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医“治未病”思想探讨肿瘤的防治思路

2023-08-20 09:34:55卓泽伟张斐李灿东高碧珍
福建中医药 2023年6期
关键词:治未病胃气气机

卓泽伟,张斐,李灿东,2,高碧珍,2*

(1.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四诊智能诊疗设备研究中心,福建 福州 350122;2.中医证研究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福建 福州 350122)

随着肿瘤发病率逐年呈上升趋势[1],中医“治未病”思想在肿瘤防治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医家学者的关注。“治未病”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属于中医学特有的概念,是中医养生防病和治疗康复的重要指导思想。全国名中医李灿东教授认为肿瘤形成的中医动态演变规律为始于气,成于痰,结于瘀,初期多以实证为主,后期多为虚实夹杂[2]。基于中医“治未病”思想,从未病先防、已病防变以及瘥后防复3个方面进行中医靶向干预,以期为中医药防治肿瘤提供新的途径和思路,弥补西方医学在肿瘤未病、已病以及瘥后阶段诊断和干预的不足。

1 现代医学对肿瘤防治的相关研究

肿瘤是我国面临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2020年我国约451万肿瘤病例和304万肿瘤患者死亡[3],其高发病率和低生存率,严重影响着人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现代医学对于肿瘤防治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一方面,早期筛查和预防成为肿瘤防治的重要策略之一。针对特定类型的肿瘤,如乳腺癌、结直肠癌等,通过筛查计划可显著降低乳腺癌相关病死率。针对结直肠癌的早期筛查,如结肠镜检查,已被证明可以降低结直肠癌的患病率和病死率[4-5]。另一方面,肿瘤治疗研究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分子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成为了肿瘤治疗的研究热点。根据研究表明,针对特定基因突变的靶向治疗药物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6]。此外,免疫治疗的广泛应用也为许多肿瘤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同时,相关研究指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黑色素瘤和肺癌等多种肿瘤类型中显示出卓越的疗效[7]。随着研究人员对肿瘤发展的分子机制不断地深入了解,发现通过调控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细胞活性的新策略可能有助于提高免疫治疗的疗效[8]。可见,现代医学在肿瘤防治领域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从早期筛查和预防到分子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不断推动着肿瘤防治的发展。深入研究肿瘤的中医病机,结合现代医学的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将中医药与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现代疗法相结合,将为肿瘤的防治提供更加个体化、综合化的策略。

2 未病先防

2.1 扶正祛邪,防病为先 中医理论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又《医宗必读》曰:“积之成者,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强调肿瘤的发生多与“正气虚”密切相关,当机体长期处于“正气虚”的状态,易生诸如虚劳之类的疾病,所致脏腑功能衰退、气血阴阳俱损[9],从而易感病邪,引发正虚邪盛的异常状态,并减弱了机体对外邪抵抗和病理产物清扫能力,最终聚结而发为肿瘤[10]。可见中医所谓的“正气”与现代医学的免疫系统功能相类似,发挥着抵御外邪(防御、消除异己产物),维持脏腑气血阴阳平衡(保持机体功能稳态)的重要作用,则“正气虚”与免疫功能失调而发生肿瘤的机理具有相似性。研究表明,年龄与肿瘤的发生率呈正相关,50岁以后呈现高发态势[11],《素问·上古天真论》也明确指出了人体生长的生理特点,随着年龄增长,肾精渐亏,天癸衰竭,人体之气必由盛转衰,衰老所伴随脏腑之气的衰减可能是肿瘤形成的前期基础。因此,在肿瘤未发阶段,通过饮食起居调摄、体育锻炼以及中药调理等方式养护人体之气,以达“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效。

2.2 理气解郁,防微杜渐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情志活动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肿瘤的发生与“郁”息息相关,癌前多郁已成为众多学者的共识[12]。此“郁”是狭义的“郁”,指情志不舒、气机郁结。《古今医统大全·郁证门》中说:“郁为七情不舒,遂成郁结”,《外科正宗》曰:“忧郁伤肝……致经络痞涩,聚结成核”,均表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与肿瘤有密切联系。临床研究发现,诸如肺结节、乳腺结节、胃肠息肉等,此类病理形态学改变均与长期情志不遂,“因郁致结”的病机密切相关[13-14],可见气机郁滞往往是癌前阶段的重要状态特征。

