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变迁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

2023-08-23 13:01李红梅
河南农业·教育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开放改革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发生了重大变迁:在价值取向上,实现了一元与多元的整合;在价值标准上,实现了集体本位与个人本位的整合;在价值目标上,实现了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整合。面对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变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培育的主阵地,也必须随之进行教学改革。这些改革要求在教学内容上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加深“四个正确认识”;在教学方法上要注重启发式和互动式教学,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

关键词:改革开放;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变迁;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

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使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也导致了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相应嬗变。面对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变迁,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才能充分发挥其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

一、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变迁的特点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中的一次重大而深刻的社会转型。在其发展过程中,中国的经济进入大变革时代、思想进入大活跃时代,从而导致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发生了深刻改变,许多固有的传统政治价值观念受到了冲击,新的政治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不断涌现。

(一) 在价值取向上,实现了一元与多元的整合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改革的深入,使我国原有单一的公有制形式、按劳分配方式、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变革,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形式,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方式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有制、分配方式和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存在催生了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利益主体家庭,这也就必然导致其政治价值取向、政治价值标准等出现多样性[1]。同时,经济全球化促使我国的对外开放由沿海、沿江到沿边,全方位、立体化的格局逐步形成。我们在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也引进了与之捆绑的价值观念。于是,大学生在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时也面临着西方各种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对其的强势渗透,从而导致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出现了中西冲突、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可见,改革开放的发展使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由一元转向多元。

但是,对于一个社会而言,不能让多元的价值观引起整个社会价值观的混乱,否则就会引起社会的混乱。因此,在多元的价值观中,需要统治阶级把体现时代特征的政治价值观念作为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念。于是,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2012年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多元性没有被消除,但是已经成为一元引领下的多元,从而实现了一元与多元的统一。

(二) 在价值标准上,实现了集体本位与个人本位的整合

自古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是以集体为本位的集体主义思想。这种思想凸显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忽视个人利益;它要求个人在面对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矛盾冲突时,必须牺牲个人利益来维护和保证集体利益的实现。这种思想是我国传统政治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革开放初及其之前,也是大学生的所谓“正统的”政治价值观。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西方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思潮的影响,这一传统的政治价值观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以个人为本位的个人主义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不断的发展。青年大学生们也开始把自己的政治价值观建立在个人主义的基础上,重视个人自由,注重个人的政治自主意识和参与意识,同时也突出了物质、金钱和财富等在政治价值评价中的比重,于是个体本位开始逐渐取代集体本位。

过去那种只重视集体利益的集体本位思想在改革开放中不能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只重视个人利益的个人本位思潮同样也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面对个人本位思潮的冲击,我们对原有的集体主义内涵进行了修正,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之下,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暂时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或者叫做小局服从大局,小道理服从大道理。我们提倡和实行这些原则,决不是说可以不注意个人利益,不注意局部利益,不注意暂时利益,而是因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之下,归根结底,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是统一的,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是统一的,暂时利益和长远利益是统一的。”[2]这样,历史悠久的单向的集体本位被双向的集体本位与个人本位的结合所代替,集体的绝对化政治权威地位下降。

(三)在价值目标上,实现了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整合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和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国人的政治价值目标一直都具有比较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在改革开放之初及以前,传统的理想主义色彩得到了巩固和发展,也影响着大学生的政治价值目标和追求。大学生们把“实现共产主义”“解放全人类”等作为自己追求的价值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们注重培养奉献精神、牺牲个人的现实欲望。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后,大学生政治价值目标的理想主义色彩大大减弱,而现实主义倾向逐步强化。他们不再把“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作为唯一的价值目标,讲求功利、注重实效的价值倾向表现得越来越鲜明;他们不再过于关注纯精神性的终极价值目标,更关注那些与他们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目标。

如果放任这种现实主义的发展,就会导致大学生片面追求眼前利益,放弃长远的更有发展意义的目标。

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理想与现实是统一的,现实是理想的基础,理想是现实的未来发展。因此,脱离现实的理想主义价值目标是抽象的,缺乏亲和力;同样,完全排斥理想主义的现实主义也将失去它的积极意义。因此,大学生的政治价值目标必须始终坚持崇高的理想,必须坚持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结合。于是,我们在社会中提倡“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这样,最终的价值追求包含着阶段性的价值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把国家、民族与个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有效地使大学生把個人的政治价值追求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中,实现了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耦合。

二、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变迁视域下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呈现出了一元与多元、集体本位与个人本位、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整合,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改革开放的不断全面深化、互联网的高度发展带来了的知识信息的高度共享,现实化和多元化仍然是当今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主要特色。现实化和多元化丰富了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但是在价值判断和意识形态安全等方面也带来了挑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育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主阵地。面对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变迁,如何有效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改革开放以来内外环境的变化并作出正确选择,避免政治价值观的迷茫和彷徨,就成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

