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莹,龚伟鹏,林赐福,丰宇昕,王小红
(1.安溪县医院,福建 安溪 362400;2.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 福州 350122;3.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4)
慢性盆腔痛是盆腔炎性疾病(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PID)最常见的症状之一,随着盆腔炎性疾病的发病率日渐升高,慢性盆腔痛的患者也日渐增多,且病情越发复杂、难愈,其复发率也逐年升高[1]。据统计,盆腔炎性疾病患者再次急性发作的几率高于25%,65%以上的盆腔炎反复发作患者可出现持续的慢性盆腔痛,严重威胁了现代妇女的生殖健康和生活质量[2]。广谱抗生素经验性治疗是目前西医治疗该病的主要手段,根据治疗效果评估是否有必要手术治疗,随着抗生素治疗的耐药性及复发率升高,疾病的治愈率逐渐下降。导师王小红教授善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疾病所致慢性盆腔痛,认为该病反复发作难愈的根本原因在于病因病机错杂,以寒湿瘀滞为标,脾肾不足为本,自拟升阳除湿汤具有升阳除湿,化瘀止痛,兼顾调和气血的作用,能有效减轻患者疼痛及降低复发率,现将该治疗方法应用于临床研究,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妇产科学》[1]中有关盆腔炎性疾病的相关内容制定。
1.2 中医辨证标准 参照《中医妇科学》[3]中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中寒湿瘀滞证的辨证标准,由至少2位副主任及以上职称医师进行辨证。
1.3 纳入标准 ① 符合诊断及辨证标准者;② 20~50岁女性;③ 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④ 可定期复诊者。
1.4 排除标准 ① 伴有严重的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病者;② 合并恶性肿瘤者;③ 无法合作者,或不愿合作者;④ 哺乳期、妊娠期妇女;⑤ 有肛门疾病或炎性肠病者;⑥ 过敏体质或对多种药物过敏者。
1.5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7月—2022年6月安溪县医院妇科的60例寒湿瘀滞型慢性盆腔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各30例,2组年龄、既往孕次、产次和流产次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表2。
表1 2组年龄情况比较(,岁)
表1 2组年龄情况比较(,岁)
组别对照组治疗组平均年龄37.87±10.44 35.60±8.94 20~30 7 7 31~40 10 11 41~50 13 12
表2 2组孕产史情况比较[,M(P25,P75)]
表2 2组孕产史情况比较[,M(P25,P75)]
组别对照组治疗组例数30 30产次/次3(1,4)2(1.75,3)流产次/次0.5(0,2)0.5(0,2)孕次/次2.70±1.70 2.33±1.35
2.1 治疗方法
2.1.1 对照组 予头孢地尼+甲硝唑二联抗感染治疗,疗程为14 d。
2.1.2 治疗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自拟升阳除湿汤治疗,处方组成:黄芪15 g,升麻9 g,白术9 g,炙甘草9 g,柴胡9 g,当归9 g,艾叶9 g,制附子3 g,羌活9 g,独活9 g,泽泻12 g,牡丹皮9 g,赤芍12 g,大血藤15 g,醋元胡12 g,乌药9 g,陈皮9 g,法半夏9 g,早晚餐后半小时开水冲服,疗程为14 d。
2.2 观察指标
2.2.1 疼痛评分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分数越高代表疼痛越剧烈。
2.2.2 中医证候积分 采用中医证候进行量化评分,积分越高代表临床症状越严重。
2.2.3 体征评分 根据妇科检查进行量化评分(包括宫颈、宫体及附件的触痛和压痛等),评分越高代表妇科检查疼痛越剧烈。
2.2.4 炎症指标 根据白细胞及超敏CRP检验结果判定,结果小于或等于正常参考值为正常,高于则为异常。
2.2.5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4]拟定:① 痊愈:经过治疗后腰骶部酸痛及下腹部疼痛等症消失,理化检查及妇科检查已正常,VAS评分为0,综合评分减少≥95%;② 显效:经过治疗后腰骶部酸痛及下腹部疼痛等症消失或明显减轻,理化检查及妇科检查明显改善,95%>综合评分减少≥70%;③ 有效:经治疗后腰骶部酸痛及下腹部疼痛等症减轻,理化检查及妇科检查有所改善,70%>综合评分减少≥30%;④ 无效:经治疗后腰骶部酸痛及下腹部疼痛等症无减轻或有加重,理化检查及妇科检查较前无改善或有加重,综合评分减少<30%。
2.2.6 复发率 统计患者随访治疗后6个月复发率。
2.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服从正态分布以()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以[M(P25,P75)]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1 2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2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M(P25,P75)]分
