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中国式现代化:职业教育的发展逻辑与路向

2023-08-14 23:02赵小青
教育与职业(上) 2023年8期
关键词:路向中国式现代化职业教育

[摘要]职业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支撑力量:在发展特征上,其要具有高水平的支撑经济能力、高质量的现代职教体系、高标准的人才培养能级、高效能的产教融合实力;在发展逻辑上,要对应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内涵,遵循规模与质量相统一、兜底与赋能相统一、技能与德育相统一、升级与创新相统一、内生与外联相统一的基本逻辑;在发展路向上,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为目标,丰内涵以实现发展的新质量、强类型以建构发展的新体系、优治理以生成发展的新生态、促开放以贡献发展的新方案。

[关键词]职业教育;中国式现代化;特征;逻辑;路向

[作者简介]赵小青(1982- ),女,安徽宣城人,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江苏  南通  226010)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2021年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一般项目“百年党史融入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1JDSZK094)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15-0020-08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及特征进行了深刻阐述,明确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职业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支撑。立足新时代、面向新征程,全面建立独具中国特色、彰显中国韵味、体现中国风格的现代化职业教育发展体系对于有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也有利于从更深层次上赋能人民群众的技术技能,助力社会公众获得更强的就业能力和发展能力,增强我国人力资源的总量和质量,源源不断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注入新的动能。

一、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职业教育发展特征

(一)高水平的支撑经济能力

2022年发布的《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白皮书》显示,中国职业教育主动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变革,设置1300余种专业和12万余个专业点,覆盖国民经济各领域。近十年来,累计为各行各业培养输送6100万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学校毕业生①。而在进入新时代之后,我国经济逐步转向高质量发展的维度,产业结构调整加速,新兴产业不断兴起,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程度不断提升,尤其是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力推进,我国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农业等快速发展,一大批“互联网+制造”、智能工厂、数字工厂等新生产、新业态、新模式大量产生,岗位标准、岗位技能、岗位能力等逐步发生革命性变化,需要大批的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进行支撑。职业教育现代化要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共生发展,不断提升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能力,在专业群对接产业链、专业发展能级对接产业发展能级、技术技能人才水平对接岗位新标准等层面具有更强的契合度,推动教育链、人才链融入产业链、创新链,加快技能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切实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地输血。

(二)高质量的现代职教体系

202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产教深度融合,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并重,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不同层次职业教育有效贯通,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现代职教体系所呈现的高质量,应重点体现于三个层次:一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的高质量。全面贯彻落实《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将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进行协同衔接,未来通过国家学分银行、国家资格框架等全面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学分互认、成果互认、资格资历互认、实践技能互认等,为学生的成长成才、职工和产业工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多元化的選择和晋升通道。二是职业教育不同层次有效贯通的高质量。在中职、高职专科、职业本科一体化职业学校体系基本建成的基础上,以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产教协同融合等为主线,全面促进职业教育不同层次的发展质量,使各层次的职业教育既能够在纵向上为学生实现学历层次的跃升,又能够在横向上保障教育教学资源的延续性和优质性,最终使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的发展实现质量合力。三是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无缝衔接的高质量。职业院校在高水平完成相应人才培养任务的同时,还要具备面向企业职工、社会人员提供优质职业技能培训的能力,应切实瞄准产业转型升级、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和劳动者技术技能提升需求,及时把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等融入技能培训之中,提升面向新业态、新职业、新岗位的服务能力。

(三)高标准的人才培养能级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产业发展现实,不断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为增强我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汇聚制造业发展新动能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技能人才基础。尤其是随着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国家优质中职校、国家优质高职院校、国家双高计划、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等一系列建设计划或行动的接续实施,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2022中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显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更加匹配,对接新经济、新业态、新技术、新职业发展的能力越发突出,学生的就业质量和职业发展更加稳定。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维度上,就是要进一步深刻把握高质量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结构与竞争力的要求,分析研判行业企业的发展潜质和技术技能岗位的未来需求,强化对于技术技能人才在能力水平、知识结构、实践技能、综合素质等各层面的审视,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具有前瞻性的专业课程体系知识图谱,全面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教育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培养质量和标准,以高标准的人才培养能级对标我国战略性、重要性行业产业人才需求,能够实现定制化、个性化、精准化的技术技能人才供给。

