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体育家庭作业设计

2023-08-15 20:56:47董晓敏
天津教育·下 2023年6期
关键词:家庭作业双减作业

董晓敏

“双减”背景下,小学体育学科成为学生减轻学习负担、丰富课后活动的教学改革突破口。优化小学体育家庭作业设计,能对“双减”政策的推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教师应明确体育家庭作业的设计目的和“双减”政策的育人目标,优化作业结构,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课后作业。基于此,本文以优化小学体育家庭作业质量为目标,结合“双减”政策要求,探究“双减”背景下小学体育家庭作业的有效设计策略。

一、“双减”背景下小学体育家庭作业的设计意义

(一)劳逸结合,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双减”背景下为学生布置家庭体育作业,能有效减轻学生课后学习负担,活化学生课后学习活动,达到劳逸结合的教育效果。“双减”重点在于减负,不仅要求校方全面消减学生作业总量与时长,还要求教师丰富作业设计,做到“心灵减负”。体育活动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备受小学生青睐,适当的体育运动达到活跃氛围、调动积极情绪、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等作用。因此,优化小学体育家庭作业设计,能响应“双减”政策,达到减负效果。

(二)适度锻炼,强化学生身体素养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体育与健康教育是实现儿童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并进一步要求学生“逐渐养成校内锻炼1小时,校外锻炼1小时”的良好习惯。为学生布置家庭体育作业,能有效增加学生每日运动量,落实课程标准中的运动量要求,达到适度锻炼、强健体魄的教育效果。

(三)全面发展,丰富学生课后活动

“双减”背景下优化小学体育家庭作业,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优化学生课后活动结构,为学生自主学习、发展爱好注入活力。当前教育阶段重视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体育学科的素养培养,促使学生在家庭体育作业的作用下自发养成运动习惯,在多元运动中培养个人运动爱好,达到“双减”发挥学生自主性、丰富学生课后活动等育人初衷。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体育家庭作业的设计原则

(一)适度性原则

“双减”背景下的课后作业设计需遵循适度性原则,主要体现在时长适度和任务强度适度两方面。教师需结合学生学段发展水平,科学设计总运动时长和运动量,避免过度运动带来的身体损耗,减少无效运动带来的低效现象,在学生最近发展区范围内设计合理运动总量与运动强度,使作业内容与学生实际学情相匹配。

(二)回馈性原则

回馈性原则主要指代学生作业回馈方面。体育类作业以实践活动为主,教师难以通过学生发展水平或实体化作业内容获得学生作业回馈,难以掌握作业教育效果。因此,教师可以践行回馈性原则,在布置实践任务时设计多样化作业回馈方式,增加师生交流互动机会,加强教师对学生作业完成的监督力度,促使学生自觉完成体育作业,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三、“双减”背景下小学体育家庭作业的有效策略

(一)科学设计作业项目,保障学生运动安全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坚持‘健康第一是体育学科的课程理念之一。”健康第一要求将学生的健康、安全作为体育教育的第一位,所有作业活动设计以安全为前提。教师可以从运动强度、运动项目、运动场景等方面对作业设计展开综合考量,以此规避学生运动危险问题,提升作业设计的合理性与安全性。教师可以从小学生学段身心发展特征出发,遵循适度性原则,选择适合学生当前发展阶段的运动项目,设计适合学生在安全情境中完成的作业类型,将学生单位时间内的运动总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如此,能同步規避运动过量、项目过界和场景危害等问题,确保学生在适度范围内练会、练好,进一步提升学生体育运动的安全性,减轻学生体能训练负担。

例如,在以“跳绳”为主要项目的小学二年级家庭体育作业设计时,教师可以将安全作为作业设计的第一原则,为学生设计家庭作业清单:

(1)热身作业:原地慢跑2分钟,热身操(腕关节运动、膝运动、踝关节运动、拉伸运动等)3—5分钟。

(2)体能作业:徒手跳绳2分钟+原地踏步1分钟,循环完成3周期,总计数200以上。

(3)放松活动:腿部拉伸1分钟,深呼吸30秒,放松活动1分钟。

(4)技能作业:自主练习“左中右跳”花式跳绳技巧并录制1分钟左右视频。

(5)放松活动:腿部拉伸1分钟,深呼吸30秒,放松活动1分钟。

上述家庭作业清单从学段发展水平、总运动量、运动场景等方面分层次满足学生安全运动的要求。跳绳是适合学生在室内完成的体育运动,占据空间小,运动幅度小,能有效提升学生体育运动的安全系数,降低运动场景带来的安全风险,这种以安全性为第一考量的体育作业能适度训练学生运动能力,满足学生基本运动要求,达到较好的课后运动效果。处于第一学段(1-2年级)的小学生运动耐力有限,简单的跳绳项目符合二年级小学生的技能培养需要,且短周期“运动+休息”能减轻学生体能运动负担,达到适度锻炼的运动效果。

