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础课程改革必然带来对教育评价的重视,笔者通过新课程培训和教学实践之后,对现在的美术作业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笔者认为美术学科评价应重视过程性、阶段性、交流性等具体系统的形成性评价策略。
关键词:美术教育;新课程标准;美术作业评价;形成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29-0150-04
我国当代美术教育的现状受时代局限和体制的局限性较大,学生评价体系单一。即使有多样的评价形式内容也很泛化,缺少一个相对完善且有理论支撑的全面的评价体系等问题,直接影响美术教学的效果,阻碍了素养美育的发展。
新课程倡导构建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的课程评价体系。说新课程实施以来,大多是处于浅层的、微观的和零散的尝试,根本性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
一、 小学美术教育的具体表现
(一)评价作业过于等级分明
在美术课堂中,教师往往凭借个人的审美给出一个优秀或良好,评上优的却不知好在哪里,评上差的也不知差在何处……导致学生不明不白地学,抑制了美术学习积极性,长此以往,则失去对美术的兴趣。
(二)评价过程中教师的主观价值取向
爱因斯坦曾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好的动力。正因为对事物产生了兴趣,爱迪生才由学母鸡孵蛋开始,一步步钻研探索,最后终于成为伟大的发明家。学生起初对画画都是感兴趣的,但是教师不因势利导,很容易损伤他们对绘画的积极性。部分教师误以为教学评价就是教师评价,以个人的审美价值来评判他们的画,他们就会觉得绘画是一种负担,失去信心,逐渐失去对绘画的兴趣。
(三)重终结评价轻过程评价
对外在行为目标的迷恋使得评价者将眼界直接指向教学结果,用作业指标代替学习过程,而忽略了其中的情感与价值观的发展以及意志力和学习动机等因素。
(四)评价标准的单一性逐渐趋于多样化
美术作业的特殊性就在于其评价标准的不定性,不同的学习领域有不同的评价标准,不能一概而论,否则会影响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学习兴趣的调动。例如,在设计-应用中课程中,其评价的要点在了解设计的原理和过程;了解功能和造型的统一;了解人体工程学相关的知识;了解不同材料特性巧妙地进行创意设计。而造型与表现领域中的评价要点则是:选择造型方式,积极参与造型表现活动;知道基本的造型元素和形式原理,并有意识地运用等。
(五)评价形式大于内容
现行的美术作业评价形式的确趋于多样化,如自评、他评、互评等。
这里所指的“形式”主要是指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但是评价内容“泛化”,这里所指的“内容”是指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评价。新课程实施以来,可以发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的方式多样化,随处可见的师评、互评、自评,学生成长档案袋、淡化记录、随堂点评等,形式新颖,花样繁多,但真正有意义的、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评价并不多,评价活动往往流于形式。
综上,构建一种全程式、互动式的形成性美术作业评价体系甚为重要。
二、 小学美术形成性评价具体策略
(一)课前导学单、课中学习单和课后反馈单结合的评价方式
课前导学单是教师将本课相关联的内容罗列出来供学生上课之前广泛收集整理,为课中分享资源作准备,这样的课堂生成丰富多彩,视野开阔,也在无形中提升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拓宽了学生知识面。课中学习单资源集中,将课前的所知進行整合和分享,提升了学生协作能力。课后反馈单很好地反映本课掌握的情况,便于进行查漏补缺。
(二)课中的阶段式评价
1. 激趣阶段
如小学二年级《春天在哪里》中,学生对短短几秒钟内春风吹拂过后,万物复苏的情景惊叹不已,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好奇心加以引导让他们能主动地去“画”,学生的兴趣一旦被激发,就自觉积极投入后续的课堂学习。
2. 创意阶段
通过激发学习兴趣,由好奇进入创意构思阶段。学生的想象力天真烂漫具有童趣,在《水墨滴画》教学中有的学生墨点遇水渗化,画出了一片片金钱草的叶子;有的学生则添加几笔叶脉画成荷叶;还有的学生在墨团上添加几笔枯笔就是一幅山水画……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教师对富于幻想的创造思维的学生,给予尊重和维护和肯定。
3. 呈现阶段
展示评价阶段是重要的阶段。教师一定要掌握好评价尺度,从激趣到构思再引导深化主题。如在《徐悲鸿与奔马》一课的展示评价中,用卷轴的方式展示,展出不同姿态的马,学生之间的笔墨比较,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后期教师出示徐悲鸿作品,进一步加深对徐悲鸿画马技法及情感上的了解,感受徐悲鸿的爱国情怀,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为了更好地践行过程形成性评价,教师特地制订了一张美术学科评价单。(如表1)
瑞祥实验学校美术室制
A. 结果阶段评价的原则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从学生终身学习需要出发,理解中小学生眼高手低,不能脱离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不能脱离学生实际水平和生活经历,不能以成人的审美标准来衡量学生作业。
B. 不同的学习领域有不同的评价要求
由于美术学科的特殊性,决定其评价的独特性,美术作业评价的标准有一定的“不定性”,不同的学习领域有不同的评价要求。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划分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前两个学习领域的活动强调自由表现、大胆创造、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认识。评价要求对理解能力弱、感知较笼统的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倾向于理解、认识、感受、对所熟悉事物的简单表现的层面。对有一定清晰的感知觉,有意注意开始占优势的中年级的学生来说,要了解、掌握浅显的知识,涉及一些简单运用,并能写生。对理解、记忆、抽象思维有一定水平,有意注意占优势,兴趣趋向稳定,模仿力稍强的高年级学生来说是能掌握浅显的造型知识和美感规律,了解绘画种类、工具、画家、作品及表现方法等。
欣赏—评述则注重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受、欣赏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欣赏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由于个体差异,欣赏能力的评价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低年级学生以启发对美术兴趣,及参与认清为主要评价内容。中年级学生认知理解能力有所提高,能描述对象,表达感受。高年级以能否欣赏中外美术优秀作品并表达自己的感受以及能否认识美术绘画材料、形成、内容等。
