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何:我本将心向明月

2023-08-17 06:42蒋青林
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 2023年8期
关键词:相国高祖汉王

蒋青林

倘论千古良相,西汉萧何算得上典范。在萧何身上,特别能体现出优秀丞相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我们都认为一把手不好当,而副手会轻松很多,事实上远非如此。两者基本上是不同概念:一把手做得好的,不一定能当好副手;副手做得好的,也不一定能当好一把手。清楚自己成不了“领头羊”,而又能心甘情愿、兢兢业业地充当绿叶,其实是非常了不起的。君子以厚德载物,而真正能达到知行合一境界的,为数并不多。名相萧何,无论是在生前还是在身后都得到了上下的认可与好评,值得后世研究与借鉴。

萧何身上体现了名相的许多特质,择其要者,可从“忠诚”“能干”“自止”等几个维度去阐释。

忠诚,既是对君主,也是对国家、社会和民众。萧何尊重内在的实诚,表现出一以贯之的大忠。一些人可能会简单地认为,萧何跟随了刘邦,故而成就了一番事业。但事情远非如此。萧何一直在主动选择,并跟随历史正道迂回前进。在沛公有所起色之前,萧何已经在管理岗位上干得很出色了。萧何对法律很熟悉,办事公平,当上了沛县功曹。是金子就会发光,萧何受到过一名御史的赏识,被授予泗水郡卒史。在公务考核中,萧何得到全郡第一名。御史认为萧何是个人才,向朝廷建议将萧何调到京城任职。萧何不认可秦朝的暴政,再三婉拒,此事才算作罢。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萧何深明大义,不是左右摇摆的两面派。

对于贤能之士,萧何则敬重有加。当刘邦还是平民之时,萧何认为其气度不凡,屡次利用自己职权保护刘邦。后来,刘邦出任泗水亭的亭长,萧何时常出手相助。还有一件事,非常客观地说明了萧何对刘邦的重视。刘邦以官吏身份去咸阳服徭役,同僚们按惯例表示了一下,每人送刘邦三百钱。唯有萧何特别客气,送上五百钱。总的来说,萧何对刘邦的器重与敬佩早就有之,只是因为刘邦自身的魅力与才情。

再从萧何与韩信的恩怨情仇去分析。我们都知道一个成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从中要体会到萧何的用意,并思考他对韩信的态度为什么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反转。先回顾一下“萧何月下追韩信”这个典故。韩信是个天才将领,那是后来人们才知道的。在他成名之前,没人看好他,也根本不给他试验的机会。虽然韩信熟读兵书,分析在理,但在实战之前,一切都是未知数。从项梁到项羽,再投奔刘邦,韩信的职业生涯虽然有所发展,从管理粮仓的小官荣升治粟都尉,但一直是在看管粮食,且进步不明显。韩信不死心,到处找人谈论其军事思想。其他人将韩信当笑话,听听就过去了。而萧何认为韩信是个难得的人才,颇为欣赏他。汉王进军南郑,几十位将领半路上逃走了,韩信也跟着跑路了。萧何得知消息,来不及向刘邦请示,立即骑马去追赶韩信。将韩信劝回之后,萧何再次向汉王力荐韩信。看在萧何的面子上,刘邦将信将疑地任命韩信为大将军,因此终于打开了汉军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大门。很显然,萧何为韩信“背书”承担了巨大风险。萧何之所以充当伯乐,应该是源自他的忠诚与责任。正如清朝林则徐所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将自己看重和推荐的人才亲手毁掉,萧何一定是痛心不已,五味杂陈。韩信这个人,总体上是“精于术,迷于势,失于道”,换句话来说,就是“小事清楚,大事糊涂”。陈豨谋反,韩信准备接应,发动家臣、罪犯和奴隶去袭击吕后和太子。吕后得知消息后,与相国合谋。萧何见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一切都已太晚,韩信将自己逼上了绝路。萧何设计假传消息,说陈豨已败,请韩信进宫庆贺。韩信到了之后,立即被逮捕,杀死于长乐宫钟室。相比于私人情谊,萧何更为看重国家利益。韩信逆潮流而动,势必再次使社会陷入动荡,让百姓休养生息的愿望无法实现。萧何没有犹豫,亲手将韩信送上不归路。