(二)选择趣味游戏活动,增强学生参与动机

游戏是唤醒学生潜在运动天赋、激发运动兴趣的有效活动形式,能为家庭体育作业设计注入活力。教师可以将趣味游戏活动融入家庭体育作业中,以趣味活动调动学生运动积极性,促使学生自主延长运动探究时长,提高体育运动技能,提升学生家庭作业完成质量。教师可以将作业运动目标融入游戏活动中,调整传统游戏的规则与机制,设计指向性强的运动游戏,增强运动乐趣;调动优质教育资源,选择适合学生单独完成的运动项目并设计班级竞赛游戏活动,让学生独立完成运动并累计运动量、记录最佳运动成果,展开班级比拼或小组比拼,以此调动学生参与度,增强学生公平竞争意识与荣誉感。富有乐趣的游戏项目和游戏机制能使学生享受运动带来的乐趣,进而增强作业运动参与动机,强化作业训练效果,使家庭体育作业更具有效性。

以小学三年级家庭体育作业设计为例,教师在设计过程中以凸显运动趣味性为设计理念,创设作业清单如下所示:

(1)热身游戏:跟随音乐练习“搏击操”5分钟,简单热身,进入运动状态。

(2)技能游戏:摸门框游戏,在家庭门框位置粘贴计数铃,请学生跳跃按铃完成计数,锻炼学生跳跃能力,强化学生身体技能。单位时间内小组合计数最多的小组获胜。

(3)协调游戏:亲子踢毽子,请学生和家长共同完成该游戏,在对踢、个人踢毽子游戏训练过程中锻炼肢体控制能力,锻炼身体的协调能力。

上述趣味游戏将音乐曲目和竞技机制融入其中,可以增强学生的运动动机,丰富学生的运动感受。音乐能调节学生运动情绪,音乐节奏则能了解学生运动节奏,减轻学生运动负重感,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耐力,培养学生个别运动项目爱好,如踢毽子、跳高、自由搏击等;竞技类游戏机制则为学生自主运动、自主完成家庭体育作业注入活力,增强学生运动动机。学生能在集体荣誉和公平竞争意识作用下积极参与家庭体育作业任务,享受运动的乐趣。可见,多样化运动游戏能有效优化家庭体育作业结构,丰富体育作业内容,达到“激趣”效果。

(三)融入分层锻炼目标,培养学生体能素养

学生因其先天发育、饮食习惯男女生理结构和运动经验等不同,个体之间存在体育能力水平差异,所能承受的运动量难以统一。因此,在设计家庭作业时,体育教师需充分考虑学生体能的差异性,设计分层式运动强度、运动量或运动目标,提升作业设计的合理性,使家庭体育作业满足全员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中积累学生运动数据,结合学生常规运动量和运动能力水平设计贴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运动量、运动强度与运动时长,以此持续强化学生运动能力,达到锻炼健康体魄的教育效果。教师还可以按照学生周期性作业回馈酌情调整个别学生的运动目标,设计弹性化作业任务,让学生酌情调节个人运动量,以此提升作业设计的合理性,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以小学四年级体育家庭作业设计为例,教师可以结合班级学生体能差异,将学生按照体能水平和个别运动技能水平进行分层,分为A级、B级和C级发展阶段,为学生设计分层式体能训练任务,如表1所示。

上述分层式作业将学生按照运动承受能力和发展需要分为三个运动强度,能使学生清晰了解个人当前发展阶段和下一发展阶段的追逐目标;能使学生自觉选择发展目标,完成作业内容;能使学生在落实作业任务的同时尝试增强个人运动难度,循序渐进地提升自身运动能力,促进自身体育素养发展。

