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嘉硕
(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生院,江苏南京 210000)
胡笳类琴曲通常指琴乐作品《大胡笳》《小胡笳》《胡笳十八拍》,它们皆因“文姬归汉”的典故与独特的异域风格而备受青睐。现存最早的胡笳类琴曲见于明代朱权所辑《神奇秘谱》,之后有三十七部琴谱收录有关此类琴曲,共四十一个版本。目前对于胡笳类琴曲的研究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着重对琴曲本体进行分析,解读其结构、指法特点及艺术特色等,如王建欣《“胡笳”类琴曲研究》、吴婧硕士学位论文《古琴“胡笳曲”研究》等;第二类则侧重对琴曲历史源流进行考证,如王小盾《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新考》、沈冬《唐代琴曲〈胡笳〉研究》等。就研究现状而言,缺乏琴曲在唐代以前的琴曲发展脉络,更加完整、清晰地梳理此类琴曲的历史脉络与相互关系则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试图追溯“胡笳”琴曲的历史源流,通过着重挖掘唐代以前的历史文献,对琴曲的背景、标题、相关人物等进行全面考证,以期重新揭示胡笳类琴曲的发展脉络。
胡笳,本是外域胡人乐器,《太平御览》载:“笳者,胡人卷芦叶吹之以作乐也,故谓曰胡笳”①,“卷芦叶吹之”的“胡笳”应是乐器最初的形态。据文献记载,西汉时期,笳类乐器通常出现在鼓吹乐中,《乐府诗集》卷二十一载:“横吹曲,其始亦谓之鼓吹,马上奏之,盖军中之乐……故自汉以来,北狄乐总归鼓吹署。其后分为二部,由箫、笳者为鼓吹,用之朝会、道路,亦以给赐。汉武帝时,南越七郡,皆给鼓吹是也。有鼓角者为横吹,用之军中,马上所奏者是也。”②说明在汉代,由乐器“箫”“笳”构成的鼓吹乐已用于朝会等多种场合;到了东汉时期,以“笳”为主要乐器的鼓吹乐的地位大大提升,据《隋书·音乐志》所载:“汉明帝时,乐有四品:一曰《大予乐》,郊庙上陵之所用焉……二曰雅颂乐,辟雍飨射之所用焉……三曰黄门鼓吹乐,天子宴群臣之所用焉……其四曰短箫铙歌乐,军中之所用焉。”其中的“短箫铙歌”是以短箫和铙、角、笳为主要乐器的汉代鼓吹的一个类型,说明鼓吹乐到了汉明帝时期,地位得到明显提升,成为四“品”之一,主要用于军中,而“笳”类乐器相应地运用更加广泛、频繁。
据史料记载,早在汉代,已经出现名为“胡笳”的乐曲。沈约《宋书》中记载有“《胡笳》,汉旧《筝笛录》有其曲”③,《筝笛录》今已不存,但从书题目《筝笛录》来看,推测其演奏形式有两种可能:一是名为“胡笳”的以筝、笛等乐器为主要乐器的器乐合奏曲;二是以“胡笳”为主要乐器的乐器独奏曲,笔者认为第一种的可能性较大,《通志》中记载有署名蔡文姬集(即“收集”)《胡笳录》一卷,并且列入“右管弦”④,“管弦”即管类乐器与弦类乐器组成的器乐合奏曲;无独有偶,一直到明代文献《国史经籍志》中也将《胡笳录》注“蔡文姬”,同样并列入“右管弦”⑤,说明文姬收集有器乐合奏曲形式的《胡笳录》历来为人认同,《胡笳录》与《筝笛录》中所存《胡笳》乐曲曲名相似,年代相仿,所以《筝笛录》中《胡笳》有可能也存于蔡文姬收集的《胡笳录》中,同样为器乐合奏曲。通过上述材料说明,在汉代,已经出现了用非笳类乐器演绎“胡笳声”的艺术实践,促进了各种乐器对“胡笳”音色的模仿。
到了汉魏时期,出现了以“琴”为主要乐器演绎胡笳声的艺术实践。张永录云:“未歌之前,有一部弦,又在弄后,又有但曲七曲:《广陵散》《黄老弹飞引》《大胡笳鸣》《小胡笳鸣》……并琴、筝、笙、筑之曲”⑥这里的《大胡笳鸣》《小胡笳鸣》为“但曲”,“但曲”指可以合舞之器乐曲,常用于相和大曲中,此时的《大胡笳鸣》《小胡笳鸣》为器乐合奏曲,且从题目上来看,《大胡笳鸣》《小胡笳鸣》中的“大胡笳”“小胡笳”为两种乐器,皆附一“鸣”字,应该是模仿乐器大、小胡笳的音色特点而作,此两曲与后世琴曲独奏《大胡笳》《小胡笳》并无关联,但由于“但曲”中有琴参与,必定需要用琴同其他乐器对“胡笳”乐器音色特点进行模仿,推动了琴这一乐器从中脱离出来。
