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教师提升专业素养,进行教学设计和课堂实施的基本要求,文章提出转换观念,多主体开发法治资源;实践育人,多途径利用法治资源;以案导学,立足课堂培养法治观念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有效策略。构建依托教材资源,链接生活图景、聚焦热点时事、资源整合重构等有效实施路径,帮助学生体察法在身边,树立法治意识,引发学生情感共鸣,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在提升课堂品质的同时,涵养学生法治素养。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法治教育资源;策略与路径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29-0136-04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合公民法治教育的内容,旨在增强学生法治意识,涵养学生法治精神。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着重挖掘与学生见闻相关的法治教育课程资源,将法律术语转化为“童言童语”,增加课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使法治教育入脑入心。
一、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开发利用法治教育资源的策略
(一)转换观念,多主体开发法治资源
1. 提升教师法治素养
教师是法治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核心力量。教师要充分认识法治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价值和意义,主动投入开发利用当中来。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道德与法治课讲道理,不否定灌输,但需要把灌输性和启发性结合,做到“灌中有启”“启中有灌”,在灌启结合中,灵活把握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转换关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心悦诚服地接受结论,真正实现以理服人,帮助学生在理性基础上,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就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得到提升,学生法治观念的培育才不是一句空话。课题组成员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积极参加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小学道德与法治专题培训,参加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培训,课题组形成一个学习共生体,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督促,共同进步。他们的观念有了改变,能力有明显提升,越来越意识到法治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重要性,并且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能够选择适宜的法治教育资源,不断尝试根据需要开发适合学生的法治教育的小视频、情景剧等,达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的素养决定着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程度和价值,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虽然是兼职、非专业的,但是他们政治素养过硬,业务能力强,通过不断充电,他们就能够现身说法,成为最实用的法治教育资源,把学生带到广阔的资源视野中。
2. 激励学生主动建构资源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自然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生力军。在开发利用资源时,不能漠视学生的存在,教师大包大揽,这会失去课程开发利用的源头活水。从学生身上开发出来的资源运用到学生身上,对学生具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适合学生现身说法,易于被学生接受,可以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知识共建者,引起情感共鸣。如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层次、人格修养和社会关系等都是不可多得的课程资源。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积极与学生互动,让学生参与教学,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开发利用学生人力资源,可以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知识共建者。教师要充分认识学生的作用,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开发利用的全过程,顺应学生求知规律,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共同建构者,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才有实际的意义。
3. 邀请家长参与法治教育
家长是开发利用法治教育资源过程中的有益补充。课题组充分发挥学校自身优势,鼓励提倡学生家长积极主动地参与,极大地丰富了教育教学活动形式。学校开展“家长法律讲堂”主题活动,定期邀请有法治教育经验或法律专业知识的家长来到学校,走进课堂,结合家长自身的实际,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家长带来的来自学生真实的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的法治教学资源,有机地运用到“法律讲堂”中,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更贴近实际,这样的法治教育真实可信,容易让学生信服,也会触及学生的心灵,更能激励学生在实际行动中培养遵守法律的意识和行为习惯。
4. 动员社会力量进校普法