3.2 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见表4。
表4 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M(P25,P75)]分
表4 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M(P25,P75)]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1) P<0.05;与对照组比较,2) P<0.05。
组别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值12(10,14)13.60±2.40例数30 30治疗前22(18,24)20.5(20,22)治疗后10(8,10.5)1)7(6,8)2)
3.3 2组治疗前后体征评分比较 见表5。
表5 2组治疗前后体征评分比较[M(P25,P75)]分
3.4 2组治疗前后白细胞和超敏C反应蛋白异常例数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白细胞和超敏C反应蛋白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表7。
表6 2组治疗前后白细胞改善比较
表7 2组治疗前后的超敏C反应蛋白改善情况比较
3.5 2组综合疗效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8。
表8 2组综合疗效比较
3.6 2组复发率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中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9。
表9 2组复发率比较
盆腔炎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西医治疗方法较单一,部分患者疗效欠佳,中医将其病机主要分为湿热瘀结、气滞血瘀、寒湿瘀滞、气虚血瘀、肾虚血瘀进行辨证[3]。在研究过程发现,20~30岁患者的盆腔炎疼痛表现为更加剧烈,可能与年轻女性偏好食饮生冷、寒冬不注意保暖从而加重寒湿、诱发盆腔炎发作有关。40~50岁患者可能由于生活经历更加丰富,对于疼痛的耐受力增加,在就诊时更能配合医生查体,但也因其痛阈提高导致往往等到痛不可忍的时候才来就医,这也是导致部分患者治疗效果降低的原因之一,此举导致的病根深种、顽固难愈,使患者常于免疫力低下时易于复发。西医的抗生素治疗大多能抑制炎症、减轻疼痛,但常存在胃肠反应、耐药等毒副作用,虽能御敌,却也伤正,联合中药治疗具有扶正祛邪的作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更佳。自拟升阳除湿汤可通过升阳除湿,改善患者的寒湿体质,可通过化瘀止痛,改善患者的盆腔环境,也可通过调和气血,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相比寒湿瘀滞型盆腔炎的标准治疗方案中采用少腹逐瘀汤加桂枝茯苓丸,自拟升阳除湿汤加强了顾护脾胃、化湿降浊的功效,方中以制附子助肾阳,以艾叶暖胞宫,升阳以除寒湿,此二者为君药;牡丹皮、赤芍、大血藤凉血逐瘀,同时以当归养血以防伤血耗血;急则治其标,以醋元胡行气止痛,上药化瘀止痛,共为臣药;所谓升阳,方中羌独活通行太阳,并能除湿止痛,柴胡行少阳,并能疏肝解郁,升麻行阳明,并能清热解毒,此为三阳并举,气亦为阳,治疗上当补气、理气并举,黄芪、白术、炙甘草益脾气,陈皮理脾气,乌药温肾气,陈皮、半夏以防脾胃所伤,以上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全方共奏升阳除湿,化瘀止痛之功。从现代药理分析来看:自拟升阳除湿汤中黄芪含黄酮组分具有健脾利水的作用,使脾虚水湿不化证大鼠宏观指标恢复正常[5];升麻氯仿萃取成分有体外抑制大鼠小肠离体平滑肌的收缩幅值和频率,达到解痉、镇痛的作用[6];艾叶水提取物对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和白假丝酵母等均具有明显的杀菌作用[7];白术的提取物可以改善脾虚水湿内停大鼠脾失健运状况[8];半夏有抗胃溃疡的作用[9];柴胡、赤芍具有抑制炎症和抗抑郁的作用[10-11];独活、大血藤、羌活具有抗炎、抑菌的作用[12-14];牡丹皮具有保肝护肾的作用[15];附子、醋元胡具有显著的镇痛活性,还可增强机体细胞免疫力[16-17];炙甘草可通过抗自由基的方式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18]。综上全方具有镇痛、抗炎、保护胃黏膜的作用。本研究中,治疗后2组均能改善患者的盆腔疼痛VAS评分、体征评分、中医证候积分、炎症指标(P<0.05),治疗组在改善盆腔疼痛VAS评分、体征评分、中医证候积分、炎症指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复发率为6.67%(P>0.05),低于对照组的复发率16.67%,故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痛具有一定优势。
综上,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有效提高慢性盆腔炎致盆腔痛的疗效,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尤其适合在基层医院的妇科临床中广泛开展,我们将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继续关注、随访病人,并扩大样本量,以期得到更准确的数据,优化出更适宜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