“文姬归汉”的历史典故发生在汉魏时期,诸多历史典籍都将现世所存琴曲《大胡笳》《小胡笳》《胡笳十八拍》的创作权归于蔡文姬,如《琴集》曰:‘《大胡笳》十八拍,《小胡笳》十九拍,并蔡琰作。”⑦笔者对此观点存疑,从题目上来说,要看“十八拍”的“拍”这一概念是否能在此时期形成,王骥德《曲律》云:“古无拍,魏晋之代有宋纤者,善击节始制为拍”⑧,说明“拍”的概念可能自魏晋开始,且文学家刘大杰论证“曲以拍名,起于唐代。”⑨所以至少在蔡文姬所在的汉魏时期,即使有琴曲,也不可能以“十八拍”命名。从段落结构上看,琴曲大曲化需要过程。王小盾文《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新考》中得出结论“真正的琴大曲现象都是属于隋唐时代,以及唐以后的现象。”⑩所以无论是从题目上还是结构上,都难以在汉魏时期形成十八段且以《十八拍》命名的琴乐大曲,但是不排除以其他曲名流传下来的可能。
署名蔡琰创作的琴曲在当时可能以《胡笳调》等题目存世,据《通志》载:“胡笳調一卷,蔡文姬。”(11)《通志》中将《胡笳调》列入“右管弦”,应为器乐合奏曲,但关于器乐合奏《胡笳调》的叙述除《通志》署名蔡文姬外,已找不到其他关于作者的记载,而《胡笳调》为名的琴曲却一直流传到了唐代,武后时期所辑《碣石调·幽兰》卷第五中载有琴曲《胡笳调》,《碣石调·幽兰》卷首小序注明是六朝的旧曲,说明在六朝时期以《胡笳调》为名的琴曲已发展成熟,笔者认为这可能是从《通典》中的器乐合奏曲《胡笳调》分离出来的,一方面,现存诸多琴曲本就是从器乐合奏中分离出来,如《广陵散》本但曲,后来发展成为器乐独奏曲,另一方面,唐代对于蔡文姬制胡笳琴曲深信不疑,唐《琴史》称:“世传《胡笳》乃文姬所作也。”(12)李欣诗云:“蔡女昔造胡笳声,”等,皆说明在盛唐,“胡笳”琴曲是蔡文姬所作已成为公认的事实。事实上,蔡文姬本就精于古琴演奏,“刘商《胡笳曲序》曰:‘蔡文姬善琴,能为《离鸾》《别鹤》之操’”(13),且其在胡中十二年的经历也使她深入了解了胡笳声调,写出了“胡笳动兮边马鸣,孤雁归兮声嘤嘤,乐人兴兮弹琴筝。”这样优秀的诗篇;她收集有《胡笳录》一卷,深刻地感受了胡笳乐器,因此,存在蔡文姬创作以《胡笳调》《胡笳》等为题琴曲的可能。
在盛唐天宝年间,《胡笳》琴曲已经发展为十八段的大曲。李欣诗《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中称:“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14)且这个时期的琴曲已经发展为两个版本,《琴史》中称“薛易简以琴待诏翰林,盖在天宝中也……十七岁弹胡笳两本。”(15)说明在盛唐天宝年间,琴曲《胡笳》已经发展为十八段且有两个版本,而促成了琴曲的大曲化的是——“沈家声”“祝家声”。
《乐书》称:“沈辽集《大胡笳》十八拍,世号为‘沈家声’《小胡笳》十九拍,末拍为契声,世号为‘祝家声’”,《乐书》将琴曲《胡笳》分为两曲《大胡笳》《小胡笳》,造成后世多认为沈家、祝家所集《胡笳》为截然不同的两部《胡笳》琴曲,笔者对此观点存疑,《琴史》中称:“唐世琴工复各以声名家,曰:‘马氏、沈氏、祝氏,又有裴、来、翟、柳、胡、冯诸家声’,师既异门,学亦随判,至今曲同而声异者多矣”(16)的记载可以解释此问题,其中的“至今曲同而声异者多矣”说明《胡笳》两本可能是指同一部母本,只是因“师既异门,学亦随判”的师承关系,而形成不同的版本,至于十八段和十九段的差别,是因为“契声”,这里参考清商大曲结构,清商大曲结束部分是几段器乐演奏,称几部“弦”,有时也用“契”代替,如《明君》结尾就用“契”。所以“契声”一般代表结尾部分,也就是琴曲中的“尾声”,应该是祝家传谱的特色段落,去掉“契声一段”,《大胡笳》《小胡笳》皆为十八段,这两部琴曲题目、段落的高相似度也证明了其源于同一母本。
既然基于同一母本,琴曲大曲化的关键人物自然与“沈、祝家声”之间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乐府诗集》称:“‘祝家声’祝氏,不详何代人也。”(17)关于“祝家声”的记载大都持此观点,所以只能从零星对“沈家声”的记载入手,历代文献关于“沈家声”与琴曲《胡笳》的记载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崇文总目》中对于《小胡笳十九拍》一卷下记“伪唐蔡翼撰……琴曲有大、小胡笳。《大胡笳》十八拍,沈辽撰,世名《沈家声》”(18);第二种说法是《乐府诗集》中称“《琴集》曰……按蔡翼《琴曲》有《大胡笳》十八拍,沈辽集,世名沈家声’”(19),两说说法的关键在于十八拍的《大胡笳》是沈辽“集”还是“撰”,下文展开分析。