法治教育具有社会性,开发利用好社会资源能使法治教育内容始终保持“鲜活性”。积极争取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参与和支持,尤其是学校法治副校长、健康副校长等,利用一些特殊节日,如“12·4”国家宪法日,邀请法治副校长和学生进行近距离互动,现身说法,进行法治宣传,丰富法治知识,认识法律的重要意义,提高法治意识。结合特殊事件,如“校园欺凌”事件,邀请辖区片警进校园,起到很好的教育和震慑作用。疫情期间,邀请学校健康副校长,对全体师生、家长进行疫情防控方面的相关法律知识教育。所以法治教育不仅要发挥教师、学生的作用,而且要调动课外辅导员和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性,共同参与,齐心协力,形成长效机制,促进法治教育进程,提升法治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益。
(二)实践育人,多途径利用法治资源
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实践活动是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亲身参加与教学主题相对应的实践活动,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實践,把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达到提高关键能力、养成道德品质、形成法治观念、塑造正确价值观、培育核心素养的一种教学方式方法。同时也是教学向课外延伸的方法和途径,主要包括资料收集、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志愿服务等,这些教学实践活动让思政课走出去、活起来,对达成教学目标、落实核心素养的培育具有重要作用。
1. 情境活动搭建法治教育支架
在情境活动中学法,有利于学生对所学观点加深理解,在身体力行的活动中,强化法治意识的树立,是课堂教和学的重要方式。如《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课,课堂上开展“模拟法庭活动”,聚焦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在情境活动了解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法律保护,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课后开展“权利义务宣讲会”活动,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公民享有哪些基本权利和义务,对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是什么能够作出正确的判断,树立权利义务相统一的观念,进而主动规范自己的行为,落实法治观念的培育。
2. 实践体验促法治教育入脑入心
道德与法治课的实践活动既是课堂教和学的方式,也是教学向课外延伸的方法和途径,包括现场调查、志愿服务等。这些教学实践活动对达成法治教育的教学目标具有重要作用。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丰富学生的实践体验,促进知行合一,明确教学要和我们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所以实践性本身就是我们课程的一个重要的性质之一。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价值的判断和辨析,需要更好地丰富学生的实践体验,鼓励学生用不同的实践方式走向社会,从而强化学生法治意识的树立。如《知法守法 依法维权》一课,教师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调查同学、邻居等生活中遇到过权利受到侵害的现象吗?他们都有哪些维权的途径?另外,还要让学生去调查、分析身边的未成年人依法维权的情况,进一步认识到未成年人依法维权是有不同途径的,告诉家长或教师,可以寻求法律专业人员的帮助,向有关部门寻求保护,运用法律维护我们的权利。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依法维权靠证据”的实践性作业,让学生选择去超市购物索要发票,进一步反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不是懂得依法维权了。在整个实践过程中,学生在课堂所学依法维权有途径才真正与生活接轨,与生活衔接,与生活对话,真正入脑入心,法治素养培育才能够真正落地。
3. 线上线下营造法治教育氛围
逐步建立法治教育资源库,建立线上线下资源共享机制,能够有效提高法治教育资源运用效率,对促进法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课题组根据实际条件,灵活运用校园“红领巾”广播站、宣传橱窗、主题班队会等多种方式,以特殊的节日为契机组织法治小论坛、法治知识竞赛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提升法治素养。同时,课题组教师充分运用现代教育信息科技,让线上资源能够共享,拓展法治教育资源和教育的空间,如推送微课、法治教育小视频等,积极探索法治教育教学实践的新技术、新途径,让线下交流更加密切,线上时空更加灵活。
二、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开发利用法治教育资源的路径
(一)依托教材资源,体察法在身边
教材是基本、重要的教学资源,现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栏目有活动园、阅读角、相关链接、知识窗、小贴士等,教师应立足教材,挖掘教材的法治教育资源,创造性使用教材,让教材资源活起来,丰富教学活动的形式,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兼顾情、理、法的统一。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法治教育内容都是经过编审专家精心选择的,大多是学生常见、熟悉的生活场景。有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或事件,从表面上看与法律不相干,学生往往对其熟视无睹,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解读,透过现象探寻本质,寻找事件的法律依据。利用这些法治教育资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和思考,唤起生活体验,从法治的角度认识事件,体察法律就在我们身边。如四年级上册《网络新世界》一课,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增强学生网络媒介素养。众所周知,网络时代出现了很多网络相关的法治问题,如网络暴力、互联网金融诈骗等。虽然学校从三年级开设了信息科技课程,学生逐步掌握了文字输入、上网搜索资料等技能,但这些都仅限于技术层面,没有触及道德与法治的范畴。教师可让学生结合自身实践和经历,说说自己是如何运用网络工具收集信息、聊天交往的,结合教材以及现实社会的典型案例,让学生讨论上网存在哪些安全隐患,如何安全文明上网等,选出“网络安全监督员”,带领其他学生一起学习《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意识到上网不讲文明不仅是道德问题,还可能违法犯罪,让法律意识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依托和利用教材资源,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把教育和生活有机结合,引领学生遵守网络规则,提升网络媒介素养,更好地参与网络公共生活,树立法治信仰,培养法治思维,践行法治意识。
