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劳动者“体面劳动、全面发展”的现实性和可能性*

2023-08-19 03:44刘正妙
关键词:体面劳动者劳动

雷 茜,刘正妙

(湖南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也指出:“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广大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2]这为尊重劳动和崇尚劳动、实现“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的价值精神提供了制度保障,是我们党和国家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根本体现,是广大劳动群众实现美好生活需要的根本路径,也为劳动者实现自己人生价值提供了光明的社会前景。但是,现实生活中,一线劳动者特别是技术含量不是很高的一线劳动者的体面劳动和全面发展状况着实让人担忧,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那么劳动者如何才能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呢?如何评价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者的现实劳动状况呢?实现体面劳动和全面发展必须具备什么样的社会条件呢?等等,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中国化、现实化和大众化的重要问题,也是值得理论工作者高度重视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一、“体面劳动、全面发展”的实质性内涵

劳动者追求解放的实质就是实现劳动者体面劳动和全面发展,就是要祛除和消解社会生产方式、劳动过程、劳动分配制度等对劳动者、劳动权利、劳动结果和劳动关系的异化、强制和奴役,使劳动真正成为人的自由的创造性活动,真正体现人的本质和主体自觉性与意志自由性,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劳动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共存。从劳动解放的本质出发,如何激活劳动者主体性的充分彰显和积极发挥,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原则,必须立足于我国劳动者现实境状。如何具体落实劳动者体面劳动、全面发展这一价值目标,这就需要我们从贯彻保护劳动者权益、“着重保护劳动所得”的理念出发,在追求体面劳动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下探索劳动解放的新路径与新举措,需要为尊重和激活劳动者主体性充分自由地发展提供理论上的确证和道义上的支撑。

探索劳动者主体性的理性回归和现实彰显,必须致力于人们劳动的现实状况和生产方式,从现阶段人们劳动的现实境遇出发去寻找劳动解放和主体性回归。 “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3]154劳动解放作为人的解放的基础步骤和基本前提,离开了劳动现实就无法理解人的生存历史和人的解放过程。因此,马克思立足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中劳动异化的本质属性和残酷现实,来探索劳动解放和人的解放。现实的人的劳动和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是人类历史的起点,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根本体现,也是人类发展历史的出发点。人的历史活动的现实前提,“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的现成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所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3]146,因此,劳动既是人类历史的物质创造活动,又是创造人类自身的历史活动,也是体现人的本质特征和人类价值属性的实践活动。马克思认为,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的历史,“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4]196,马克思恩格斯都是“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5]265,人的形成和人的本质的诞生以及人类文明史都出自于人的劳动过程,研究人类文明史就必须从研究劳动活动开始,因为人的类本质、人的语言、人的思维意志、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属性都是由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过程即劳动过程形成或生产的。

在资本主义雇佣制生产方式中,劳动“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到折磨、精神遭摧残”[4]159。 这种异化劳动的结果是工人被强迫劳动,工人们逃避劳动就像躲避瘟疫一样,绝对是不自觉、不情愿和不自由的劳动,这样的劳动过程和劳动结果对于劳动者来说还有什么体面和尊严可言呢?马克思对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异化现象及其实质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和猛烈的批判,为工人阶级摆脱被剥削和被异化的悲惨命运寻找出路,为劳动者的解放开辟道路。唯有根本改变社会的劳动组织形式和劳动分配制度才能实现劳动者的真正解放,才能实现劳动者的体面劳动和全面发展,这是无产阶级劳动者奋斗终身的不懈追求。