此外,还有一个成语与萧何密切相关:萧规曹随。其实,在萧何生命最后时刻,他惦记的依然是天下苍生。萧何与曹参素来不和,朝廷上下都知道这一点。萧何病重,快不行了。孝惠帝前去探望,并咨询萧何的意见,由谁接任相国比较合适。萧何则一如既往地谦让,表示还是君主更了解臣下。孝惠帝说曹参这个人怎么样,萧何叩头说皇上已找到合适人选了。从推荐相国接班人这件事,很能看出萧何用心公平,一切从大局出发,对事不对人。曹参果然不负所望,维持萧何制定的法律制度,无为而治,社会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从中也可以看出,萧何与曹参虽然性格不合,内心还是相通的,皆怀一颗公心,能与芸芸众生产生共情。

能干,是萧何另一个显著特征。客观来讲,西汉的建立者是以沛县人才为班底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比较而言,萧何有较好的学识水平,政务能力较为突出。当刘邦率兵攻入咸阳后,那些将领们如同饥饿的人见到白花花的大馒头一样,潮水般涌入府库,抢夺私分金银财宝。唯有萧何第一时间赶往丞相、御史府,收集法律文书、地理图册以及户籍簿等,并将这些珍贵的文献档案妥善保存起来。后来,萧何手里的这些资料发挥了重要作用,让汉王刘邦得以了解全国各地的基本情况,为后续治理与用兵打下了良好基础。

作为知识分子,萧何表现得更为理性和克制,阻止了刘邦的冲动行为。当初,楚怀王与各路诸侯约定:谁先进关入秦,谁就在关中称王。等到该兑现这个约定的时候,主事的项羽不想让刘邦占到这么大的便宜,就想办法耍赖。谋士范增给项羽支招,玩起了文字游戏:关中管辖的范围很大,蜀都、汉中都在其中,因此将最先入关的刘邦分封到偏僻的蜀地当汉王,也不算违约。事情就这么定了下来,而且还有更阴的:让秦朝三位降将章邯、司马欣与董翳称王,分据关中,用来阻止刘邦向外发展。刘邦见项羽使诈,当即怒了,准备率军出击项羽。周勃、灌婴、樊哙等部将纷纷劝阻,但这些人书读得少,说服不了汉王。关键时候,还得靠萧何出马。萧何首先下了一剂猛药,称刘邦的行为等于是送死。见对方有点懵,萧何就条分缕析了双方形势与力量对比,让刘邦清醒地认识到还不到反戈一击的时候。接着,萧何引经据典阐述了蜀中的优势,认为此地完全可以当作争夺天下的稳固后方。经过一打一拉,萧何终于让刘邦口服心服。刘邦同意去汉中称王,并任命萧何为丞相。

进驻巴蜀之后,萧何擅长政务管理的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汉二年(前205),汉王刘邦联合诸侯进攻楚王项羽去了,后方之事都交由萧何去打理。从某种意义上说,打仗有时候就是比拼后勤,在刘邦这里体现得尤为明显。在楚汉之争前期,刘邦一败再败,损兵折将,甚至只身逃走,可谓狼狈不堪。但好在有萧何,他将蜀地治理得井井有条,源源不断地为汉王提供军粮,补充兵源。不仅如此,萧何还协助太子制订法律规章,修建宗庙宫殿,安抚部属百姓。萧何很有规矩意识,时时请示汇报,有时来不及报告,也会事后补充奏报。正是有了萧何这样得力的辅助贤才,刘邦才免除了后顾之忧。

除了忠诚、能干,萧何还很“自止”。秦末之后,群雄逐鹿,各路英雄都想大显身手。萧何参与其中,但他对自身定位非常清晰,有时为了表明心迹,他甚至主动玷污自己。俗话说,大丈夫能屈能伸,从萧何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屈”可能是比“伸”更为强大的内在力量。

按理说,刘邦对萧何还是相当信任的,毕竟相交多年,知根知底。但败仗打得多了,人就会变得不自信,开始疑神疑鬼,刘邦也不例外。汉三年,刘邦与项羽在京县、索亭之间对峙,疲惫不堪。刘邦免不了胡思乱想,担心一旦后方出事,自己可就玩完了。于是,刘邦时不时派使臣回去对丞相萧何进行“亲切慰问”。萧何想到汉王如此忙乱,还不忘派人来走访,心生感激。一位姓鲍的书生看出了端倪,悄悄地劝告萧何:汉王这是对您产生疑心啦。萧何当然感到委屈,但也不便点破窗户纸,因为使者并没有说出这一层意思。鲍生建议,应将萧家能够作战的男丁,包括儿孙、侄子等,全部送往前线,汉王应该能明白此举之义。萧何听从了鲍生的建议,将家族青壮悉数送出。汉王见状,悬着的一颗心终于放了下来。