从病机上分析,气机郁滞则水液代谢失常聚而生痰,血行受阻成血瘀,痰湿和血瘀积聚于人体经络、脏腑之中,形成“微小病灶”,促进异己细胞表型恶性发展;《格致余论》中也提及:“忧怒抑郁,肝气积滞,遂成隐核”;故笔者认为肝气郁结可能是癌症发病的重要始动和促发因素。李灿东教授认为人若五志不疏、七情扰动,则会气机逆乱、津血不运而瘕积聚为生,这是疾病谱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亦是肿瘤形成始动因素[15]。正如《外科枢要·论瘤赘》所说:“郁结伤脾,肌肉消薄,与外邪相搏而成肉瘤”。同样,现代研究表明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会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和交感神经系统,对免疫功能产生抑制作用,导致机体易发感染和肿瘤等疾病[16]。因此,在癌前病变阶段,理气解郁应作为中医防治肿瘤重要方法之一。

2.3 痰瘀同调,消于未成 痰、瘀是肿瘤形成基本病理因素。痰、瘀互为搏结,阻滞脉络,凝聚成块,终成肿瘤有形之物,其形成过程并非朝夕,是由量变到质变,由整体状态失衡到局部病变,再由局部反映于整体状态的过程。在患者尚处于癌前状态时,即使表面痰瘀互结征象尚不显著,也可适当采用化痰祛瘀法,以杜肿瘤产生之患,消癌毒生长之附,阻断疾病的发生。朱震亨《丹溪心法》谓:“凡人身上中下有块者多是痰……痰挟瘀血,遂成窠囊”,表明顽痰、瘀血相互凝结,阻碍气血津液正常运行,日以积大,终成有形之肿块。马婷和梁栋[17]研究发现乳腺癌前病变过程中痰、瘀与肿瘤血管生成密切相关,且为乳腺癌前病变阶段的病机规律。卜凡儒等[18]采用化痰祛瘀方抑制肝癌细胞HCCLM3的增殖活力,明显降低肝癌细胞内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表达量。因此,痰瘀同治是中医药防治肿瘤的重要治法,化痰散结中药可选用山慈菇、制南星、白芥子、猫爪草、法半夏、牡蛎等,活血祛瘀中药可选用三棱、莪术、穿山甲、姜黄、王不留行、水蛭等,化痰与祛瘀联合使用可使气血津液得以正常运行和输布,从而达到阻断肿瘤形成的作用。

3 已病防变

3.1 顾护胃气,防癌危变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之气盛衰与疾病变化、转归和预后息息相关。《素问·玉机真藏论》曰:“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医宗必读》曰:“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均说明了胃在五脏功能活动中的重要性及胃气的盛衰有无与生死密切相关。又脾胃属中焦,为脏腑气机升降之枢纽,岐伯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气的有序升降出入运动是生命正常活动的基本保障。许晶等[19]在肿瘤化疗患者中通过调理脾胃之气,保持气机的升降平衡,从而达到抵御骨髓抑制,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素问·平人气象论》曰:“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表明健康人的正气主要来源于脾胃之气,正气的有无对疾病的发展及预后至关重要。吉利和蔡玉文[20]研究发现,通过健脾胃气中药明显改善了CD4+/CD8+细胞的失衡状态,气机升降协调则CD4+/CD8+动态平衡,有助于组织和细胞的新生、生长和修复,生命得以维续,若处于失衡的状态,则病易转危,且预后不良。西医对肿瘤的治疗主要以手术、放疗、化疗及靶向药物治疗为主,易损伤人体胃气[21],因此,顾护胃气在肿瘤治疗过程中应作为基本原则,避免过多对抗性的治疗药物损伤胃气,饮食上应忌滋腻厚味、坚硬难消之品,避免增加胃肠负担。

3.2 把握病势,防癌传变 病之态势,一般指轻重缓急之势、升降出入之势、传变顺逆之势等,它不仅体现邪气的发展之势和正气抗邪之势,同时也是人体阴阳盛衰的具体反映,是对疾病前瞻性地预判。临床中肿瘤发生癌细胞转移或证的传变,往往预示病情进展,病势多凶险且预后不良,若提前把握传变规律,阻断或延缓其转移之势,可有效延长生命周期。《金匮要略》中提及“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等相关论述。周岱翰教授对肺癌诊治时从整体观念对五脏之间生克关系进行分析,其病位在肺,五行属金克木,致肝之气机不畅,又以肝脾两脏之间传变为规律,进而影响脾胃升降运化,表明一脏有病,可以影响他脏[22]。因此,肿瘤辨证治疗必须从整体出发,考虑未病之脏腑传变的趋势[23],提高整体未被侵犯脏腑的正气,因“至虚之处,便是留邪之地”,即“先安未受邪之地”,从而消除肿瘤的转移基础。