(四)高效能的产教融合实力

校企全面合作、产教深度融合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和最突出的人才培养优势,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加快推進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先后出台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关于深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与措施,开展了产教融合型城市、产教融合型企业、现代学徒制等一揽子产教融合试点工作,政行校企合力办学、行业企业全面介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校企共同体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职业院校的专业与行业、产业、企业、岗位的对接能力日益凸显,校企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人才共育、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共进性发展模式基本形成。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职业教育体现在职业院校的产教融合能力上,就是要进一步夯实校企合作的基础,在新的发展平台和发展能级上具有更广阔的合作空间、更深入的合作内容、更多元的合作项目,以融合的“全”“深”成就合作的“准”“势”,使职业院校能够服务支撑行业技术改造、关键核心技术应用创新、工艺改进、产品升级,使企业能够助力职业院校获得最先进的技术技能要素、最新的岗位标准体系、最契合的仿真实训场所,真正达到人才培养与生产实境的“零距离”,促进产业发展的需求结构与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教育结构全方位衔接。

二、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职业教育发展逻辑

(一)规模与质量相统一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而在现代化进程中,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高质量需求和整个产业不断地迭代升级,大规模的人口就要持续地转化为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而职业教育作为目前教育体量最大、教育层次最丰富、培养面向更契合产业实际的教育类型,必须要坚持规模与质量相统一的逻辑。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每年培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超过1000万,基本上能够覆盖我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②。但是,据统计,截至2021年底,我国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总量的比例仅有26%,技能劳动者特别是高技能劳动者的求人倍率一直居高不下,这充分表明仍有大量的劳动者需要通过职业教育获得一技之长③。而职业教育的发展质量则又是当前的重中之重,是在保障规模基础上下一步的主要任务,尤其是在我国人口政策调整成效不够显著、劳动力人口呈总体下降趋势以及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大背景下,持续加大增量劳动力人口的职业教育和存量劳动力的技术技能培训,确保这些劳动力具有更强的就业能力和更高的岗位适应能力,是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实现规模与质量的同步推进,努力为所有适龄人口和有意愿进行技能提升的人民群众提供丰富多元、优质高效的职业教育、终身教育与培训是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职业教育发展的应有逻辑。

(二)兜底与赋能相统一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而共同富裕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与接续发展,需要通过高质量就业和高水平的技术技能予以实现。职业教育具有兜底、强基、助困、赋能的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在面向贫困地区与人群大力实施精准化教育投放上发挥了重要作用。2013年至2020年底,累计有800多万贫困家庭学生接受职业教育,“职教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成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见效最快的方式④。而在新时代中国迈向新征程,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全面推进共同富裕的大背景下,职业教育要具有更强的赋能能力,主要是赋能乡村振兴战略,为广大农村地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的实用人才、管用人才,优化农村人力资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赋能技术工人、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退役军人等群体,帮助他们获得更强的知识和技术技能水平,增强其进入工作岗位的能力,使其获得更好的收入进而尽快转化为中等收入群体;赋能人民群众的就业技能,使广大群众具有更优质、更先进、更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技术技能,全面增强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

(三)技能与德育相统一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的富足和高度的文明程度是其重要的特征。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职业教育要以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底蕴作为己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全面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要求,将技能培养与德育培养相统一,全面彰显中国职教的独特内涵和魅力。物质文明建设的基础是实体经济,实体经济的基础是制造业,而制造业发展的基础是高素质、复合型的技术技能人才,中国职业教育源源不断地向实体经济输送高质量的人才以及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大的技术创新动能,是做强实体经济、推动创新成果转化的重要基础。新时代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已不局限于具有传统高超实际操作能力的素质,而是更多地融合数字化素养的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善协作、能创新的高层次、复合型技能人才,是现代产业工人与现场工程师的结合体。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职业教育要将精神文明建设全面贯穿于教育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根据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的要求,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使其既掌握一技之长,又具有崇高的工作荣誉感和使命感;另一方面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思想素养和道德素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融入教育教学中,培养具有坚定信仰和高尚道德的现代公民,让学生成为“心中有信仰,手中有绝活,脚下有力量”的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真正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四)升级与创新相统一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我国实体经济在向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转型的过程中,同时也在逐步转向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升级和创新。2023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发展》白皮书显示,我国在产业结构上持续调整优化,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引导资源型产业有序发展,严控高耗能、高排放、高耗水行业产能规模;优化产业区域布局,加快形成布局合理、集约高效、协调协同的现代化产业发展格局;广泛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促进传统产业的绿色转型、能源绿色低碳发展、绿色交通运输体系、资源节约利用⑤。这充分表明,我国坚定不移地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的决心和信心。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职业教育要瞄准绿色经济发展的要求,立足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和新兴战略性产业低碳发展的总要求,着眼于产业新旧动能转换的契机,一方面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和专业发展定位,根据产业绿色发展的现实,淘汰一批面向传统重污染、高能耗产业的专业,改造、转型、升级一批不完全符合绿色发展要求的专业,在专业内部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实验实训体系中注入节能环保、生态保护的最新技术技能,增强专业发展与产业绿色发展的匹配度;另一方面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山水林田湖草沙产业、现代农业、新能源等创新性开设专业,以优质的专业发展和高度契合的人才培养能力支撑绿色经济。

