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泽贤治:用生命诠释“为民幸福”情怀*

2023-08-19 03:44:57王紫玉
关键词:情怀农民

刘 云,崔 佳,王紫玉

(1.湖南文理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南 常德 415000;2.上海闵行区融媒体中心,上海 201199;3.日本山口大学 东亚研究科,753-8511)

“为民幸福”,是一种态度,是一种尊重,更是一种情怀。“为民幸福”情怀是一种悲天悯人、心怀天下苍生幸福的情怀;“为民幸福”情怀,是不忍世人受苦、祈盼众生幸福的仁爱情怀;“为民幸福”情怀,是能推己及人的博爱的菩萨心肠;“为民幸福”情怀,是一往情深的我将无我的奉献情怀,是哀天道之无常、叹民生之多艰的心忧天下苍生、情系黎民百姓的高尚品格;“为民幸福”情怀,是一次又一次试图解救深陷泥潭中的绝望劳苦大众而不断进行改革实践探索的坚强毅力和善良品质;“为民幸福”情怀,是把“为民幸福”落实于行动、为扶民济世而进行农业改革实践探索的使命担当;“为民幸福”情怀,正是作家宫泽贤治(简称贤治)数十年如一日地艰苦奋斗、辛勤耕耘,追寻着“众生幸福”梦想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日本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宫泽贤治(生于一八九六年,卒于一九三三年)在短暂的一生中,怀着对农民超越阶级的无私大爱,怀着“为民幸福”的仁爱情怀和追求“世界全体幸福”的梦想,投身于“为农民谋取幸福”而奋斗的事业中。他致力于知识扶农助农的农村改革实践和文学创作,心怀《法华经》救济思想,从以国柱会为平台到进一步弘扬大乘佛教的“利他行”思想[1]101;再到成为稗贯农学校教师,试图以知识扶农助农;最后毅然辞去教师职务,投身于农村改革实践,为提高农民农业生产技能和改善农民生活状况而坚持不懈、竭尽全力。可见,宫泽贤治为农民谋取幸福的情怀是坚定、赤诚而执着的。在其一生中,他为了改善农民生活境况、为了给农民谋取幸福而孜孜不倦地努力、竭尽全力、无私奉献、鞠躬尽瘁,他用生命诠释了“为民幸福”的大爱情怀。

一、“为民幸福”情怀的萌发

宫泽贤治以大爱无私的实际行动,默默践行着对农民真切的关爱,体现了他“为民幸福”的伟大情怀。宫泽贤治的这种“为民幸福”情怀,是其内心至诚至善和对民众至爱的真情实感,这与他自幼的家庭环境、成长经历、社会环境和佛教影响是密切相关的。

(一)家庭环境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如同“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一般,对孩子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熏陶感化的作用。

贤治的成长深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一方面,母亲的善良和慈爱深刻地影响着贤治。母亲是位心地善良、贤惠慈爱之人,她总是默默无闻地耐心关照和帮助身边的人,对家人更是关怀备至;母亲还时常教育和引导贤治要从小就与人为善、助人为乐、多做有利于他人的事情[2]2。母亲的言传身教,深刻影响和浸润着幼小的贤治,善良的种子在其心中生根、发芽。

另一方面,贤治以自己剥削阶级出身为耻,有一种沉重的羞耻感和罪恶感。贤治出生于岩手县花卷市的一个富商家庭,他的家族主要从事以贫苦农民为盈利对象的典当行业,幼年时期的贤治,多次目睹食不果腹的贫民们抱着破旧衣物来典当的悲惨境况。富裕的出身与周围贫穷的大环境之间的巨大落差,对于心思细腻敏感的宫泽贤治来说,内心无疑是受到了巨大冲击。农民们的苦难与困厄的悲惨生活状况,在贤治幼小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使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寝食难安,有一种难以言说的负罪感,甚至一度厌恶痛恨自己的出身,这也深刻地影响着宫泽贤治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

