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培养具有艺术修养的学生需要连贯的艺术教育,为此探索中小学的课程衔接十分必要。文章对合理利用“中小衔接”,推进中学美术课程的问题进行了策略探究。文章以《瓷器之美》課程教学为例,提出选好“中小衔接”切入口,有效开展从“怀旧”到“引新”再到创新的策略。结合新旧知识,反复“把玩”课堂,开启深度美术学习课程。
关键词:中小衔接;课程推进;策略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29-0140-05
一、 【情境描述】
八年级上册《瓷器之美》是一节笔者上过的公开课,在评课环节,导师提出,美术欣赏课中,大部分的学生学习和参与的过程仍是一个相对被动接受的过程,学习内容是教师给的,切入角度是教师选的,开展过程仍是教师把控的,且点到为止。
(一)研究初中教材多了,研究学生少了
《瓷器之美》一课教学,在介绍瓷器的一个环节中,过于平铺直叙,知道的不爱听了,不知道的听得茫然。每个时期瓷器介绍没有提前了解小学六年级就上过《青花瓷》一课,可以以青花为点,以点带面,唤醒学生经验体验,情感共鸣。
(二)脱离学生生活的经验,未开启真正深度思考
《瓷器之美》一课教学中对瓷器作品的欣赏教学选取的是趋向于康熙、雍正、乾隆三位帝王审美取向的瓷器。这个切入口看似营造了热闹的氛围,学生为之所吸引,但实则脱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强行将学生引入深度思考。实际上学生的思维仍停留浅表,无法脱离个人生活理解帝王的瓷器审美,没有引出学生的深度思考。课后,笔者研究了小学阶段关于瓷器类相关课程的内容后,开展了学生对瓷器课程兴趣程度调查和五至八年级瓷器类相关课程的调查。结果显示:59%的学生对瓷器课程兴趣很浓厚,23%的学生比较浓厚,10%的学生一般,8%的学生没兴趣。小学五年级至八年级期间,瓷器相关课程分别有《适合纹样》《剪窗花》《剪纸人物》《剪纸中的故事》《做做陶艺》《青花瓷》。
二、 【研究策略】
基于上述调查和问题显示,如何作好“中小衔接”,开展美术课程的深度学习与推进,除了目标的坚定和教学持之以恒的热情外,还需要有遇水搭桥、逢山开路的智慧。笔者继续以《瓷器之美》一课的教学为内容,重新开展教学研究,具体实施策略如下。
(一)“中小衔接”找准入口
学习是学生联系新旧知识、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美术学科在九年制义务教育中的教学内容虽按四个学习领域进行编排,但不同内容之间具有一定关联性。如何利用好小学美术知识敲开中学美术学习的大门至关重要。考虑到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在中学阶段美术教学中有效做好如下中小衔接,找准切入口形成中小情感共鸣,层层递进开展深度学习,最终走向素养目标。
1. 以“秀”敲门
中学生有个特点,私下爱“显摆”。但是不太爱说,尤其在课堂上。布置可以“显摆”的任务,抓住课前10分钟让他们“显摆”,对课堂的以点带面非常有效。《瓷器之美》教学前,布置学生带一些家里有趣的瓷器玩意来校,各具特点的瓷器会让学生有想展示的欲望,想说的冲动。有的学生甚至带来了博物馆出品的瓷器冰箱贴,顿时引来其他学生关注的热潮,成功调动学习主动性,温习了瓷器造型和瓷器在生活中的运用相关知识点。
2. 以“趣”敲门
有趣的实践活动,对文化学业为主的中学生而言是一股强有力的吸引力。小学阶段学生基本都学过软陶课程,对造型有一定的基础。《瓷器之美》课程造型环节从给你一块橡皮泥开始,启发学生对瓷器造型的想象力。以有趣的捏泥入手,调动学习积极性,敲开瓷器赏析中对造型的理解以及简单工艺技法的大门。
3. 以“忆”敲门
回忆小学阶段学过的《青花瓷》课程,快速让学生重新打开对中国传统瓷器艺术的美术积累。唤醒对瓷器的样式、色彩、装饰纹样等各个方面的记忆,有利于初中再度开启丰富知识点的瓷器欣赏之门。
(二)从“怀旧”到引新
1. 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就是将课堂提前前置,说白了就是预习。将学习主动权、选择权还给学生。学生在体验翻转课堂的过程中,通过对新内容的初步认知,唤醒小学阶段部分旧知与已经建立的审美体验,情感互通,带着疑问有准备地迎接真正的课堂,做到以旧迎新。
