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印 郑岩 伦汪洋 杨晓帆
摘要 本科生科研训练是培养人才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让本科生提前接觸科学研究,锻炼其综合能力,以促进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加强本科生科研训练不单是社会所需,还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保障。高校需在厘清我国本科生科研训练发展征程的基础上,以系统性原则、以人为本原则、动机引导原则为基本准绳,通过改善科研训练外部环境、改进激励方式、加强科研训练部门管理三个方面,打造推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创新创造性人才。
关键词 本科生;科研训练;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4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3.11.010
如何培养新时代所需高能力、高水准、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已成为广大高等院校需要重视和解决的新课题。因此,高校应充分发挥自身师资力量和科学研究条件的作用,鼓励本科生尽早进入实验室,参与导师承担的科学研究项目,接受科研训练,从中树立正确的科研观念,不断提升自身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和创造力,从而成为能力强、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
1我国高校本科生科研训练发展沿革
1.1萌芽期——1989年―1999年
196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提出“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开辟了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训练的先河,标志着美国研究性大学本科科研活动的开展。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一批私立文理科学院的化学家创立了本科生科研理事会,提出了本科研究经验项目。随后,国外一流大学也开始大力开展本科生教学的全面革新,推动本科生科研活动的开展。现阶段,美国大部分研究性大学均已成立有关本科生科研的组织机构,所配套的运行机制也趋于规范和完善。
20世纪90年代,国内本科生科研训练才开始发展,虽然我国开始重视和发展本科生科研训练,但大多以科技竞赛活动的形式出现。
在萌芽阶段的国内本科生训练停留于学习和借鉴西方一流高校的阶段,对本科生科研训练的基本概念、内涵模糊,实际的训练活动也存在参与面小、形式单一等诸多问题。
1.2探索期——1999年―2005年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素质教育提出并开始了大规模的实施,有力推动了本科生科研训练的研究与实践;同时,在90年代末,中共中央国务院曾提出,高等教育须加快课程教学改革,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专业结构和设置,使学生能够尽快、尽早地参与科研开发和创新活动,这为本科生科研训练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基于此,国内许多一流大学借此契机,开始将实验教学与科研课题融合,努力为本科生参与科研训练提供条件与环境[1]。
在这一时期,国内研究性大学生科研训练进一步发展,这部分院校设立科学研究项目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日渐提高,学生参与科研的机会日渐增多,但国内依旧未形成科研训练的大环境,不仅未将科研训练纳入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也缺少健全、成熟、系统的运作模式支撑。
1.3发展期——2005年至今
高等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培养创新创造性人才逐渐成为热点问题,本科生科研训练得到了教育部门的重视。2005年、2006年国家教育部分别发布和启动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试点工作[2],这对促进本科生科研训练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在国家的大力号召下,各省也相继启动了创新实验计划,教育部同样开始了每年一次的全国大学生创新论坛,为本科生展示科学研究成果、学校之间的经验共享提供了有力载体和广阔平台。
由此可见,国内本科生科研训练在这一阶段迎来了巨大发展,国家相关部门相继颁布和出台了政策文件,既明确了科研训练的具体要求,也为科研训练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扎实促进了本科生科研训练的科学化、规范化开展。
2本科生科研训练开展的原则
一方面,遵循以人为本原则。高校要以学生为中心,挖掘并满足其自身需求,最大程度调动他们的主动积极性和自觉能动性,发挥学生的内在潜力和创造性。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巨大的个体差异,高校必须尊重生生间的差异性,多鼓励、引导、启发学生,依托各种讨论式、合作式、研究式教学调动学生科研训练的主观能动性,让其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遵循动机引导原则。长时间受应试教育影响,我国大学生群体逐渐失去了自主探究的欲望,大多数学生参与科研训练的动机只是为了“获得学分”“完成任务”。高校可通过开展讲座、座谈会等激发学生对科研训练的了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长远的动机[3],如此才能让学生认真、积极地加入科研训练之中,有效避免了学生的盲目参与。
3加强本科生科研训练的建议
3.1改善外部环境
3.1.1加大国家和社会的支持力度
首先,加强政策供给。国家政府通过制定和出台一系列的支持政策,形成自主发明创造、创新奖补、支持创新创业的政策体系,对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项目进行针对性指导,并在一些有基础、有热情和办学水平高的高校中开展试点工作,既有助于提升科研训练对本科生的吸引力,还有力地激发了本科生的创造性和创新活力。其次,加大资金投入。高校要设立独立的科研仪器设备经费,改善科研训练环境;还要持续加大经费投入,加大对科研项目的配套资助和科研成果的奖励力度,使学校科研如虎添翼。政府则要搭建官方科研训练平台,设置项目运行通知、优秀项目介绍、交流互动等模块,为广大学生提供更多的科研机会。最后,社会各行各业增加对本科生科研训练的信任、认可、尊重,多给予其资金方面、平台方面的帮助,同时加强与各院校的合作交流,从而更好地帮助本科生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与综合实力。
