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代抒情散文教学策略简析

2023-08-20 09:58:22张佳莉
关键词:抒情散文词句文言

张佳莉

摘 要:文言文教学要一体四面,这一观点已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和实践,但实际的教学效果却差强人意。在高中古代抒情散文的教学中,部分教师仍没有明确这一类型文言文的教学目标,没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师应从古代抒情散文的特点等方面出发,做到以文本为根本,以情感为线索,在文言和文章上,归纳总结文言字词,根据文体和风格学习抒情方式;在文学和文化上,联系作者有关知识和时代背景,分析作者情感,了解情感历程,感知情感的多样性。

关键词:文言文 古代抒情散文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6.017

古代散文的分类方式众多,但最为大众所接受的一种分类是按照古代散文的内容和表达方式的差异,分为古代记叙散文、古代山水游记散文、古代议论散文和古代抒情散文四大类。根据有关古代散文的内涵和界定,一般将蕴含丰富情感,并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的文言散文称为古代抒情散文。在人教版的高中语文教材中,由于“抒情性”这一性质较为抽象,对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来讲,都存在着较大的难度。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具有代表性的古代抒情散文,分别有《归去来兮辞》《滕王阁序》《陈情表》等,这几篇文章风格迥异,加大了教师的教学難度,也为学生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古代抒情散文的特点

1.语言、文体的审美性

毋庸置疑,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所选择的这几篇古代抒情散文所具有的文体风格和语言韵味各有不同。《归去来兮辞》的文体是“辞”。“辞”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是指通过公开诵说的方式抒情言志,这一文体要求文章内容要押韵,以此突出作者的情感和志向。《滕王阁序》是初唐骈文的代表作品之一,王勃在继承六朝骈文的艺术技巧的同时,又将初唐独有的精神风貌注入骈文创作中,使得六朝时期的阴柔缠绵转化为阳刚进取。《逍遥游》是先秦散文的绝佳代表之一,庄子散文的汪洋肆意和神奇浪漫的艺术风格在《逍遥游》得到了集中体现。《陈情表》的文体——“表”是古代臣下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这一性质决定了“表”这一文体具有质朴性和凝练性。

这四篇文章成为古代抒情散文的代表之作,不仅是因为其所蕴含的情感和抒发的志向,而且也因为语言的优美和韵律的独特。以《滕王阁序》为例,当读者细读此作时,会发现整篇文章如同山脉走势,跌宕起伏。首先,王勃在创作《滕王阁序》时,十分注重对偶和平仄,不失骈文的韵律之美。由于古人没有语法术语的概念,但王勃在创作中注意到将两个句子在结构上相互对称。例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中,王勃将“落霞与孤鹜”“秋水共长天”分别作为联合词组,并在第一句中以修饰语“齐”修饰谓语“飞”,第二句中以修饰语“一”修饰“色”,形成字字对偶的主谓结构。王勃也重视色彩以及在同类事物上形成对偶,例如“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此句中,王勃以“绿”对“朱”,形成极大的色彩反差,给人以强烈的冲击感;并“樽”和“笔”在构成对偶的前提下,突出了文人雅士聚会的场景。其次,由于骈文的特殊性质,王勃在此文平仄方面的运用,令人拍案叫绝。《滕王阁序》中,作者用仄对平,以平接平,用仄对仄,形成了文章独有的节奏感和音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气势磅礴。再如“临帝子(仄)|之长洲(平),得仙人(平)|之旧馆(仄)”。在声韵上,王勃使用了传统的音韵手法,利用声韵的平仄交替出现在特定的位置,创造此起彼伏之美。教师在进行本单元教学活动时,应注重向学生讲授文体特征,赏析文章的语言美。

2.情感的复杂性

古代抒情散文主要是作者真实情感的流露。通过阅读文章,读者可以感知作者当时的真挚情感和主观感受。更为重要的是,由于作者的非单一性情感和中国人所独有的含蓄性,赋予了古代抒情散文更多的内涵,这也加深了其复杂性。基于以上因素,理解古代抒情散文要求师生应具有细腻的心思和敏锐的直觉。