综合—探索领域,注重课程标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紧密联系,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美术与其他学科与社会生活结合的方法,进行跨学科学习活动。教师只有深刻理解以上学习领域的要求后,才能客观地评价学生作业。
(三)结合多元评价方式
1. 生生互评
通过课后作业反馈单进行生生互评,使点评有针对性和准确性。
2. 自评
对独立作品或者合作完成的作品,有客观的评价和清楚自己的优缺点以及以后努力的方向。有助于提升学生观察能力和审美判断的能力。
3. 教师点评
教师的总结性点评起到提示重点和阐明本课的学习要求及精神的作用。主要以赞赏为主,提出有针对性的不足为辅。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针对现行的一些评价制度层面及操作层面上的一些问题的反思。为了更好地实施评价机制把握评价的实质,确立了以下几点评价原则:
1. 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如果教师拿着手中的标准答案为标尺,那么相信有很多学生对美术的热情会大打折扣,其实走出标准答案的误区在美术课堂上学生的答案往往令教师意想不到。比如,在2012年5月17日的瑞安优质课评比当中徐勇老师的《走进大师凡·高的生活和绘画》中,让学生比较两幅自画像,当时学生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观点,而且都非常自信坚持己见,作为教师当然知道其中有位学生的观点是错误的,但是应该怎么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观点是不对的,或者是让学生谈谈对这两幅自画像的背景,笔者认为应该像“踢足球”一样,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错了。所以笔者认为,应该广泛地从学习能力交流合作和审美表现等多方面对学生实施评价。
2. 评价应该重结果,更应该重视学习的过程
一味追求结果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水平,评价就会失真。这也正是笔者提出课堂三段式评价的理由所在。
3. 以学生为评价主体的身份参与评价活动
评价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这是大家都认同的一个观点。在课堂上学生是主体,在评价中学生也是主体。
(四)对评价结果的描述应该体现激励性,提出针对性的辅导真正做到以评促教
针对美术课程特点来看,教师应以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事实作为评价基础,更好保证教学与评价之间的统一性。如:形成性评价,都会加强学生对美术内容的把握程度。这样既能够让教师观察到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基础知识以及技能的掌握情况,还能反映学生在美术中的学习态度,有利于达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同样,在评价学生美术情况时,教师要注重评价结果的激励性,以便于优化学生在美术中的心理特征。在这样的评价过程中,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在美术课程中的疑问,让学生明白美术学科在小学教育中的意义,有助于营造一种轻松化、稳定的评价氛围。
例如,教师只有尝试建立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激励性评价机制,才能让学生拥有强烈的自信心。通过这种评价方式,能够体现学生在美术评价中的整体性、综合性,还能让学生进一步发现自身在美术学科中的弱势,有助于稳固学生在美术中的基础。同时,教师也要关注学生在评价机制中的表现,以便于深化学生对美术知识的认知行为。
(五)采取多元化形成性评价方法
在小学美术评价过程中,教师应该采取多元化形成性评价方法,更好地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美术潜力,這对掌握学生美术情况是必要的,容易让教师了解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问题。同时,教师要从学生日常表现入手,以便于调整美术教学中的节奏,有利于引起学生对美术课程的重视。通过上述评价过程,能够纠正学生对美术学习的错误观念,让学生尽快投入美术课堂之中,有助于学生清楚自身在美术中的不足之处。
例如,在传统评价过程中,部分教师作为美术评价中的主体,使得学生在评价中的问题变得越来越多。但在多元化形成性评价过程中,不仅教师成为评价主体,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形成评价主体。通过这种评价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在美术评价中的结果趋向客观,还能让学生了解自身在美术课程中的优点、缺点,有利于修正学生在美术学科中的不良习惯。同时,评价学生在某一课中的美术作品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己以及其他学生形成三方评价,减弱学生对评价结果的畏惧情绪。在这样的评价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对作品创作有着进一步的认识,还可以让学生知道自己创作过程中的得失,有助于提升学生在美术作品中的创造能力。同样,可能有些学生在评价中收获较少,那么教师也要以积极、正确的教学态度来化解学生在美术创作作品中的疑问,有益于转变学生对美术评价的看法,真正凸显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意识。
总的来说。在小学美术评价过程中,教师要显示多元化形成性评价在美术教学中的作用,优化学生对美术评价的认知兴趣,这对学生熟知自身评价是重要的,容易激起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热情。这一评价过程,既会让教师清楚了解传统评价教学中的弊端,还会让学生沉浸美术评价之中,有利于强化学生在美术课程中的能力。
三、 结论
综上所述。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局限于传统评价方法,使用形成性评价优势,更好地提高学生在美术创作中的积极性,这对学生学习美术是有利的,容易让学生熟知美术课程中的各项问题。同时,教师必须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评价氛围,以便于学生从美术评价中获取经验,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
参考文献:
[1]王张庆.小学美术教学评价方式的实践与研究[J].学苑教育,2015(8):67.
[2]唐信霞.浅谈小学美术核心素养时期的“情景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7(8):61.
[3]毕瀚书.提高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08(1):121-122.
[4]王芳,赵欣.教具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13):15-16.
作者简介:张海丹(1983~),女,汉族,浙江瑞安人,浙江省瑞安市瑞祥实验学校,研究方向:美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