劳动者体面劳动和自由发展的最基本的条件就是解除劳动方式和生产能力对劳动者主体性的限制,消除劳动关系和劳动产品的供应不足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对劳动者的强制性和奴役性。所以马克思主义认为,要实现劳动解放就必须让劳动者有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和尽可能生产出充分的劳动产品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通过资本逻辑刺激和提高资本有机构成,改进机器设备和生产能力,资本的本性虽然是无限地追求剩余价值,同时也为资本主义生产制度培养了自己的掘墓人。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劳动者从劳动生产过程中解脱出来,通过学习科学技术和提升自主发展能力,成为了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生产过程的操作者、管理者、技术人员和掌握先进生产力的劳动者,这些掌握了先进生产技术的劳动者,其必要劳动时间也大大缩短了,自由闲暇时间也大大增加了,他们的财富创造能力、科学文化素养、主体维权能力、艺术欣赏能力和其他能力都将得以发展。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在原有的制度体制内已经无法运行和维持了,不得不进行彻底的或全面的改革或革命,否则就成了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就成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在资本的内在本性推动下,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内在的不可调和的矛盾运动力量驱动下,加上无产阶级政治醒悟力量的作用,人类历史必将冲破资本主义的狭隘外壳和所谓文明的遮羞布,让劳动者在消除了劳动对人的本质的扭曲和人性的压抑、社会的评价不再以财富占有和劳动分工为不同身份来评判人的发展状况、人的本性和能力得到充分发展的时候,劳动解放的社会基础和生产条件才基本具备,劳动者主体性得到彻底而充分释放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目标,人本身力量的充分发展和“人类全部力量的全面发展成为目的本身”[6]739就是劳动者体面劳动和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必要前提。

劳动者“体面劳动、自由发展”的实质性内涵就是劳动者主体性自觉的理性回归和现实彰显,主要包括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地位和作用能否自由自主地发挥、劳动者的生产环境和劳动条件是否有利于劳动者的身心健康、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体力和脑力的付出和消耗是否尊重劳动者的感觉和意愿、劳动成果在个人消耗和占有中是否公平合理地分配、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之后自由闲暇时间的支配和个人爱好能力的发展是否充分自由、劳动者在社会生活中的政治权利和人文关怀是否得到应有保障等。时间作为人的生命的自然属性是人的存在方式,是衡量人的生活内涵发展状况的标志。马克思将个人闲暇时间的自由支配与否作为人的解放的重要标志,他认为,劳动者如果除了像机器一样工作以外没有自己的业余爱好、闲暇时间和个性发展就不可能体现自己的主体性和人格自由,人就“不如一头役畜”和“如野兽一般”,“把整个工人阶级投入这种极端退化的境地”[7]70的劳动者绝对是处于奴役和强制劳动方式中,绝对没有半点体面和尊严可言。在现代化大生产的劳动过程中,生产方式和劳动组织方式发生了改变,生产效率和工作条件、劳动待遇和必要劳动时间等都发生了变化,朝着有利于劳动者主体性积极发展的方向变化了,这是社会文明进取的必然趋势,不是资本逻辑本性的弃恶从善,也绝不是资本逻辑本性的良心发现,是现代化大生产和无产阶级斗争的结果,劳动解放任重道远。正如马克思所说:“一个社会阶层把劳动的自然必然性从自身上解脱下来并转嫁给另一个社会阶层的可能性越小,社会工作日中用于物质生产的必要部分就越小,从而用于个人的自由活动,脑力活动和社会活动的时间部分就越大。”[8]605不可否认,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人们不至于像早期资本主义社会那样过着悲惨痛苦和极度贫困的生活了,工人的工作生活条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劳动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日益完善,也不至于每天从早到晚出卖自己的苦力“如一头役畜”一样地劳动了,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也相对增多,表面上看劳动者的主体性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他们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贡献和劳动成果在全社会财富的占有比例中,是处于更加严重的剥削地步和政治上的奴役地位,劳动者的政治权利、人身自由和人文关怀就被形式多样化的资本统治所湮灭。西方民主政治是建立在资本逻辑基础之上的选举民主,表面上的选举民主掩盖了实质上的资本基础上的资本专政和财富权贵政治的本质。