朱金波《唐代琴学文献辑考》一文中对沈辽及沈氏所在年代、身份等做了考证:沈辽来自江南沈氏,乃南朝高门沈约之后,当为隋末唐初之人。沈氏著有《沈氏琴书》一卷,撰者“失名”。(20)还有《崇文总目》载《沈氏琴书》一卷下题:“沈氏撰,不著名……有《悲风》《三峡》《流泉》《渌水》《昭君》《下舞》《间弦》并《胡笳四弄》,题盛通师撰”(21)这里的《胡笳四弄》的“胡笳”应为“胡笳调”四弄,两文皆说明沈氏家族精通“胡笳”类琴曲,且沈氏自南朝沈约始,就是精通音律的世家,所以沈氏家族很可能收集到文姬所作《胡笳曲》,以此为母本,由沈辽增至十八段,并且在一代代琴乐传承下,到盛唐“以声名家”,这样就可以解释为:沈辽“撰”是指撰十八段《胡笳曲》,而“集”是指家族所集蔡琰所作“胡笳”音调。
而“祝家声”的《胡笳》十九拍则是基于“沈家声”的《胡笳》谱所作。《直斋书录解题》中《大胡笳》十九拍一卷下题:“题陇西董庭兰撰……又云祝家声沈家谱不可晓”(22)这里的“祝家声沈家谱不可晓”可以断句为:“祝家声、沈家谱,(皆)不可晓”,但问题在于上文中提到《崇文总目》载《沈氏琴书》一卷,陈振孙著《直斋书录解题》出版晚于《崇文总目》,且《崇文总目》为宋官修书目,所以陈振孙应该读过《崇文总目》,不应说“沈家谱不可晓”,所以断句应该是:“祝家声(的)沈家谱,不可晓”,说明祝家声以声闻名的《胡笳》是基于“沈家琴谱”,上文中也提到,沈家自南朝沈约始,就是精通音律的世家,而“唐代琴工以声名家”,所以祝家声可能发展较晚,至少晚于沈家,在沈家沈辽十八段《胡笳》的基础上进行改编,最有名的是加“契声”(尾声)一拍,成“十九拍”,在唐代发展成为同沈家同等地位的“祝家声”。
现存《大胡笳》《小胡笳》曲谱最早出现在明代朱权所辑《神奇秘谱》中,段落为:《大胡笳》十八段,《小胡笳》六段,其结构最早成型于盛唐琴家董庭兰。《琴史》曰:“天后时凤州参军陈怀古善沈、祝二家声调,以《胡笳》擅名,怀古传于庭兰,为之谱。”(23)说明陈怀古学得沈、祝二家声调,陈怀古又将此艺传于董庭兰,而董庭兰“正大、小胡笳”(《五知斋琴谱》历代圣贤名录载),其中的“正”是指正《大胡笳》《小胡笳》的背景、结构。
李欣诗《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中:“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嘶酸雏雁失群夜,断绝胡儿恋母声。”等句丰满的故事情节皆说明琴曲背景已基本完成,而《乐府诗集》所载:“刘商《胡笳曲序》曰:‘胡人思慕文姬,乃卷芦叶为吹笳,奏哀怨之音,后董生以琴写胡笳声,为十八拍,今之《胡笳弄》是也。’”说明“胡人思慕文姬,乃卷芦叶为吹笳,奏哀怨之音”的背景到“以琴写《胡笳声》”的创作是由董庭兰来完成的,《神奇秘谱》中琴曲《大胡笳》的解题也说:“后唐董庭兰以琴写胡笳声,为大、小胡笳是也。”说明琴曲《大胡笳》《小胡笳》以“蔡琰经历”为琴曲背景的确定仍是由董庭兰完成的。
关于《神奇秘谱》所载《大胡笳》的十八个小标题是唐代诗人刘商据董庭兰所正《大胡笳》所作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古人写诗,常会在诗后加一个小序,据马勤勤论文《不能终结的〈胡笳十八拍〉真伪之争》中,将现存敦煌史料中所载三个刘商《胡笳十八拍》写本进行校对,认为小序为“魏武帝与邕有旧,以金帛赎之,归国,因为琴曲,遂写幽怨之词。”(24)其中的“因为琴曲,遂写幽怨之词”就能说明刘商是据琴曲写的词,刘商是据董庭兰所作琴曲,而非蔡文姬的琴曲,因刘商与董庭兰本就是同时代人,且《乐府诗集》所载:“《胡笳曲序》曰……后董生以琴写胡笳声为十八拍,今之胡笳弄是也。”(25)证明了刘商是据董庭兰的“胡笳弄”而写的“幽怨之词”,不仅如此,《直斋书录解题》载“《大胡笳》十九拍一卷”下注:“题陇西董庭兰撰,连刘商辞”(26)也印证了此观点。
目前普遍能看到的《神奇秘谱》中《小胡笳》六段的结构是经董庭兰定型的。《小胡笳》曲谱载于《神奇秘谱》中的“太古神品”,其所载十六曲多是唐、宋间遗留下来的原写曲谱,《小胡笳》解题云:“臞仙曰,是曲者,唐董庭兰所作也。”(27)此观点从元稹诗《小胡笳引》中“哀笳慢指董家本”可见一斑,说明元稹听到的琴曲《小胡笳引》为“董家”董庭兰版本,《神奇秘谱》所载应该就是元稹诗中的《小胡笳引》。从内容上看,六段分为:正文四段加“前序”“后叙”,应该是截取《小胡笳》十九拍而成,其中的“契声”相当于《小胡笳引》的“后叙”。当时因为有十九段的《小胡笳》,从而命名为《小胡笳引》。
