全系统、全方位融入岭南优秀传统文化势在必行,更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呈现载体之一。

三、非遗双创赋能广东原创音乐剧发展路径探析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对岭南文化传承弘扬作出重要指示,视察广州永庆坊时强调“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视察潮州广济桥、广济楼、牌坊街及汕头小公园开埠区时,称赞以潮绣、潮州彩瓷制作技艺、潮州木雕、嵌瓷、大吴泥塑、潮州菜制作技艺、潮剧、潮州和汕头工夫茶艺等非遗项目为代表的潮州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支脉。广东省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创新实施岭南文化“双创”工程,做强岭南戏曲、岭南美术、广东音乐等特色品牌,活态传承醒狮、龙舟、粤绣、陶艺、石艺等非遗项目。总的来看,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特别是在乡村全面振兴之际,以音乐剧形式推进非遗的活态传承、动态发展,多维度开展非遗双创工作,赋能原创音乐剧成为让更多年轻人接触非遗、喜欢非遗,让非遗元素融入现代生活中重要举措,更是广东非遗系统性保护工作的重要路径之一。

1.省里统筹抓好顶层设计,差异化赋能音乐剧创排。

鉴于广东地理位置、区域经济、族群居住、文化生态、非遗数量、人文习俗等诸多因素,广东要针对珠三角、粤东、粤西和粤北做好音乐剧发展顶层设计,差异化推进非遗赋能音乐剧创排工作,整合区域音乐剧有关资源,大中型音乐剧形成“创作+院线”一条龙、无缝隙、全方位非遗赋能音乐剧发展航母平台,中小型音乐剧下沉在乡村舞台常态化演出助力广东乡村振兴。针对珠三角片区,要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统筹考虑音乐剧事业发展,比如全力打造东莞“音乐剧之都”的同时,打造“深圳——东莞——广州——佛山”国际音乐剧核心生态圈,吸引更多国内外音乐剧相关专业人士汇聚扎根发展,生产更多中国文化特色的音乐剧精品,通过“引进来+走出去”,让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国际正能量音乐剧的汇聚地、首演地,中国原创音乐剧走出去的桥头堡。从节目投入上要以“政府引导+财政资助+社会为主+多元投资”模式;从作品目标来看,要以大中型舞台剧、适合剧场演出、前沿舞美设计、精品夺奖为主;从创作引导上看,政府要以“社会精品项目重支持+非遗赋能项目多扶持”为主,珠三角形成中高端非遗赋能音乐剧精品集中地。粤东西北地区要围绕本地域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开展非遗赋能音乐剧创排,围绕“小精优+群众化+投入少”,重点是从本土非遗项目上创排,不但能够在专业演出院线演出,更重要的要能够在乡村演出、流动演出,配合文化下乡开展惠民演出,同时要在旅游景区常态化演出。同时,广东要出台相应财政资金扶持政策,特别是要向粤东西北地区倾斜,要向能够常态化演出的剧目倾斜,避免出现几百万、几千万投入创排的音乐剧演出一阵风、夺奖后封尘起来、普通百姓看不起、大多数人看不到的窘境。

2.多维度整合好非遗项目,双创中赋能本土音乐剧。

广东现有省级以上非遗项目民间文学类31项涉及16个地市,传统音乐类57项涉及21个地市,传统舞蹈类114项涉及20个地市,传统戏剧类41项涉及13个地市和一个省有关单位,曲艺类17项涉及8个地市,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40项涉及14个地市和一个省有关单位,传统美术类96项涉及20个地市,传统技艺类202项涉及21个地市和一个省有关单位,传统医药类39项涉及12个地市和一个省有关单位,民俗类181项涉及21个地市。调查研究发现,广东有很多素材可以创排成音乐剧,比如民间文学项目陈璘传说、陈梦吉故事、陈三五娘传说、何仙姑与挂绿的传说、葛洪传说、节马传说、金花娘娘的传说、潘茂名传说、苏东坡传说、苏六娘传说、劏狗六爹的故事、望烟楼的传说、五羊传说、崖门海战流传故事、应人石的传说、张九龄传说、珠矶巷移民落籍良溪传说和珠玑巷人南迁传说等都是很好的素材,背景音乐可以用广东音乐、潮州音乐、雷州音乐、瑶族八音和紫竹观道教音乐等项目素材,演唱可以用客家山歌、开平民歌、沙田民歌、畲族民歌、瑶族民歌、咸水歌、汕尾渔歌等各地特色原生民歌。从地域上来看,粤港澳大湾区要穿插利用好粤剧、广东木偶戏、大朗杖头木偶戏、贵儿戏、乐昌花鼓戏、封开采茶戏。粤东地区传统舞蹈如英歌、彩扎、潮州木雕、嵌瓷、内画、潮州菜烹飪技艺等特色鲜明的非遗代表性项目。粤西地区的阳江风筝、雷剧、木偶戏、疍家婚俗、雷州石狗、年例、禾楼舞、跳花棚、祭祖习俗、庙会等都是音乐剧创作很好题材和源泉。粤北地区要从狮舞、龙川杂技、灯彩、花朝戏、瑶族盘王节、龙舞等代表性非遗项目汲取创排营养。总之,多维度整合广东省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利用好非遗项目元素和衍生品,在双创中赋能本地音乐剧创排是广东构建非遗系统性保护新发展格局,增强群众文化自信中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广东答卷的重要路径。