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只有实现形式公平与劳动自由以及意志自由的内在一致性,劳动者是自由地创造财富的主体,才能充分自由地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和闲暇时光,可以得以自由地生活和全面地发展,劳动者通过自由劳动过程的此岸才能到达体现自由意志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彼岸。现实生活中,达到劳动者主体性自由发挥的彼岸的重要途径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劳动技能的改进,让劳动者从繁重的体力和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极大地提高社会劳动生产力,提高劳动过程中科学技术的有机构成,降低必要劳动时间从而增加劳动者自由发展时间,“把科学从阶级统治的工具变为人民的力量,……,只有在劳动的共和国里面,科学才能起它的真正的作用。”[9]150这时,劳动者的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和理性回归才具有现实性。在这里马克思为劳动者体面劳动和自由发展的真正实现创设了理想王国的“彼岸”——“劳动的共和国里面”——人的“真正的自由王国”[10]929。后来,恩格斯在《论住宅问题》中批判蒲鲁东小资产阶级错误思想时又指出,随着社会化大生产和废除私有制生产方式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到来,“人的劳动生产力既然已发展到这样高的水平,统治阶级存在的任何借口便都被打破了。”劳动生产力的充分发展,劳动产品满足全体社会成员“丰裕的消费”和“充足的储备”,劳动者有“充分的闲暇时间”[9]199从事他们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一切统治阶级独占劳动产品变为“全社会的共同财富”,劳动者的主体性充分发展,自己的闲暇时间的自由支配,个人爱好和兴趣得以自由发展。只有在这时,劳动者的解放和自由才成为了现实。所以,马克思总结认为,劳动者主体性的自由释放就是“对私有财产的扬弃,是人的一切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但这种扬弃之所以是这种解放,正是因为这些感觉和特性无论在主体上还是在客体上都成为人的”[4]190类本质属性的回归,都是人的主体性和自由特性的充分彰显和积极发挥。

恩格斯批判了资本逻辑主导下私有财产制度严重地摧残和扼杀劳动者这种感觉和特性的残酷现实,揭示了人的主体性感觉和特征完全听命于资本逻辑的使唤和支配,因而导致的劳动的异化和人性的严重扭曲。因此,“只有现代大工业所造成的、摆脱了一切历来的枷锁、也摆脱了将其束缚在土地上的枷锁并且被一起赶紧大城市的无产阶级,才能实现消灭一切阶级剥削和一切阶级统治的伟大社会变革”[9]199,劳动者体面劳动和自由全面的发展是以社会生产方式的彻底革命为前提的。劳动解放的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激活和彰显劳动者自由自觉的主体性,最大限度地消除劳动过程中对劳动者来说各种非必要的肉体折磨和精神摧残所带来的痛苦,将具体的劳动条件和各种工作环境给劳动者的身心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和消极因素得到最大限度的消除和减少,让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在社会生产进步中得以体现,特别是在促进社会发展和生产力进步的过程中彰显自己创造的价值和“主体生活”的意义[11]33-41,人的类本质在自己的自由主宰的劳动过程中得以充分的体现和自由的发挥。

