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芳,陈艳梅,杨 恒,包金莲,刘晓明
深圳市罗湖区妇幼保健院,广东 深圳 518000
随着社会进步与女性产后恢复意识的逐步提高,产妇产后疾病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与女性的重视。受孕和分娩可导致初产妇机体出现一系列变化,预防腹直肌分离(Diastasis Recti Abdominis,DRA)、耻骨联合分离(Pubic Symphysis Diastasis,PSD)与产后尿失禁、泌乳异常、盆底损伤等现象均是产期护理和产后整体康复不可忽视的内容[1]。一方面,健康教育可提升产妇对生育相关知识的认知;另一方面,借助积极的预防性护理干预包括产期运动,可为产妇分娩带来巨大帮助,同时推进产妇产后康复的进程。产期进行适度运动可对产妇身心健康、胎儿生长发育等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2],有研究[3]表明,让产妇在产期进行积极的体力运动可促进自然分娩,有效减少难产、产妇盆底肌受损等事件的发生。另外,随着产妇对分娩质量及产后护理要求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产妇开始接受孕期坚持运动的理念并希望拥有更加专业的孕期运动指导[4]。基于此,本研究将采用孕期功能运动联合引导式教育对产妇进行干预并对分娩结局以及产后DRA、PSD的影响进行探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选取2021年7月—2022年3月罗湖医院集团罗湖区妇幼保健于收治的200例单胎妊娠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产妇分为两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年龄24~35 岁,平均年龄(30.28±3.72)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16例,初中37例,高中及以上47例。观察组年龄23~36 岁,平均年龄(30.83±3.66)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15例,初中39例,高中及以上46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纳入标准:(1)均有经阴道分娩意愿。(2)既往无分娩史和流产史。(3)无心理问题或严重心理障碍。(4)既往无急、慢性疾病。(5)产妇及家属提前知悉试验相关内容并愿意参加此次调查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孕期经历过安全事件或受过心理创伤。(2)患有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3)未定期接受产检或进行产期运动。(4)失访产妇。本研究经样本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对照组采用常规孕期管理,主要内容为:(1)怀孕3个月,于罗湖区妇幼保健院产科门诊建立手册,对产妇进行高危因素风险评估和心理指导。(2)营养门诊对产妇及家属进行“一对一”营养指导,要求产妇定期参与指导需达4次以上,并嘱咐产妇定期参加孕期健康知识讲座、定期进行产检,其中产检主要内容包括:基础检查、产科专科检查、监测胎心、产科B超。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孕期功能运动联合引导式教育,孕期功能运动内容包括:(1)制定孕期运动方案,同时对参与护理的医护人员(中级及以上职称)及瑜伽授课老师进行培训。(2)方案制定完成以及相关医护人员培训结束后即进行个体化、规范的孕期运动指导:①根据孕妇及胎儿情况,结合运动手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孕期运动课程。②对运动前、结束时、休息10 min后的孕妇心率进行测量,以评估孕妇是否存在腹痛、胸闷、头晕、恶心、呕吐、心悸等不良反应,是否有阴道出血、阴道流水、胎动减少或频繁等症状。(3)具体内容如下。①热身:播放音乐,指导孕妇在音乐声中完成颈部、肩部、四肢的拉伸动作,以舒展四肢并缓解疲劳,拉伸时间保持5 min 左右。②进行力量训练:训练部位包括手臂、胸部、臀部、腿部,训练时长控制在20 min左右。③拉伸和放松:适度拉伸使孕妇身心放松,放松肌肉,持续5 min左右。(4)根据孕妇自身情况对运动强度进行调整,2次/周,课程结束后对孕妇心率及胎心进行检测,测量并记录腹围和体重。(5)对孕晚期产妇进行分娩呼吸与盆底肌收缩训练。上述运动过程一旦有不适,即可停止治疗并记录。引导式教育内容包括:(1)开展心理课堂,以PPT、视频、婴儿模型等辅助用具因材施教,激发孕妇对新生儿的期待与喜爱并为孕妇讲解胎动计数方法、分娩时如何缓解疼痛、新生儿喂养及护理相关知识等。(2)采用音乐疗法缓解孕妇不良情绪,护理人员为孕妇讲解音乐对人体的多方有利作用,将孕妇分组进行音乐疗法,在音乐中让孕妇讲述自身经历,激发孕妇行为意识并缓解焦虑情绪。
(1)产程:记录两组产妇产程。(2)分娩结局:记录两组产妇及新生儿结局,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产妇分娩结局包括:分娩方式、产钳助产、剖宫产、会阴侧裂及产后出血等情况,其中会阴裂伤程度分为4 级,Ⅰ~Ⅳ度,级数越高会阴裂伤程度越强[5];新生儿结局包括新生儿体重、身长、1 min 和5 min 阿氏(Apgar)评分、新生儿窒息等情况。(3)腹直肌间距(inter-rectidistance,IRD)与耻骨联合间距测量:患者仰卧,两腿弯曲,露出腹部,自然呼吸,腹部超声测量置于腹中线,调整焦距及测量深度至两侧腹直肌内缘清晰可见,之间低回声的连接组织的宽度即为IRD,分别测量腹白线平脐、脐上2 cm、脐上5 cm、脐下2 cm这4点的IRD,以最大IRD为准,测量单位精确到0.01 cm;耻骨联合间距测量前嘱受检者排空膀胱,取产妇平卧位,并使耻骨联合部位充分暴露,横切面扫查,对探头声束角度进行调节至能清楚显示知乎联合界面为止,放大图片,对耻骨联合两内缘前上边界之间的最短距离进行测量,测量3 次取平均值。(4)疼痛情况:分别于两组患者在分娩后24 h、48 h与72 h进行疼痛量化评估,采用数字等级评定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6],NRS根据疼痛严重程度不同,由无痛(0分)到剧痛(10分)共分11个等级。
