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梅 陈楠 蒋蓉
(通用环球中铁西安医院放射科,陕西 西安 710000)
脑血管狭窄类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起病隐匿且可骤然发病。脑血管狭窄将会直接使得脑卒中风险性上升,因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对疾病进行及时诊断。当前临床通常选择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以及核磁共振技术等诊断脑血管狭窄病,在明确病变部位以及病理因素方面存在积极效果[1]。在科学技术水平进步的同时,临床影像学技术也得到发展,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技术(CTA)以及血管曲面重建技术被广泛应用在疾病诊断中[2]。但是目前对于其在脑血管狭窄疾病应用方面的研究较少。本文旨在分析脑血管狭窄类疾病开展头颈CTA检查以及血管曲面重建技术的诊断效果差异。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本院接收的临床最终确诊的脑血管狭窄类疾病患者70例,其中男49例,女21例;年龄45~65岁,平均(56.75±3.25)岁;伴有高血压史25例,伴有颈椎病史7例,冠心病史5例,伴有糖尿病史2例。患者及其家属了解研究内容,主动参加;排除计算机断层扫描造影剂过敏的患者。将资料交由伦理专家审核后同意继续开展研究。
1.2方法 Optima CT680 Expert 64排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仪(采购自美国GE公司)。对比剂选择碘佛醇注射液(74.1 g/100 mL,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43027),使用剂量是90 mL,通过肘静脉单向进行高压团注。使用64排动态容积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仪对患者颈部血管实施造影检查,设定管电流是300 mA,管电压是120 kv,扫描范围从主动脉弓下缘2~3 cm处至颅顶。层厚为0.625 mm,扫描间隔是0.625 mm,速度是5 mL/s。开展横轴位原始截面成像,再实施体绘制、多平面重建以及最大密度投影重建,利用旋转以及切割提示病灶和四周组织,计算面积并获得对应的体积。全面观察颈动脉形态,并对血管直径进行测量。在斑块最大层面,需避开有大量伪影以及钙化的区域,挑选密度相对均匀的的感兴趣区,查看颈动脉斑块内部结构、类型和分布情况。
1.3观察指标 分析脑血管狭窄疾病类型;分析头颈CTA检查以及血管曲面重建技术诊断情况;分析头颈CTA检查以及血管曲面重建技术诊断脑血管狭窄类疾病的效能。
2.1脑血管狭窄疾病类型 在70例脑血管狭窄类疾病中,大脑中动脉狭窄11例(15.71%)、大脑前动脉8例(11.43%)、大脑后动脉19例(27.14%)、基底动脉2例(2.86%)、椎动脉颅内段30例(42.86%)。
2.2头颈CTA检查以及血管曲面重建技术诊断情况 70例患者在实施头颈CTA检查以及血管曲面重建技术诊断后,提示有60例(85.71%)为脑血管狭窄类疾病,10例(14.29%)为非脑血管狭窄类疾病。
2.3头颈CTA检查以及血管曲面重建技术诊断脑血管狭窄类疾病情况 头颈CTA检查以及血管曲面重建技术诊断脑血管狭窄类病的准确度是85.71%(60/70),误诊率是14.29%(10/70)。
当前临床在诊断脑血管狭窄类病时,一方面可依据临床表现进行判断,另一方面还可通过血脂检测、脑血流图以及脑电图检查实施评估,必要时还开展脑血管造影检查,其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诊断脑血管狭窄的重要方式,但是会对患者机体造成较大创伤,并且其属于管腔内显影技术,无法提示管壁以及管壁外异常情况[3]。故而,临床需要一种操作简便、直观且可靠的脑血管诊断方式。头颈CTA检查是临床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式,操作简便,并且对患者机体损伤小,能够有效提示病灶解剖关系以及骨性解剖结构[4]。
本文结果显示,70例患者在实施头颈CTA检查以及血管曲面重建技术诊断后,提示脑血管狭窄类疾病有60例(85.71%),非脑血管狭窄类病有10例(14.29%)。头颈CTA检查以及血管曲面重建技术诊断脑血管狭窄类病的准确度是85.71%,误诊率为14.29%。头颈CTA检查能够对动脉瘤、斑块溃疡大小、钙化斑块以及血管壁异常等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可形成类似于造影的图像,拥有较稳定的技术质量[5]。另外,由于其存在良好的空间分辨率,将其同多角度血管曲面重建技术进行结合,可从不同角度提示血管结构,直接提示硬化斑块的特点以及范围,并对钙化斑点进行识别。同时,还可依据斑块密度对斑块类型进行判断,进而能够对斑块性质实施有效鉴别,因此能够诊断血管狭窄情况[6]。曲面重建属于先进医学影像学技术,是多排螺旋计算机扫描成像技术后处理技术[7]。对于不处于同一平面的血管,或是血管行径扭曲,在开展多平面重建时也无法将其全貌显示,而实施曲面重建技术属于多平面重建技术的发展以及延伸,其在多平面重建技术基础上,沿着感兴趣区域划一条曲线,并将沿着曲线的体积资料实施重组,进而获得后处理图像[8]。其能够将扭曲、缩短以及重叠的血管伸展拉直,并在同一平面上展示。将头颈CTA检查以及血管曲面重建技术进行有效结合,能够对脑血管狭窄情况进行有效判断,进而发挥良好的诊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