(五)内生与外联相统一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在坚定地发展自身的同时,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贏旗帜”,与世界各国友好相处、互利互进是我国发展的一贯方针。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着力提升自身发展质量,在发展定位上明确了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地位,在服务能级上不断跃升,优化了职业教育的供给结构。而在职教国际合作上,我国职业教育“引进来”和“走出去”双轮驱动,与7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了稳定的合作交流关系,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职业教育特色项目,400余所高职院校开展国际合作办学,中外合作项目超过900个,在亚非欧三大洲建立了27个鲁班工坊,中国职教标准、中国职教模式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广泛输出,为他们提供了可借鉴可推广可复制的中国职教方案和中国职教智慧。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职业教育一个重要的发展逻辑就是坚持内生与外联相统一,在全力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能够持续地吸收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的长处,学习借鉴他们的优质做法和创新举措,加强职业教育发展的国际合作和友好协作,在做大做强中国职教的基础上,又不断地把中国职教发展的成果与世界各国共享,实现职教现代化发展的开放合作和互利共赢。

三、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职业教育发展路向

(一)丰内涵: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新质量

在新时代提升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能级,必须锚定高质量发展之路,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总要求,以新内涵、新质量发展定位不断增强职业教育的发展层级和建设高度,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等领域实现新的突破。

第一,实现专业建设的现代化。专业建设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核心与基础,是高质量发展中的重中之重。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首先就要有高水平、精准化的专业建设。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强调,职业教育围绕国家重大战略,紧密对接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趋势,优先发展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农业、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产业需要的一批新兴专业,鼓励学校开设更多紧缺的、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现代化,既要体现于专业设置、专业结构和专业质量,还要体现于专业建设内部的各相关要素的现代化,在能够精准对接我国现代产业发展实际的同时,更要具有前瞻性的认知能力和预判能力,在专业建设的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等领域提升发展能级,在专业建设的体制、机制、标准、制度上形成坚固保障,更有效地丰富专业的现代化内涵和外延。

第二,实现人才培养的现代化。人才培养的现代化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支撑,要从深层次上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不断跃升,使人才培养的质量与产业发展的能级相匹配,必须要在培养目标、培养体系、培养标准、培养要素等各个领域进行深度变革。培养目标的界定要紧贴中国式现代化各行各业的最新要求和未来发展潜能,将契合性与前瞻性进行有机结合,体现出技术技能、素质素养的高水平,更加注重人才培养的复合性和可持续性;培养体系的建构要突出一体化,加快实现中职、高职、职业本科、专业硕士、专业博士的学历学位层次贯通,根据行业和专业大类尽快出台职业资格体系及资格晋升标准体系,一体化设计和界定各学段的人才培养内容,促进各学段在人才培养方案上的衔接;培养标准上要将静态与动态进行融合,既按照国家和行业企业所规定的专业标准、教学标准、实训标准、资格标准、岗位标准等开展培养,又注重实时地收集与分析行业企业的最新标准变化,不断地将相关要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要素的现代化主要体现于课程、教材、实训基地、培养模式等要与时俱进,在内容与形式上能够彰显最新技术内涵,充分体现以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为指向的要求,并能够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实现个性化、定制化的培养。

第三,实现师资队伍的现代化。师资队伍是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关键要素,是实现人才培养质量和教育教学创新的主要保障。而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教师队伍数量不足、来源单一、结构性矛盾突出、专业化水平偏低等问题还很突出,高职、职业本科还远未能达到18∶1的师生比,尤其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比例偏低。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目标,教育部2022年已出台《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基本标准(试行)》,这是我国首次明确“双师标准”,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现代化首先就是要培养“良匠之师”的“双师”,要培养兼顾学科知识、教学能力、职业技能于一身的高水平工匠之师。要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素养标准体系,实施“双师”达标和提升工程,以标准体系驱动职业院校大力提升“双师”比例和发展质量;要强化教师队伍的培养培训,支持高水平理工科院校、大中型行业企业、高水平职业院校等共同对教师进行专业能力、技术技能的培训,加强技术师范大学或相关技术师范专业的建设水平,在学历层次、技术技能层次上一体化进行职业教育师资培养,逐步建立同类专业、同类院校、同类师资的全国性培训体系,建立师资教学能力、技术水平的统一化认定体系。

