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职业院校开展农耕文化课程的现状及有效途径分析

2023-08-23 03:25:44李赫蛮董国珍陈世昌
河南农业·教育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农耕文化课程教学

李赫蛮 董国珍 陈世昌

摘要:优秀农耕文化是我国的文化瑰宝,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优秀农耕文化逐渐被城市文明掩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意识不到农业的重要性,甚至不愿学习农业专业。因此,农耕文化课程顺势而生。分析农耕文化教育的普及现状和课程开发的方向,并对如何有效开发农耕文化课程进行了探索,以期对农耕文化课程发展有所贡献。

关键词:农职院校;农耕文化;课程教学

一、农耕文化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一) 农耕文化的内涵

我国是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农业大国。从古至今,亿万农民辛勤耕耘,用他们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农耕文化并传承至今。农耕文化是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中国农耕文化融儒家文化和各类民俗文化为一体,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容和特征,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其主体包括国家管理理念、人际交往理念、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也是我国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类型。

(二) 农耕文化的表现形式

《中国哲学简史》有一种解释,认为中国的文明是一种农耕文明,即以农业立国,以农业作为生产发展的基础。由此可见,农业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千百年来,农耕文化的思想精髓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做出了巨大贡献。一般来说,我国农耕文化的表现形式主要是这些。一是在传统农耕中的生产生活用具、衣食、水利设施,还有在生产生活中创造的各类民间艺术品和其他形式的物质文化成果。二是与传统农业生产有关的民俗、民谣、谚语、舞蹈等为代表的精神文化成果[1]。

二、中华优秀农耕文化融入高职院校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中西方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这些文化信息多种多样、良莠不一,对我国各个年龄段的学生思想产生了一定影响,尤其是在缺乏民族文化自信的学生身上产生了消极作用。在此形势下,高校开展中华优秀农耕文化的相关课程具有积极意义[2]。

一是能提高大学生对农耕文化的价值认知。在城市化、工业化浪潮的影响下,城市逐渐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心,城市优先发展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乡村发展缓慢的局面,中华优秀农耕文化也一度被贬低和排挤。农耕文化的没落直接导致了其价值认同感降低,也间接导致了农村人口外流。针对这一现象,亟需大力弘扬中华优秀农耕文化。农职院校开设农耕文化的相关课程既对应了农职院校的主题,又有利于学生认识到农耕文化蕴含的社会价值。二是能增强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我国农耕文化是丰富而厚重的。经历漫长岁月形成的优秀农耕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华儿女理想信念的形成,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础。因此,要结合时代要求来弘扬中华优秀农耕文化,帮助学生抵御国外不良思想的入侵,摆脱文化自卑心理,从而树立正确的三观,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三是能助力大学生培养传统优良品质。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是中华儿女自古以来的优良品质,乐善好施、互帮互助、同甘共苦是优秀农耕文化蕴含的朴质情感。大学生通过学习农耕文化课程,深入体会淳朴的民风民俗,有助于养成坚韧不拔的性格,培养艰苦奋斗等优良品质,进而实现人生理想。四是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观。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深入人心,人们越来越注重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农耕文化凝聚了无数先人的智慧,将优秀农耕文化与现代文明元素相结合,在挖掘和利用中保护并传承,能够使其所蕴含的积极向上、充满希望的人文理念充分发挥作用,从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三、农业职业院校开展农耕文化课程的现状

(一) 学生对农耕文化的了解不多

随着网络等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生对新兴事物的兴趣远远高于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农耕文化更是受到巨大冲击,逐渐被人们边缘化。农业职业院校的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农村,他们自幼生长的农村环境可能会使其中一部分学生产生厌烦心理,从而简单地认为农耕文化就是农田耕种。这些学生成年以后就想通过自己的努力离开农村到城市发展。此外,由于大学生思想不够成熟,容易受到外界的刺激和影响,很多时候只想要快速获取知识,却不愿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挖掘这些传统文化蕴含的价值和精神。

(二) 有限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无法深入学习

由于现实的教学条件有限,农业职业院校的大多数教师仍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在课堂上,教师通过讲授的方式直接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往往是被动接收,甚至只听取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内容,使得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一是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不够。部分教师欠缺农耕文化的知识储备,没有意识到农耕文化的重要性。二是教师的教学能力不足。教师没有深入挖掘农耕文化在课堂上的切入点,没有及时开展社会实踐以对课堂内容进行补充和延伸,不能很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 缺乏系统、专门的配套教材教材

是教学的重要载体。据调查,我国目前已出版的新形态教材占比不到5%,其中涉农类新教材数量更少。农业职业院校的涉农专业仍以纸质版的传统教材为主,教材大部分内容陈旧且缺乏道德养成等方面的素养目标,忽视了教材的育人功能[3]。中华优秀农耕文化更是没有专门的教材,甚至在教材中没有专门的章节,多为教师设计教学内容时的知识延伸或拓展,不能系统有效地为学生提供知识。

(四) 人才培养目标忽视了文化传承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指出:要大力培养本土人才,引导城市人才下乡,推动专业人才服务乡村,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健全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强化人才振兴保障措施,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因此,农业职业院校还兼具着培养“一懂两爱”人才的使命和任务。但目前,农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却过于强调学习农学专业的知识和技术,忽视了乡土情怀和农耕文化的培养。