(二)链接生活图景,树立法治意识
教材中出现的一系列法治生活事件、生活场景,是编者精心选择的有代表性的法治“生活图景”,不是原汁原味的法治生活场景。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用学生日常生活的实际场景链接教材中的法治“生活图景”,把培养学生法治素养的目标和学生的生活紧密关联起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唤起学生的在场意识,消除学生对法律的陌生感,帮助学生感受法在身边,体会法治精神。如六年级上册《宪法是根本法》一课,教材展示了陈飞平同学在国家宪法日观察和参与的活动,这些是教材中的法治“生活图景”。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学宪法、讲宪法”主题活动,引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参与“12·4国家宪法日”活动,如讲述“我与宪法”的故事、开展“宪法知识我知道”闯关赛、绘制“国家宪法日”手抄报等。经历这些活动的过程,学生能真切体会到宪法作为根本法的地位至高无上。同时将教材中的法治“生活图景”与自己参与宪法日活动的真实生活链接起来,场景化的学法讲法活动,学生深度参与,有效互动,构成道德与法治课程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教材内容活动化、生活化,是引导学生树立法治意识的重要途径。
(三)聚焦热点时事,引发情感共鸣
聚焦热点时事,结合法治教育目标开发利用法治教育资源,把课堂教学与时政热点结合,是道德与法治教师专业素养的体现,不但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的真实感和亲近感,而且将时政热点和法治教育融合起来,使思政课脱离假大空,趨向实用,令学生信服,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如六年级上册《感受生活中的法律》一课,教材中用两幅图展示学生在生活中常见的活动,学生乘坐大巴去秋游和爸爸妈妈带孩子到医院看病,引导学生理解秋游和看病两个场景涉及的法律问题。在教学中,可以用“肺炎的预防和治疗”真实生活场景来替代“爸爸妈妈带孩子到医院看病”这一“生活图景”,通过回忆自己和家人在疫情期间的经历,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医务人员必须穿着防护服工作?为什么采集样本后要严格消毒?原来这些操作都是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学生把热点时事与法律联系起来,能够理解疫情防控期间采取的各种防疫措施都是有法可依的。同时,列举一些疫情期间的热点事件,居民编造、故意传播虚假疫情信息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经营者哄抬物价,推动商品价格过高上涨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等,用真实的时事资源,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照应学生的心理需求,引起学生情感共鸣,产生认同感。
(四)资源整合重构,体现学生主体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课程资源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增强教学效果的重要支撑,包括图书、音像资料、数字化资源以及现实生活中鲜活的案例。教学中真正实现以理服人,就要增强法治教育的生动性,教师要重视信息化环境下的资源建设,对文本资源进行重建,要精选、整理和加工资源,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领会,不搞填鸭式的“硬灌输”。教师能够有意识地借助信息技术呈现教材相关内容,文本加音频、文本加情景剧、文本加史料、文本加数据、文本加图片等。例如,六年级上册《权力受到制约和监督》这一课内容和多数学生日常生活距离较远,多数学生对国家机关如何行使权力等问题尚不了解,有些学生认为国家机关行使权力不受监督。为帮助学生澄清认识,解决“权力运行为什么要监督”问题,教师采用文本加视频的方式,学习教材的内容的同时,准备纪录片《法治中国》第三集“依法行政”,《将改革进行到底》第三集“人民民主新境界”,从中选取“监督约束行政权力”的片段,通过视频再现,直观地帮助学生认识到权力运行受监督。借用新技术等工具重构资源,让学习者和资源实现更紧密的一体化建设,增强其参与感、获得感,使法治教育更为学生喜闻乐见。
三、 结论
综上所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法治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着眼于提升学生法治素养,服务于学生的学,做到多途径开发,多形式利用,发挥课程资源的最大作用,遵循教学规律,切合教学实际,做到适用而不乱用,有效而不泛滥,助力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施。
參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李晓东,胡玲.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2022年版)小学道德与法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毛伟娜.基于课程标准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新实践[J].中小学德育,2022(8):4.
课题项目:文章系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2022年度一般课题“小学思政课法治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2022YB1315。
作者简介:赵红彩(1974~),女,汉族,河南南阳人,南阳市第二十七小学校,研究方向:小学道德与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