3.1.2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高校必须树立学术自由的育人理念,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给予本科生追求真理的自主权,为本科生科学训练提供优良的校园环境,让他们在自由、温馨的学术氛围中发挥自身的内在潜力;同时还需要推进教育教学与科研活动融合,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工作,不仅能够加深其对本专业的认知,还有助于优化教师的知识框架,从而间接地将学术知识传授给学生。除此之外,高校需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时期、不同学生的特点创新本科生科研训练形式,如开展“研以致用,协同创新”活动,鼓励本科生对不同学科专业领域进行探索与研究,在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素养的同时,促使其深入了解行业前沿领域及发展情况,将课题研究深入应用于产业化发展,使本科生形成学术与产业结合的思维[4]。
3.1.3提高教师对科研训练的重视度
指导教师对科研训练的重视程度是影响本科生的关键,更是导正其科研态度、激发兴趣的重要主体。对此,高校教师应转变“重知识传输轻科研训练”的固化思维范式,必须意识到科研的重要性,并将指导学生科研纳入自身教学职责之中,主动肩负起定期指导其科研的任务;还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本科生,相信其具备科研的潜能和能力,重点激发学生自主科研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真理的欲望,擅长利用赏识教育指导学生进行科研训练。
3.2改进激励方法
3.2.1榜样示范
在日常学习、生活过程中,榜样对本科生行为、思想的引领作用是巨大的,而塑造榜样、树立先进典型就为学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所以,高校应依托榜样示范法来加强本科生科研训练,经常在国家级、省级的科学研究项目中选取一些典型人物、优秀项目来激励学生;或者利用校园官方微博、官方公众号等线上宣传平台,对科技领域典型人物的精神、事迹,以及校园优秀科研青年学者进行大面积宣传,进一步激发本科生的进取心。
3.2.2竞争评比
在公平竞争的前提下,在科研项目团队内争优评先,鼓舞团队间相互竞争、相互学习,既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又能够培养他们的责任感。但高校在科研训练过程中进行竞争评比时,一要注意竞争要适量,过度竞争会让学生产生自卑心理,更容易将焦点和目光放在对手身上,反而难以深入分析自身的优势,加重了心理负担,甚至会丧失自信心。所以本科生训练的竞争评比频率应在2―3次,分别在科研项目中期、后期、终期,给进展慢的团队提升的机会,同时也给进展理想的团队以查漏补缺的机会。二要注意公平,坚持科研评比的公开、公正、公平,保证竞争能对本科生起到激励作用。
3.2.3情感激励
正向的情感激励对学生的行为活动具有指引、导向、驱动的作用,而消极的情绪则直接影响行为活动的开展。指导教师在组织本科生进行科研训练时,要合理利用情感激励的手段来引导学生端正自己的心态。要求教师做到尊重激励、理解激励、信任激励、认可激励,应尊重学生的人格,让其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应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其出现的错误,多给予鼓励;应关注学生科研项目的进展情况,相信每个学生的能力,最大程度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应密切关注学生科研训练项目的实际进展情况,当学生取得进步时,教师需要予以有效表扬,当学生遇到困难求助时,教师也应提供必要的帮助[5]。
3.3加强科研训练管理部门建设
3.3.1设置管理部门,加强各环节执行力度
第一,高校可设立由系主任为组长、教学秘书辅助的本科生科研训练管理委员会,其中系主任负责项目质量,教学秘书则负责科研项目申报、研究、结题等,以及科研经费管理工作,并组建一支由优秀学生干部组成的学生小组,协助委员会开展科研训练管理工作,以保证科研训练的效果和质量。第二,高校应优化和完善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实施方案,秉承与时俱进、改革开放的原则,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将科研训练与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紧密融合,打造层次分明、校内外有机结合的一体化训练体系,为学生科研、实验、实践提供舞台,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
3.3.2打造科研训练创新合力
单一的科研训练项目或科技竞赛很难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实际诉求,所以高校应加强顶层统筹规划,将这两种模式进行创新融合。一是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可将科技竞赛主题进一步深化,保证主题在贴近社会实际的同时还具有深度;二是科研训练项目学科、专业涵盖全面,校与校之间机会平等,但科技竞赛不能完全实现生生之间的绝对公平,所以要对两种模式进行整体规划,将科研项目向科技竞赛组织较少的学院倾斜,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有参与科研训练的机会。
4结语
在科技不断创新的时代背景下,未来人才既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兼备科学研究的能力。因此,在加强本科生科研训练的过程中,高校应从“政”“校”“师”“生”等多方面入手,通过转变理念、加大投资力度、提高教师对科研训练的重视和积极性、改进方式方法等方面鼓励和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到科研训练当中,从而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创新人才。
*通讯作者:郑岩
基金项目: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01901014027)。
参考文献
[1]邓志强,罗茜,何佳洺,等.医学本科生科研训练现状及其科研能力影响因素[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23,31(1):36-41.
[2]張笑,杨欢,杨建远,等.基于导师科研课题的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探索[J].食品工业,2022,43(12):203-206.
[3]潘伟,孙芬芬,汤仁仙.以大创项目为抓手提高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实践[J].继续医学教育,2022,36(6):65-68.
[4]唐皓,刘德顺,陈武,等.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实践与思考——以课题组培养本科生科研训练为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14(2):147-151.
[5]潘倩.基于分层线性模型的医学本科生科研训练培养能力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J].实验科学与技术,2022,20(1):7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