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让语文课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2023-08-23 17:38李肖莉
家长·下 2023年6期
关键词:语文课语文教师

李肖莉

统编版教材的使用为语文课堂生动、生趣、生变注入新鲜的元素。在坚持语文基础知识学习、基本能力训练的基础上,如何让语文课堂更加具有活力,更能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提出为语文教学创设意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鼓励学生发散式思维培养,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平时教学中切合实际,走出教室,走进生活,加强语文课的实践性,最终挖掘学生个人的特点,因材施教,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拓宽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能力,改变传统语文教学枯燥乏味的状态,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语文课的魅力,新时代,新语文,让语文课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教育部统编版教材自2017年使用以来,让广大教师获得了新教材所带来的更具整体性、系统性、操作性的体验。近40%篇目的更新带动了小学语文课堂“严”字当头、“活”字不足现象的改善,为课堂生动、生趣、生变注入了新鲜的元素。诚然,教育必须符合国情,倡导让语文课更加生动,并非盲目地抛规弃律、追求开放。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能力的训练严格要求,一丝不苟,这是小学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教师必须坚持在此基础上活化课堂,使其更“生动”。“生动”就是具有活力,能使人感动或能起到积极的作用。语文课堂从哪些方面入手可以变得更加生动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鼓励学生开展发散式思维,提高学习兴趣

思想意识决定行动力,新时代背景下语文教学也要推陈出新,注重思想意识的变革以及思维模式的扩展,提高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新课标语文主旨素养的所属范围主要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以及审美创造四个方面。在“思维能力”培养方面,重点指出学生应用学习语言的重要性,以更好地激发各类思维感觉,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一)不刻意寻求一种答案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有时因为一个词语或者力求得出相应的结论,利用课堂时间进行分析和追问,一直到有了正确的结果为止。这样的教学属于机械式操作流程,对教师来说是僵化的思想意识,对学生来说更是硬性的灌输式学习模式。这样的授课方式与新时代对语文教学的要求相悖。我们应该积极在教学中突破惯性思维,挣脱旧的思维定式限制,探寻语文的“真理”。语文课教学应该丰富多彩,教师应不限制、不规定、不统一答案和结论,多问问学生“还可以有其他的答案吗”“还有哪些个人主见”,提高学生发表自身观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空间,让学生勇于表达。

(二)鼓励课堂响起不同的读书声

曾几何时,教室里整齐划一的琅琅书声使人产生一种误区:学生都会读了、读懂了。记得一位教师在《四个太阳》一课教学时,按照个人的感悟指导学生朗读,学生虽然读得很像教师的腔调,但听课教师还是听出了几分生硬,这样的读法似乎限制了学生情感的抒发。学生的言语“发乎于心”,只有尊重学生的“期待视野”,才能听到真实的声音,才能提高其审美情趣。后来,该教师进行第二次试教时,先让学生合作讨论交流“你喜欢哪个季节的太阳,为什么”,深入理解文中“清凉、邀请、温暖、多彩”等词语的意思,感受不同季节的太阳给予人们和世界的美好。在指导朗读时,教师让学生“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只要读出你对太阳的喜爱就行。结果,听课教师听到了多种读法,不僅停顿、语速、轻重不同,配合的动作、表情也各有特点。看着学生认真而丰富的表情,听着并不整齐的读书声,却倍感欣悦。

二、创设意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指出:“未来所谓的文盲,不是因为不认字,是不懂得学习的方式方法,现代教育者进行授教的重点不再是学生学到了什么,而是强调如何去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语文教学的根本宗旨是让学生喜欢阅读,增加学习的兴趣,成就学生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自主、合作、探究这条路径是我们一直在坚持的。

(一)鼓励学生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好的学习方法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也是学习语文达到事半功倍效果的条件。学生在摄取新知识的过程中,需应用现有的条件找到问题的根本并加以处理。这是认识和接受新事物的必经之路,也是激发想象能力的渠道,是学生一生发展受用的财富。教师可以观察实践中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针对性指导,使学生可以循序渐进地深入研究,有的放矢进行知识内容延展,并总结一些方法应用到实践中。