出于对贫穷弱小阶级本能的恻隐之心和善良怜悯之情,宫泽贤治反对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排斥通过剥削手段获得暴利的行为。他不愿意过建立在周围农民们穷困潦倒之上的富足无忧生活,下定决心要学习农业,改善农民的生存条件,帮助农民谋求一条自力更生、脱离苦难的幸福之路。

(二)社会环境

宫泽贤治出生在天灾人祸连年不断、农民生活穷困潦倒、民不聊生的年代。贤治出生于一八九六年八月二十七日,出生后不久(一八九六年八月三十一日)就发生了陆羽大地震,而在此次大地震的两个多月前(一八九六年六月一十五日),日本东北地区刚发生过“三陆大津波”,贤治的家乡岩手县遭受灾害最为严重,数以万计的人在灾难中失去生命[2]6,同年七月二十一日岩手县又遭遇特大洪水灾害[2]15。岩手县自江户时代以来就各种灾害连年不断,即便在贤治短暂的三十七年人生中,除了常见的各种灾害之外,有较为详细记载的特大罕见灾害就有四次,分别发生在明治三五年(一九〇二年)、明治三八、三九年(一九〇五年、一九〇六年)、大正二年(一九一三年)、昭和六年(一九三一年)[2]15-16。灾害导致水稻和蔬菜等农作物遭到严重摧毁,农民们严重歉收或颗粒无收。更有无良奸商趁机哄抬物价,巧取豪夺,用种种手段压榨和剥削贫苦农民,导致农民生活悲惨至极,更有甚者被迫卖儿卖女[2]4-16。贤治目睹了天灾人祸之下农民的悲惨生活境况,对农民深感同情和怜悯。

一九〇四年日俄战争爆发,连年遭受天灾之后又饱受人祸之苦的劳苦大众生活更加苦不堪言。

一九一四年开始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发展,使得资本主义急速地发展起来。但伴随着经济的腾飞,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社会上呈现出一种近似激进的氛围,社会矛盾异常尖锐,利己排他、自我利益至上的风气甚嚣尘上。剥削阶级导致劳苦大众在水深火热的悲惨生活中无助地悲泣和苦苦挣扎,这些无不紧紧牵扯着贤治的心。又加之宫泽贤治自幼体弱多病,饱受病痛之苦,目睹百姓之困厄与无助,深感生命之艰难,时常心有戚戚、常怀悲天悯人之情。

生活在社会阶级矛盾尖锐、自然灾害频发和战争无情侵害、农民生活境况悲惨至极的社会环境中,贤治对生活在这片贫瘠土地上的农民有着与生俱来的亲近感和怜悯之情,他常对农民充满深切的同情,萌生了“救助和共同幸福”的愿望。因此,贤治迫切希望建立一个“众生幸福”的新世界,使农民能够过上明亮的、幸福的生活[3]275。

(三)佛教影响

宫泽贤治的一生始于宗教,也终于宗教。

像日本文学作家中的许多重要人物一样,宫泽贤治的一生也深受宗教影响。父亲政次郎是一名虔诚的净土真宗信徒,他不但带领家人每天早上诵念佛经,还经常带着贤治去寺院听僧人讲经。贤治还有一个笃信净土真宗的伯母,婴幼年时期,伯母经常为他唱的摇篮曲就是《正信偈》以及《白骨御文》等经文[4]9。在这样一种宗教氛围中长大的贤治,一生都无法与宗教割离。

一九一四年,十八岁的贤治第一次接触岛地大等编写的《汉和对照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就被其中的平等慈悲、自觉觉他、自利利他的“利他行”思想深深吸引,深受震撼,异常感动,日莲宗提倡救济他人的“利他行”思想仿佛是一束光照亮了贤治心中的疑惑和前行的迷茫之路[1]100-102。“如何才能使劳苦大众脱离苦海,过上幸福的生活呢?”,“利他行”思想与贤治坚持实践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不谋而合,成了他的精神支柱,赋予了他感知幸福的能量和坚定为农民谋求幸福的信念[1]100-102。“利他行”思想使贤治更加明确了“世界全体都获得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的奋斗目标,也更加坚定了他农村改革实践和救济农民的决心,也是他投身农业的精神支柱和为济世救民而锲而不舍、百折不挠努力的力量源泉。

