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湘西地区北路阳戏音乐研究

2023-08-23 17:42:50张逸歌
中国音乐剧 2023年3期
关键词:北路张家界土家族

张逸歌

摘要:阳戏起源于清朝初期,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一部分,主要流传于我国西南地区。湘西地区北路阳戏主要指的是张家界阳戏,因此本文所主要阐述内容即张家界阳戏。本文从北路阳戏的源起、北路阳戏的音乐特征以及北路阳戏的传承保护这三个方面阐述,展现湖南湘西地区北路阳戏的面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挖掘和传播本土音乐,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湘西北路阳戏,为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关键词:地方戏曲;北路阳戏;土家族;传统艺术

湘西阳戏,起源于古老的傩戏,经历了从祭祀仪式到世俗娱乐的演变,形成了具有丰富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的传统艺术形式。阳戏在吸收和融合了各种地方音乐元素的同时,不断丰富其表演形式和剧目内容,赢得了更广泛的受众。其中,张家界阳戏作为阳戏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音乐特色在保护和发展阳戏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一、湘西北路阳戏源起

1.依托的地理及人文环境

湖南西部地区,俗称湘西,包括张家界市的大部分,湘西自治州、怀化市以及邵阳市和常德市的一部分,总共约20多个市县。这片区域的主要构成包括张家界市、湘西自治州以及怀化市,其特点是地域辽阔、山川河流交错,以武陵山脉、雪峰山和湖南四大水系中的澧水、沅水为其代表。

阳戏,起源于清朝初期,其影响范围涵盖我国的四川、湖南、湖北、重庆等西南地区。湘西地区的武陵山区富含少数民族文化,而且民间音乐形式多样,为阳戏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湘西北路阳戏,主要指的是张家界阳戏,也被称为旧时的“大庸阳戏”,因此,本文主要关注张家界阳戏音乐的相关情况。

张家界市,前身为大庸县,于1994年获国务院批准更名,地处湖南省西北部。这个区域位于北纬28°52′—29°48′、东经109°40′—111°20′,属于武陵山区核心地带,总占地面积为9516平方千米。张家界市拥有33个少数民族,其中土家族、苗族、白族是主要的民族群体。张家界以其罕见的石英砂岩峰林峡谷地貌而闻名,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此地的丰富旅游资源并未掩盖其丰富的音乐文化,如桑植民歌、张家界阳戏、张家界高花灯、慈利板板龙灯、桥头杖头木偶戏等。张家界市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遗址,目前记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10类818项。其中,桑植民歌在2006年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首批入选项,张家界阳戏则在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湖南西部地区丰富多样的人文地理环境对阳戏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自然环境提供了阳戏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文环境则为阳戏的艺术创新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灵感。未来,阳戏将继续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发展,绽放更多的艺术光彩。

2.张家界阳戏的发展

张家界阳戏,别称“杨花柳”、“北路阳戏”或“大庸阳戏”,其称谓的由来不一,尽管存在多种说法,但最为接近事实的解释依然是分别以酬神驱邪及娱人纳吉为主旨的“阴戏”与“阳戏”的称呼。然而,对于这一点,仍需要持谨慎的态度,因为在学术研究中,对事物的解释和理解应该基于严谨的逻辑和充足的证据。虽然这一解释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历史事实,但仍需要更多的历史文献和考古材料来进一步证明和深化这一观点。

考察张家界阳戏的起源,发现它的历史可追溯至明末清初。在那个动荡的历史时期,大庸的傩坛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傩戏艺术的发展也如破竹之势。根据20世纪80年代的调查数据,从明末清初到清中期,大庸地区表演傩戏的傩坛达到了数十家,这些坛门经过几代人的传承,影响深远。而大庸地区当时尚处于相对隔离的状态,傩戏的兴起,无疑为这片土地的人民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寄托,使傩戏成为了土家族民众娱乐的主要形式。由此可以看出,傩坛的出现和傩戏的发展,为阳戏的诞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据史书记载,大庸阳戏的发源地在教子垭的覃氏家族,他们是当地的土家族人,他们不仅是阳戏的创始人,而且大部分著名的阳戏老艺人都来自于犀牛潭附近的茅岗、茅溪、罗水、中湖、青安、罗塔一带。这些地方的阳戏艺人受到了"覃家堂子"的深远影响,使得阳戏在这个地区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随着阳戏的持续发展和传播,到了民国初年,这一艺术形式已经传至永定镇一带。此时的戏班社常常“阳、傩”两兼,或者“阳、傩、花灯”三兼,演出活动愈发频繁。在这种背景下,张家界阳戏开始迅速崛起,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古代,阳戏演出的盛况常常被史书记载。这些记载为今天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提供了宝贵的素材。比如,《永定县志》中,对阳戏演出盛况的描述,给人以亲临其境的感觉:“箫笛齐作,斜阳挂柳,观者杂评,某贴某丑,壮声喝彩,盲翁拍手,酒担鳞次,面色堆阜,饥各掬啖,芒茫幼妇,探囊掏钱,厥状鬼丑。”这样的记载,不仅描绘出了阳戏演出的繁华景象,也展示出阳戏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据记载,清末民初时,覃氏堂子在湘、鄂土家族聚居区巡演近五年,对阳戏的发展贡献良多。然而,这并不是说阳戏的发展完全是覃氏一家的功劳,事实上,阳戏的发展是一个社会过程,涉及到当地的经济条件、文化背景、历史传统、民族心态等多个因素。阳戏的发展是在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由一种原始的娱乐形式,逐渐演化为一种成熟的艺术形式。覃氏堂子的成功,其实是阳戏在大庸地区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深入人心的结果。