以《瓷器之美》为例,本课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国瓷器的釉色美、装饰美与造型美,提升审美能力。讲述文化背景时,以瓷器发展历史为线索,全面展现瓷器之美。内容较多但并不深奥,这部分要在翻转课堂提前学。笔者为学生设置了表1翻转课堂任务单,指明学习方向,鼓励记录疑问。
2. 利用“翻转”设定合理教学目标
每一节课堂开始都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这使学生和教师的教学都有明确的方向。利用翻转课堂,最大限度地了解小学阶段学生对瓷器的赏析程度。现阶段对《瓷器之美》一课内容的认知程度,学生的兴趣点和疑问有哪些,重新设定合理教学目标。结合小学阶段6个相关教学内容都在不同层面,对中学瓷器的教学作了铺垫与伏笔。中学阶段在链接小学课程伏笔知识点的基础上,结合翻转课堂重新设定教学目标。
由表2、表3可见,许多中小学美术课程具有关联性,例如,五年级上册的《适合纹样》学习为五年级下册的剪纸单元学习打下了装饰图案伏笔。而剪纸单元这一板块的学习又为八年级《瓷器之美》一课学习中,瓷器丰富的装饰纹样赏析、运用纹饰内容等作了前期伏笔。利用课与课之间的各种联系进行导入与设计,让学生的知识自然地过渡到新内容中,完成对新美术内容的进一步理解。
(三)从引新到创新
初中美术学习不仅要求师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好“中小衔接”,掌握中学基础知识,还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丰富、灵活地应用,也就是要有创新的能力。
1. “中小衔接”,强化学习深度
为了不让知识浮于表面,开展深度学习,需要链接学生经验。那么做好“中小衔接”是直接的方式。大量的积累是运用和创新的前提条件,通过小学阶段关于传统纹样、瓷器造型、青花瓷欣賞等大量的赏析和动手实践活动,可以形成一定自我审美情趣。实现瓷器赏析的深入教学,需要联动小学阶段相关学习经验,因此过去生活中学习体验就成了连接点。
如八年级《瓷器之美》一课的赏析,内容极其丰富,装饰纹样的内容学习涉及许多方面。笔者利用五年级下册学生学过的剪纸系列课程中简单的对称方式为切入口,引出环绕、内嵌等多种方式摆放纹样。利用月牙纹为入口,引出生活中常见的吉祥纹样,如寿桃纹、牡丹纹等,丰富瓷器欣赏的装饰环节,感受多彩纹饰之美。如表4列举了瓷器部分中小学课程链接。
2. 反复“把玩”
“把玩”,就是一个反复打磨的过程。想让中学生提升思维,形成深度思考和学习,这与反复有效深入赏析、探讨、运用美术是分不开的,需要对美术作品进行反复地“把玩”。
(1)“把玩”美术语言
小学阶段学生已经学习了《青花瓷》课程,能用基本美术语言评述一件瓷器,比如造型、色彩、图案等角度进行分析。笔者认为,除了丰富欣赏内容外,更多的要精选一件瓷器,丰富教学角度。在讲述青花瓷课程时,我们会介绍青花瓷的特点、风格和创作观念,分析其作品的造型表现以及作品的情感表达,实用价值。那么中学阶段再次鉴赏瓷器时,我们需要在之前的基础上,细细品味一件瓷器。如以宋代青釉刻花提梁倒灌壶为例,思考倒灌壶瓷器作品的时代意义,多个角度讨论后人对这件古代瓷器作品的认知,对比青花、白瓷等感受不同瓷器之美。使得瓷器欣赏学习环节涵盖从基础知识——美术专业知识——作品时代意义——美术评论——社会价值——对美术史的贡献等全方位的思考。
(2)“把玩”学科关联
在《瓷器之美》的教学中,纵观瓷器发展历史,瓷器源于生活,原始的功能是人们的生活用品。八年级除了从美术语言角度探究瓷器之美外,链接历史学科研究瓷器发展史,用故事和绘本连接瓷的一生,学生接受度很高。尤其是绘本《其有瓷理》的讲述,用学生喜爱的形式讲述了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的代表性瓷器,用诙谐幽默的瓷器间的对话,将色彩、茶经、地域文化、习俗等瓷器知识点融入其中,为学生开启了一次和瓷器交朋友的全新审美体验。