以《归去来兮辞》为例,陶渊明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思想斗争后,辞官归乡,享受乡野生活。在未做官之前,陶渊明以为自己可以利用才学为家人谋求温饱,造福乡里。但事与愿违,陶渊明在做官之后,发现官场的黑暗,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辞官返家。在《归去来兮辞》的首段,陶渊明表达了辞官的坚定想法,也诠释了出仕之后的心神俱疲,更为重要的是,表现了自己归家的喜悦和急切。值得注意的是,陶渊明写道“奚惆怅而独悲”,此时的“独悲”仅仅是悲伤自己是个异类吗?还是悲切官场上的黑暗与残酷呢?这一点值得师生展开探讨。在第二段中,陶渊明描写了归家之时的场景,以及悠然自得之情。但当陶渊明看到“鸟倦飞而知返”时,会不会感慨自己多年的出仕生活?当他独自一人“抚孤松而盘桓”时,是否也会“徘徊”于自己辞官这一决定的对错?在第三段中,陶渊明认为外界之人与自己道不同,不相为谋。回归田园后,一切官场上的事情便与自己“绝交”,不复往来,自己每日沉迷于琴棋书画中与田园之乐里。而当陶渊明看到草木欣欣向荣的样子时,发出“感吾生之行休”的感叹,他此时就决定将自己剩余的生命投入心之所向(田园之乐)的本心之选。在尾段中,陶渊明再次说明了功名利禄不是他所追求的,也不值得浪费时间和生命去思考这些,而是应回归本性,重返田园、纵情山水。《归去来兮辞》的思想情感极具复杂性和逻辑性,陶渊明回归田园的心路历程,并不是直接的。在这一过程中,陶渊明心中的挣扎和矛盾使得他在反复的自我劝说中坚定回归本心这一选择。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帮助学生明白陶渊明对官场黑暗的憎恶和纵情山水田园的喜悦,而且要引导学生理解陶渊明的内心活动和本心所在。

二、教学现状

1.教学内容的割裂

和大多数的文言文教学一样,古代抒情散文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也是教师只注重“文言”,忽视了文章的典范性和教育性,导致教学内容产生分离,教学目标发生断层。在古代抒情散文的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为了考试的需要,将讲授字词句作为教学的重难点,辅助学生掌握字词句便成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字词句在古代抒情散文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但在教学中孤立讲授字词句会使学生丧失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文言文字词句教学的连贯性。在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古代抒情散文这一环节,所选取的文章均为大家之作,具有极为典型的代表性。

以《陈情表》为例,教师极少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修辞、对偶等知识,以及文章的逻辑顺序。学生对文章的领悟有所缺失,自然就没有实现经典篇目的教育意义。古代抒情散文的教学对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价值,例如文学价值、文化价值、审美價值等。但教师将古代抒情散文教成了古代汉语,单纯强调字词句,忽视文章的其他价值,学生难以体会文章的内涵,难以理解整篇文章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思想感情,导致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被割裂,使得学生无法增强自身的文化底蕴。教师在古代抒情散文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在掌握字词句的基础之上,把握文章的语言特点,了解文章的文体特征,领悟文章的精神内涵,实现教学内容的辩证统一。

2.思想情感的缺失

在教学实际中,教师没有将“文言并重”落实好的原因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思想情感这一教学环节做得不到位。顾名思义,古代抒情散文最值得关注的就是作者的思想情感。情感是文章的基础,抒情散文强调的是作者的主观感受,辅之以描写、记叙和议论。古代抒情散文不像古代记叙散文一般,叙事较完备,人物形象鲜明,语言简洁明了;也不像古代山水游记散文那般,写景生动,记事简洁;更不像古代议论散文那般,议论形式多样,善于说理,语言丰富。抒情散文的教学目标之一应是使学生走入作者的内心世界,感悟作者的情感。虽然抒情散文通常没有将对具体事物的描写贯穿全文,但其大多都是触景生情或直抒胸臆,即使描写的是自然风光,也蕴含了深刻的内心情感。

以著名的《滕王阁序》为例,作者凭借赞美或欣赏事物这一事情,抒发和寄托自己的志向。部分教师在进行古代抒情散文教学时,没有抓住“抒情”这一特征,没有找到较好的入手点。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应立足于抒情散文的“思想情感”这一内容,指导学生领会作者的思想,体会作者百转千回的情感,体味古代抒情散文的文章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未掌握好教学的逻辑层次,则会导致学生无法领悟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策略

1.文言与文章共修

在文言文教学中,文言字词句的学习和积累是必须打好的基础。传统中积累文言字词句的方法是教师将文章中的重点字词句挑出为学生讲解,进行“填鸭式”教学。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方法虽然简单高效,但丧失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由于古代抒情散文独有的抒情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积累字词句可以结合文章的氛围和作者的感情,将文言教学和文章教学有机结合。