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客观规律,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在正确的世界观的指引下,以辩证思维来理解和把握事物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人类的解放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坚定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和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理论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全方位的开放性,大大突破了地域性的思维方式,具有全球性视野,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树立全球意识和全球眼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它深刻地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规律,从理论和实践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国家发展和每个中国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准确认识和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主要矛盾、总体布局、基本要求等内容,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自信,提高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从而使大学生树立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不懈奋斗的价值观,把自己个人理想的实现融入到民族复兴的大业中来。

(二) 加深“四个正确认识”

2016年12月7日至8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做出重要讲话。他强调,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四个正确认识”是新时代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和落脚点。只有加深大学生对“四个正确认识”的理解,才能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和文化的价值认同,使其成长为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加深大学生对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的正确认识,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清楚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探索的历史发展和伟大实践,使学生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尊重、顺应历史的选择和人民的选择,准确把握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升民族自信心,增强时代责任感,从而使自己的政治价值观与历史同向、与时代共命运。

加深大学生对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的正确认识,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同时,還要加强大学生对当今世界发展态势的认识,并进行全面客观的比较。

通过比较,使大学生认识到我国发展70多年来的艰辛,从而更加珍惜我们现在取得的发展成就。通过比较,使大学生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从而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加深大学生对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的正确认识,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讲清楚新时代大学生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中坚力量,肩负着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并将其内化为大学生的自觉意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意识到自己承载着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才能把自己肩上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转化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

加深大学生对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的正确认识,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讲清楚当前大学生的远大抱负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讲清楚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的关系,使大学生既胸怀远大理想又扎实苦干,使他们以远大抱负指引自己的行动,同时又脚踏实地学习,增长自己的知识和本领。这样,大学生就把远大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飞扬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从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远大抱负的实现积累更坚实的基础、更雄厚的力量。

(三) 创新教学方法,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

新时代要守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立德树人的主渠道,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运用多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才能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效果。

1、要多用启发式和互动式教学,促进学生的主动思考。法国教育家斯朗格指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把人们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价值教育的主要课程,应在教学改革中注重启发式和互动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师生双向互动、双向认知的过程。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比被动接受更容易产生对信念和价值观的正确认识。

启发式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就某些问题进行积极思考,使学生在独立思考中深化对主导价值观的理解,从而使他们在面对价值冲突时,能够做出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

互动式教学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立体化多向交流,扩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开放性,使学生在共同参与中接受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开放,使判断与选择能力得到提高,使他们在对多元政治价值观的不断澄清中得出统一的价值判断。在具体方法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积极采用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专题式教学、分众式教学等,同时还可以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建设智慧课堂。在使用这些启发式和互动式教学方法时,一是要注意创设一些有价值的、能为学生理解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能引起学生价值认知冲突的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真正唤醒学生内心的参与需求和欲望。二是要避免只注重学生的参与而忽视老师的引导。老师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尤其是学生出现价值错位时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及时地以正确的政治价值观引领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但同时,又要注意充分肯定和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要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常用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按照既定的目标、内容、方式给学生灌输相关的价值观理论。这样的教学让学生觉得课堂所学与自己所获的信息之间存在出入,导致他们对课堂理论不感兴趣,甚至产生反感心理。要解决这一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与社会接轨,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就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具体的方法是将课堂教学与社会调研、红色基地教育、志愿者服务、公益劳动以及专业课实习等实践教学结合起来。

在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中,要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相关条件,恰当地选择实践的教学方式和内容,抓住时代特点和现实热点,增强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现实性。

一是要充分运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紧密联系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道理,深刻领悟为什么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二是要运用VR虚拟现实技术,打造虚拟实践教学平台。由于实地实践受学生数量、经费、安全、时间、空间等因素的制约,导致组织难度大,而VR虚拟现实技术具有沉浸性、交互性和构想性的特征,因此,通过这种技术能够实现平等自由的互动方式、便捷高速的信息传递和形象逼真的情景模拟,从而丰富了课堂教学资源,更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参考文献:

[1]廖小平,孙欢.国家治理与生态伦理[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8:113.

[2]鄧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75.

[3]赵玉萍.大学生在伟大民族复兴中的历史担当[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20:278.

基金项目:2017年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变迁研究”,项目编号:17JDSZK058;2021年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职劳动教育的二维向度及实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1GXJK501。

作者简介:李红梅(1970-),女,侗族,湖南怀化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 王昕)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开放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改革备忘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