此后,《法华经》信仰成了贤治人生的座右铭和指路灯[5]246,贤治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他的《法华经》信仰。他弃教从农,不辞辛劳、呕心沥血地投身农业,融入农民生活,为了给农民谋取福祉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同时,贤治还笔耕不辍地进行“法华文学”创作,描绘善与美幸福世界的蓝图,试图通过法华文学创作来实现救济众生的幸福理想。

(四)少年壮志

自幼受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佛教等因素的影响,少年贤治立志要致力于农业、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使农民过上幸福的生活。

一九一五年四月,贤治以第一名的成绩如愿考入了盛冈高等农林学校。在考试的面试环节,被问到填报农林学校作为志愿校的理由时,贤治毫不犹豫地回答:“日本的人口越来越多,而粮食却越来越严重不足。我想生产出更多优质的大米,想要人们过上安定的生活。至于如何实现这个目标,这就是我来这里学习的原因,我会尽毕生所能去实现这一梦想”[6]57。

宫泽贤治进入盛冈高等农林学校的第二年,与晚他一届的保阪嘉内成为好友。二人曾夜登岩手山,在星空下立下“共同为众生幸福而努力”的誓约。一九二一年十二月,贤治成了稗贯农学校的老师。为了尽快帮助农民改善生存境况,四年后他辞去教职工作,全身心投入农村农业改革实践中。

宫泽贤治悲悯苍生、志存高远,肩负时代使命,用毕生的心血为农民谋取幸福而艰苦奋斗、竭尽全力、鞠躬尽瘁,用切实行动诠释了“圣人志在天下苍生”的内涵,用生命践行了“为民幸福”情怀。

综上所述:贤治自幼受母亲言传身教的影响,善良的种子就在贤治的心灵里生根萌芽。富商家庭出身的他,有一种愧对农民的负罪感,萌生出想要为改善农民生活现状做出努力的强烈愿望;生活在社会阶级矛盾严重、灾害频发、民不聊生的社会环境中,目睹了农民的悲惨生活,贤治对在那片贫瘠的土地上生活的农民有着与生俱来的怜悯之情和亲近感。这使他常怀悲天悯人之心,对农民充满深切同情和怜悯,也使他萌生了“共情、救助、共同幸福”的愿望;《法华经》信仰,使贤治更加明确了“为他人谋取幸福”的奋斗目标,更成了他投身农业艰苦奋斗、辛勤耕耘、寻求“众生幸福”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少年宫泽贤治志存高远,肩负时代使命和责任意识,使其立志要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萌生出“为农民谋取幸福”的抱负和志向。

二、“为民幸福”情怀的农村改革践行

正如部分学者所言,抛开农业和农民就无法完整解读宫泽贤治的社会价值[7]105。宫泽贤治的一生只有三十七年时间,但却是和农业与农民息息相关的。他为改善农民生活状况而四处奔走,与当地农民结下了一世情缘。从花卷农学校(1)原稗贯农学校,一九二三年改名为“花卷农学校”。退职后,他凭借青春热血和对农民的挚爱去探索农村农业改革实践,通过创办罗须地人协会和在东北碎石厂进行指导肥料生产活动,致力于提高农业生产技能和改善农民生活状况,努力实现“众生幸福”的终生奋斗目标。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贤治仍然在为增加农民的农业收入而坚持不懈、殚精竭虑,可谓是为了实现“众生幸福”而鞠躬尽瘁。

(一)成立罗须地人协会

“人生不易,生活很苦”,这句话对二十世纪初生活在日本东北的农民来说感触尤为深刻。每一个人都是渺小的,但即使渺小如蝼蚁,也可以有一颗慈善悲悯的心来怜惜世间万物。宫泽贤治就是这样一个平凡渺小的身躯里有着高尚伟大情怀的人,他怜惜世间万物,愿意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用尽自己微薄的力量,来帮助那些“生活很苦”的人,他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发挥自己最大的能量,传播温暖,挥洒善意。