统编教材一年级上下册的重难点是识字写字,由于汉字中同音现象突出,识字量大,一年级的小学生受知识局限,判断能力较差,组词时常常出现同音字混淆的现象。如“坐”和“座”,“逃”和“桃”等。汉字中有80%以上是形声字,义符的分析可以让学生知道字的意义范畴。根据这一规律,在学习新偏旁时,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白它们的意义,如“讠”跟言语、说话有关;“灬”与火、燃烧有关;“扌”与手的动作有关……当学生出现扩词随意性的现象时,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对比、分析。如“棵”和“颗”,“木”字旁和树有关,所以“一棵树”用“棵”,“颗”字有“果”,说明表示像果实一样圆又小的事物。多用这样的方法从字形、义符范畴辨析同音字,当学生遇到类似“快—块”“跳—桃—逃”

“请—情—清—睛—晴—蜻”这些形近字或同音字时,就有办法解决困惑了。

(二)为学生创设充满活力的教学情境,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实践课堂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能够自主发言的空间,相互之间进行有效互动,让学生能够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思维的转变和学生的多样性发展。教师在课堂中需让学生畅所欲言,发挥想象的空间,把学生带入表达观点的氛围中,使学生可以有选择性寻找适合的学习伙伴,共同挖掘问题的本质。教师在活动中要处于引导位置,给予一些意见和建议。因此,教师需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童趣为本,依照教材的内容,采用直观、鼓励的手段,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将学生带入所讲述的文章意境。

在阅读课上,教师精心设计学习活动,留给学生充分的自读自悟、合作讨论的空间,运用多种形式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如听、看、说、读、思、议、写、唱、跳、演、画、做、玩等,让学生“动”起来,而且是动而有度、动而有效、动静结合。笔者在《寒号鸟》一课教学时,为了让身处南方的学生明白冬天的寒冷,了解动物做窝的重要性,首先,布置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课文中描写“冬天”的句子,在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后播放视频,展现北方大雪纷飞、北风呼啸的场景,创设可感的情境;其次,让学生自由组合,根据课文提示演一演喜鹊和寒号鸟的两次对话。其他学生对“演员”的表演有异议的,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师生共同讨论并指导小“演员”如何把喜鹊的勤劳友善和寒号鸟的固执懒惰表现出来。这样的设计把读、思、说、议、演有机结合在一起,学生在课堂上“动”了起来,合作探究兴趣盎然,理解到位,课堂“生动”起来。

三、走出教室,走进生活,加强语文课的实践性

(一)提高语文教学的实践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系统和完整……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依据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及其学习的实践性规律,语文课程应该充分开发综合资源,拓宽实践渠道。

《四季》一课不仅蕴含浅易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运用语言文字上也不失为一篇典范。教师可以从这入手,设计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1)收集四季景物的图片、歌曲或写四季的小诗。(2)像课文那样,说一些表示事物颜色、样子的重叠词。(3)仿照课文,

用“    是     ”说一句话。(4)把你最喜欢的季节画下来,像课文那样,写一节诗赞美她。学生可以根据兴趣选择自己想完成的任务,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和家长、小伙伴合作。第(1)到(4)题难度渐深,但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比一比谁最能干。根据学生参与实践的情况,教师在班上可以举办“美丽的四季”图片展、画展;“可爱的四季”的诵诗会;“看谁说得又多又好”的词句交流会;把学生写的一节诗或一首诗发送到班群上,由家长和学生浏览、投票、留言;开办“我爱四季”赛诗台等。

这样的综合性学习,不但在内容上与阅读有紧密联系,而且以课文学习和学生实际生活为基点,是课文的一种延伸和拓展。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动脑、动口、动手,感悟积累语言的同时发展了思维,获得了各自成功的体验。