等到刘邦当上皇帝,天下仍不太平。汉十一年,陈豨反了。高祖率军亲征,事情还没完结,听闻淮阴侯又在关中谋反。好在吕后、萧何得力,消除了淮阴侯这一隐患。但其他人会不会跟风呢?高祖心里没底,尤其是论功排名第一的萧何。为了保险起见,高祖派出使者,封萧何为相国,另外加封五千户,同时增派五百人护卫相国。同僚们见萧何如此得宠,纷纷前来祝贺。只有一个叫召平的看出了其中蹊跷,他直言不讳地对萧何说:“您马上要大祸临头了!”萧何忙问何故,召平一针见血地指出:因为淮阴侯谋反,皇上对您也起疑心了!萧何认为对方说得在理,于是谦虚地请教。召平建议:不要接受封赏,捐献家财以补充军用。萧何接受了。后来,果如召平所料,高祖龙颜大悦。

树欲静而风不止。汉十二年秋天,黥布又反了。高祖虽然感到疲惫,但无他法,再次亲征。有了上次的经验,萧何依葫芦画瓢,尽心尽力安抚百姓,捐出家财充当军资。高祖也仍然一如既往、三番五次地派使者“慰问”萧何。当局者迷,而旁观者清。一位宾客看出了高祖的心思,对相国说:“您不久就要灭族了!皇上之所以屡加询问,是因为怕您在关中有什么行动。”萧何感觉自己脑子已不够用了,心想当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二把手咋就这么难呢。萧何请教宾客:本相国都已尽职尽责到这个份上了,还能怎么样呢?宾客给他指明了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即多买田地,贪污钱财,抹黑自己。萧何虽然感到内心苦涩,但也无可奈何,于是照办。高祖听到消息后,大为高兴。

当然,刘邦还是一位相当了不起的皇帝,萧何能够成为一代名相,说到底还是汉高祖大力促成的。刘邦虽然多疑、猜忌,但在弄清真相之后他还是比较大度。皇上平定黥布,胜利回京,百姓拦路告状,控告相国低价强购百姓田宅,达好几千人。皇帝会见相国,拿出百姓状纸,让他自己向百姓谢罪。萧何表示认罪,转而又请求向百姓开放上林苑。皇帝非常恼怒:好个萧相国,自己贪财夺利,却让我献出上林苑。于是将相国关押起来。一位姓王的卫尉借机询问相国犯了什么罪,皇上才坦言:为了相国获得贤相的好名声,本皇愿意担负桀、纣一样的恶名。很显然,萧何想借“自污”来表明自身的忠贞不二,刘邦则心照不宣地配合萧何完成了“演出”,从而达成君臣之间的高度互信。总的说来,刘邦、萧何这一对历史上著名的“乾坤配”,相互理解,彼此支持,共同开启了汉朝武功文治的华丽篇章。双方之间的确存在龃龉与摩擦,但只是滔滔向前的主流之上泛起的小浪花,无伤大雅。

对自家后代,萧何的态度也很明确。萧何更看重精神品质的传承,对物质财富看得较轻。他置买了一些田地,但只选偏远之处,房屋则简陋朴素。萧何曾意味深长地说:“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在萧何看来,可以为子孙后代作一些必要的考虑,让他们有饭吃、有房住,但从根本上还是要靠他们自己,修身养德,勤俭持家。

“我本将心向明月”,萧何以其无与伦比的忠诚、能干与自止,促成了萧氏家族的福泽绵长。

猜你喜欢
相国高祖汉王
牵手“袖珍之恋”, 我们的爱情高高在上
牵手“袖珍之恋”,我们的爱情高高在上
殷卜辞中“高祖河”的点读问题
一语破迷局
鉴画(小小说)
移动互联新探索
萧相国世家1
准确 高效
汉王科技的变革
汉王的退路已被堵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