二、劳动者“体面劳动、全面发展”的现实性分析

在资本逻辑操纵和支配下,资本家凭借着对社会生产资料的占有优势就最先拥有了社会财富的绝大部分,并且还要把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失去的主体性说成是一种荣耀和幸运,资本家说:“如果你们把你们仅有的一点东西交给我,作为我辛苦指挥你们的报酬,我就让你们得到为我服务的荣幸。”[12]856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残酷和虚伪就这样暴露无遗,并且还“丢掉了最后一点羞耻心和良心。各国恬不知耻地夸耀一切当作资本积累手段的卑鄙行径”[12]870。劳动者在这样的劳动过程中丧失主体性和人格尊严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在资本逻辑的自然规律面前,资本逻辑的“铁律”就是劳动者被剥削和劳动异化的真正根源,资本的这种“血和肮脏的东西”[12]871将劳动者的主体性、人性自由和人格尊严吞噬得一无所有、玷污得一无是处。所以,劳动过程即工人阶级的苦难历程,劳动者劳动的异化也是不可变更的命运了:不仅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自身被异化为机器的附属物,而且自身被异化为劳动产品的奴隶,劳动的对象使劳动者成为人格主体与劳动过程主体的分裂,社会关系被异化为资本统治一切的关系,形成了“人的类本质同劳动者自身相异化”的结果。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形态“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9]363。资本的本性也是没有改变的,资本逻辑的本性是绝对不想让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得到他应该得到的全部劳动报酬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经历了社会主义的教育改造运动,新型文化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也初显成效,但是,资本逻辑的本性和权利还不可能超越这个时期社会经济结构的制约,还在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时不时地发生着影响和发挥着作用,最主要和最具体的就是在经济生活和劳动过程中,刺激经济发展追求利润增长还不可避免地成为社会的主要任务之一。因此,为了着手解决极其迫切的经济需要问题,在社会生产力还不够充分发展的情况下,尽快地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13]510,以便快速增加社会总财富和劳动产品总量,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因此,在目前的经济政策中,允许市场机制和资本逻辑在“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加强和改善制度供给”等方面发挥着必要的积极作用和推动作用,还要鼓励和支持“完善以管资本为主的经营性国有资产产权管理制度”,“加快建立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加强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推进要素市场制度建设,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14]等经济政策和资本经营措施,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现实。

由于资本逻辑在本质上是唯利是图的,难以保障劳动者获得自己全部劳动的价值创造和劳动所得真正落实到位,难以保证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和劳动产品的分配中实现劳动者主体性充分彰显和积极发挥,难以保证社会劳动秩序和劳动分配的公平正义。不论在私有制生产方式中还是在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和起主导作用的生产方式中,劳动者在资本面前都是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劳动者的体面劳动和自由发展是难以实现的。例如,广大的农民工在劳动过程中,承担沉重的体力劳动,长期住在低矮潮湿的工棚中,“996”劳动形式(1)“996”工作制是指工作日早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中午和傍晚休息1小时,总计10小时以上,并且一周工作6天的工作制度,是一种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工作制度。、企业“过劳死”现象、微薄的工资收入还经常遭受不良工头的拖欠,家属子女得不到应有的照顾等;还有一线体力劳动者,由于技术水平和劳动技术含量低,在劳动聘用中处于弱势地位,劳动用工合同得不到签署,劳动者仅仅是以赚钱养家糊口为目的,劳动基准低、劳动条件差、劳动环境恶劣、劳动休假制度难以落实,劳动所得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低,劳动者自己的合法权益难以保障,等等。这样的劳动处境和劳动状况不可能实现体面劳动和自由发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生活中,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和劳动所得得不到应有尊重和必要保障的现象还可能长期存在,这将会带来一系列严重的政治影响和社会后果,不仅难以实现劳动者的经济解放、劳动解放和政治解放,而且不可能实现劳动者的体面劳动和幸福生活,我们的政治宣言和庄严承诺都会受到影响,这些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严重关切。

第一,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偏低,劳动者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难以得到落实,与“着重保护劳动所得”的基本制度要义不相符合,这就违背了我们党和国家政策制度设计的道义精神和价值追求。我们的政治制度和制度体系本来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制度体系。按其道义精神来说,劳动人民群众在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上是社会生活的主人,但是,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偏低,例如包工头或大小资本家式的企业主,事实上剥削着劳动者的剩余价值,这些劳动者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难以得到落实。如果稍有不慎,劳动者就面临着下岗、克扣工资或者被开除的就业风险,这样的劳动处境与我们党的政治承诺“体面劳动、全面发展”还相距甚远。

