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欢
摘 要 虚实结合是古人创作文学作品时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他们将虚写和实写融合起来,创造一种奇异的美感。《梦游天姥吟留别》便是其中的经典之作。本文以其作为案例,从研读意象、关联背景等角度,明确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虚”与“实”的探索路径,让学生在诗人虚幻的梦境、现实情感和超脱情怀中,理解古诗词的主题,了解其创作风格。
关键词 高中语文 古诗词 “虚”“实” 《梦游天姥吟留别》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经典之作,体现了他在出世与入世间徘徊、游离的状态。在诗中,诗人通过新奇的意象,描绘了绚丽的梦幻境界,从侧面表达了他政治上的郁结情怀、面对人生的超然物外。在此诗的教学中,教师要重点关注其中虚实手法的运用,带领学生进入到李白的虚幻梦境中,领会诗人在诗歌中寄托的主观情感和人生感悟。
一、研读意象,“贪”虚幻梦境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将虚幻梦境分为三个阶段,大致由“梦游之缘由”“梦游之地点”及“梦游之惊醒”组成。从风格上看,整个梦境呈现出从清丽、恬适到绮丽、惊险的过渡,给人一种异彩纷呈之感。在教学中,教师可将焦点放在古诗词的意象上,让学生通过研读意象的方式,走进李白所贪恋的虚幻梦境,感受其瑰丽、奇幻的笔触,体会缥缈、雄伟的意境。
从“梦游之缘由”的角度看,诗人借助以“虚”衬“实”的写作手法,用“海客”谈论中瀛洲的缥缈之势,营造一种“烟涛微茫”的人间仙境,为后文“越人”语“天姥山”的烟波缥缈做好铺垫,从而明确梦游的具体原因。在这一虚实结合的过程中,诗人虽未直接指明自身梦游天姥山,却以“瀛洲”“天姥山”等意象为载体,将读者带入到梦境之中。通过研读意象,学生便可初步确定李白梦游天姥山的缘由,领会整篇诗词的绮丽色彩。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指导学生继续推断和分析“梦游之地点”,深入體会诗词的梦幻意境。
从“梦游之地点”的角度来看,天姥山是诗人虚幻梦境的主要地点和描绘对象,当开启梦幻之境后,诗人以“湖月”“影”“渌水”“猿”等不同的意象,动静结合地展现出天姥山的自然之景。而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作者以一个“清”字,改变了“猿啼”和“渌水”的凄清、哀婉之意,赋予了诗词别样的浪漫色彩。而在后文中,诗人再次利用“谢公屐”“青云梯”“天鸡”等意象,细致描摹天姥山之景的奇幻和瑰丽。尤其是“天鸡”这一意象,无论是在视觉、还是听觉上,都带给人强烈的奇幻之感,并在从明到暗的光线转换中,体现出自然山景与梦幻仙境的强烈对比,由此加强诗词的美感。转至下文,学生可进一步对焦于“熊咆”“龙吟”“深林”“乌云”等意象,走进诗人所营造的阴森、可怖的意境之中,在此过程中体会李白描写意象、勾勒意境的功力,从侧面感受他对光明的渴望。
从“梦游之惊醒”的角度来看,诗人自“訇然中开”起,将阴森幽暗的视角转化为金光熠熠,这时诗人的梦境之旅已然达到巅峰,在描绘“仙之人”时,他从“虎鼓瑟”“鸾回车”两个意象入手,展现出仙人华丽、壮观的出行仪式。阅读至此,教师可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补足李白在空间上的“留白”,描绘出李白未能言明的其他梦幻之景。而后,诗人在虚幻的梦境中突然警醒,他以“亦如此”和“东流水”表现出对现实的感叹,而从奇幻的梦境过渡到真实场景中,也带给诗人极大的震撼。