一九二六年三月,心忧百姓的宫泽贤治决心进行农业改革实践,他辞去岩手县花卷农学校教师职业,一个人来到了下根子樱的别宅,采取行动“成为一名百姓”,开始了耕田种菜、独居自炊的生活。当地报纸《岩手日报》早报(一九二六年四月一日版),以标题为“从花卷农学校辞职,致力于新农村建设的宫泽先生”的文章,对宫泽贤治这一行动进行了积极报道。《岩手日报》在报道中写到“和二十多名同人共同致力于新农村建设”[8]115,明确了贤治积极进行农村改革运动的目的。

一九二六年六月,宫泽贤治创作《农民艺术概论纲要》,并进行农耕指导,为当地农民开设农业讲座,想要把为了生存的农业活动变成快乐的艺术生活。他重建了其祖父宫泽喜助为疗养而建造的两层楼房。在同年八月,创办了旨在传授农艺科学、文化知识的“罗须地人协会”。白天,贤治种植协会的田地,栽培花卉和蔬菜,到附近的村庄进行农业技术指导和肥料咨询服务;晚上,和慕名而来的人一起练习音乐、举办音乐会等文艺活动,或是把附近的孩子们召集在一起,给他们朗诵贤治自己写的童话故事或者外国的童话故事,以此种方式尝试《农村艺术实践》的具体实践应用。贤治有时也亲自讲授关于农业和艺术方面的课程,既有从托尔斯泰和歌德的艺术定义开始的艺术课程,也有与物资交换等相关的农业课程,像是在开学术研讨会一样探讨农民艺术或与农民相关的话题[9]283。

贤治在《农民艺术概论纲要》中呼吁道:“朋友们,一起齐心协力把我们所有的田园和所有的生活创造成一个巨大的第四次元艺术吧!”[3]277。正如贤治所呼吁的那样:田园,不但是劳动场所,也是艺术场所;生活,不是劳动和为了再生产而进行的休养,而是艺术活动。这表达了贤治对创造新艺术的意志,是在对农村改革实践中、是在农民的辛勤劳动中、是在和农民的生活中实现的。在宫泽贤治的幸福家园里,有劳动,也有乡村戏剧、丰收舞蹈、音乐,还有宗教。在那里,有艺术,也有宗教,生产者同时也是享受者,每个人都是艺术家,时而进行即兴表演,结束后返回田间继续农耕[1]74。这就是贤治所期待的幸福农村生活,是拥有艺术和宗教的独立社会,并且具有都市功能。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改善贫苦农民的生活状况,给农民带来幸福。

至于创办罗须地人协会的目的,贤治在《农民艺术概论纲要》中有所回答:“我们都是农民,很忙,工作也很辛苦,我想寻找一种更明亮、更生动的生活方式。现在我们要走一条新的正确的道路,必须创造我们的美,用艺术点燃灰色的劳动”[3]276。贤治试图通过农村艺术活动为农民创建“众生幸福”的理想家园。

宫泽贤治对农民的诚挚之心和关爱之情,不是停留在空泛的口号上,而是体现在实实在在的具体行动中,体现在满腔热血、大公无私地进行农业改革的实践中,体现在贤治“为民谋取幸福”的伟大情怀中。