第二,劳动者占有的社会财富相当低,严重影响劳动者生活质量和社会经济发展。许多劳动者月均收入3000多元,在巨大的房租、子女学费、高额医疗费和劳动保障费等支出面前,人均可支配收入就微乎其微,家庭可任意支配收入就更低了。这些劳动者收入相对较低,就会形成贫困家庭和贫困人群的惜购现象:不仅在购买必要产品时非常谨慎,而且也会在选购商品时非常惜购,最典型的消费模式就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2)本指旧时穷人生活非常艰苦,新衣服穿上三年,变旧了再穿三年,破了加上补丁又可穿三年的生活状态,现在用来描述那种过度节约的生活方式。,这样的消费理念显然是既不利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不利于积极消费促进经济的发展。我国目前中等收入家庭占比不高,然而占居民绝大多数的劳动者收入偏低的话,会严重影响社会消费和大众的购买能力,从而导致消费拉动经济发展的动因消逝,不仅不利于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活力的释放。

第三,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由于他们的受教育程度和劳动技术含量不是很高,因而他们的劳动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占比比较低,在社会总财富中占比就更加低了。据有关统计分析得知,在国内的亿万富翁中没有一个是靠纯粹的诚实劳动和勤奋劳动实现的,都是靠经营其他生产要素和经营他人劳动产品而实现发家致富的。劳动所得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低,其他如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比例大大高于劳动报酬。劳动者永远只能靠出卖劳动力获取劳动力价格,严重违背公平原则和按劳分配原则,让社会主义劳动分配的基本制度及其核心价值面临现实的尴尬,很难让现实的劳动分配制度在广大劳动群众的生活中得到应有的情绪体现和积极的情感支持,这样就不利于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所以着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中劳动者比例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更是一个关系社会稳定和政治文明的大问题。

第四,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很低,在再次分配中的份额也是很少的,居民财富占比中绝大多数的劳动者凭借自己的劳动所得与居民财富占比中极少数人凭借生产要素的经营所得财富在社会总财富中相对就更低了。劳动者是国家的主人,在社会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中理应处于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但是,现实是他们在社会财富的占有中却相对贫困化了;虽然不会有两极分化局面,但是我国社会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已经高于某些西方国家,这样的结果虽然刺激了经济与社会发展所应有的较强活力和创新能力,但社会阶层与群众基础出现被分裂和碎片化的趋势,社会矛盾与社会裂痕有可能被激化;会严重挫伤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劳动者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主人翁地位与其劳动所得财富地位严重不相符合,让理论情何以堪,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价值要义在现实面前显得苍白乏力。

第五,广大劳动者凭自己劳动所得财富在社会总财富的相对比较中,严重削弱和降低了广大劳动者在社会财富总额中所占比例,社会财富占比排名前10%的人所拥有社会财富与社会财富占比排名最后20%的人所拥有社会财富相比数字触目惊心,社会财富占比出现了差距悬殊的现象。这种现象看起来是不同企业之间的经营状况优劣比较、看起来是社会在劳动者之间的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民生待遇差异、看起来是社会不同劳动者阶层之间在劳动财富分配中不均等地位的差异、看起来是社会成员之间个人素养和“发展机会不均等不公平现象”[15]86-92,实质上是社会制度的政策导向和基本劳动制度的严重缺陷,实际上是少数人占有社会总财富的绝大部分。这与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严重不相符合,与我们的制度精神严重不相符合,长此以往,如果问题得不到切实解决,两极分化局面会更加严重,如果任其泛滥下去,难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庄严承诺,我们党和国家在制度优势和执政自信上将面临着质疑和风险。