3.地市系统性抓非遗双创,统筹赋能创排好音乐剧。

在广东现代化实践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地市系统性抓好非遗双创工作是关键,地市要从本地区非遗代表性项目特点出发,通过“人才引入+地方专家+非遗人士”形式,构建非遗赋能音乐剧创排人才团队,让本地学者和知名编剧、音乐人、舞美等联手,立足本地非遗项目开展创作,尽最大可能以代表性传承人、传承人和传承人群参与演出为主。比如东莞要从麒麟舞、木鱼歌、莞香、莞草编织、大盆菜、乞巧节、赛龙舟、茶园游会和粽子制作技艺等省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上挖掘创排基因。佛山要利用好八音锣鼓、佛山十番、人龙舞、广东醒狮、粤剧、龙舟说唱、粤曲、蔡李佛拳、洪拳、赛龙舟、鹰爪拳、咏春拳、赛龙舟、广东剪纸、佛山木版年画、木雕、香云纱染整技艺、石湾玉冰烧酒酿制技艺、石湾陶塑技艺、石湾龙窑营造与烧制技艺、春节习俗、端午节、庙会、陈村花会、中秋节等地域特色明显的非遗项目创排音乐剧。

市级有关部门要统筹中型非遗音乐剧发展规划,组织本地演出团体、代表性传承人参加中型非遗类音乐剧室内外舞台演出。县区要抓好小型舞台剧创排工作,组织本地演出团体和传承人在乡村大舞台、“三下乡”、文化惠民演出中常态化展演。乡镇要把创排微型非遗音乐剧列为年度工作计划,统筹村(社区)、文旅企业抓好本地非遗类音乐剧创排、演出和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进企业、进乡村等工作。比如普宁市流沙西街道应会同南山社区利用好普宁英歌项目,开展普宁英歌音乐剧创排,在社区设置固定演出舞台,形成传统舞蹈表演(普宁英歌)、音乐剧表演(汲取普宁英歌创排)、潮剧、歌曲相结合的演出节目,观众能多角度、多维度、常态化、固定式观看中汲取地方文化营养,潜移默化地增强文化自信。汕头市澄海区文化馆应挖掘好澄海灯谜、鳌鱼舞、蜈蚣舞、澄海老菜脯制作技艺等地方特色非遗代表性项目创排非遗音乐剧,在全区内常态化巡演。当然,各地市在借鉴“政府扶持、指标监管、企业承办、项目办团、院线营销”的音乐剧生产和营销的“东莞模式”同时,要因地制宜利用好本地人财物资源,围绕“固定演出+流动巡演”“线上轮播+现场展演”“专业演员+传承人”“商业演出+惠民演出”等多维度、全方位相结合方式开展非遗赋能音乐剧演出模式,吸引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投入音乐剧产业,创编推出非遗音乐剧佳作,让院团、院线、社会团体通过参与非遗赋能音乐剧发展中获益,多方位让群众在现代生活总随时了解、参与非遗保护,助力乡村振兴和非遗高质量系统性保护,形成“省规划、市统筹、县整合、乡执行、村(社区)和景点演出”五位一体非遗赋能广东原创音乐剧发展格局,高质量实现广东“十四五”规划目标,让湾区故事、广东故事、中国故事传遍世界。

(作者单位:广东省文化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猜你喜欢
新发展格局
新发展格局下如何推进制度型开放
双循环背景下海南自贸港的制度创新
数字经济赋能双循环的机理与路径
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思考
中国经济:从客场到主场的全球化发展新格局
“双循环”发展战略的内在逻辑和理论机制研究
激活民间社会活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缘起、基础和治理
基于问题导向的中国制造业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
新发展格局下对现代流通体系的思考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新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