(二)指导肥料生产工作

除了创办罗须地人协会,贤治还承担着农业肥料设计和优质品质水稻栽培的指导工作。为了改善农业生产状况,宫泽贤治亲自指导东北碎石厂石灰岩粉末肥料生产,希望通过石灰岩粉末肥料改良酸性土壤的方法帮助农民增产增收。石灰岩粉末肥料物美价廉,对贫困的农民来说是最佳选择。贤治对肥料生产倾注了很大期望和很高热情,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他对石灰肥料生产业务提出了期望,对广告销售方法发表了一些建议,并表达了开拓销售市场的意向。为此,他做了一些细致的总结工作:第一,他将品牌名称改为“用于肥料的碳酸石灰”;第二,根据石灰粉末颗粒的微细程度来决定其价格差异;第三,含有苦味的土壤质量不好,要通过试验来辨别和确认;第四,在宫城县和岩手县南部的大部分地区开发和宣传的销售渠道是有效的;第五,登记生产权并注册商标[8]117-118。此后,宫泽贤治在东北碎石厂逐步开展各项工作,在就职后的七个多月时间里,贤治为了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而东奔西走,操心东北碎石厂的产品生产质量、寻求销售渠道、亲自站在店里沟通销售事宜,最终在前往东京宣传推销肥料途中因突发高烧病倒,但即便卧病在床,贤治依然牵挂着石灰岩粉末肥料的生产状况。

行动是最有力的宣言,落实是最有效的担当。宫泽贤治就是这样一位心中有良知、行为有担当的人,他用切实行动诠释着“为民幸福”的情怀。他废寝忘食地考察和研究农耕土地面积、地质、日照等条件,观测和确定适合的水稻品种、测验施肥技术及用量等。贤治不顾家人的担忧和劝阻,病中仍然对前来咨询肥料设计的农民提供耐心指导,直到深夜[4]27。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还在身体力行、事必躬亲,无不体现了贤治一往而深的“为民幸福,我将无我”的大爱情怀。他将自己的生命无私奉献给了生活艰辛的农民,与农民同呼吸共命运,致力于农业改革和为农民创建“众生幸福”的家园,践行着自己“只有全世界获得幸福才会有个人的幸福”这一崇高理想和扶贫济世的为民情怀。

三、“为民幸福”情怀的文学书写

宫泽贤治不仅是一位为了农民幸福而甘愿牺牲自我、奉献自我的“农业学者”和农艺改革指导者,还是一位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儿童文学作家、诗人和日本公认的“国民作家”。在宫泽贤治短暂的一生中,他坚持以笔抒怀言志,创作了无数篇经典童话和诗歌,将美好幸福家园的梦想注入作品之中,努力通过文字表达对幸福梦想的信念和追求。他的诗歌和童话,成为陷入迷茫和苦难之中的人们奋力向上、勇往直前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成为世人追求人生价值与幸福梦想的精神食粮和指引路标。细读贤治的诗歌和童话,字里行间感人至深的温暖力量正是来源于他心忧百姓、扶民济世、甘愿牺牲自我、为他人谋取幸福的为民情怀。贤治希望通过文学作品传递心声——召唤人、改变人、温暖人心,最终实现救济众生幸福梦想。

(一)为他人谋幸福

童话《银河铁道之夜》,讲述了主人公焦班尼在一次登山仰望夜空时,不知不觉进入了一个梦幻的世界。在梦中,他和好友柯贝内拉一起踏上了追寻幸福的银河铁道之旅,他们在旅途中遇到了形形色色的旅客。在此过程中,作者利用不同的人物角色和情节,多次针对幸福的定义和内涵提出了“究竟什么是幸福?怎样才能获得幸福?”的疑问。当焦班尼历尽千帆星河,才最终彻悟了“幸福”就是“要有宽广、坦荡的胸怀,要为他人谋幸福”,至此,作品虚构的框架才慢慢有了清晰的棱角,世界逐渐清晰成为实体。焦班尼的银河之旅,就是探索真正的幸福之旅,是在探索中逐渐理解幸福真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焦班尼、柯贝内拉、家庭青年教师、蝎子都发出了“为了……的幸福,我愿意……”[10]111-177的内心独白,这又何尝不是贤治自己的心声和呼唤呢?宫泽贤治借由焦班尼之口说出了自己人生的幸福理想,即“为了他人谋取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这是贤治为了“众生的幸福”甘愿无私奉献、自我牺牲的心声和深切呼唤。如果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有“为了……的幸福,我愿意……”的胸怀和情怀,那么每个人都能够切身体会到“为了他人谋取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的真实内涵,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众生幸福”的理想,才能够将“为农民谋取幸福”的情怀落到实处。

