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绮云
教育是百年大计,做好教育改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家校共育是一個前景广阔的教育改革领域,是构建现代学校制度和学生管理制度不能忽视的关键。随着“双减”政策的逐步落实,减轻了学生学习负担,也减轻了家庭对于教育的支出。
一、学校搭建家校共育平台,优化交流形式
“双减”实施以来,多数低年级学生书面作业都在学校完成,受到交流途径的限制,部分家长担忧学校作为教书育人主阵地,不断减少的学习任务是否真能保证学生能够学好,家长焦虑在没有家庭作业的情况下,孩子到底在学校有没有学习。因此打破家庭和学校之间的信息隔阂,这是构建家校共育体系的第一步。
一方面可以让家长进校园,了解在“双减”实施过程中,依靠的是教师实际能力和学校创新改革的努力,让家长从心底支持和配合学校的工作。家长进入校园的有效途径之一是成立家长委员会。父母可以根据子女的特点和自身工作性质选择参加一定岗位,经过筛选后成功入校的家长享有发言权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以民主的态度收集家长的意见,吸收有利的资源,参与学校课程的共同建设,做好校内协调工作,逐渐优化学校政策和制度。
另一方面,学校应该主动渗透到家长群体之中,促进家长参与学生教育的热情,营造良好的家校教育生态。例如,在互联网的途径下,通过微信群、钉钉等软件创建线上讨论小组,家长时时刻刻都能与学校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前期准备阶段,学校要统一制定好讨论秩序,确定讨论的时间、主题和材料,及时生成讨论组规则。为了让讨论高效展开,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及时引导讨论的方向,使线上讨论不偏离主题,最后收集信息形成系统的总结,来达到最终目的。学校还可以组织“远程家访”,通过线上途径与家长进行联系,线上途径不受时间的制约,能够更加便捷的实现家校交流,推进家校合作。
二、教师增强合作教育意识,丰富教育联动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单靠学校是不够的,做好教育必须意识到合力的重要性。教师应该更新对家校关系的理解,意识到家庭也是教育资源的一部分,让这些“资源”得到高效利用,这样才能构建良好的家校共育系统。“双减”背景下,需要家校联动共同改变传统填鸭式的教育观。家庭和学校属性不同,各有各的职责,不能让家长的“焦虑”增加学生的作业压力,使学生变成了没有休息时间的学习机器。
教师应该增强合作教育意识,主动引导家长转变观念,利用家庭资源参与到学生教育工作中来。教师可以适当布置亲子作业,比如让家长和学生一起看完一本书、一起做家务、一起做运动等,使家长学生共同参与到这些“作业”中,增强了家庭教育责任的同时,也促进了家庭关系的融洽,家校联动落实减负,更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此外,教师应该不断学习新思想,丰富教育联动的途径,以江苏市一小学为例,该学校通过开展“父母伴成长”计划,对家长参与的学校教育共建活动进行了创新性的评估,根据家长的贡献大小设置不同的分数,每学期在家长会上颁发证书,在年底累积总成绩,并将其记录在学生评估报告中,成绩优异的家长将得到表扬和奖励。竞赛成绩评定要求家长高度配合学校的教育行为,活动施行以来得到良好反响。
三、社会做好教育理念革新的渗透,多方协力落实“双减”
真正实施减负,在解放学生的同时也考量着社会的责任。如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鸡娃”现象、攀比现象严重,越来越多的学习压力以及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给学生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较大的焦虑情绪,不断被打击的自信心,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青少年教育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学生高素质发展需要社会多方的协调配合。社会为学校提供丰富的资源,帮助学校传递社会正能量,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热爱学习的品质;社会为家庭构建完善的服务体系,做好家庭教育的引导培训。家庭参与学校的教育工作之中,学校为家庭提供教育指导,教师要与家长构建联系,与家长一起承担对青少年成长路上的引导责任。三方协力共同建立起家、校、社一体的良好教育系统,调动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力量,共同构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生态圈。
家庭是孩子成长教育的一线,通过家庭教育的资源培养学生能力,能有效做到不“减”责任、不“减”成长。通过学校、家长和社会,共同承担起教育学生的责任,进一步推进“双减”政策下家校共育体系构建,为今后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依据,家校合作培养出更加符合我国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责任编辑 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