第六,劳动者体力和脑力的付出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通过辛勤劳动难以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不能实现自己的美好愿望,广大人民群众对党的政治承诺就会产生疑惑,将严重影响我们党的执政基础的巩固和人民群众对我们的社会制度的政治认同。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家还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学家,都从不同角度和侧面赞赏或认同这样一个事实:劳动群众对政治制度的认同是从劳动群众自身从政治制度与切身利益关系开始的。美国著名政治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认为: “普通老百姓对政治是不大关心的”,他们所关心的是自己的生活水平有没有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有没有改善[16]124,指望劳动所得和劳动待遇都没有得到有效保障、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而四处奔波的劳动群众来自觉认同和自愿信奉什么政治理想或拥护什么政治路线是不切实际的,只能是理论家们的一厢情愿。所以,某种政治制度与劳动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状况是决定这种政治制度能否在这个国家的劳动者头脑中生根发芽的关键。

三、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的可能性论证

首先,扬弃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和异化是全面发展的基本前提。实现劳动者有尊严的体面劳动和全面发展,不仅要将劳动者从劳动过程的强制性约束中解放出来,让劳动者的主体性得以充分的自由发挥和主体理性的现实回归,还要彻底斩断和消除雇佣劳动制度和劳动异化因素给劳动者带来的许多的伤害和痛苦。因为,消除对劳动者主体性的强制约束是“一个先决条件,没有这个条件,一切进一步谋求改善工人状况和工人解放的尝试,都将遭到失败。”[12]348消除劳动过程对劳动者的强制性和约束性,无论是体力和智力的高强度的消耗,还是社会关系对劳动者的禁锢限制和强迫约束,消除私有制劳动形式对劳动者主体性的禁锢和强制,就必须对财产私有制生产方式的扬弃,对私有制劳动雇佣形式进行彻底的变革,必须让劳动者的劳动真正是为自己的需要而劳动,扬弃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和异化,让劳动者主体性回归自己共同利益联合体——“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对立在这种”“自由人联合体”内已经被“积极地扬弃的”[10]499,劳动者在自己的集体资本或国家资本的生产方式中为自己的利益或为自己的联合体而创造社会价值物,“自由人联合体”的劳动组织方式使得劳动者成为劳动过程和劳动关系的主人,也成为劳动产品和社会财富真正的主人,消除了劳动对劳动者和劳动关系的异化。

其次,必须为劳动解放创设必要的制度基础和社会条件。劳动者的解放和发展不仅有空间的存在和扩展,而且还必须有时间的自由和延伸,这是人类生命的生理意义和社会意义的根本体现。“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一个人如果没有一分钟自由的时间,他的一生如果除睡眠饮食等纯生理上的需要所引起的间断以外,都是替资本家服务,那末,他就连一个载重的牲口还不如。”[7]70这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劳动者被异化和劳动者主体性被“极端退化”的深刻揭示和热情批判。批判是为了打破旧的社会制度对劳动者的奴役和消除旧制度对劳动者主体性的禁锢,更是为了探寻无产阶级劳动解放的革命道路和社会条件。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雇佣劳动方式时,从劳动者的现实地位和经济状况出发,发出了极具革命性意义的战斗号召。马克思忠告工人阶级和劳动者,不要幻想资产阶级的所谓的“公平”的劳动报酬制度和劳动力交易制度,必须彻底摧毁现实的制度基础,才能“消灭雇佣劳动制度”[7]77,为劳动解放创造必要的制度基础和社会条件才有可能实现体面劳动和全面发展。