(二)强类型:建构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新体系

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将职业教育的类型教育发展完善,与教育强国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创新驱动战略高度呼应,推动职业教育的横向融通、上下贯通,建构科学高效的教育体系,以满足适龄人口接受技术技能训练和社会公众终身教育的需求,显得十分重要。

第一,推动职普融通变现。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虽属不同的教育类型,有各自完整的从低层次到高层次进阶的发展轨迹,但双方通过法规、政策、机制、方式的融通规定,打破固有的教育界限和壁垒,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教育模式协同、教育成果互认。总体而言,在义务教育阶段,要加强以职业启蒙教育为主的职普融通,强化中小学生的职业启蒙、职业认知、职业体验、职业思考,将职业知识、职业技能、技术发展趋势等通过课程、实践研修等充分融入中小学生的认知体系中,培养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在职业教育阶段,强化职普之间的学分互换、学位学历互认和学习成果的互转,使接受两类教育的学生具有自主选择的途径和空间,重点是通过国家学分银行实现融通,学习者将学习成果在学分银行进行“存”“贷”“取”“换”“转”等操作,可以换取相应的学历或职业资格证书。

第二,实现职教上下贯通。职业教育的中国式现代化就是要促进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的有效贯通,建立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职教体系,在纵向上明晰各层次职业教育的定位与功能,建立起从中职到专业博士的分层体系和职业资格从低级到高级的证书体系,要总体上一体化设计职业教育各层次的发展,促进专业(群)、课程、培养方案、教材、实训等各要素的内部衔接,推动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长周期培养和高质量培养。要合理布局中职、高职专科、职业本科、专业硕士、专业博士的培养规模,根据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产业发展现实不断优化各层次人才培养质量,按照产业转型升级和制造业高科技含量不断增加的要求继续加大职业本科的办学规模。建立符合职业院校学生特点的学历晋升制度,有效完善“职教高考”制度,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办法,为职业院校学生的向上发展提供更广阔的通道。

第三,建立国家资历框架。建立国家资历框架,将包括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与培训等在内的各种类型的教育与培训统筹在一起,实现各级各类教育的贯通和协调发展,是促进公民终身学习的基本制度,是将我国从人口大国变为人力资源强国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关系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与质量。《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推进资历框架建设,探索实现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互通衔接。”美国、日本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当前已经建立了国家资历框架,南非、马来西亚等发展中国家也在逐步构建起国家资历框架体系,实现了学历、资格、学习成果、实践成果的积累、转化与互换。而我国国家资历框架当前仍处于探索时期,国家要尽快组织专门机构,组织动员政行企校各方资源,加快对国家资历框架的基本思路、实施路径和技术路线的顶层设计,将学历文凭、职业资格(等级)证书、职业经历、实践经历、技术技能等进行分层分级积累、认证和等价转换,充分调动各行各业技术技能人才的积极性,使职业教育现代化具有更强大的制度和政策支撑。

(三)优治理:形成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新生态

职业教育的中国式现代化依托于优质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优化职业教育的治理体系,才能使职业教育的发展更有质量、更具活力、更加开放、更具效率,才能激发所有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进而让受教育者具有更强烈的获得感、幸福感,让职业教育的发展更加平稳有序。

第一,建立以绩效为核心的治理理念。职业教育的发展绩效是治理效能体现的核心标志,职业教育的中国式现代化更多地体现于发展的层级、能级,是以职业教育关键办学能力、高水平人才培养能力、高效能运转能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产出等一系列高质量要素为特征的现代化。因此,在具体治理进程中,治理主体要充分关注职业教育的绩效水平。从外部绩效来看,重点衡量评估职业院校的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接行业企业、面向职工社会培训等方面的社会贡献度,不断深化职业院校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从内部绩效来看,重点评价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学生发展、课程开发与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教材体系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发展能级,不断增强职业院校的自我提升、自我优化能力。