古琴独奏及琴歌《胡笳十八拍》晚于《大胡笳》《小胡笳》,也参考了《大胡笳》《小胡笳》的琴乐实践,生长为独具一格的“胡笳”类琴乐作品,以不同的角度出发,丰富了“胡笳”类琴曲的内涵。
“胡笳”类琴乐作品意蕴丰富,在琴史中占有一定地位,研究价值自然不必多说,但笔者深知琴史相关文献极为有限,只能在有限的琴学文献中尽可能地还原胡笳类琴曲的历史走向,为大家提供一个参考。
注释:
①[宋]李昉.《太平御览》(四部丛刊三编景宋本),爱如生中国基本古籍库,太平御览卷第五百八十一,乐部,十九。
②[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四部丛刊景汲古阁本),爱如生中国基本古籍库,乐府诗集卷第二十一。
③[南北朝]沈约.《宋书》(清乾隆武英殿刻本),卷十九志第九。
④[宋]郑樵.《通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爱如生中国基本古籍库,卷六十四艺文略第二。
⑤[明]焦竑.《国史经籍志》(明徐象橒刻本),爱如生中国基本古籍库,卷二经类。
⑥[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四部丛刊景汲古阁本),爱如生中国基本古籍库,乐府诗集卷第四十一。
⑦[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四部丛刊景汲古阁本),爱如生中国基本古籍库,乐府诗集卷第五十九。
⑧[明]王骥德:《曲律》(明天啓五年毛以遂刻本),爱如生中国基本古籍库,卷二。
⑨《文学遗产》编辑部编.《〈胡笳十八拍〉讨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11月,第154页。
⑩王小盾.《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新考》,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1987年,第25页。
(11)同注(4)。
(12)[宋]朱長文.《琴史》(清康熙楝亭藏书十二種本),爱如生中国基本古籍库,卷三。
(13)[清]沈钦韩.《后汉书疏证》(清光绪二十六年浙江官书局刻本),爱如生中国基本古籍库,卷十。
(14)[唐]殷璠编:《河岳英灵集》(四部丛刊景明翻宋本),爱如生中国基本古籍库,河岳英灵集上。
(15)[宋]朱長文:《琴史》(清康熙楝亭藏书十二種本),爱如生中国基本古籍库,卷四。
(16)[宋]朱長文:《琴史》(清康熙楝亭藏书十二種本),爱如生中国基本古籍库,卷六。
(17)同注(7)。
(18)[宋]王尧臣:《崇文总目》(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爱如生中国基本古籍库,卷一。
(19)[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四部丛刊景汲古阁本),爱如生中国基本古籍库,乐府诗集卷第五十九。
(20)朱金波:《唐代琴学文献辑考》,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34页。(21)同注(18).
(22)[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清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爱如生中国基本古籍库,卷十四。
(23)同注(15)。
(24)马勤勤.《不能终结的〈胡笳十八拍〉真伪之争——与王小盾教授商榷》,文化视角,2012年3月10日,第117页。
(25)同注(7)。
(26)同注(22)。
(27)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编:《琴曲集成》(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6月,第1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