在考察张家界阳戏的发展历程时,注意到阳戏并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逐渐形成的。阳戏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从粗糙到精细,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元的过程。这个過程中,阳戏不仅吸收了傩戏的表演方式,还借鉴了其他戏曲形式的艺术特点,这些都为阳戏的形成和发展注入了丰富的生命力。正是这种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多元化的艺术源流,使得阳戏能够在湘西的文化土壤中扎根、发芽,最终茁壮成长。

随着阳戏的发展,它开始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方式。阳戏的表演,深深扎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无论是角色的设定、剧情的安排、还是唱腔的设计,都充满了生活气息。这些元素不仅使阳戏在形式上更加丰富多彩,也使它在内容上更加接近生活,更能够打动观众的心弦。正是这种独特的艺术特点,使得阳戏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在这个过程中,张家界的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为阳戏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条件。张家界是一个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地方,这里的山水风光和民族文化,都对阳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地理环境的优美,使得阳戏的表演充满了浓厚的地域特色;而丰富的文化资源,使得阳戏能够不断吸收新的元素,不断更新自我。

应该看到,阳戏并不仅仅是一种表演艺术,更是一种文化现象,一种生活方式,它是湖南西部地区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他们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感悟。阳戏的发展历程,实际上是湖南西部地区人民历史、文化、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是他们精神世界的一种体现。

综上所述,张家界阳戏的起源和发展,不仅得益于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还与傩坛、覃氏堂子等重要因素密切相关。阳戏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过程,需要从历史、文化、社会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入的研究。希望未来的研究,能够更加深入地探讨阳戏的发展历程,以期为更好地理解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提供更多的启示和深度理解。

二、湘西北路阳戏的音乐特征

大庸阳戏的音乐特性是该艺术形式的骨架和灵魂。本文将深入解析大庸阳戏音乐特性的各个方面,包括元素构成、节拍节奏、调式、旋法、语言差异、唱腔等,并进一步阐述其文化含义和社会意义。

大庸阳戏,是湖南张家界地区土家族人民世代传承的一种独特的地方戏曲艺术形式。它的构成部分多样,集傩戏、花灯以及土家族民歌等民间音乐元素于一身,显示出强烈的地域特色和民族色彩。这种独特的艺術融合不仅体现了土家族人民丰富的艺术创新精神,也展示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深深热爱和尊重。

大庸阳戏的音乐基础构成在于其独特的节拍节奏、调式、旋法。这些音乐元素构成了大庸阳戏音乐的骨架,使其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魅力。在此基础上,南方方言的“十里不同音”的特点使其在语言上有所差异,这也是大庸阳戏音乐的独特之处。这种独特的语言特点不仅丰富了大庸阳戏的音乐表现力,也为其增添了鲜明的地方色彩。

大庸阳戏分为“上河调”和“下河调”两种。其中,“下河调”源于桃源,仅流行于本市沅古坪地区,随着发展日趋被“上河调”所取代。这种曲调的变迁不仅体现了大庸阳戏音乐的发展和演变,也反映了湘西北路阳戏的地域文化特色和历史演变。

在大庸阳戏的表演中,唱腔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是一种包含了正宫调、金钱调、阴调、小丑调、潼关调、悦调、蛤蟆赶钓以及由正宫调衍化出的正宫二流、正宫三流、哀子、叫喊、导板等板式的调群。每种调式都有其独特的音乐特征和表现形式,它们共同构成了大庸阳戏丰富多彩的音乐表现力。