第二,全面推动职业教育的数字化。当前,以“云物大智”等先进技术为核心引擎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引发了制造业的数字革命,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已是大势所趋,因此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数字化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在教育领域全面推进数字化素养教育和技术技能教育的时代已经到来。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职业教育就是要将数字技术全面嵌入到职业教育治理、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教学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产教融合、实训体系之中,推进治理制度和治理方式的数字化转型;强化数字基座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突破时空界限的泛在式数字学习环境,建构数字教育平台、智慧学习平台、虚拟仿真实训平台等一系列数字化平台;开发职业教育内部各组成要素的数字化标准,有效增强教师的数字化教育教学能力,重构数字化时代的教师专业能力结构;建构学生的数字化素质素养框架体系,从通识课程到专业核心课程、从理论教学到实践教学、从实验实训到顶岗实习,要将数字化技术技能贯穿其中。

第三,建构独具中国特色的治理体系。当前,我国建构的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为核心、以国家相关法规和制度框架为重点、以地方性法规和制度体系为依托的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初步形成,也明确了“职业教育实行政府统筹、分级管理、地方为主、行业指导、校企合作、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治理结构。在我国职业教育治理框架基本确立的大前提下,职业教育的治理将逐渐转向质量为先、科学规范、高效运转的轨道,是以更多地激发职业教育管理者、职业教育办学主体、职业教育受教育者、职业教育参与者多方能动性为方向的现代化治理。在治理主体上,各有关主体要深度履行自身职责,既根据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要求实施职责职能,又要强化相互之间的协调协作;在治理机制上,在保持国家宏观统筹、地方落实主责的机制基础上,赋予省域、市域更多的探索与自治权,推动省际的良性竞争和重点项目的先行先试,在统权与分权的治理中形成多中心、多层次治理,全面通过优化治理保障职业教育的高质量推进。

(四)促开放:贡献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新方案

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职业教育发展必须要匹配我国对外开放的发展步伐,服务于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实现中外深度共赢贡献中国职教方案和中国职教力量。

第一,塑造特色鲜明的中国职教新品牌。《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了“打造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品牌”要求,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表征就是要形成独具中国特色、彰显中国职教实力的品牌。一方面,要继续扩大现有品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宏观上优化坚持党的领导,以提升职业学校关键能力为基础,以深化产教融合为重点,以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目标的职教模式,中观上夯实职业教育示范化建设、现代学徒制、职教集团、现代产业学院、双师型教师、鲁班工坊等品牌,微观上调适各院校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特色化治理机制等。另一方面,我国职业教育要继续加大品牌开发、塑造力度,生成更多、更管用、更优质的职教产品和品牌,使这些品牌既能够在国内产生积极效应,又能够在海外具有一定的适应性。

第二,建构多边共赢的职教发展新格局。伴随“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度发展以及中国制造业不断向海外拓展,中国职业教育已经逐步由单纯学习与吸收他国职业教育经验、模式走向转化与输出双轨推进的境界,未来中外之间经济、教育、文化等多领域的深度合作与交流将为我国更多地引进优质职教资源和输出中国职教模式、中国职教方法等提供更好的契机。着眼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全人类共同价值”,中国职教在与世界各国进行交流合作的过程中,要秉持共商共建共用、多边互动共赢、发展成果共享的理念,一方面推动建立共同互认的职业教育相关标准、资格体系、学习成果等,另一方面实现引进与输出的双向良性互动,相互之间保持优质资源的互惠互利,形成职教国际化发展新格局。

第三,促进中国职教的海外发展本土化。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职业教育要将中国职教智慧、中国职教方案、中国职教模式等进行全方位的国际化,重点是促进中国职教的海外发展本土化,使中国职教发展成果能够在当地落地生根、发挥作用。一方面,重点服务于“一带一路”倡議、服务国际产能合作和中国企业走出去,分两个层面培养人才,一个层面是在国内培养适应国际化产业的技术技能人才,另一个层面是在当地与职业院校合作培养能够符合国际化产业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另一方面,是将中国职教发展成果结合当地国情、职教发展现实、产业发展现实等进行本土化的转化,推动当地职教发展形成自身的特色,使其职业教育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注释]

①教育部网站.《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白皮书》发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28):154.

②翟帆.《2022中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发布:职业教育进入提质培优增值赋能快车道[N].中国教育报,2023-04-18(5).

③王维砚.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超过2亿人[N].工人日报,2022-05-12(3).

④教育部.《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2012—2022年)[J].职业技术教育,2022,43(24):71.

⑤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发展[N].光明日报,2023-01-20(10).

猜你喜欢
路向中国式现代化职业教育
“双减”的路向反思与理性审视
甘肃省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历史回望与未来路向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明确路向,践行基督教中国化——以福建基督教为例
无线充电技术的研究与实现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