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琳
摘 要: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是优化教育资源的重要手段,资助育人与中国式现代化的要求紧密对接。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应契合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需求,破除资助认定不够精准、帮扶不够全面、管理体系不够完善的现实困境,明确发展的逻辑进路,进一步强调以人为本,持续坚持精准扶贫,更加注重精神帮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完成从救济到成长、从单一到协同、从人工到智能、从管理到服务的路径优化。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 资助育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和前进方向,并将教育、科技、人才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并提出要“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1]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需进一步化解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难题。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是优化教育资源、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一环,资助育人工作与中国式现代化的要求紧密对接,聚焦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现实困境,契合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需求,进一步研究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逻辑进路和实现路径是值得关注的重要议题。
一、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现实困境
(一)资助认定不够精准
精准识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高校学生资助的基础性工作,是一切资助育人工作的开端。当前资助认定工作是由学生在资助申请平台填报家庭成员、收入、身体状况等信息,提交资助认定申请,班级—院系—学校三级的资助认定组依据学生填报的信息及支撑材料给予困难等级认定。家庭经济困难生认定的开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学校根据有限的信息很难辨别每一位学生的实际家庭经济状况,信息的真实性有待考量;二是由于资助政策宣传得不够透彻或者学生个人原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没有主动认定,而个别经认定的困难等级与实际情况不符,存在“申而不贫”或“贫却不申”的现象[2];三是学生困难信息较为复杂,学生家庭成员的收入、身体状况等信息很难量化,再加上各地区的发展差异较大,经济发展不平衡,学生家庭经济信息量化分值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偏差,这些都导致学生的困难等级认定的精准度不够高。
(二)资助帮扶不够全面
学生受地域、受教育层次差异和家庭经济困难的影响,可能存在心理状况、人际沟通、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的不足。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我国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育人工作也必须有相应的理念更新和机制变革,做到资助与育人并重,追求扶贫、扶智、扶志的共同推进。目前经济帮扶依然是高校资助工作的主体内容,对学生精神生活的关注和帮扶还远远不足,资助育人体系还在完善中,资助帮扶的内容不够全面,育人活动主题不够丰富、形式较为单一,对学生成长的影响还不够深远。在学生资助工作的调研中发现,学生希望在就业和创业指导、沟通交流能力、心理团辅、学业帮扶等方面得到帮助,学校应加强对困难学生的自立自强意识、感恩意识、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资助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近年来,国家对教育扶贫的投入力度很大,学生资助项目种类增加,但目前资助工作管理体系还不够完善:一是资助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存在不足,学生资助工作属于日常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繁重且要求细致,目前高校资助服务中心大多存在工作人员少,架构不完善的问题,多数院系的资助专员都是辅导员兼任,缺乏专业的资助管理队伍;二是管理效能低下,同时由于资助数据平台建设不完善,资助工作者疲于处理大量的数据审核和评定等繁琐的事务性工作,工作效率低,难以在育人工作上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三是监督机制不健全,资助工作关乎教育公平,资助金额量大,涉及学生基本权益,但是目前资助工作的制度建设还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且由于资助的公开透明度不足和监督反馈途径有限,资助工作的精准开展存在困难。
二、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逻辑进路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推进和拓展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3]在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理论的创新突破而凝练形成的中国式现代化,可为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向前迈进提供逻辑进路。
(一)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应进一步强调以人为本
“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以‘资为本的西方式现代化不同,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4]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五个特色”都与人紧密相关,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强调了人才的地位。教育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重要途径,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要始终坚持人为本,更加注重面向人人,面向每一个人做教育,促进每一个学生进步成长。“以人为本”的理念在高校具体表现为“以生为本”,高校资助工作作为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要贯彻以生为本的理念,在保障每一个孩子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同时,还要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发展,为我国的人才结构不断优化、国民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提升贡献力量。
(二)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应持续坚持精准扶贫
中国式现代化体现在物质文明的发展进步上,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教育扶贫、资助育人是达到共同富裕的重要一环。随着全国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我国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已经完成,高校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场域,要继续推进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提出,要实现困难群体帮扶精准化,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推进教育精准脱贫。[5]精准帮扶契合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是资助育人工作的关键。高校要精准化落實学生资助工作,坚持精准识别、精准认定、精准帮扶,在学有所教、弱有所扶上持续精准用力,为促进共同富裕提供更加精准和可持续的支持,实现教育精准脱贫,为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贡献力量,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三)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应更加注重精神帮扶
中国式现代化更体现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上。只有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发展。丰富人的精神文化世界,是促进人的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当代青年大学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要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大学生精神世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不仅要在经济上,更要在精神上帮扶困难学生,改善他们的精神生活,帮助他们树立自立自强、自信自爱、诚实守信的品质和感恩意识等,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提升文化修养和道德涵养,脱离思想贫困,成为精神富足的人,实现真正的脱贫。