(二)甘愿自我牺牲

宫泽贤治的文学作品,字里行间饱含着救世的崇高理想和为民谋取幸福的情怀。童话《古斯柯·布多利传记》的主人公古斯柯·布多利在灾难中失去了双亲,妹妹也和他走散了。为了帮助因连年遭遇冷旱灾害导致农作物歉收而困苦不堪的农民,古斯柯·布多利去城里学习农业知识和技能,通过专业知识解决了低温灾害,通过提高施肥技术和设计肥料用量,实现了农作物的增产。之后经历艰辛,终于与失散多年的妹妹重逢,并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但是,有一年寒流似乎又要来袭,古斯柯·布多利为了让火山提前爆发而达到改变恶劣的气候、保障农民农作物收成的目的,而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自己一个人留在岛上引爆火山。最终,古斯柯·布多利用自己的牺牲给伊哈托布的所有人带来了丰收的希望和幸福。这篇作品充分体现了宫泽贤治悲悯苍生的仁爱情怀和牺牲自己、成全他人的责任担当。这也体现了宫泽贤治的“为民幸福”情怀,在灾害来临之前,不是被动地听天由命、束手无策地等待灾难的降临,而是通过与自然灾难的对抗和斗争,通过积极学习农业知识技能和提前引爆火山,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和自我牺牲,为农民带来农作物丰收和生活幸福的希望,表现了宫泽贤治积极主动改变社会现状的决心和为民幸福情怀。作品中对农业生产画面的细致描写,仿佛再现了宫泽贤治扎根农村、凝视土壤,躬身劳作的场景,细腻的笔触下满是宫泽贤治对农民的真切关怀和救助。这是宫泽贤治将“为民幸福”情怀与社会实践、文学创作融为一体的幸福探索,也是贤治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众生幸福梦想的人生哲学的体现。

(三)关爱劳苦大众

宫泽贤治的著名诗歌《不畏风雨》,体现了贤治心地善良、心系他人、回馈乡亲的信念与情怀。在生活中,宫泽贤治以切实行动抒写着内心的信念与情怀。在心灵深处,他同列夫·托尔斯泰一样以人道主义情怀去追求对农民的悲悯与宽容,当看到有人拿走他的蔬菜甚至悉数盗走他种在地里的白菜时,他都一笑了之,超然待之,学会转化势能,并以平和笔调写入诗作《致被盗的白菜之根》。“人称傻瓜不在乎,名利地位身外事”[11]151-153,被人称为傻瓜、视名利地位为身外之物的贤治,“甘当这样的人,愿走这样的路”。这就是他一生的心路历程和人生追求,也是贤治“不追求虚名,不求回报,大公无私”的生活态度的真实写照。智者贤治懂得隐忍,原谅周围的一切人和事,即便是对他不怀好意或是嘲讽他的人,贤治也都持以泰然的态度,懂得在宽容中修炼自己、强大自己。诗歌《不畏风雨》就是这种思想的集中表现,诗句“不畏雨、不畏风,也不畏冬雪和酷暑……”语言质朴,直抒胸臆,是贤治的座右铭、志向书。在《不畏风雨》的末尾,贤治说“我想成为这样的人”[11]151,贤治就是这样的人,就是这样有着温柔坚定执着的赤子之心的人,就是这样用温柔的指尖轻轻抚平世间疾苦的人,就是这样看似平凡渺小的身躯里、却怀揣着真挚为民幸福情怀的人。

宫泽贤治坚信,“无论多么痛苦的事,只要能朝着正确的目标前进,无论是上高山,还是下陡坡,都能一步一步接近幸福。”[12]260,这也是他坚持不懈地追寻众生幸福梦想的力量源泉和精神动力。他深信即便是微小的力量,只要坚持努力为农民们做好每一件实实在在的事、解决每一个困难,也终将会改变社会现状,改善农民的生存境况,帮助农民尽早过上幸福的生活。因为懂得“要达到至高无上的理想境界,就要饱尝各种悲伤和遭受各种艰难困苦”的道理,所以即便知道自己从小就体弱多病、超强度的劳作会使身体不堪负荷,贤治也毅然投身于农村,扎根农业进行改革实践,传授农民农业生产技能和指导石灰岩粉末肥料生产等工作。也正是因为这些真实的、具体的“小事”,宫泽贤治的为民幸福情怀显得更加生动感人。