四、农业职业院校开展农耕文化课程的有效途径

农耕文化的课程主旨是用我国传统中优秀的文化、精神、思想等引导和影响学生,提升学生的品格和道德修养,真正改变学生的日常言行和品格。因此,农耕文化课程不仅要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带进校园和课堂,还要把学生带出校园和课堂,带到乡间和农田中,让学生在优秀农耕文化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教育[4]。

(一) 提高教师的文化底蕴和教学能力

1、教师应注重提升自身的人文底蕴,提升农耕文化意识。目前,部分高职院校过于注重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和学历的深造,往往是以科研水平的高低来衡量教师综合能力,忽视了对教师文化底蕴方面的培养,导致教师不能把农耕文化的相关知识及时渗透到课程内容中。而我国农耕文化历史悠久,不仅是我国一直以来农事活动的准则,而且是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体现,对我们日常生产生活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同时,其丰富的精神文化资源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怀。教师在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也必须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只有充分了解农耕文化,提升自身农耕文化意识,才能在教学内容中自然而然地渗透和融入。因此,教师对农耕文化的学习尤为重要。

此外,要努力打造一批农耕文化优质课程,使学生在课程中受到农耕文化的熏陶,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这也有助于实现乡村振兴。

2、教师要采取多元教学方法,提升自身教学能力。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精心选取教学内容,根据自己的课程特点和教学内容采用相关农耕文化资料,将优秀农耕文化的内容引入其中,拓展农耕文化的融入路径,润物细无声般地实现育人效果,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例如,教师可在课堂的前几分钟内向学生介绍中国的农耕文明不同于古代希腊的商业文明,也不同于匈奴人的游牧文明,是因为这三者之间有一个天然的界限,即当地每年的降水量是否超过400毫升;在园林设计的课程中,教师可向学生展示太行山深处一条条错落排列在陡峭山头上的旱作梯田,以及春耕时节的农民们在田间耕地播种等画面,让学生体会到农耕之美;在介绍某种子的章节时,教师可以从发现种子化石的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農耕文化遗址引入农作物的起源和基本农耕概念;在讲授某食品的相关章节时,教师可介绍二十四节气的饮食养生法,让学生认识到我国自古以来就注重四季有别、讲究美感、食医结合的饮食文化特点[5]。

(二) 农耕文化的学习不应局限于课堂

1、参观特色农博馆,广泛学习农耕文化。农博馆中陈列着大量丰富的农藏品,包括图片、音频、视频、农具、仿真模型等。这些文物向参观者展示了我国农业的发展历史,讲述了历代先辈们辛勤劳作的努力和贡献。参观特色农博馆拓宽了师生获取知识和接受教育的渠道,也使师生身临其境,了解当时的历史环境、农业知识和农业技术,进而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特色农博馆对中华传统农业进行展示与传承,在传播文化知识和培养农业人才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对培养知农爱农型大学生也起着重要作用。

2、在农职院校中广泛开展文体活动。在活动中融入农耕文化,坚持全方位文化育人,使农职院校学生在感受优秀农耕文化魅力的同时提升综合素质。例如,园林专业可以组织园林创意大赛,让参赛学生根据家乡特色,在设计和规划园区的过程中融入地方农耕文化。这既能使学生关注家乡农耕文化,又能增强学生对家乡的感情。

3、在农职院校中广泛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农职院校学生专业技能提升的重要平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认识视野。

因此,学校可以利用假期,让学生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农学专业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宣传国家农业制度,开展专业服务和社会调研,通过这些进一步提升自身专业技能和认知。

参考文献:

[1]周霞.提质培优背景下高职院校农耕文化课程建设实施路径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35(24):151-153.

[2]崔堂凯,李波.中华优秀农耕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探究[J].农业与技术,2022,42(17):177-180.

[3]李伟,艾勇波.乡村振兴背景下涉农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基于农耕文化育人的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22,50(12):274-277.

[4]高明.推进优秀农耕文化进校园的思考与探索:以许昌地区为例[J].河南农业,2022(30):14-16.

[5]邓周林,吕峰.农业院校农耕文化融入英语翻译课程的对策研究[J].英语广场,2022(34):60-63.

基金项目:2021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重点项目“内修技能外强联动:高职院校服务‘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2021SJGLX698。

作者简介:李赫蛮(1988-),女,河南开封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董国珍(1985-),女,河南巩义人,助教,研究方向:中国语言文学。

(责任编辑 张萌喆)

猜你喜欢
农耕文化课程教学
从农业谚语看壮泰民族的传统农耕文化
“天府农耕·响水六坊”项目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7:23:08
浅谈微课在PHOTOSHOP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国际化的探索性研究
商业会计(2016年13期)2016-10-20 16:17:44
高职物流专业“物流费用结算实务”课程开发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6期)2016-10-19 04:54:40
高职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探讨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8:59:36
《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45:30
发展潘集特色乡村旅游业的措施
民间美术是本我的放逐和情感的宣泄图式
人民论坛(2016年11期)2016-05-17 12:3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