链接科学学科探究瓷器多种物理知识运用,链接语文学科探究瓷器装饰中诗词歌赋的意境描绘。例如,在链接科学学科时,我们反复赏析了宋代青釉刻花提梁倒灌壶。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研究原理后,绘制了倒灌壶的科学原理手绘稿(如图1)。
(3)“把玩”问题
“把玩”问题更多层面是教师的“把玩”引导,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知识积累程度反复琢磨、调整。将问题从简单的你发现了什么纹样?什么釉色?层层递进,最后问题极具广度,需要调动起学生所有学过的美术知识,进行梳理、讨论和阐述。如《瓷器之美》课程后半段的教学中,教师提出:如何理解瓷器的审美和评判标准在不同时期的变化?现代的瓷器在审美和功能方面与古代瓷器有何不同,你为何欣赏这种瓷器之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阐述。类似这样的问题,直接把学生引入深度思考的环节。
3. 利用情境教学
将学到的美术知识融入真实生活情境中,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在《瓷器之美》课程的教学中,提问:什么样的瓷器是美的?学生各抒己见、侃侃而谈。为了让学生反复思考,探寻瓷器的美。笔者将各小组代表带到了卖古玩旧货的几个摊位前。让学生挑选认为美的瓷器拍照,回去推销给班级其他学生。真实情境下,反复“把玩”什么是瓷器之美这个问题。为什么选双耳瓶不选梅瓶?这一活动让真实的情境为纽带设计了如下思考:我喜欢什么样的瓷器?大部分学生会觉得怎样的瓷器是美的?学生从造型、纹样、实用性等多角度考虑瓷器优缺点,权衡比较选出瓷器。在挑选瓷器过程中,深入思考,解决实际问题。
(四)表达方式探究
以《瓷器之美》课程为例,探索适合本校学生的表达瓷器之美的方式。
1. 写一写
《瓷器之美》教学是安排在欣赏评述板块的课程。会画不是重点,关键要会鉴赏瓷器作品。中学生不擅长演说,但写评论还是愿意尝试的。图2是学生在《瓷器之美》一课学习后的感悟。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学生对瓷器的欣赏,对古典艺术的热受。
2. 画一画
用手绘的方式展现学生眼中的瓷器之美也是学生表现瓷器之美的一种途径。图3、图4是喜欢水彩的学生手绘的水彩瓷器。
3. 展一展
为生活而艺术,从学生的生活中选取他们感兴趣、愿意动手实践的活动。有效地将审美教育展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在《瓷器之美》课程后开展了多项活动。
图5、图6是我们结合手绘将瓷器和灯笼作为载体,装饰校园的廉洁展览馆,利用瓷器高雅之美,展现校园廉洁之风。图7是学生绘制的瓷器系列书签,这些书签学生也在教师节送给了教师,表达尊师之情。
美术教育具有持续性和连贯性,培养具有艺术素养的学生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我们需要有连贯的艺术教育理念,不断探索“中小衔接”的有效结合方式。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创新导向,围绕核心素养,最大限度地推进初中美术教学,提升初中美术教学的课程深度与广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罗阳佳.中小衔接,联手发展艺术教育[J].上海教育,2008(6):25.
[3]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编.义务教育教科书·美术 八年级 上册[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
[4]王珍.教材·目标·学生:中小衔接的三个着力点[J].福建教育,2021(31):50-53.
作者简介:来晓琼(1981~),女,汉族,浙江杭州人,杭州市萧山区湘湖初级中学,研究方向:中小学美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