正宫调是大庸阳戏的基本唱腔之一,其属于五声宫调式,由带有呼应性的上、下两句腔组成,包括两个相应的过门乐句。其主要特征为板式变化,男女不分腔。它的句式规整,反复演唱,腔格与南路阳戏的声腔相同,分腔节式和腔句式。这种独特的腔式变化和男女不分腔的特点,体现了大庸阳戏的表演自由度和创新性。

正宫二流是另一种重要的唱腔,其唱词为七字句,基本腔格为一句唱词一个腔句。上、下两句为两个腔节,每句唱词之间有四小节的间奏,与唱词句幅相同。一板一眼,字多腔少,更多的是用于叙事。正宫二流的变体其板律为一板三眼,有七字句和十字句两种类型。腔格仍以词句为单位,但有两个、三个或四个之分,也是腔多字少适合抒情。这种丰富多变的腔式,使得正宫二流在大庸阳戏中的地位尤为突出。

正宫三流则是腔句式七字句,基本腔为上、下两句,乐句分两个腔节,唱词的句幅与间奏的句幅相等,速度较快更适合情绪激动时演唱。为了有一些变化,在腔尾处有时会带有散板或者是韵白,以用来加强情绪的力度。正宫三流的这些特点,使得它在大庸阳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大庸阳戏音乐表现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大庸阳戏的音乐特性丰富多样,它的节拍节奏、调式、旋法、语言差异、唱腔等都体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魅力。这些音乐特性不仅构成了大庸阳戏的艺术骨架,也是其独特魅力和价值的来源。同时,大庸阳戏的音乐特性也反映了土家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风情,为提供了深入研究土家族历史文化、艺术风貌的重要线索和窗口。

1.演唱方式

大庸阳戏的演唱方式以及配套的舞台表演,都彰显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地域特色。首先,从“双唱”谈起。这是大庸阳戏中常见的一种演唱方式,由两个角色在舞台上交替演唱,形成韵律和声音的交响,既丰富了戏曲的声音表达,又提高了戏剧的紧张感和冲突感。同时,“双唱”的表现形式也富有变化,有的以对唱形式进行,有的则以和唱形式进行,给人以强烈的音乐美感。

另外,“三唱”也是大庸阳戏中的一种独特的演唱方式,由三个角色进行交替演唱。它比“双唱”更为复杂,需要演员之间有较高的配合度和音乐素养。同时,三个声部的交织,使得戏曲的音乐表现更加丰富和立体,给人以深厚的艺术享受。此外,大庸阳戏的演唱方式还包括“四唱”、“五唱”等多种形式,这些都需要演员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和专业技能,才能将之完美展现出来。

2.曲牌和曲式

大庸阳戏的曲牌和曲式是其音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曲牌,又叫调牌,是中国戏曲音乐的一种重要元素,每种曲牌都有自己的音乐格律和旋律特点。大庸阳戏的曲牌种类繁多,其中包括了像傩戏、花灯以及土家族民歌这样的土家族音乐元素,这些都为大庸阳戏的音乐风格增添了独特的地域色彩和民族特征。

在曲式方面,大庸阳戏兼收并蓄,既有明快活泼的板腔,又有抑扬顿挫的叙事腔,还有深情款款的抒情腔,这些不同的曲式给大庸阳戏增加了音乐表现的广度和深度,也丰富了戏曲的艺术表达。

例如,板腔是大庸阳戏中一种较为流行的曲式,特点是节奏明快,旋律活泼,常用于表现喜庆、欢快的情境。而叙事腔则以其宁静深沉的旋律和抑扬顿挫的节奏,表现出强烈的叙事感和描绘力,适用于描绘深沉、厚重的情境或者是叙述复杂的情节。至于抒情腔,则以其深情款款的旋律和缓慢舒缓的节奏,表现出深厚的情感和情感的内在变化,适合用来表现角色的内心情感或者是描绘温馨、柔美的情境。

3.乐器配乐

大庸阳戏在音乐配乐上也有独特的风格和特色。在舞台上,演员的唱、说、做、打都离不开音乐的伴奏,这是戏曲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大庸阳戏中,常见的乐器包括锣、鼓、横笛、二胡、琵琶等,这些乐器的音色丰富,音乐表现力强,既能表现出阳戏的威猛、豪放,又能体现出阳戏的细腻、温婉。