应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经正态性检验与方差齐性检验后,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行LSD-t 检验,组内比较行单样本t 检验,偏态分布的数据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或Fisher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第三产程及总产程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产妇产程情况(±s)min
表1 两组产妇产程情况(±s)min
组别对照组(n=100)观察组(n=100)t值P值第一产程603.48±65.39 569.37±52.75 4.060<0.001第二产程56.38±14.94 49.67±12.48 3.447<0.001第三产程6.79±3.15 5.46±2.64 3.236 0.001总产程663.87±82.27 621.84±67.49 3.950<0.001
两组产妇均未见产后出血发生,新生儿体重、身长、1 min Apgar 和5 min Apgar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剖宫产率和会阴侧切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产妇分娩结局情况
观察组产后腹白线平脐、脐上2 cm、脐上5 cm、脐下2 cm的IRD与耻骨联合间距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产妇IRD、耻骨联合间距情况(±s)
表3 两组产妇IRD、耻骨联合间距情况(±s)
组别对照组(n=100)观察组(n=100)t值P值IRD(cm)腹白线平脐3.12±1.10 2.69±1.11 2.752 0.007脐上2 cm 2.15±0.57 1.76±0.56 4.881<0.001脐上5 cm 1.83±0.79 1.56±0.75 2.479 0.014脐下2 cm 1.44±0.52 1.27±0.53 2.290 0.023耻骨联合间距(mm)6.27±1.08 4.18±0.49 17.623<0.001
两组产妇NRS评分的时间、组间及交互效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7.615、46.217、65.663,P<0.001)。与产后24 h比较,两组产妇产后48 h、72 h的NRS评分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后24 h、48 h、72 h 的NR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产妇NRS评分情况(±s)分
表4 两组产妇NRS评分情况(±s)分
组别对照组(n=100)观察组(n=100)t值P值产后24 h 6.83±1.72 5.86±1.57 4.165<0.001产后48 h 5.73±1.55 4.49±1.24 6.247<0.001产后72 h 4.38±1.29 3.67±1.36 3.788<0.001
孕妇在孕期应注意休息、减少运动这一传统理念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导致我国孕妇普遍存在孕期运动量不足、体能下降等情况,对孕妇分娩体验造成了严重的影响[7]。另外,产后易发生的DRA以及PSD不仅会阻碍产妇产后康复,而且会对产妇的情绪及生活质量造成不良影响[8]。有研究[9]表明,持续的有氧运动可降低DRA 与PSD 的发生率,孕期规律运动也有助于DRA 与PSD 的恢复。因此,坚持科学的孕期运动对产妇来说极为重要。另外,受分娩知识欠缺、恐惧分娩、医院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部分产妇极易有情绪波动进而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10]。因此,对产妇进行健康教育也是缓解产妇不良情绪、提升顺产率的关键步骤。
本研究采用孕期功能运动联合引导式教育对产妇进行干预,并对分娩结局、产后DRA与PSD的影响进行探究,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产程较对照组短,且两组产妇均未见产后出血发生,观察组剖宫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产妇会阴侧裂均为Ⅰ~Ⅱ度,观察组会阴侧切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采用孕期功能运动联合引导式教育可显著缩短产程、提高顺产率、降低会阴侧切率。引导式健康教育强调主动学习,并以小组形式让产妇进行互相学习,有助于提升产妇学习兴趣[11]。DRA 可发生于孕妇各阶段,有数据[12]显示孕妇在妊娠35 周左右DRA 发生率高达100%,虽大多数产妇在产后腹壁功能与外观会恢复良好,但仍有39%以上的产妇存在长时间DRA情况;PSD也是产妇较为常见的情况,不仅给产妇带来巨大疼痛,严重情况下还会对孕妇生命造成威胁,因此需采取积极措施在产期对DRA 与PSD 进行预防。DRA 与PSD 情况的结果显示,观察组产后腹白线平脐、脐上2 cm、脐上5 cm、脐下2 cm的IRD与耻骨联合联合间距均小于对照组,提示进行产期功能运动可对盆底肌功能进行训练,加强盆底肌肉韧性[13],显著改善DRA 与PSD 情况。孕期运动能通过专业的运动指导使产妇关节、韧带、骨盆等部位得到锻炼,从而达到降低DRA与PSD发生率的作用,另外孕期运动还能对产妇与婴儿体质量进行控制,利用体能锻炼使产妇心血管储备能力增强、血流速度增加。另有研究显示,观察组产后24 h、48 h、72 h的N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提示两种干预方式联合可显著减少产妇术后疼痛程度,有利于产妇术后恢复。
综上所述,采用孕期功能运动联合引导式教育可显著缩短产程、提高顺产率、降低会阴侧切率、减少DRA 与PSD发生情况,还能减少产妇产后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