(二)开展生活化的语文实践活动

新时代语文教学要敢于打破常规状态,注重语文教学的创新,让语文教学走出去,走进生活,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六年级《藏戏》教学为例,讲解这篇课文的时候临近广西的“三月三”,借此机会,笔者请学生家长一起带着学生到民族博物馆去参观,并多抽时间参加民俗体验活动。学生走进博物馆身临其境,见到博物馆里面陈列的物品,加上讲解员声情并茂的讲解,不仅可以学习历史知识,还能从主观意识感官上更好地理解课本内容。在参加民俗体验活动中,学生观看了赶歌圩、亲手做彩蛋、蒸五色糯米饭等,时而交头接耳地讨论,时而欢天喜地地玩耍。笔者深深感觉到在这种真实的具体情境中,语文教学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此次活动学生了解了壮族“三月三”的来由和风俗,对祖国的热爱更加强烈,也增强了民族自豪感。作为语文教师,更应该在平时的教学和生活中做个有心人,及时发现和捕捉语文教学的突破点,抓住机会让学生展开心与心的交流。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也有利于学生更加喜愛语文课堂,也使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四、以人为本,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

课堂上学生能否“生动”起来,还要结合学生的个性是否得到张扬,倘若唯“听”是从,欲语还休,说明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受到压制。“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个性发展的教育目的是指引教育摆脱压抑创造精神的模式,建立有利于发展创造精神的模式,要培养出独立自主、有创新精神的个人。

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权利、需求和表现,爱学生。这种爱的实质在于感受到儿童的目的,也就是注重个人的内部动机,鼓励并帮助学生按自己的特征和方式,自由充分地发展。其次,不要对学生进行学究式或管教式教育,要为学生创设一种自然、快乐而有时代气息的环境,让学生在自由、活泼、合作、友爱的氛围中学习。“你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你有不同的看法吗,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你可以找小伙伴商量商量”“你帮助他弄懂了这个问题,真能干!”“声音再响亮些,大家就能听到你精彩的发言了”……学生徜徉在爱与关怀中,学习起来该是多么快乐呀!

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潜能,鼓励他们自主便鼓励了个性的发展。识记生字是一种个人行为,教师可以让学生用最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记,比如,在记“顶”字时,用形声字记忆法,“丁”表示读音,“页”与头部、颈部有关,所以“顶”指比较高的部位;用“分一分”的办法把“顶”分成“丁”和“页”来记;用“换一换”的办法把“顺”的“川”换成“丁”;用联想的办法来记,“丁妈妈”带着她的“宝贝”去逛商店,她帮“宝贝”买了一“顶”帽子……多元识字方法既反映出学生对汉字构形规律的初步认知,又体现其识字的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

每个学生都有天马行空的想象,有的学生的想法看起来不一定完全可取,但也不应轻易否定,教师可以寻找到其中的可取之处给予肯定。笔者在《清平乐·村居》教学时,将要结课时问学生:“你觉得这首词中哪个字是‘词眼’?”大部分学生认为是“喜”字,因为词中写小儿的部分最为生动传神,从中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有学生认为是“醉”字,因为诗人被乡村的春光和宁静的生活陶醉了;还有学生认为是“溪”字,因为这个字出现了三次,整首词紧紧围绕“小溪”来写景和写人,表现了乡村生活的美好。尽管这些答案不一,可都是学生有个性的阅读感受,每种看法都是学生思维的成果,没有对错之分,他们都应该受到表扬和鼓励。

五、结语

总而言之,统编版教材可重建中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体系,使每个年级和各个单元的内容目标更清晰,教学要点更明确。在新教材的助推下,语文空间拓展了,教师的观念转变了,教学方法革新了。语文教学目标是为学生提供自由的天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能力,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发挥个性、自主学习。教师需积极探究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让语文课焕发出生命活力的实践策略,让语文课因为有了这些“活力因素”而变得生动活泼、催人上进。

猜你喜欢
语文课语文教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最美教师
可怕的语文课
教师如何说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圆我教师梦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