(四)加强理论知识渗透,深化学生体育认知

理论课程是体育教学的重要构成部分。小学体育课程时长有限,以实践类教学活动为主,对理论知识教学渗透较少,而家庭学习场景更适合理论教学。因此,在小学家庭体育作业设计中融入理论知识,能起到平衡教学结构、提升作业教学质量的效果。教师可以将“健康教育模块”中的相关知识融入作业任务中,让学生观看微课视频,尝试回答教师给出的问题,或结合教师给出的任务展开综合实践活动,以此提升学生对体育与健康常识的理解程度。如此,能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体育学科的认知,促使学生掌握利用运动调节身心健康、预防疾病、正确避险、掌握多元化运动项目技能策略,促使学生从理论教学中获得启发,全面、系统地落实体育与健康教育目标,强化体育素质。

以小学五年级家庭体育作业设计为例,教师可以将“适当运动有助于心理健康”作为家庭本次作业的主题,设计家庭作业清单如下所示:

(1)实践作业:原地快速高抬腿跳一分钟,记录运动感受;播放动感音乐,按照音乐节奏原地快速高抬腿跳一分钟,记录当下的运动感受。尝试对比:两次运动感受存在哪些差别?

(2)回答问题:观看微课程视频《运动与心理》,回答问题:运动给人带来哪些方面的益处?结合自身生活经历,尝试列举几点运动带来的好处。

(3)任务作业:结合个人每日活动安排,设计个人运动计划并执行。

上述作业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要求学生通过实践、观看微课视频、完成书面任务等方式完成家庭体育作业,使其通过作业探究认识到运动对身心健康发展的好处,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制定运动计划。学生能在此类作业任务中获得丰富的体育与健康常识,提升个人体育素养。

(五)丰富作业回馈机制,促进学生合作交流

体育作业任务多以实践类活动为主,教师难以通过可视化行为对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进行有效验收。对此,教师可以进一步丰富作业形式,为学生布置丰富的作业任务,让学生采取多元化方法提交体育作业,提升作业完成率。教师可以采用搭建网络交流平台的方式构建课外作业服务体系,让学生完成特定运动任务后,以视频录制的方式展示个人运动成果,或完成特定计数打卡任务。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平台的功能创设班级、小组讨论组,鼓励学生参与运动打卡活动,为学生创造相互交流、相互切磋的沟通渠道。学生能在公开发布作业成果的线上交流空间展开好友之间的比拼或竞技。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之间良性竞争,按学生作業完成质量或打卡情况予以学生作业积分,鼓励学生坚持运动锻炼,重视家庭体育作业任务。可见,丰富的作业回馈机制能为学生架起交流合作的桥梁,进一步升华作业育人效果。

以小学六年级“瑜伽”主题家庭体育作业设计为例,首先,本教学内容节奏较慢,需学生利用大块时间学习、领会。教师可以将该运动项目的学习迁移至课后时段,要求学生在课后借助指定运动类APP或微课视频进行同步练习,自主学习。学生能结合课程视频中教师的动作指导自主尝试瑜伽动作。其次,瑜伽项目具有一定动作难度,学生会因个别动作难以达成而出现动作不规范现象,难以落实瑜伽项目的真正作用。对此,教师可以借助视频记录的方式要求学生完成指定瑜伽动作,检验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学生将瑜伽视频发送至指定班级群组,请学生集体浏览、回放,评选动作最标准的作业视频作为标准化参照。学生在课后时段积极练习相关动作,提升运动规范性,在作业提交时段积极参与话题讨论,分析标准化动作的要领并对比个人与标准参照的差异,进一步深化瑜伽动作理解,落实家庭体育作业的教育目标。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双减”背景下设计小学体育家庭作业时,教师可以科学设计作业项目,提升学生运动安全性;融入趣味体育游戏,提升学生运动乐趣;分层设计运动强度,合理锻炼学生身体素质;在作业中融入理论知识,深化学生学科认知;丰富作业的完成形式,促进学生在提交环节合作交流,强化作业训练效果,响应“双减”政策育人需求,满足学生多元发展需要。

猜你喜欢
家庭作业双减作业
特殊的家庭作业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环球时报(2021-07-26)2021-07-26 06:17:00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科教新报(2021年15期)2021-05-12 18:59:56
Special Homework 特殊的家庭作业
快来写作业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谁帮派翠克完成家庭作业
学生天地(2019年6期)2019-03-07 01:10:52
作业
故事大王(2016年7期)2016-09-22 17:30:08
当孩子的家庭作业过多时
人生十六七(2015年2期)2015-02-28 13: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