4 瘥后防复

4.1 化痰祛瘀,防癌复生 研究表明当血液呈现浓、黏、聚、集的高凝状态时,会促进恶性肿瘤的复发或转移[24],此状态特点与中医学痰、瘀之邪的病理性质相似。关幼波教授指出:“气滞和气虚均可导致痰瘀内生,出现痰瘀同病,致病情往返不已,缠绵难愈”[25]。当肿瘤“瘥后”患者机体正气未复,气血运行不畅,易致恢复期“痰瘀同病”,而痰凝血瘀形成后又进一步阻碍气血运行,进而形成恶性循环,造成恶性肿瘤复发难愈。朱晓丹等[26]基于“物腐生虫”的观点,指出恶性肿瘤的复发与机体痰瘀浊腐未清密切相关。花宝金教授认为痰瘀与肿瘤微环境的形成和维护密切相关,参与肿瘤的血管生成、上皮间质转化、细胞外基质降解等多个环节,促进肿瘤的复发及远端转移[27]。临床研究证实,具有化痰祛瘀作用的鳖甲煎丸及其化裁方表现出良好的抗肿瘤复发及转移的作用[28]。故在肿瘤术后及放化疗后的恢复期,治痰同时应配活血化瘀之品,改变适宜肿瘤生长的机体内环境,从而抑制肿瘤复发或转移,对于肿瘤中医药防治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4.2 调整阴阳,以平为期 针对肿瘤愈后的调整和评估,中医学以“平衡”为出发点,重视整体效应,并将失衡的阴阳进行重新调整,目的使其重新恢复平衡状态。然而肿瘤是一种耗散性疾病,无论是肿瘤本身或是相关治疗手段都会对人体正常组织细胞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即使相关理化指标基本恢复正常,但机体整体功能水平较前会有所减退,阴阳平衡状态也难以恢复癌前水平。若使阴阳处于一种低水平的动态平衡,此种状态也属于“愈”的标准,反之,若单以指标恢复正常,机体阴阳仍未平衡,则达不到“愈”的标准。以“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作为临床疾病的治疗及状态评估的新模式,其强调疾病重在调整阴阳平衡,而不仅只注重理化等指标的改变。在肿瘤治疗全过程,强调以病的“人”为中心,应注重患者自我生理与心理感受,而非人的“病”,不以理化指标作为健康评估的唯一标准。因此,调整机体内在阴阳平衡为目的,调动机体自身的抗邪能力和修复机制,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是中医对健康和疾病富有哲理的认识。

5 小 结

肿瘤的发生是多因素长期刺激下,多脏腑失调共同作用于全身之局部表现性疾病,各医家对肿瘤的认识及辨治方法纷繁不一,难以形成统一的中医防控调治方案,限制了中医药在肿瘤防治中的运用和推广。总体而言,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应各有侧重,未病先防以扶正祛邪为主,涉及理气解郁、化痰祛瘀等相关治法;已病防变则顾护胃气,并把握病势规律特点,以防病情向危或发生传变,为肿瘤治疗全过程保障生存质量和延长生命周期的关键;瘥后防复应注重痰瘀并清,并从整体观念出发,遵循阴阳平衡为调护的根本原则,同时注重身心的协调统一,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从而提高整体机能的能动性,以期实现人体功能状态处于低水平动态平衡的长期生存目标。不待“渴而穿井、斗而铸锥”,把“治未病”思想贯彻于肿瘤防治的始终,为提高中医药防治肿瘤的临床疗效真正发挥指导作用。

猜你喜欢
治未病胃气气机
张景岳对《黄帝内经》脉中胃气的阐发与运用
环球中医药(2022年7期)2022-07-18 08:13:30
从气机升降失调探讨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
基于“气机升降”理论探讨思虑过度所致失眠症
也来谈谈“胃气”
胃气痛片质量标准的研究
中成药(2018年11期)2018-11-24 02:57:02
胃气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及其临床意义
《金匮要略》气机升降出入失常研究现状
大学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孙思邈治未病观与养生理论探析
朱长刚:大医更要“治未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