在研读诗词意象的过程中,学生围绕着“梦游之缘由”“梦游之地点”和“梦游之惊醒”三个角度,溯源李白的梦境之旅,从或清丽、或寂静、或雄伟、或华丽的意象中,感受梦境的奇幻色彩,使学生能体会到李白的语言锻造能力,还能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为挖掘诗词的思想和情感主旨打好基础。
二、关联背景,“谈”现实之情
虚幻的梦境仅仅是李白的幻想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创作《梦游天姥吟留别》之时,恰逢李白被排挤出京、被谗言陷害之际。他在短暂得意后,又因拒绝同流合污的傲骨,得罪了权贵势力,因而被赐金放还,他在政治上的抱负未能得以实现,由此才有了此篇古诗词。在教学时,教师要关联以上背景信息,引导学生从虚幻之境中谈论李白的现实之情,了解李白在意象和意境中寄寓的主观情感,从而理解诗词的思想主旨。
诗词的开头,李白站在天姥山的山顶,山顶上曲折的小路,逶迤盘旋难以看到尽头。诗人发出了“迷花倚石忽已暝”的感叹,表明自己被路上的花草所吸引,于山石处倚靠休息到天色渐黑,这时的诗人仍旧在感叹天姥山美好的景色,而景色和光线的变化就在下一瞬间。从这里不难看出,天姥山的景色变化暗喻了李白的命运遭际,展现了李白在政治生涯上的美好幻想却在现实的打击中破灭的过程。经过这一解读过程,学生将李白的个人遭际、诗词的创作背景,与虚幻梦境中的内容关联起来,由此探寻诗词的情感基调。
辗转到下文,李白重点描绘了梦境中天姥山天黑后的景象,通过“熊吟”“深林”等意象,塑造了声音如熊吟的山泉、升起袅袅烟雾的湖面以及昏暗异常的天空,给人一种阴沉、恐怖之感,读到这里,学生的情绪也难免抑郁,这时,教师可以指导他们关联背景资料,感受诗人的真实情感。诗人所处盛唐之期,朝堂上下看似一片欣欣向荣。但是统治者听信谗言,在这一片繁荣的背后已经隐藏了巨大的危机。正是因为看到了背后的危机,李白才发出如此感叹,他通过梦境与现实相交融的方式,将自身对国家、民族的担忧展现出来,表明自身想要为国家奉献力量的决心。但是事实并不如他所愿,一片丹心的李白,却还是遭受谗言的陷害,建功立业的理想和决心也随之破灭。现实中的不得志,被李白写进了诗词中,他通过虚实相生的写作方法,构建了一幅幅奇幻和美妙的景象。在阅读中,学生也能在虚实结合的解读过程中收获奇特的审美体验。
随着虚幻梦境的展开,可怖的景象不断袭来,诗人在梦境中看到了电闪雷鸣的天姥山,而梦境中的跌宕起伏,也暗示了长安朝政的瞬息万变。通过描绘暴风雨来临、金光熠熠的天空,表明统治者和权贵们尚未察觉到危机的到来、仍旧沉浸在纸醉金迷、夜夜笙歌的虚幻生活之中。这既是李白梦境中的高潮,也是长安统治层的现实。由此可见,李白描写虚幻梦境,是基于现实、超越现实的。
从整篇诗词的解读和分析中可以看出,诗人在梦境中所经历的景象,是他在入世和出世过程中的真实写照,是他在政治生涯中的实际见闻,他看到了长安统治层表面的繁荣和内里的破败不堪,也哀叹了自身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命运,同时也进一步表明了自身不与小人同流合污的超脱情怀,而这是因为诗人内心的矛盾情感,才使得整首诗词呈现出光怪陆离、虚实相生的意境。
“虚”与“实”的探索路径,为教师和学生解读古诗词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由此,教师从研读意象、关联背景等方面,引领学生摆脱固定的思维范式,从古诗词文本的虚写、实写和虚实结合等角度,把握古诗词文本的主要内容、提炼和获取审美元素,并在这一过程中理解和感受诗人的思想和情感,促使他们走进李白所贪恋的虚幻梦境、谈论诗歌中表达的现实之情,并感叹其超脱的情怀,由此达成创新化解读古诗词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