再次,劳动者成为自己劳动过程中自由支配的主人是全面发展的根本。实现劳动者对社会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全部的所有权、使用权和支配权,这是决定劳动者一切政治权利、社会地位和文化生活的真正内涵,这也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劳动者主体性充分而自由发展的必要条件。马克思认为,劳动者成为劳动资料的所有者和劳动产品的所有者是实现自己“来最终解放工人阶级”[7]78的必要前提和社会制度的根本基础,也是彻底消除劳动异化的根本出路。“只有在这个阶段上,自主活动才同物质生活一致起来,而这又是同各个人向完全的个人的发展以及一切自发性的消除相适应的。同样,劳动向自主活动的转化,同过去受制约的交往向个人本身的交往的转化,也是相互适应的。”[3]210这是劳动者主体性充分发挥和理性回归所必要的制度基础和社会条件,也是劳动者真正体面劳动和全面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条件。真正的劳动解放除了这个基本前提和必要条件以外,还必须有自己的充分条件和现实基础:那就是让劳动过程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从人类史前史到真正人的历史的飞跃,说通俗一点,就是社会劳动生产充分发展,自由劳动取代异化劳动,人的类存在本性回归现实的人的本质存在。在劳动者自觉组织起来的联合劳动体内,劳动者不仅是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拥有者,而且还是劳动生产方式的组织者和社会财富、劳动产品的真正主人,更是劳动者劳动时间和劳动过程自由支配的主人。劳动者对劳动的形式和劳动的意义都有深刻的认知自觉和理性自觉,劳动者的主体意愿和创造意志得以充分体现和展示,劳动者的必要劳动时间大大缩短、剩余劳动时间大大增加并且都将为自己或自己的联合体来创造社会财富,随着生产技术和劳动方式的改进和提高,劳动者自由支配的时间将越来越多,劳动者的个性发展和自由程度也将大大增强。劳动过程根本上实现了从奴役劳动向劳动者自觉自由发展和自身价值创造的转变和体现过程。在实现了劳动主体对劳动过程中物的因素和人的社会因素的统治和直接掌控以后,劳动时间和劳动形式及其表现属性就发生了改变,劳动异化的社会制度根源就消除了,“个性得到自由发展”,“给所有的人腾出了时间和创造了手段,个人会在艺术、科学等等方面得到发展。”[6]784无论从劳动过程的自觉状态和自由程度,自身价值创造的实现,还是劳动者对劳动成果的现实化拥有,还是自己闲暇时间的支配,或者个人爱好的发展等都将作为人的类本质体现在现实生活中。这是劳动者体面劳动和自由发展的现实可能。

最后,劳动者组织成自由人联合体是体面劳动全面发展的必要保障。“现在它们必须学会作为工人阶级的组织中心而自觉地进行活动,把工人阶级的彻底解放作为自己的伟大任务。”劳动者联合体及其政治组织应该担当起劳动者体面劳动和自由发展的神圣使命,为劳动者谋求好的劳动环境和劳动待遇,不仅为劳动者清除体面劳动和自由发展的障碍,为劳动者体面劳动和自由发展创造更好的空间条件;劳动者的政治组织“有义务把没有组织起来的工人吸引到自己的队伍中来。”劳动者自己的政党应该“去加强他们自己阶级的组织”,为“我们的共同事业即劳动解放的事业而斗争”。[7]128在降低必要劳动时间以后,人的自由发展的时间增加了、空间相应拓展了,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使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成为可能,每个人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都可以充分展示,每个人的兴趣爱好、个性潜能和自由发展成为自己生活的真正内涵。因为只有劳动生产实现充分满足人类生存合理需要以后,劳动者成为一切生产资料和劳动过程以及社会生活的主人,劳动的异化在社会生活中被消除了,通过社会革命实行了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并且“通过社会化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9]814劳动就成为了人们现实生活的第一需要,这个时候劳动者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完整人性的确证是劳动的真正目的了。“人们周围的、至今统治着人们的生活条件,现在受人们的支配和控制,人们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因为他们已经成为自身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了。”[9]815只有从这时起,让全体劳动者实现其主体性充分发挥才具有现实可能性,让劳动者享受人性确证的快乐和价值创造的幸福;也只有从这时起,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获得的不仅是自己的价值创造和人格意志的满足,而且还是自己主体性的理性再现和自身价值的现实回归,劳动者的体面劳动全面发展才最终成为现实。