例如在《归去来兮辞》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作者的感情纠结是如何体现的?学生在预习后,可能会回答“没有较大的情感矛盾,陶渊明不想做官后,辞官归家,利用对山水田园的喜爱之情冲淡了自己不能再为百姓做事的事实”。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之上,引导学生根据文章的顺序,理清作者的情感矛盾,进行字词句积累,发挥文章的经世致用功能。比如在“归去来兮,请息交与绝游”这一段,教师可自行让学生诵读思考,然后提问作者为什么要与外界断绝交游?学生可能会回答“陶渊明想要完全沉浸于山水田园之乐中”。教师在此时就可以继续追问“哪些字词可以看出陶渊明回归田园的决心呢?”学生就会找到“息”“绝游”“相违”“求”等字词,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联想自己之前是否学到过这些文言字词,这些字词的意义是否发生转变?这一部分可以帮助学生将此篇文章与其他文言文知识进行串联,强化学生的记忆,避免字词积累的碎片化。教师可以继续提问“作者为什么会毅然地回归田园?从哪些字词句中可以看出”学生可能会回答“悦”“乐”“消忧”“得时”“行休”以及“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这一句,学生在教师指点下,明白“悦”“乐”是使动用法,“窈窕”为古今异义词,而“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此句运用衬托的方法,作者已老,顺心而为,要将有限时间投入到山水田园之中,启迪学生遵从内心的正确选择。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既积累文言字词,又理解了作者的情感历程,将文言教学和文章教学高效结合。

与此同时,教师应提示学生注意此四篇古代抒情散文的文体各异,不同的作者根据自己的经历采用不同的文体,就会产生不同的文体特征。例如,陶渊明的写作风格是朴实自然,《归去来兮辞》的主要抒情方式就是在画面描绘中抒情。作者通过对场面的描写,构成符合自己内心活动的意境,在意境中抒写自己的情感。在第二段作者描绘了自己刚归家的场景:作者心急地回到家中,孩子们已等候多时,一时之间欢声笑语洋溢着这户人家。作者举杯自饮,欣赏着院子中熟悉的一切,心情放松而喜悦。作者没有运用华丽的语言描绘这一场景,而是采用质朴的话语构造了一幅温馨热闹的画面,从而表明自己归家心切的原因。教师在授课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这段的理解,描述这一画面,体会作者语言的巧妙之处。

2.文学与文化共赏

语文课程的教学怎可缺少对文学的弘扬和文化的传播呢?例如,在《归去来兮辞》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作者为什么在描写云、鸟、松景物时,将其赋予较为悲切的情感色彩?学生可能会回答“因为陶渊明刚辞官,心情不好”等。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陶渊明辞官的原因与他所处的时代、他所接受的文化等相关联。学生可能会进一步得出“陶渊明对自己辞官这一行为存在着一定的彷徨。”教师继续提问“陶渊明为什么要彷徨呢?”学生通过时代背景、作者介绍等资料,就领悟到作者此时内心的煎熬,一面是作者所接受的儒家文化,引导他“学而优则仕”,在官场实现自己的抱负,但现实的黑暗令他绝望。而道家的文化又告诉作者顺心而为,放下自己的政治理想,回归田园,领略山川之美,这两种文化的差异造成了陶渊明的矛盾心理。此时学生的好奇心便被勾起,自然而然地想学习下文。学习古代抒情散文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走入作者的内心世界,了解作者的情感历程,做作者的知心人。但受到时空的局限,教师无法引领学生完全解读作者的内心情感,但我们可以根据已知的文学知识,结合作品,分析作者复杂情感。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生已知的情况下,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以《陈情表》为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得知作者拒绝晋武帝的原因是无人供养祖母,会感知到作者对祖母的孝顺之情。但作者不想成为晋朝的官员,仅仅是因为祖母无人侍奉吗?难道与专制制度和暴力统治的罪恶无关吗?作为前朝臣子的作者,面对篡权夺位的司马氏,不愿效忠又不敢拒绝。作者难忘故国,又不愿出仕如此不堪的王朝,只好以供养祖母为由,拒绝出仕。但面对晋朝的强大和无礼,作者一面将其称之为“圣朝”,一面自我羞辱,自认“不矜名节”。由于历代教师在教学此篇课文时,大多数都以教授学生“至性之言,悲恻动人”为主,而忽视作者的屈辱和对专制的控诉。对此现状,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联系时代文化知识,让学生感受古代抒情散文情感的多样性。

参考文献:

[1] 梁文洲《文言并重:高效教授古代抒情散文》,《写作》2018年第2期。

[2] 任娟《高中古代抒情散文教学方法研究》,《文学教育》2017年第7期。

[3] 周健《中国古代散文主要类别的界定及其文体特征》,《语文学刊》2010年第24期。

猜你喜欢
抒情散文词句文言
摭谈闻一多的文言诗
中华诗词(2019年4期)2019-10-08 08:54:16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抓依附之巧教好抒情散文
风韵幽淡,意旨遥深
青春岁月(2015年16期)2015-08-29 12: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