在伴奏乐器的运用上,大庸阳戏有着严格的规定。比如,在表演喜庆场景时,多用锣鼓等打击乐器,给人一种喜气洋洋的感觉;在表演悲伤场景时,多用二胡、琵琶等弦乐器,表现出悲伤、忧郁的气氛;在表演宴会、庆典等场景时,多用横笛、笙等管乐器,给人一种宽广、豪放的感觉。这种丰富多样的乐器配乐,既使戏曲的表演更为生动鲜明,又给人以强烈的视听享受。

总的来说,大庸阳戏的音乐特征从其唱腔、演唱方式、曲牌曲式、乐器配乐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由此可见,大庸阳戏在音乐特征上融合了多种民族音乐元素,展现出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此外,它还积极吸收和借鉴了现代音乐的一些创新理念和手法,使得其音乐表现更为丰富多样,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这种坚守传统,又敢于创新的精神,使得大庸阳戏在中国戏曲艺术中独树一帜,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和赞誉。

4.音乐语言与地域特色

大庸阳戏的音乐语言,充分体现了地域文化的特色。由于湖南湘西北地区土家族人口众多,土家语言和土家文化在该地区的影响深远。大庸阳戏音乐在旋律、节奏、乐器使用等方面,都充分吸收了土家族音乐的元素。例如,大庸阳戏的旋律多采用五声音阶,这种音阶既有中国传统音乐的特色,又有土家族音乐的风味,充满了浓厚的地方色彩。再如,大庸阳戏的节奏感强,往往采用快节奏和急转折,富有激情和动感,这也是土家族音乐的重要特色。

此外,大庸阳戏的音乐表现,也充满了土家族文化的内涵。在土家族文化中,人们重视自然和生活,崇尚自由和乐观,这种文化精神在大庸阳戏的音乐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其音乐旋律既有山水的宽广和壮美,又有田园的宁静和淡雅;其音乐节奏既有工作的劳动和欢乐,又有生活的闲适和愉快。这种音乐语言,使大庸阳戏在艺术上得到了深化和升华,也使观众在欣赏大庸阳戏的同时,深入了解和感受到土家族文化的魅力。

三、传承与保护的思考

1.对传承的相关思考

传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涉及到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持续传递和发展。对于湘西地区北路阳戏来说,传承的主要挑战在于如何将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在新的一代中得以继续。

首先,需要培育新的艺术人才。一方面,可以通过在学校中开设相关课程,让更多的年轻人有机会接触并学习湘西阳戏。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设立奖学金或者拜师学艺的方式,鼓励喜爱阳戏的有志之士投身湘西陽戏的学习和研究。

其次,需要创新表演形式。湘西阳戏作为一种传统艺术,需要与时俱进,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可以尝试将湘西阳戏与现代元素相结合,打造出新的艺术形式,结合社会时事编创剧目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

最后,需要弘扬阳戏文化。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如戏曲比赛、艺术节、展览等,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湘西阳戏。同时,也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将湘西阳戏推广到更广泛的人群中。

在当前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对于湘西阳戏这一地方曲种的传承与保护尤为重要。只有保持其原有的艺术特质,同时对其进行适应性的创新和发展,才能让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新的一代中得以传承。

总的来说,湘西阳戏的传承和保护是一个复杂而富有挑战性的过程,需要采取多元化和综合性的策略,才能有效地进行。这包括对传统艺术的敬重和保护,对艺术家的培养和支持,以及对社会环境的关注和改善。未来,湘西阳戏能够在传承与保护中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继续发展和繁荣。

项目名称:四川文化艺术学院2022年度科研项目:湖南湘西地区北路阳戏音乐研究;项目编号:CWYB202218

参考文献:

[1]周志家.大庸阳戏研究 [M].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1.

[2]陈立琼.大庸阳戏音乐研究[D].天津音乐学院,2011.

[3]张颖.张家界阳戏音乐形态分析研究[J].黄河之声,2019(09):4.

[4]刘阳琼.湘西南路阳戏与北路阳戏的唱腔发展比较研究[J].戏剧之家,2019.

[5]熊晓辉.湘西阳戏略考[J].戏曲艺术,2008.

猜你喜欢
北路张家界土家族
读者反馈卡
家禽科学(2023年6期)2023-06-15 03:20:47
土家族情歌
英文提要
西域研究(2020年3期)2020-10-09 03:41:08
土家族
张家界看山(外四首)
岷峨诗稿(2019年4期)2019-04-20 09:02:16
“醉美”张家界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
人间奇景张家界
商业文化(2017年23期)2017-04-23 05:12:51
城中北路系杆拱桥吊装施工工艺
上海公路(2017年3期)2017-03-01 07:03:29
看张家界的漫山红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