四、结语

劳动者体面劳动和全面发展的根本标志就是劳动者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和自由体现,包括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体力和脑力付出程度的减轻或强制约束的缓解,劳动者的劳动付出能够得到理想的回馈与满足,劳动者人性自由的理性回归和类本质价值的现实复位,而且还应该包括劳动者主体性以劳动形式和自由时间为其生命指征的自由精神及其创造意志不受社会因素的不合理制约而充分彰显和理性释放,这是劳动者体面劳动和全面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必要前提。

具体说来包括以下四个层次的内容:

第一层次是劳动者应有基本的良好的安全条件和尊严状况。劳动过程的劳动强度、劳动安全和劳动环境对劳动者体力和智力的损耗和伤害降低到了最低程度,让劳动者既能安全生产又能身心舒畅地劳动,这是劳动者体面劳动和全面发展的基本层面。如果一个人的劳动安全、劳动成果和身心健康都得不到应有保障,他哪来的人格尊严和体面劳动呢?这是最基础的劳动解放条件。

第二层次就是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劳动权益、劳动保障、劳动福利和劳动所得必须得到充分尊重和全面落实,让劳动者人格主体与自己劳动的价值创造主体和劳动成果主体得到有机统一和有效结合,其中劳动者人格主体与劳动过程中的生产要素主体的真正结合是体面劳动和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和根本属性。劳动者的劳动所得、劳动待遇和福利得不到保障,劳动者劳动力的修整、补充和恢复就不可能进行再生产,劳动者的体面劳动和全面发展也是一句空话。

第三层次是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受技术因素和社会因素所制约的强制性和约束性降到最低程度,劳动者的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减少,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剩余劳动时间和自由闲暇时间相应增加,劳动者在这些时间内不仅是为劳动者联合体在做贡献,也在充分体现个人的创造性精神和主体性意义,让劳动者的创造能力、创新精神和个人爱好得到自由发展和充分发挥。这里的剩余劳动时间与私有制雇佣劳动过程的剩余劳动时间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因为这里的劳动者实现了人格主体与劳动资料主体和劳动价值创造主体的有机统一,其劳动成果是属于劳动者自己及其劳动者利益共同体或自由劳动者联合体所拥有,劳动者在剩余劳动时间里可以充分施展自己的创新才华和创造意志来创造价值,以便让劳动者主体性意义得以充分发挥和自由发展。这是体面劳动和自由发展的根本标志。

第四层次就是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和劳动过程之外所拥有的政治权利、社会地位、文化修养和身心健康等方面的人文关怀和社会保证,不仅包括劳动者在整个社会财富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劳动者劳动所得在社会上得到普遍尊重,劳动者的政治地位、社会认同、文化修养和身心健康都会随着自己的经济地位的改善而不断改善,真正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社会制度及其人文关怀让劳动者的主体性得以充分自由的发展和全面的体现。着力扩大中等收入劳动者群体就是我们社会所要关心和重视的现实问题,这是实现劳动者主体性的高层次要求。

旧的生产方式的彻底变革,体现劳动者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的新的生产方式和劳动制度随之建立起来,劳动者不仅拥有了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而且还成为了劳动过程和劳动成果以及由劳动关系而决定的社会生活的主人,这时的劳动才是人的一种体面劳动和全面发展的生活方式。因此,马克思在《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中指出:“我的劳动是自由的生命表现,因此是生活的乐趣。”“我在劳动中肯定了自己的个人生命,从而也就肯定了我的个性的特点。劳动是我真正的、活动的财产。”[17]38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生产劳动就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了解放人的手段,因此,生产劳动就从一种负担变成一种快乐。”[9]681只有将劳动过程和劳动方式的上述四个方面的内容都得以完全落实和充分保障,“劳动就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劳动者主体性的充分彰显和积极发挥才具有现实可能性,我们党和政府所希望的劳动者体面劳动和全面发展才能真正成为现实。

猜你喜欢
体面劳动者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劳动者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劳动者的尊严不应被“扔”在地上
离婚时,请体面一点
体面过冬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狗熊讲体面
在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