(四)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应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现代化要促进人的主体性的发展,要提升人本身的现代化,即提高人的文明程度,使人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最高阶段和关键环节,既要教育人、改造人,更要发展人,要让每一个接受高等教育的人都能够勇敢地面对新时代变局、自如地应对新时代挑战”[6]。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应以促进学生全面成长为导向,从满足学生基本需求向满足学生更高质量的价值和能力需求转变,进一步聚焦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新资助育人工作方式,将资助和育人相结合,调动学生,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有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和把握机会的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三、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实现路径
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要契合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要求,着力解决学生资助工作的现实困境,明确发展的逻辑进路,进一步调整学生资助工作的发展路径,实现从救济到成长、从单一到协同、从人工到智能、从管理到服务的路径优化,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从救济到成长:坚持成才型资助育人方向
救济性资助的主要手段是经济帮扶,保障学生平等受教育的权利,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的要求也从享受公平的受教育权利向公平地享受高质量的受教育权利转变。高校资助工作面临着的学生全面成长发展需求与资助体系支持不完善之间的矛盾,这就需要树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更高发展方向,完善资助育人体系。成才型资助育人體系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关注困难学生的个体化差异和需求,实行因困施策、因需施教,做到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帮扶,为困难学生提供一对一的个性化成长帮扶。成才型资助育人要架构起包含物质、心理、学业、素质、能力、信念为一体的综合资助体系,目标是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培养成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涵养、有健康心理、有专业素质、有创新实践能力,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栋梁之材,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二)从单一到协同: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
育人工作必须凝聚家庭、社会的力量,协同发力,高校要主动扩展资助主体,促进社会各行业关注高校资助事业,形成“高校—家庭—社会—个人”的可持续发展协同育人机制,全方位、多角度地帮助学生应对成长过程中的困难和迷茫。
首先,高校要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经济支持、心理关注和技能提升的平台,做好育人工作。其次,高校要密切联系困难学生家庭,资助工作者可通过走访和现代通信设备与学生家长保持密切联系,了解学生的家庭支持情况,及时沟通交流学生的现实表现,引导家庭共同参与学生成长计划,为学生成长保驾护航。最后,高校要统筹利用好社会资源,尤其是社会红色教育资源、就业创业培训资源,大力促进校企合作,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帮助其参与社会实践,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中更好地认识自己、改造自己,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完善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同时可以联络校友资源、公司及个人捐资助学,丰富社会资助渠道,拓展资助金额来源。
(三)从人工到智能:探索建立资助工作数据平台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认定需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目前各高校已经应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资助工作越来越标准化、信息化。但高校在运用中还存在一些不足,校内资助项目信息和学生在校表现等数据不能纳入资助管理信息系统,数据之间形成了孤岛。新时代高校资助工作要实现精准扶贫,就需要建立大数据的思维,进一步建设资助工作综合数据库系统,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手段,建立完善学生资助工作平台,实现困难学生信息和各类资助项目的资助情况的统一登记管理;加强与生源地民政系统的联系,实现全学龄阶段的资助信息衔接;还要加强对受助学生的动态信息跟踪统计,将学业情况、校园卡消费情况、勤工俭学情况等纳入数据分析,切实解决资助数据之间的信息对接不顺畅的问题,达成信息采集的全面化、实时化、准确化,为精准资助提供技术支撑。
(四)从管理到服务:践行资助服务工作新理念
现代化的高校资助工作者要转变管理服务理念,深入学生群体,不断完善服务团队、延伸服务场域、丰富服务资源、提升服务质量,围绕满足学生需求、社会需求来开展教育管理工作。
首先,学校要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完善资助服务工作流程,健全成长型资助服务体系,充分调动学生提升自我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学生资助服务组织的作用,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与资助工作,实现共建共治共享,帮助受助学生提高自我价值感,实现助人自助。其次,学校要契合国家、社会需求,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把握国家对高校资助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把握社会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做好“四个服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科学地制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培养方案,提高育人实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广泛利用社会资源,将资助育人的场域扩展到社会实践和基层服务中,结合乡村振兴,让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三、结语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当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进入了新发展阶段,必须要科学总结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实践经验,破解发展难题,契合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需求,更好地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进一步强调以人为本,持续坚持精准扶贫,更加注重精神帮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完成从救济到成长、从单一到协同、从人工到智能、从管理到服务的路径优化,建设完善的高校学生资助育人体系,推进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促进教育公平,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3]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2022-10-26.
[2] 邝洪波,高国伟. 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精准化工作探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1(2):66-67,89.
[4] 洪银兴,杨玉珍. 中国式现代化促进人的现代化:内涵与路径[J].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22(6):5-13.
[5]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 [J]. 人民教育,2019(5):7-10.
[6] 王洪才. 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多维思考与协同推进[J]. 高校教育管理, 2023(1):1-4.
基金项目:2020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政专项“基于教育认同理论的高校发展型资助体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020SJB0128),2020年南京审计大学高教研究课题“基于教育认同理论的高校发展型资助体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020JG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