如果说宫泽贤治多年来深入农民生活、扎根农村的生活经历和农村改革实践是他文学创作的养料,那么他悲天悯怀、博爱兼济、济世救民的仁爱情怀是他文学创作的精髓。正因为他有充实的农村生活经历和真实的劳动体验,当他拿起笔来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这些都成了他的宝贵资源和素材,他才能“挑起时代的重任,提笔为刀,书写时代”,创作出具有深刻时代烙印且风格多样的文学作品。总之,如果宫泽贤治没有这些农村生活经历和社会实践,他就不可能写出那么多感人至深的经典文学作品;如果宫泽贤治心中没有农民,对底层农民的疾苦与艰辛熟视无睹,对农民的所思所想所需漠不关心,他就难以创作出真正书写农民、为农民幸福呐喊的文学作品。宫泽贤治正是因为心怀众生幸福梦想,拥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为民幸福情怀和大格局、高境界,为后世留下了那么多感人至深的经典名作,才当之无愧地被称为日本公认的“国民作家”。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当今时代中国作家如何践行“为民情怀”?日本儿童文学家宫泽贤治以切实行动作了响亮的回答。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13]之目标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为人民谋取幸福”,那么作为芸芸众生中的每一个平凡又渺小的个体,该如何响应时代号召、积极贯彻和履行这一伟大战略目标呢?宫泽贤治以身示范,他正是一位“为民幸福情怀”永不过时的榜样。

结 语

宫泽贤治,既有赤子般天然的善良真诚,更有大师高山仰止般的超脱境界和真知灼见——“世界全体都获得了幸福才会有个人真正的幸福”[14]9,这是他博大的济世情怀和深沉的爱民情感的缩影。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宫泽贤治心怀慈悲和赤诚,对农民有着发自内心的同情和关爱,仿佛时代的守护者般肩负历史使命,始终秉持“为农民谋取幸福”的信念,始终恪守为农民谋幸福的职责与担当。他以《法华经》的“利他行”思想为人生座右铭,以苦行突破我执的樊笼,以切实行动践行利他信仰,以知识为武器,以百折不挠、锲而不舍、无私奉献的精神,积极投身于各种济世救民活动中,以热爱谱写为农民谋取幸福的赞歌,以实践为农民堆砌幸福家园的基石。他以笔抒怀言志,书写对幸福梦想的信念和追求,将建设幸福家园的梦想注入作品之中,通过文学作品传递为农民谋取幸福的情怀和心声。他的诗歌和童话感人至深,成为人们陷入迷茫和苦难时重装待发、奋力向上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

宫泽贤治心忧苍生、悲天悯人、扶民济世,用行动、用文字、用生命诠释“为农民谋取幸福”的大爱情怀,堪称历史时代典范,也是今之世人学习的榜样。深入研究宫泽贤治的爱民实践,感知大爱情怀,对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幸福观具有重要的示范指导作用和现实教育意义。

猜你喜欢
情怀农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今日农业(2021年2期)2021-03-19 08:36:46
少年情怀总是诗——“酿”诗
饸饹面“贷”富农民
今日农业(2020年17期)2020-12-15 12:34:28
赣鄱情怀
心声歌刊(2020年5期)2020-11-27 01:56:08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人大建设(2020年4期)2020-09-21 03:39:12
农民丰收歌
民族音乐(2019年4期)2019-09-13 06:26:00
情怀
心声歌刊(2018年6期)2019-01-29 02:35:28
促进农民增收 粮食部门责无旁贷
“五老”情怀
中国火炬(2013年5期)2013-07-25 09:51:53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中国火炬(2012年12期)2012-07-24 14:1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